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名著 > 儒林外史 > 《儒林外史》讽刺世态的表达方式

《儒林外史》讽刺世态的表达方式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01W 次

吴敬梓作为清代著名小说家,其代表作品《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的恶代表,小说中极尽对人间世态的讽刺,通过对比、夸张等的表现手法来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等一系列腐朽的制度所带来的世间丑相。以下是《儒林外史》讽刺世态的表达方式,欢迎阅读。

《儒林外史》讽刺世态的表达方式

1.对比手法的运用

《儒林外史》中的最具表现意义的创作方式,就是对比的运用,通过人物形象的对比、情节的对比等来突出表现小说创作的意义。在对比方法的运用上主要首先是明比和暗比,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描绘中,通常会采用明比,作品中范进中举、周生中举等前后所采用的就是明比。周进当童生时,虽然头发已经花白,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受尽了欺辱。但是当他中举以后,所有的情况都发生了变化,曾经那些欺辱他的人,都开始奉承他,那些无亲的人都来认亲,想要与他沾边,纷纷来向他送礼,最具讽刺意味的是薛家集在观音庵里,供起了“周大爷的长生牌”,前后的对比是十分明显的。周生的生存境况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的变化的强烈对比,凸显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其对人的残害,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

除了周生,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人物形象,就是范进。范进中举之前与中举之后也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范进在中举之前,也是受尽了乡人的欺辱,人们都看不起他,他自己的生活也是穷困潦倒,甚至连饭都吃不上,还在一心想着科举中第。他常常忍饥挨饿,问邻居借米也借不到,换来的只是一场冷嘲热讽。但是他中举以后,首先是范进自己喜极而疯,他的疯痴,闹出了不少笑话。但是村里人对他却都开始另眼相看。情况却大为转变,人们都一反常态,“有拿鸡蛋来的,有拿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提了两只鸡来的”。于是很快范进就摆脱了穷困的生活。

2.夸张手法的运用

夸张是一种较为常用的艺术手段,是讽刺艺术的重要表现方式。《儒林外史》中就包含了一种夸张的艺术手法,作用通过夸张,使得人物与故事情节产生一种强烈的讽刺效果。例如典型的范进中举后的发疯,就是一种夸张手法的运用,这样的夸张,使得范进作为封建科举制度殉道者的形象变得即可悲又可笑。夸张让人们看到了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之深。小说中的范进的老丈人,胡屠夫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加入了夸张的成分,他愚昧又势力,对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表现反差之大,令人咋舌。这样的夸张,让我们看到了世态炎凉。其中变化比较大的一个人就是他的老丈人胡屠夫,在范进没有中举前,时常辱骂范进,说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穷鬼”等,但是当得知范进中举以后,就开始变化,对乡人夸赞自己的女婿才高八斗。作者将胡屠夫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典型的势利小人的形象。前后鲜明的对比,突出人性丑陋的一面。

夸张手法的运用,不仅仅表现在对人物的刻画上,也表现在故事的情节上等,总的来说,夸张让作品讽刺效果变得更强。深刻而又生动的揭示了人性的腐朽过程,以及吏治的腐败和科举的弊端。

3.白描手法的运用

作品中白描手法的运用,使得小说变得简单、凝练,这样的白描能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在艺术效果上也能够打造出一种真实性,有现实主义之风的特点。作者通过白描手法,运用机智、幽默而又暗含讽刺的语调,来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使得这些人物形象变得活灵活现。在旧的封建制度中一些桎梏人心的东西,总是让人哭笑不得。吴敬梓笔下的人物就是这样,有时候他们的丑陋是如此的暴露与直接,白描的语言表现出这些暴露出的丑陋,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巨大的讽刺,对于人性的讽刺。作者在作品中直接辛辣的描绘出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丑恶与虚伪。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精神上逐渐开始迷失。作者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来对世态进行描绘,白描的精准而凝练。

吴敬梓是一位有着先进思想意识的清代小说家,他的这部《儒林外史》汇总对于白描手法的运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后世现实主义小说创作者时常从《儒林外史》中吸取创作的养分。白描使得整部作品富有了表现力,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曲折的故事情节、复杂的人性关系,以及腐朽的社会制度等。

《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颇具代表意义的作品,作品中所蕴含的讽刺艺术,达到了中国讽刺小说的巅峰,成为后世模仿的典范。作品讽刺世态有多种表现手法,比较常见的就有对比、夸张以及白描等,这些表现方式的运用,让给小说中人物、情节等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