当前位置

首页 > 励志中心 > 成功励志 > 成功创业的小故事大纲

成功创业的小故事大纲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37W 次

现在很多人都想创业,那么大家知道哪些关于创业的故事呢?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成功创业的小故事,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成功创业的小故事

  成功创业的小故事【1】

变焦双摄,拍人更美!逆光也清晰,照亮你的美!这一刻,更清晰!每一拍都是大片!

这些话熟悉吧?

现在打开手机电视电脑,这些铺天盖地的手机广告早已霸占了每个人的屏幕。不同的广告词,突显的都是手机的拍照功能,而这背后,都是同一家算法提供商——虹软。

ArcSoft(虹软)是全球领先的计算摄影和视觉人工智能公司,可以说有摄像头的地方就能找到虹软的踪迹。其中双摄手机算法、人像虚化、人脸美颜、暗光拍摄等都成了当前各中高端手机的标配,全球每年有超过5亿的新出智能设备搭载虹软算法。

单反成就一生

其实虹软的创始人邓晖拥有一般技术宅不一样的爱好,邓晖喜欢色彩、喜欢摄影,与一般人认知的“单反毁一生”不同,拥有大量单反装备拍摄了大量照片的邓晖,开始了颠覆性的人生之路。

博士后毕业的邓晖选择留在美国做一番事业,选择在美国创业,这与身为大学教授的父母更希望儿子能在学术界发展的人设颇有出入。

但是当时邓晖就想着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最好是能和图像处理有关的,在朋友的鼓励下,就这样一头扎进图像世界,在硅谷开了公司,做图像相关技术。

最初,出于对美的追求,对图像处理的专业认识和商业的敏感度,邓晖推出消费级的专业图像编辑软件——PhotoStudio,用户群定位为高端图像编辑人群,价格仅是PhotoShop的市面的价格的百分之二十五。软件不仅功能强大,内存占用率低而且性能非常好,Photoshop花45秒完成的旋转,PhotoStudio只1秒就完成,一直受到PC和Mac用户的热烈追捧。

1996年,虹软踩到了第一个时代的节点,也淘到了第一桶金——数码相机开始在世界范围流行,这对当时的虹软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当时数码相机拍出来的照片没办法呈现在电脑上,更没办法进行图像的处理,邓晖从数码相机上看到了影像数字化的未来。于是虹软的图像处理技术一下就成了多个数码相机厂商的主要工具。

当时虹软是在整个数码相机、扫描仪部分的捆绑销售做的最好的。大概在1997年的时候,虹软遇到了公司的大客户——拿到了索尼和理光的大单。通过数码相机的普及和推广,邓晖抓住了影像行业的一个契机,虹软的规模也日益壮大。

做有未来的事

邓晖坚持做有未来的事业。创业之初,他就认定图像数字化的未来。

看上去,虹软举重若轻,从数码相机到AI,每一次都走在互联网数字技术革命的潮流前沿。不过邓晖坦言,他曾经遇到过最大的一次挑战是在互联网泡沫时期。

事实上,当年虹软乃至整个美国硅谷科技界都面临着两大问题,第一个问题同时也是机遇,互联网开始了,公司是否需要转型?第二个问题关于一家公司,微软,当时的微软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怪兽,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霸主,宛如今日在中国你做电商绕不开阿里,做社交躲不了腾讯。

邓晖知道,即使有泡沫,互联网也代表着未来,同时,邓晖也看到了中国市场巨大的机会,开始在中国市场布局投资,时至今日,正是来自中国高校的年轻技术精英和硅谷的全球高科技人才支撑了虹软的发展。

虹软在发展PC软件的同时开辟了一个新的部门——互联网事业部,那时也是虹软第一次正式融资,融了大约600万美金。虹软成为世界上最早涉足互联网图像分享的公司。

成立了互联网事业部,当所有人磨刀霍霍朝未知的互联网进军之际,虹软与所有的美国互联网公司一样,遇到了公司发展进程中最大的一个坎——“互联网泡沫破灭”,互联网一直在烧钱,商业模式不清晰,公司的互联网业务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当时虹软内部分成两派,分歧点在于已经帮公司赚着钱的PC团队反对转型互联网。

2001年9·11事件后,现实给了邓晖当头一棒,美国互联网的泡沫破灭了。

虽然当时虹软的网站已经积累了1500万用户,在当时显然拥有非常庞大的用户群体,然而那时的互联网既没有广告,也找不到其他盈利模式。

互联网业务每年烧掉公司1000万美金,而PC端的业务每年替公司赚1500万美金。这样的情况没持续多久,董事会就找到邓晖,意思是互联网这块你也没琢磨出什么商业模式,每年的网络宽带这么贵,许多竞争对手都转行不做了,你也别再这儿耗着了。邓晖和董事会商量后就决定断尾求生——卖掉互联网业务。

事后邓晖总结此事,关键点还是在于要踩住正确的时间节点,就算技术上准备好了,但是什么时候投放到市场上,这个时间点至关重要;同时处理好现实利益和未来发展的矛盾是保持企业持续发展的前提。

移动互联网风口来了

停掉互联网业务后,看到智能手机的第一眼,邓晖的注意力就被它吸引住了,很快他意识到过去的所有技术积累有更广阔的应用价值和意义。随后“智能手机”的风暴开始席卷全世界,虹软站在风口上了。

“我们做的是数字影像技术,影像处理技术首屈一指,我们对相机很了解,而移动互联网和手机的结合可以让我们的技术和积累爆发,这大概就是虹软的优势。”2004、2005年,虹软专门开了手机嵌入式影像有关的事业部。

计算摄影技术的终极目标是要充分利用手机内嵌的强大计算能力及各类传感器,通过与相机光学设计的紧密配合,设计出各种先进的图像处理算法,最终使拍出的照片、视频质量达到传统单反相机、摄像机的水平,并使拍照及摄录过程更加简单化、人性化、智能化。

最早的智能手机都是运营商驱动,市场还没有被完全教育。于是邓晖便开始和手机运营商打交道,将虹软技术带入到各种智能设备中,从2005年左右开始,公司业务收入逐年递增,各主流品牌纷纷与虹软保持深入持久的合作。

看完上面的合作伙伴名单,大概你会理解,即使你没听过虹软的名头,也一定用过带有虹软技术的产品。智能手机、智能电视、车载系统、智能打印机等各种消费设备上,甚至还包括了投影仪、机器人、门禁机,可以说虹软在消费电子与智能设备领域无所不在,比如智能手机中的暗光高清、人脸识别、笑脸检测、夜景拍摄、人脸美颜、双摄等各项技术,在行业内都是非常领先的。

用技术建立竞争门槛

其实数字影像处理技术的入门门槛并不高,但是虹软生生的靠技术,将门槛提高到了业界难以望其项背的高度。

比如一些独创性的、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特有的摄影技术,国人美颜,非洲美黑,都可以让全球不同的用户感受虹软算法之“智”。

双摄像头技术的出现让虹软一下子拉开了与同行的距离,也拉近了与业界的距离。早在2015年,虹软和厂商一起发布了业界第一款RGB + Mono的后置双摄头手机,在智能手机界掀起了一股双摄像头的热潮。其实在此之前,对于布局双摄算法领域,虹软公司内部也有过分歧。但邓晖看准了双摄算法未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坚定进行了战略布局。

事实证明了邓晖的前瞻性和敏锐的技术嗅觉,2016年苹果推出双摄功能,并开始让双摄技术在手机领域成为主流旗舰标配。

目前,虹软的双摄像头算法囊括市面上最主要的3种解决方案,彩色+彩色(RGB + RGB),彩色+黑白(RGB + Mono),广角+长焦(Wide + Tele)。可以说市场上销售的中高端手机每10台里面,大概有7至8台会嵌入虹软的算法产品。2016年、2017年虹软在双摄像头相关技术的市场占有率稳坐第一。

双摄技术并没有想象中只是增加一个摄像头那么简单,它的门槛非常高。除了技术算法完全不同之外,还需要非常紧密的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合作和丰富的行业经验。涉及产业链极广,需要图像传感器、算法、模组、马达、镜头、平台厂、手机厂商等多方共同协作。

邓晖认为虹软的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自己,如何能在关键时刻在思维上能有真正的更新,在产品上能够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员工身上能够提升员工的整个凝聚力,使得最终公司的整体竞争力更高。

最近虹软在高交会更是爆出应用其算法的深摄手机2018年即将出货,业界为之震动。

人工智能掌握未来

而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让虹软再次走在技术革命的前沿。

对于虹软的技术领先,一位阿里OS高管谈到与美的`、阿里、虹软一起合作的智能冰箱时,说到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即使一眼也看不出的橙子,虹软算法也可以立刻告诉你这是橙子,他由衷叹服虹软人工智能的算法能力。

AlphaGo的横空出世,让人工智能以颠覆人类过去认知的态势走到了人类身边。来找虹软寻求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合作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前来寻求合作的,除了大企业外,还有众多中小企业,对于他们来说,人工智能技术的门槛太高。

今年7月,虹软做出了一个令业界惊喜的决定,他们正式免费对外开放自己的视觉人工智能引擎,为众多合作伙伴和第三方企业提供视觉人工智能技术,其中人脸识别技术目前已经被业界广泛使用。

在专业技术评测平台做的一次第三方评测中,虹软的免费技术超越了众多业界巨头收费提供的服务能力。

这会不会颠覆现有市场和格局?邓晖认为不会,在AI时代,一个公司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千千万万个公司就能产出无法估量的价值。邓晖希望为所有有创造力、有想法的硬件公司、系统集成商,提供高水平专业技术能力,降低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门槛,让他们能够用上这些前沿技术,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从邓晖的角度来说,所谓人工智能,真正的价值是它能够服务于行业,最终落地才是关键。

同时,虹软发现了AI图像处理技术的未来广阔前景。金融、保险、公安、医疗、农业、教育、旅游、零售等各行各业都需要用到人工智能技术,AI的出现给这些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未来这些领域都是虹软的主战场。”

就像当年对图像数字化充满信心一样,邓晖坚信产业+AI,肯定是虹软未来最大的增长点。

“这和整个的产业升级有关系,和未来的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有关,过去这十几年虹软磨的剑总算要出鞘了,可以上战场了!”邓晖说。

  辞职记者开自媒体教人种花【2】

周昆,原《中国花卉报》记者,9年的记者生涯,他感觉传统媒体活力日衰。两年前,媒体人转型自媒体的风潮已经开始,他不顾家人反对,决定辞去记者职务,从稳定的体制内出走。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周昆的转型之路一开始并不顺遂,好在他及时找到了自己的赛道,不仅收获了粉丝,更收获了财富。

周昆在讲解富贵竹的养护知识

没粉丝没流量 转型之路坎坷

因为长期报道花卉领域,大学又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的园艺专业,他希望能在网上教人种植花草,并把自己打造成花卉领域的意见领袖,以此获得收入。

正当周昆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时,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给了他当头一棒。原来,他开通的,每篇的阅读常常不到百位数。

微信是一个熟人社交工具,在微信上分享花卉种植知识,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将影响力扩散出去的问题。他的朋友圈大多数花卉业内人士,他分享的知识对于这些业内人士来说,都是“小儿科”,肯本不会激起转发兴趣。

没有转发就没有阅读,没有阅读就没有粉丝,没有粉丝就更没有阅读与转发。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辛辛苦苦写出的文章无人问津,周昆陷入了苦恼,而上有老下有下的年纪,他还面临着生活的重压。

直到周昆开通了头条号“坤哥玩花卉”。因为今日头条的内容分发靠的是人工智能推荐技术,只要文章够好,就能分发给足够的读者。

周昆还记得自己在头条号上发布的第一条视频,那是一条翻译国外园艺师种植花卉技术的视频,原本是一个小众内容,晚上发布后,周昆并没有作太多的期望。

第二天一起床,周昆就被巨大的幸福感砸晕了:原来,这条视频经过今日头条的推荐,获得了10万阅读。10万是常见的对于爆款内容的定义,对于一个内容从业者来说,没有什么比劳动成果被更多人看到更让人满足。

周昆像是找到了门道,开始专心在今日头条上拍摄教人种植花卉的视频,从此人气一路高涨,点击量迅速攀升至篇均 20 万次。

出色的表现让周昆成为今日头条「千人万元」计划的签约作者,一家五口的生活也变得宽裕。

靠内容电商变现 月营业额很快破十万

根据今日头条披露的数据,该平台上视频的点击量已经超过图文,成为深受用户喜爱的内容体裁。

周昆赶上了短视频的风口,得益于「头条号」的个性化推荐和今日头条广泛多元的用户群体,越来越多垂直短视频创作者也乘上风口,收获着短视频窗口期的红利。

“我的头条号粉丝量已经达到了35万,视频累计播放时长是6000万分钟。”周昆说,粉丝多了之后,提高变现效率,成了摆在他面前的新问题。

“粉丝,一定会成为既流量之后,第二波变现红利。当时很多人都忙着赚流量的钱,我不想凑那个热闹,就往另外一条路上走——积累粉丝数量和提高粉丝质量。”

今年一月份,周昆做了两个决定:第一,多做视频,能做多少个是多少;第二,更加认真地维护和粉丝的关系,尽量做到有问必答。“做了这个决定后,每日新增粉丝量直线攀升。”

到了今年3月份, 头条号推出了外部链接功能,就是在视频右下角的那个“了解更多”。用户通过这个入口,可以抵达链接任何合法网址。“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非常兴奋,我想要的终于来了。”周坤说。

在这个功能刚刚试验的时候,周昆就申请了内测。“我每做一个视频,都会在下面放一个外部链接,链接的目的地就是视频中出现的商品购买链接。经过了两个多月的试验,我这里的转化率能达到1%-2%,这在同行业里算是一个比较高的数值。”

跟据周昆透露的数据,很快他的月营业额就达到了10万。“这个也符合我的预期。首先,我推荐的所有商品都是我自己亲自使用过的,选品上由我亲自把关;其次,人们在网上买花最担心的就是收到的花儿和图片上的不一样,我用开箱体验的方式直接消除了他们的担忧,解决了他们购买的问题。”

回顾自己的转型之路,周昆庆幸自己找对了平台,不仅收获了粉丝,还实打实地收获了物质回报。

  一场大火改变了三个人的命运【3】

周一清晨,幽州拥挤的马路上,人们脚步匆忙,生活还是一如往常忙碌。

在很多人眼里,前几天离开的只是一些与自己无关紧要的人。

然而,真的一切都没有改变吗?

对于很多人来讲,他们的人生就此改变。

创业公司“前进”的命运

“我要离开幽州了。”昨天,和卢梭通电话,这是他开口的第一句话。

听到这个消息,我很吃惊:前段时间见面时,他还希望在幽州奋斗,实现中国梦,怎么突然之间就改变主意呢?

一切还要从昨天和他通话前的23个小时说起。当时,卢梭和我正组队玩游戏。

“幽州要赶人了,卢梭你住的地方会强拆吗?”

“应该没事,幽州要管制的是那些违规群租住所,我这儿是合法的。”

前天晚上他回到住处,门外的一张整改通知告示改变了他的D都生活。

躺在床上,回想从毕业至今的生活,卢梭彻夜未眠。

大学时毕业后,卢梭进了一家叫前进的创业公司,从事销售工作。该创业公司主要向幽州地区的各大高校提供化学药品。

在这样一个细分领域,彼时,前进公司的经营业绩还可以勉强度日。每年500多万元的收入,基本可以养活公司里七八个大学毕业生,卢梭就是其中之一。

那时候,梭对生活充满了希望。虽然销售的工作很苦,但是他希望可以通过奋斗来改变命运。

因此,尽管每个月拿着6000多元的工资,但卢梭一直在努力奋斗着。他希望和公司一起努力奋斗几年,未来获得一个较好的收入,然后在五环外买一套房子。

但一场“幽州火灾”浇灭了卢梭的梦想,让他开始从梦想当中回到现实。

原因很简单,2017年11月18日,某村发生重大火灾事故,造成19人死亡,8人受伤。

随后,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为期40天的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专项运动,主要排查、清理、政治各项安全隐患、特别是火灾隐患。

卢梭所在的小屋正好在排查范围之内。

于是,经历了这场风波之后,卢梭决定离开幽州。

“我回老家考公务员,几年后找一个村里的女孩子结婚。我再也不来了。”卢梭告诉GPLP君。

卢梭可以选择逃离幽州,可是对于创业公司前进来说,现在又是一个怎样的结局呢?

据卢梭表示,很多同事和决定和他一样离开幽州。

“公司里许多人都没了住处,不能够正常上班,有一些同事已经决定元旦节后离开D都。现在,领导苏格拉每天板着面孔,我也不敢像往常一样和他开玩笑了。”

对于创始人苏格拉来说,“前进”是其全部希望。这个工作十多年的中年人,没有买房,他把过去的全部收入都用来创业,这个小中产渴望通过奋斗过上一份有尊严、体面的生活。对于他来讲,公司如同他的一个孩子。

创业之前,苏格拉从幽州一所著名高校——国立大学毕业。对于小地方出生的苏格拉来说,能进国立大学是当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带着小地方“天之骄子”心态的苏格拉很希望做出一番事业。

从国立大学毕业后,专业和现实市场需求的冲突,让他那份“骄傲”感撕的粉碎:百无一用是书生!

为了能够在幽州生活下去,苏格拉尝试了各种工作。送外卖、房地产公司销售、教育中介做课程顾问……经过多年的积累,终于有一笔积蓄,然后从亲戚借一些钱创办了前进公司。

“刚刚进入公司时,我们都被苏格拉身上的工作热情感染了。从周一到周日,几乎没有一天是休息,经常加班到深夜。”卢梭说。

尽管如此努力,前进公司的发展前途十分有限。

作为一个给各大高校销售化学药剂、仪器的互联网平台,市场竞争是非常激烈。高利润化学药剂、仪器产品基本上被巨头电商平台垄断。巨头的电商平台有牌照,有雄厚的资金在幽州附近建造库房。这些都是前进公司所不具备的,前进公司只能向各大高校兜售一些低利润的产品。

“苏格拉在公司内部会议上,很多次提到,再过几年利润增加之后,公司就会建造库房。”卢梭说。

只是,面对一个个离职的卢梭门,苏格拉的这个愿望恐怕再也难实现了。

最近,苏格拉见了几个投资机构的负责人,希望融到一些资金维继公司的发展。但是对方不看好前进公司的创业方向,认为在互联网上给高校售卖化学药剂、仪器利润太低,增长太慢。

“明年,前进或许就不在了,成为人们记忆的一部分。”卢梭说,望着苏格拉的背影,其实卢梭的心里也不好过,他非常同情苏格拉,也非常尊敬这个老板,勤奋而又努力,世事难料。

创始人朱一的生活全部打乱了

受这场“火灾风波”影响的不只是前进一家创业公司。

笔者的朋友圈里,还有一家无人零售创业公司的员工也面临着这样相同的窘境。该创始人说,一场大火打乱了他所有的节奏。

作为一个新零售的创业者,通常,每周末,单身汉朱一都会在公司加班,讨论一下公司下一步的发展战略。

但是这个周末,朱一却不能如往常正常工作,因为他要找房子居住。

“员工是我当初从外地的校园招聘过来的,我不能不管他们。”朱一叹了一口气说。

朱一的公司不大,不到十个人,没有HR,所有的事情都要朱一拍板。

要么房子太远,要么价格太高,整整一个周末,朱一都在跑房子的事情。由于创业,朱一给自己的工资并不高,他不敢住太豪华的房子。

于是他选择了XX公寓,最早,朱一想,这家有一定品牌影响力,不会受政策影响。然而,没有想到,一样存在安全隐患,他被限期搬离。

他甚至来不及接投资人的电话。

“XXX投资机构,投资的事情暂时放一下吧,现在真没时间接电话。”朱一对前来洽谈的投资人如此表示。

于是,朱一的生活也被一场大火改变了节奏。

周末,以最快的速度安顿好了住房,朱一的生活又恢复了平静。不过,他突然发现一个现象,快递慢了很多,他有三个重要的快递,至今还没有收到。

刚想抱怨两句,联想起自己的经历,朱一沉默了,他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愤慨。

朱一不知道他的生活什么时候恢复平静。

类似朱一这样的创业公司有很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之下,许多公司如雨后春笋开始成立——据2015年的一项政府数据,全国每天新成立的公司有 12000 家。那么全年就是超过 400 万家公司,假设平均每家公司只有 5 个人,也是影响到 2000 万个人,这还只是 2015 年一年。

一把大火,浇灭了多少创业者的热情和理想。

大学毕业生小毛决定离开

小毛今年大学毕业。

老家河南,不是很好找工作。他家的家庭条件也不是很好,他有一个弟弟,父母都从事家政工作。

他想来幽州找一下机会。

于是,带着几分希望,小毛踏上了北上的列车,那个夏天,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刚到幽州的第一天,他跟同学一起住。后来,为了省钱,他在某地下室找到了一个单间,每月1000元,然后满大街开始找工作。

幸运的是,一个月之后,他在某创业公司找到了一份行政助理的工作,每月4000元。

扣除每月1000元的房租,以及吃饭等杂费,勤俭的小毛还略有盈余。

终于可以养活自己了,小毛内心有点小兴奋。

只是,刚安稳的过了三个月生活,小毛住的便宜的地下室不让住了。

“接到上面通知,限期一周搬离”2017年11月25日晚9点,带着一身疲惫,小毛回到了地下室里,只是迎接他的,是无情的搬离通知。

无助,悲伤,小毛不知道该如何表达他的心情。

“好一点的房子要2000多,最便宜的房子要1400~1500元,还在五环外。可是我的工资只有4000,还要自己吃饭。”小毛算了一笔账,如果换房子,他每个月都养活不了自己,但是他又不能向父母张口。

还要不要继续待在幽州?小毛犹豫了。

后来,小毛最终选择了放弃。原来,小毛所在的创业公司下一轮融资遇到了问题,公司开始了裁员。

小毛由于来的晚,对公司贡献也不大,也是列在了裁员的首位。

房子出了问题,单位又开始裁员,这让小毛终于下定决心离开幽州。

11月25号,小毛去了一趟广场。在他心目中,这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只是,他想不到留下来这么难。

或许没有人记得小毛们的存在,但是幽州,他们曾经来过。

11月26日晚上6点,夜色笼罩下,小毛离开了幽州。

附:

国内外房屋租赁相关条例

放眼海外,其他国家面向刚毕业的大学生、年轻白领和打工族的租房模式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呢?

在国外,政府在建立住房租赁体系时,一般遵循下列原则:

1.可负担性原则

2.稳定性原则

3.以中低收入阶层为主要服务对象

其实,国外年轻人同样面临着租房方面的困扰,刚进入社会尤其是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轻人会面临更大的租房压力。不同的是,部分租房机制相对完善的国家不仅在政策法律上保障了这部分群体的相关利益,还在基础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精力。

目前国内年轻人租房的困境不仅仅限于房租,更多的还是由于我国租房的法律不够完善,租房者的利益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在幽州,因为房东的私人情况或政策的变动而导致的频繁搬家令许多租客苦不堪言。

诚然,地方的城市管理和租房整治从长远来看是必要的,但于此同时,更应把大部分都是千禧一代的弱势租客群体的利益保护,和相关政策的出台放在首位。毕竟,满足大部分人对“住”的需求,是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群体的根本。对此,德国对出租房源的保障值得借鉴。

美国——控租和租金补贴

尽管近年来美国经济反弹,就业也在稳步增长,但由于美国多个城市的房价上涨,以及抵押贷款标准的收紧,使得很多年轻人难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安家置业。

为了解决租房问题,美国政府一方面依据当地形式进行控租(控制租金),一方面花巨资为低收入者提供廉租房,低收入者均可以提出申请,一旦获准不仅房租会大大的低于市价,而且只需要缴纳不超过家庭收入30%的租金。差额部分可凭借住房券向政府兑取现金。

德国——政策保证租赁房源充足,对租房者保护完善

在德国,不管是开发新房还是经营租赁,企业要获得土地、信贷,新落成的房子须在一定期限内让政府出租,或按接受补贴后的低租金出租。过了期限,才能按市场租金出租,因此,德国租赁房源充足。

法律规定,德国住房合作社建造的住房必须用于出租,不能出售。住房合作社每年建造的房屋数量占全国总数量的1/3左右,如此庞大数量的房屋只能用于出租,这无疑对出租房源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德国实行严格保护租房者的法律法规,房屋早已回归到其居住的功能,从而有效抑制了房产市场的投机行为。

虽说德国在住房供应政策导向上将租赁供应作为主体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但归根结底其出发点都是为了使大多数居民“住有其所”。

英国——以控租和公共住房建设为主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英国政府采取以房养房,即加大对社会出租住房的投资,并用出售公共住房的收入来修缮或兴建公共出租住房,同时强化政府在住房问题中的主导作用,并逐步将公共出租住房经营推向市场。

  成功创业的小故事【4】

在刚刚过去的双11群雄争霸赛中,南极人以品牌交易指数TOP.1,独占内衣品牌市场鳌头,虽然南极人现在只剩下一个“品牌授权”,但丝毫不影响其代理商赚得盆满钵满。

为什么只有“品牌授权”的轻资产模式运作平台,也能让南极人有这样傲人的成绩呢?这不得不提到那位具有动则冲上九天,静则埋于九地之下气质的前沿思想创业家——张玉祥。

1“借鸡生蛋”筹资金

保暖内衣起于上世纪90年代,它的发明者是一名老教授,他叫俞兆林,现任上海兆林实业有限公司总裁。

但是老教授当年只对技术研究有一番成就,对生意经的钻研还不够透彻。老俞日理丝机,宵拈针线,在他发明出“导湿保暖复合绒”以后,立马就被当时在女装服饰沉淀过两年的张玉祥给嗅到了商机。

96年,老俞把保暖内衣概念和实物推上了市场,相比之前笨重又膨胀的羽绒服而言,“轻巧、柔软、聚暖”的特点瞬间让保暖内衣在各大服装市场火爆起来,销售量直逼30万;97年,张玉祥顺水推舟,效仿老俞产品,开创了“南极人”。而创始资金的300万元,并不是靠张玉祥一个人凑出来的,这便是他的过人之处——“借鸡生蛋”。

为了快速筹齐创始资金,同时“抵抗”老俞一家独大的局面。张玉祥四处游说,募集资金,开讲座、举办招商会、拉拢经销商,这些纯粹靠的是他满腔热血和画饼的能力。

他的演讲思路也十分清奇:首先让经销商提前注入货款,自己保证提供更好的产品与更具竞争力的品牌,然后大家各出一笔少量资金,提高抗险能力,分担投资风险。

不愧是学法律出身的,张玉祥在经济规则当中处理得游刃有余。这样的方法,这样的做法不仅能减轻自己的压力,还能让经销商更放心,300万就这样轻松到手了。

眼红老俞家的大蛋糕不只南极人一家,当时北极绒、顺时针、泰达等保暖内衣品牌也都纷纷登上市场,这个市场有多大呢?

南极人创办仅仅4个月,300万摇身一变,变成1个亿!销售额之所以如此巨大,张玉祥功不可没。90年代,品牌传播的方式不再是口口相传那样生硬,而是搬上荧屏,让消费者亲眼看到。

还记得那时的可口可乐,最喜欢在电影里做植入,《十兄弟》、《开心鬼系列》这样热播的电影,背景里总是有可口可乐的标识和产品。

基于这样的传播方式,南极人也要搬上荧屏,但是总不能让演员穿着保暖内衣拍电影吧?张玉祥决定:“那就拍广告!”因此,他先后签约了葛优、刘德华、袁咏仪、黄海波、海清、徐帆等一线明星,用赚来的那一亿,砸向了主流媒体下的广告商位。这一次,广告都火了!

2良心研发避风险

但好景不长,到了2001年,纺织服装业受到大环境影响,企业间针锋相对。据悉当年的保暖内衣厂商高达500多家,情况有多“恶劣”呢?当时的保暖内衣大战不仅打的是价格战、广告战,甚至打起了拆台战,而且“战争”还打到了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委员会的家门口。

关于环境与质量,这可就“惹”上烦了!这场风波中,第一批被“处理”的竟是保暖内衣之父俞兆林的内衣品牌,一家位于江苏一带的印刷黑窝点因涉嫌印制假“俞兆林”商标被端。

消息一出,保暖内衣夹有塑料薄膜的行业秘密,也迅速被人们所知。在这场混战中,倒下了一批批刚站住脚却又狠狠摔倒的中小厂商。

然而,南极人却未受丝毫影响,反而因祸得福,迅速走红。

原来在2000年时,张玉祥为了让自家产品更具竞争力,早用全棉代替化纤面料,并且花大价钱和美国杜邦公司合作,研发出“棉+莱卡”健康保暖内衣。

塑料薄膜不透气,同时不符合循坏使用要求,所以市场并不接受这样的材料,但是张玉祥研发出来的这歀保暖内衣不仅符合国家环境认证标准,而且透气、保暖、贴身。因此该保暖内衣也成为中国短道速滑国家队唯一指定产品。

在此不得不提,当时的北极绒也是与时俱进的。他们利用纳米技术引进澳大利亚热能纤维作为原材料,成本虽然同样也提高了,但是在这件事中也免遭其难,销售量与南极人齐头并驾,成为当时该行业龙头企业之一。

但后期北极绒在品牌结构上的运营稍落后南极人,所以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3喜新厌旧多元化

正当人们都在歌颂张玉祥是个“专一”的良心商家时,他突然180度急转弯,要同时进军羽绒服行业!在这里,悠悠这样粗俗的人真的想不通大佬为何这样做,不过他确实很关心温暖问题呐。

就是在那个战火连天的2001年,张玉祥推出了“南极人羽绒服”。当年该行业的龙头老大是仅靠三年时间成为市场主力军的“波司登”。

不过,之前南极人的良心研发可不是白做的。除了自家品牌号召力,张玉祥还提出了“都市羽绒服”的概念,他聘请多位知名服装设计师从内到外一一重新设计:防漏绒胆、日韩面料、日本YKK拉链,一副集合服饰与艺术的作品就这样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早些年羽绒服设计尤为保守,外形也十分“土气”。但是都市羽绒服一出,再次引爆市场,南极人直接上位做了老二。据统计,凭借这一路打拼,到2004年,南极人累计实现营收入10亿元,固定资产超出3亿元。

张玉祥不仅是个充满智慧的创业家,还是个勇敢的冒险家!

他坚信自己所提出的东西都还不够完美,如果被人模仿也是市场正常的现象。想做大,唯一的办法就是用更高的层次去思考,比别人想的更多,更远。

他还认为:从保暖内衣到羽绒服,虽然创收巨大,但是在这无比庞大的资金背后看不到未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民营企业多了,这是中国的优势,而那些高科技行业、新兴行业、电子产业在这样的行业模式下只能做个配套。反过来,中国的一些传统行业,如果把它创新,提高科技含量,提高品牌效力,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毕竟我们劳动力资源比较优秀,产业的配套也比较成熟。我们缺的是什么?缺的是创新,缺的是品牌意识和产品附加值。

所以这次他要砍掉所有工厂,把生产端和销售端的自营环节统统砍掉,所有工厂按价卖出,从始至终的“清除”所有有形资产,最终只保留“南极人”三个字。

如今想来,不禁感叹,乱世枭雄便是如此吧,用尽所有胆量去拼去闯,不论留下怎样的是与非,都有勇气扛!

4留下品牌搞电商

张玉祥信奉这样一句话:把可口可乐的所有工厂烧光,只要这个品牌还在,就能在一夜间恢复生产。

2012年,南极人正式转型为电商服务型企业,就是给经销商提供品牌与标牌,同时监管经销商生产产品,做线上渠道运营。这样既可以保证下线生产厂商产品的质量,同时完全减轻南极人自身库存压力和资产减值损失,还能为下线提供更加宽广的销售路径,可谓一箭双雕。

2015年,南极人更名为“南极电商”,并于年底借壳新民科技登陆中小板。

根据公司2015年年度报告,2015年南极电商成交额50多亿元,实现营业收入3.89亿元,截至2015年年底,南极电商的授权供应商达422家,授权经销商达1053家。

而今年双11,南极人也再次荣登内衣品牌交易指数第一名。这说明,仅靠品牌授权的费用就可以撑起整个企业的自由运转了,南极人转型电商服务公司真的很成功!

对于转型的要诀,张玉祥归结为“快人一步”的部署。“当别人在卖产品的时候,我们卖品牌,当别人卖品牌的时候,我们卖服务。确实,张玉祥这个人就是敢“快人一步”,称“先知”我都觉得可以了,明明白手起家,一路竟然如此顺风顺水,让人叹为观止。

那接下来他将如何布局呢?

他只说“人是非常难以满足的动物;增加竞争力才是根本!”到底该如何定义这句话呢,让我们静观其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