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小故事 > 名人故事 > 天王巨星苏东坡的名人故事(精选27篇)

天王巨星苏东坡的名人故事(精选27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13W 次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你知道苏东坡有哪些故事吗?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天王巨星苏东坡的名人故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天王巨星苏东坡的名人故事(精选27篇)

天王巨星苏东坡的名人故事 篇1

苏东坡才华出众,加上长得玉树临风、风度翩翩,因此拥有大批的粉丝。虽然苏东坡“星途坎坷”,但这些忠实的粉丝却一直追随,对他不离不弃。

“天王巨星”苏东坡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喜欢到西湖游玩。有一天,苏东坡游览西湖时,忽然着到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驾船追了上来。苏东坡不知其来意,一时愕然。女子激动万分地说,她自小就仰慕苏东坡,但一直无缘相见,现已嫁为民妻,今日亲眼看见自己的偶像,也了却了多年的愿望。之后,美女粉丝给苏东坡弹奏了一曲古筝,便驾船翩然而去。苏东坡无比感慨,为此,他写下一首《江神子》。

苏东坡谪居黄州时,有一个叫李琪的粉丝,非常想要苏东坡的签名墨宝,但一直没有机会。多年过去了,李琪仍拿不到偶像的签名墨宝,眼看苏东坡就要调离黄州,她心急如焚。离开当日,黄州官员设宴为苏东坡饯行,宴席就设在李琪所服务的酒店。真是天赐良机,李琪决定豁出去了。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苏东坡酒兴正酣。看到时机成熟,李琪便捧着酒杯跪拜在偶像面前,随即拿出自己的随身汗巾,求苏东坡签名墨宝。

苏东坡倒也爽快,让李琪取来笔墨,挥手便在汗巾上写道:“东坡七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到此,即掷笔袖手,复与宾客谈笑。只写两句?这可把李琪急坏了,于是她再次跪拜,求苏东坡再续。苏东坡大笑,接着写了两句:“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留诗。”书毕,在座宾客无不击节赞叹,李琪也了却多年心愿,激动得流下眼泪。

苏东坡59岁时被贬至惠州,当时,他的邻居温氏有个女儿叫温超超,年方16岁,貌美如花。在当时,16岁已经是谈婚论嫁的年龄了,但温超超的眼光极高,任提亲的踏破门槛,她就是不肯嫁人。直到苏东坡被贬谪到惠州,她才算是找到了意中人,她高兴地对人说:“嫁人只嫁苏东坡!”于是,每天晚上,温超超不顾其淑女形象,愣是翻过高墙,来到苏东坡窗前听他吟诗诵读。一个晚上,窗外的温超超被苏东坡发现了,慌乱之中,温超超马上就翻墙跑回家中。苏轼跟踪寻到温家,问其缘故。温父无奈地告诉了苏东坡实情。苏东坡并不是好色之徒,他答应温父,要给温超超找到一个好归宿。但天有不测风云,不久,苏东坡就又被贬到海南儋州去了,此事也因此不了了之。到苏东坡遇赦放还,途经惠州时,温超超已经抑郁而终。

在京城的皇宫里,苏东坡的粉丝也不在少数。当时,皇宫中的皇太后、皇后、公主和不少宫女都是苏东坡的超级粉丝。她们对苏东坡的一贬再贬非常愤慨,但始终无能为力。北宋元丰年间,“乌台诗案”案发,苏轼被逮捕下狱。宋神宗当时也是苏东坡的忠实粉丝,看到自己的偶像入狱,神宗为此闷闷不乐。后来,皇太后向宋神宗哭诉,搬出了当年宋仁宗“吾为子孙得两宰相”的祖训,为苏东坡说情。最终,宋神宗决定对苏东坡从轻处理。所谓的“吾为子孙得两宰相”,其实就是前任皇帝宋仁宗对苏东坡爱戴有加的一个体现。

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在宋朝疆域之外,也有苏东坡的粉丝。有一回,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出使辽国,在辽国,苏辙惊奇地发现,辽国人常常向他打听苏东坡的情况。后来,苏辙在给苏东坡的信中写道:“谁将家谱到燕都,识底人人问大苏。”由此可见,苏东坡在辽国也有极大的影响力。当时高丽国有两个兄弟,也是苏东坡的忠实粉丝,他们分别取名为金富轼、金富辙。轼和辙,正是苏东坡兄弟的名字,由此又可见,苏东坡被外国人崇拜的程度。

天王巨星苏东坡的名人故事 篇2

苏东坡由现在起。由情势所迫,要一变而为农夫。由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要变成一个隐士。社会,文化。学问,读历史的教训,外在的本分责任,只能隐藏人的本来面目。若把一个人由时间和传统所赋予他的那些虚饰剥除净尽,此人的本相便呈现于你之前了。苏东坡若回到民众之间,那他就犹如在水中的海豹。在陆地上拖着鳍和尾巴走的海豹。只能算是半个海豹。苏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中国人由心里就赞美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边田间的农人——倘若他也能作好诗,击牛角而吟咏。他偶尔喝醉,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这时他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也许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这副面貌吧。

在元丰三年(1080)正月初一,苏东坡已和长子迈离开京都,启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

苏东坡幸而死里逃生,至少是个惊心动魄的经验。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在六月他写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线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他转向了宗教。

在元丰四年(1081),苏东坡真正务农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他过去原想弃官为农,没料到在这种情形之下被迫而成了农夫。在他那《东坡八首》前面的小序中说:“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释来而叹,乃作是诗,自憨其勤。庶几来岁之入,忽忘其劳焉。”

他看着稻茎立得挺直,在微风中摇曳,或是望着沾满露滴的茎在月光之下闪动,如串串的明珠,他感到得意而满足。他过去是用官家的俸禄养家糊口;现在他才真正知道五谷的香味。

苏东坡的邻人和朋友是潘酒监、庞大夫、农夫古某;还有一个说话大嗓门跋扈霸道的婆娘,常和丈夫吵嘴。夜里像猪一般啼叫。黄州太守徐大受、武昌太守朱寿昌,也是对苏东坡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人。再一个是马梦得(字正卿),始终陪伴着苏东坡,而且非常忠实可靠。过去已经追随苏东坡二十年。苏东坡曾说,他的朋友跟随他而想发财致富。那如同龟背上采毛织毯子。那时苏东坡叉吸引了一些古怪的人物,其中两个是道士。

因为苏东坡对长生的奥秘甚感兴趣。但是东坡最好的朋友是陈慥。今天中文里有“季常之痛”一个典故,季常是陈慥的号。陈季常这个朋友,苏东坡是可以随便和他开玩笑的。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苏东坡自己善于做菜,也乐意自己做菜吃,他太太一定颇为高兴。根据记载,苏东坡认为在黄州猪肉极贱,可惜“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鸺颇引为憾事。他告诉人一个炖猪肉的方法,极为简单。就是用很少的水煮开之后,用文火炖上数小时,当然要放酱油。

他又发明了一种青菜汤,就叫做东坡汤。这根本是穷人吃的,他推荐给和尚吃。方法就是用两层锅。米饭在菜汤上蒸,同时饭菜全熟。下面的汤里有白菜、萝卜、油菜根、芥菜。下锅之前要仔细洗好,放点儿姜。

在这种农村气氛里。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潜的生活,他对陶潜极其佩服。苏东坡写过一首诗。说陶潜一定是他的前身。这种说法若出诸一个小诗人之口,未免狂妄自大。若苏东坡说出来。只觉得妥当自然。他越读陶诗。越觉得陶诗正好表现自己的情思和生活。

苏东坡很容易接受哲学达观思想的安慰。在雪堆的墙上门上,他写了三十二个字给自己昼夜观看。也向人提出四种警告:

出舆入辇。厥痉之机。洞房清宫,寒热之媒。

皓齿峨眉。伐性之斧。甘脆肥酸,腐肠之药。

失去人间美好的东西之人。才有福气!苏东坡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持这种幽默的看法。后来他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

苏东坡现在衣食足堪自给。心满意足。他今日之使我们感到亲切自然之处,是那一片仁爱心。当年在他所住地区溺死初生婴儿的野蛮风俗,最使他痛心。苏东坡自己成立了一个救儿会,请心肠慈悲为人正直的邻居读书人古某担任会长。救儿会请富人捐钱。每年捐助十缗,多捐随意,用此钱买米。买布,买棉被。古某掌管此钱。安国寺一个和尚当会计,主管账目。这些人到各乡村调查贫苦的孕妇,她们若应允养育婴儿,则赠予金钱、食物、衣裳。苏东坡说,如果一年能救一百个婴儿,该是心头一大喜事。他自行每年捐出十缗钱。他行的才是最上乘的佛教教义。

我总以为,不管何处,只要人道精神在,宗教即可再兴。人道精神一死,宗教也随之腐烂了。

天王巨星苏东坡的名人故事 篇3

京兆尹顾子敦体格肥胖笨拙,人送外号“顾屠”——顾屠夫。这一天,顾子敦邀几位同僚和友人,在慈孝寺宴聚,东坡在受邀之列。酒喝得差不多了,顾子敦略有些高,爬在桌上假寐。苏东坡见状,起身挪开碗碟,在酒桌上写了四个字——顾屠肉案。逗起一桌人大笑。戏耍顾大人的戏还没完,东坡接着从自己兜里掏出三十钱来,丢到酒桌上,下巴朝顾子敦耸耸,一本正经地招呼另一位同桌:“且片批四两来!”——给我从这头猪身上割四两肉厚膘肥的肉。

苏东坡有一次到一位土财主家赴宴,土财主显摆,让他年轻艳丽的姬妾们出来陪酒。众姬妾里,有一位能歌善舞,脸蛋挺漂亮,但身子长得人高马大,土财主最爱。借着大文豪赏脸的机会,土财主央求东坡以此姬妾为题,写几句赞美的话。东坡不假思索,提笔写下一副对联:“舞袖蹁跹,影摇千尺龙蛇动;歌喉宛转,声撼半天风雨寒。”土财主乐滋滋,那位姬妾却看懂了,一脸羞臊气哼哼起身走开去。

中书舍人刘贡父晚年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头发眉毛掉得一根不剩,鼻梁塌了下去。这一天苏东坡和刘贡父一块儿喝酒,俩人互相调侃,东坡巧改汉高祖刘邦诗句云:“大风起兮眉飞扬,安得猛士兮守鼻梁!”

金山寺高僧佛印新建的禅房落成,请苏东坡给他题写个匾额。苏轼忙得抽不开身,佛印等不急了,索性自题三字——“参禅谒”。改天,苏轼闲暇无事,来到佛印的禅房,看到“参禅谒”三字,提笔步其韵写下“硬如铁”三字。佛印深解东坡暗嘲之意,问之:“谁得知?”东坡笑答:“徒弟说”。当时黄庭坚在场,笑得闭过气去。

秋高气爽,东坡与佛印禅师一块儿乘船游览扬州瘦西湖。船到湖心,佛印突然举着上面有苏轼题诗的一把扇子,扔到了水里,同时大声吟唱道:“水流东坡诗(尸)“苏东坡先是愣了一下,随即明白过来,好你个佛印,敢损我。东坡抬头看见湖边一只狗正咬着一块骨头,脱口而出:”狗啃河上(和尚)骨“。俩人相视,击掌大笑。

有一天苏轼前来拜会宰相吕微仲,碰巧吕大人在睡午觉,结果让苏轼在客厅里等了好长时间,才见吕微仲懒洋洋起身出来。苏轼心中不悦,正巧看见吕家客厅的鱼缸里养了一只绿毛龟,貌似不经意地对吕说道:“你家这种六眼龟很难得啊“。吕微仲不知东坡话中暗藏玄机,接过话头问道:”子瞻说说哪里能搞到这种龟“。苏轼佯装热情地向其介绍说:”我只知道从前唐庄宗时,有个藩属国给唐皇帝进献了一只六眼龟,梨园弟子还给庄宗编了一套戏词,戏词是这样的——不要闹不要闹,听取这龟儿口号,六只眼儿分明,睡一觉抵别人三觉!“宰相明知这是拿他睡懒觉比作乌龟,可还没法发作。

欧阳修曾对苏轼讲,早先有个坐船受风寒而患病的人,百草不治,最后用船家船舵手柄处刮下来的汗渍垢,拌合丹砂熬制成汤喝下,病愈。欧阳公接着说道:由此看来,所谓医者,意也——取其意向即可治病。苏轼听罢,戏言道:这么说,要治眼下文人学者懒惰愚蠢的毛病,“当令多食笔墨灰“。

范镇平生不信佛,苏轼老问范公为啥不信佛,范说:老夫凡事非亲眼所见者,绝不相信。苏轼随即问:学生有些不解,譬如您患病,医生切脉,称您脉寒,您便赶紧温补,说您内热,您又立即去火,敢问镇公何曾亲眼见过自己的脉搏?

相传苏轼跟他妹妹也经常开玩笑。有年夏天,苏小妹大白天睡觉,小腿露在外面,东坡恰巧路过,小妹想逗逗哥哥,随口吟道:“露出琵琶腿,请君弹一弹。”东坡笑了笑,应对道:“理上去不得,要弹也不难。”据说苏小妹长了一个大额头,十岁时,哥哥苏轼曾取笑她:“莲步未离香阁下,梅妆先露画屏前。”遭哥哥耻笑,苏小妹也不含糊,回击道:“欲扣齿牙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讽刺哥哥满嘴胡子找不见嘴和牙。

王安石写了一本《字说》的书,其中对汉字词的解释,多有穿凿附会的地方。有一回苏轼碰见王安石问“坡”字怎么解,王安石说:“坡者,土之皮。”苏轼接过话来:依着这样解释,那“滑”字,就是“水之骨”了?

姜太公八十岁幸遇周文王。而宋玉的楚辞里讲“太公九十显荣兮”,就是说姜太公九十岁才遇见文王而显达;可在西汉的东方朔的文字里,十分肯定地写到:“太公体仁行义,七十有二,见用周武。”是说姜太公七十二岁时被周武王赏识重用。苏东坡读了这二位的文字,笑曰:“太公赖东方朔减了八岁,却被宋玉增了十岁。”

黄庭坚在一首和苏轼《春菜》的诗中,有这么两句,“公如端为苦笋归,明日春衫诚可脱。”大意是,坡公假如真地因为好一口苦笋而思乡,不妨脱掉官服回家务农种菜去好了。苏轼借此对朋友们说:“吾固不爱做官,鲁直遂欲以苦笋硬差致仕。”黄庭坚字鲁直,苏轼假装无奈地对人讲,我确实不爱做官,可就这样鲁直还是硬要让我因爱吃苦笋而卸官退休回家。

苏东坡被贬黄州时,有一次参加一个秀才的家宴,饭桌上吃到一种油果,非常酥脆可口,他就问主人:这种油果叫什么名字?主人说没有什么另外的名字。东坡接着问:“为甚酥?”为何这么酥脆?不等主人答话,满桌客人齐声说:从今以后就叫这油果“为甚酥”好了。又有当地一位姓潘的长官,知道苏轼不善饮酒,所以每次请他吃饭,专为他一个人摆上甜酒。东坡每见此状,必会笑着对座中客人说:“此必错着水也。”渐渐东坡喜欢上了这两样饮食,并做诗记之:“野饮花前百事无,腰间唯系一葫芦。已倾潘子错着水,更觅君家为甚酥。”

苏轼夜宿曹溪,秉烛阅读《传灯录》,过于专注,突然一颗灯花掉落到书上,烧去了书上的一个“僧”字。东坡顿时来了灵感,当即提笔于窗下,一蹴而就完成了一首诗:“山堂夜沉寂,灯下读传灯。不觉灯花落,荼毗一个僧。” 荼毗,烧伤损坏。

苏轼被贬惠州时,与一个乡野小知识分子为邻。这位老书生年已七十,新近小妾又给他生了个儿子,老书生高兴,摆下筵席招呼四邻宾朋。席间,老书生非要请苏东坡为他老来得子写首诗,东坡不好拨其面子,问老书生小妾多大年龄,老书生说爱妾芳龄三十。坡公闻言,腹稿已成,提笔赠送了一副对联:“圣善方当而立岁,顽尊已及古稀年。”

武昌有位姓王的居士,有口吃的毛病,苏轼故意写了下面这样一首诗让他念:“江干高居坚关扃,犍耕躬稼角挂经。篙竿系舸菰茭隔,笳鼓过军鸡狗惊。解襟顾景各箕踞,击剑赓歌几举觥。荆笄供脍块觉聒,干锅更戛甘瓜羹。”王居士念不到一半,几乎要气绝。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秦少游,对自己的一脸胡须颇为自恋,曾经在老师苏轼面前张狂得意,问老师苏轼:“君子多乎哉!”——美男都是一脸毛啊!他没料到老师苏轼不假思索回应道:“小人樊须也!”——小人胡子都密。

苏轼多年遭贬,越贬越远,为发泄满腔郁闷,他写了一首《洗儿诗》:“人家养子爱聪明,我为聪明误一生。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害到公卿。”

天王巨星苏东坡的名人故事 篇4

这是少年苏东坡在一片赞扬声中,乘兴写的一副对联。他把这副对联贴在自家门前,久久端详,不肯离去。

苏东坡(1037-1101)自幼天资聪颖,在饮誉文坛的父亲的悉心教育和耐心指导下,他逐渐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很有一股子"打破砂锅纹(问)到底"的劲头。经过几年的奋发努力,他的学业大有长进。小小年纪,就已经读了许多书,渐能出笔成章了。父亲的至亲好友看了,都赞不绝口,称他是个难得的"神童",预言他必是文坛的奇才。

少年苏东坡在一片赞扬声中,不免有些飘飘然起来。他自以为知识渊博,才智过人,颇有点自傲。一天,他洋洋自得地取过笔墨和纸,挥毫写下了以上的这副对联。他刚把对联贴在门前,有位白发老翁路过他家门口,好奇地近前观看。这位老翁看过,深感这位苏公子也太自不量力,过于自信了。

过了两天,这位老翁手持一本书,来苏府面见小东坡,言讲自己才疏学浅,特来向小苏公子求教。苏东坡满不在乎地接过书本,翻开一看,那上面的字他竟一个都不认识,顿时红了脸。老翁见状,不露声色地向前挪了几步,恭恭敬敬地说道:"请赐教。"一句话激得小东坡脸红一阵、白一阵,心里很不是滋味。无奈,他只得鼓足勇气,如实告诉老翁他并不认识这些字。这个老翁听了哈哈大笑,捋着白胡子又激他道:"苏公子,你不是"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了吗?怎么会不识此书之字?"言罢,拿过书本,扭头便走。

苏东坡望着老翁的背影,思前想后,甚是惭愧。他终于从老翁的话中悟出了真谛,立即提笔来到门前,在那副对联的上下联前各加了两个字,使对联变成为:

发奋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这次,他依然端详了好久、好久,并发誓,要活到老,学到老,永不满足,永不自傲。从此,他手不释卷,朝夕攻读,虚心求教,文学造诣日深,终于成为北宋文学界和书画界的佼佼者,博得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盛誉。

天王巨星苏东坡的名人故事 篇5

苏东坡性喜交朋结友,自谓上自王公大臣,下至乞儿,无不可做朋友。在他的一生中,曾广泛结交和尚道士,特别是与佛印禅师,极为友好,你来我往,亲密无间,留下许多轶事趣闻。

佛印禅师,自幼饱读经史,博学多才。熙宁年间,因准备参加礼部考试,始前来京师暂住。那时,东坡在直史馆任职,佛印慕名来访,受到礼遇。他们一见如故,互相敬重,又经常一起论文赋诗,遂成了莫逆之交。

一天,佛印邀东坡上樊楼品茗。谈笑间,东坡悄悄告诉佛印:“最近,皇上因见天时亢旱,要在大相国寺设斋求雨,命愚兄写作《祈雨斋文》,充当主斋行礼官,协助操办一切。”佛印听了很高兴,说:“请兄长设法带小弟进去观礼,一睹御驾龙颜,开开眼界,不知可否”东坡明知此事不好办,一旦泄漏出去,便有欺君之罪。但友情难却,便耳语说:“足下想去,也未尝不可。只消扮成侍者模样,在斋坛上执役,待圣驾临幸时,便可看个够。”佛印为了一饱眼福,满口赞成,东坡回去也作了安排。

这大相国寺,殿宇宏大,气势雄伟。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罗汉殿、藏经楼,一座座庄严壮丽的建筑,依次巍峙。两边还有钟楼、鼓楼,东西配殿和16丈高的砖砌楼阁式琉璃塔。当时,定为皇家寺院,共有禅院64座,铜铸罗汉五百尊,还有高二丈的木雕千手千眼观世音巨像。该寺共有僧人逾千,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

举行祈雨典礼那天,五鼓鸣钟聚众,各路高僧登坛诵经作法,祈求甘雨,以救万民。其时香烟缭绕,灯烛辉煌,幡幢五彩飘扬,乐器八音嘹亮。忽传御驾已到,慌得佛印面热心跳。过了好一会才心神稍定,来到大雄宝殿,杂于侍者当中,添香剪烛。

再说那神宗皇帝,坐着龙凤轿子,在执宰大臣的簇拥下,出了宣德门,经过御道,来到大相国寺。东坡和众僧列队跪接,迎入大殿。礼毕,驾临藏经楼休憩,佛印献上香茶。

原来佛印因大殿行礼之时,拥拥簇簇,不曾看得真切,特地充当献茶侍者,就近瞻仰,果然与众不同。神宗接过香茶,因见佛印生得身材硕大,方面大耳,眉清目秀,气宇不凡,心中诧异,随口问道:“侍者,什么姓名熀畏饺耸稀熢谒录改炅恕”佛印开始一怔,随后急中生智,叩头奏道:“臣姓林名佛印,字觉老,饶州熃窠西省波阳县浮梁县熃窠西省景德镇市浮梁镇人,是新来寺中出家的。今日有幸得瞻天容,欣喜无量。”神宗见他聪明伶俐,捋捋长髯说:“卿既名叫佛印,可通晓佛法”佛印奏道:“臣自幼读书,素喜礼佛听禅。佛学经典,略知一二。”神宗道:“既然这样,朕赐卿法名了元,紫袈裟一领,金钵一只,羊皮度牒一道煿糯僧道出家,向政府缴纳一定的钱,由政府颁发的凭证,就在御前披剃为僧吧”若是个真侍者,今日得了许多赏赐,岂不是千古奇逢,欢喜万分,可那佛印原是赴京应试,他的才华和东坡不相上下,实指望金榜题名,建功立业,怎肯出家做和尚呢煹是君命难违,怎么敢说我是假充的侍者,不愿为僧熂词剐闹型蚍植焕郑不过一时之间,出于无奈,也只得假戏真做,叩头谢恩。

当下住持引佛印重来正殿,拜过如来佛祖,再带到御前,给他剃去头发,披上袈裟。顷刻间,佛印便由一名乡贡熋髑逡院蟪谱“举人”成为一个英俊的和尚。

此刻佛印亦颇后悔,不该为一饱眼福而出了家,功名无望。东坡也完全没有想到,由于自己的一句闲话,竟连累佛印做了和尚,心里实在很不是滋味。不过事已如此,后悔也没有用了,只好用好言劝慰一番。

从此,佛印先后又在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的承天寺,庐山的开先寺,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的焦山寺出家。经过一番苦心修道,精通佛法,被升为润州金山寺的住持。同时,又不忘刻意做诗,终于成为江南一代著名的诗僧。

天王巨星苏东坡的名人故事 篇6

以前,苏东坡到王安石那里拜会,恰好他不在家,苏东坡就呆在他书房等候,看到书桌上有一首他未完成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意思是,昨晚西风吹过园林,菊花的花瓣落了一地,犹如黄金铺满大地。苏东坡不由得暗笑当朝宰相连常识都不懂,菊花开在秋季,最能耐久,就是干枯也不会落瓣。于是,他在诗句下面写到:“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说是秋菊不像春天的花会落瓣,请诗人你仔细审查一下。

王安石回来看到后,并没有说什么,次日上朝时,暗地里请皇上把苏东坡贬到黄州。苏东坡被贬后心里很不服,只道是王安石因诗而报复他,但自己也没办法。他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转眼到了九九重阳,便邀好友到后园赏菊。由于秋风刮了多日,到园里一看,只见菊花纷纷落瓣,满地铺金,他顿时目瞪口呆,询问友人之后,才知菊花通常不落瓣,但黄州的比较特殊,是落瓣的。又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往事,苏东坡醒悟到自己见识不广,只看一面而不知总体,从此不敢轻易笑人。

过了几年,王安石又把苏东坡调回京城。苏东坡曾专门为续诗一事,找王安石虔诚地道歉认错。

智慧小语: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每个人其实都是渺小的。判断一件事或一个人,务必要先详细观察。在不了解事情真相之前,千万不能轻信谣言,随便乱说。

天王巨星苏东坡的名人故事 篇7

上天无疑是偏爱海南岛的,温润灵动的自然美景已属不易,还要锦上添花地赐予它令人仰视的人文渊源。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海南完全不用生拉硬套,只需平时质朴地娓娓道来,就足以赢得别人尊敬的目光。因为苏东坡。“东坡不幸海南幸”,只不过这一切的成就必须以一个杰出文人的身心承受为代价。

儋州的东坡书院是我期待已久的一站,这是来到海南想避也避不开的停留。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东坡先生被贬谪至海南,东坡书院是先生曾经讲学的地方。

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第27章《域外》时,看到接到贬谪令的苏东坡在渡海以前对未知世界的灰暗念想,心口一紧,居然落下泪来。原来以为被贬到广东惠州算是对苏东坡最无情的放逐,没想到这还不足以令当权者善罢甘休,比惠州更远的地方只有一个选择——海南,那是当时中土人士在地域认知上的极限。当时的海南尚属未开化的域外之地,光是天涯海角的流离就足以让人惶恐,而如今海南俨然已成度假天堂,当初的认知恐慌早已淹没于历史。

而两者之间却横亘了千年,千年以前正是这块世人眼中的热带宝地迎来了抱着渡海后生死未卜心情的苏东坡。从此,海南的文化进程一扫阴霾,接纳了北宋文坛最耀眼的光芒。

苏东坡被贬时已经是60岁的高龄,从雷州渡海以前,他都不知道是否有望生还。在现代,要认识一片未知世界不算难事,“百度一下,你就知道”。即使如此,对于陌生之地人们还是会有疏离与不安之感,更何况对于1000多年前一个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将止于何时的老人。东坡在渡海前写道:”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死即葬于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柩……“看来东坡这一去,与弟弟苏子由这一别,显然已抱定生离死别、生还无望的心情。所幸渡海一路平安无事,东坡顺利到达海南儋州。

我总是感叹,人的认识具有滞后性,才华洋溢的人在属于自己的时代总是不能被珍惜,这一点东西方倒是有惊人的一致。“赢得身前生后名”对于这些人来说是不可兼得的事情。苏东坡一生颠沛流离,在他死后宋朝的几任皇帝却让他的身后之名到达了巅峰,宋孝宗甚至还发出了生不同时的感慨。《苏东坡传》中转录了一段孝宗乾道六年封他为太师之位的圣旨,一句“王佐之才大可用,恨不同时”足以道出对英才的追忆。为时已晚的补偿,却难掩内心的遗憾。

天王巨星苏东坡的名人故事 篇8

假如东坡在儋州的生活平淡到可以忽略不计,假如东坡在儋州的创作与以前俊秀灵动不可同日而语,假如东坡在儋州一改他达观豁达的心境开始喋喋不休地抱怨,海南也就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理由与东坡攀亲叙旧。但这一切只是假如。

事实是,儋州之于东坡,东坡之于儋州,互相成就了彼此,也成就了文化与历史。东坡说过,“问吾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由此可见,儋州在东坡的心目中还是占有一席之地的。一个陌生的、甚至是非常不宜居的环境(当时来说)非但没有消磨东坡的人生智慧,反而为其增添了厚重感。倒不是说东坡在海南的生活有多舒适惬意,事实上物质条件是非常艰苦的。《苏东坡传》中提到,他住的那所小旧房子,“秋雨一来,房顶就漏,所以夜里苏东坡得把床东移西移……

一次苏东坡看见好多白蚁死在他的床上。”他说:“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惟有一幸,无甚瘴也。”但这一切并不妨碍他继续自己的人生态度,你看,他盘点了一堆想要却没有的东西之后,还是庆幸了一把——没有瘴气。

他与山野村夫交谈,与友人下棋唱和,探讨岛内居民的长寿之道与鄙陋风俗,一有机会还是会继续月下漫步的老习惯,空闲无事就到乡间采药。章惇把东坡贬到海南来,就是因为觉得东坡在惠州那种瘴气之地还能生活得如此逍遥,所以想看看到底何地能令苏东坡不畅快。其实苏东坡的政敌们一开始就错了。他们可以通过“没有最恶劣,只有更恶劣”的生活环境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却永远没有办法对他早已根植于生命里的生活态度产生任何作用。像东坡那种人,不管身在何方,生活绝不会乏味。

东坡在海南笔耕不辍,这是肯定的,让他这种人放弃写作那简直比登天还难。他在儿子的帮助下整理整理杂记文稿,汇集成了《东坡志林》。他还完成了为《尚书》作注。东坡在海南诗作初记一百三十多首,这其中包括他的和陶诗十五首。由此,他终于为自己的.和陶诗一百四十二首画上句点。东坡一直将陶渊明视为精神知己,他在颍州时就开始了这项工作,离开惠州时,已经写完了一百零九首,最后的十五首实在海南完成的。作为最了解他的人之一,弟弟苏子由这样评价这些和陶诗:“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同为北宋著名诗人的黄庭坚则对东坡的岭南之作发出这样的感慨:”东坡岭外文字,读之使人耳目聪明,如清风自外来也。”由此可见,岭外的蛮荒气质并未令东坡的才气性灵打折扣,相反,这一番不平凡的打磨是对诗作最好的锤炼,最后幻化为文字的绚烂。

天王巨星苏东坡的名人故事 篇9

东坡来到海南,几乎是用一己之力对抗着蛮荒与蒙昧。但是由于苏东坡这个人“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所以我猜想二者之间的冲突并没有那么大。在贬谪的三年期间,他讲学礼,兴教化,将一个文化的不毛之地转换成了才俊辈出之乡。最直观的效果是,在他北归九年后,儋州人符确成为海南第一个进士,此后,儋州人在科举考试中屡有斩获。

如果说东坡每天就在书院里讲讲经文,以文会友的话,那也太低估他对生活的洞察欲望与能力了。他观察并记录种种原始风俗,甚至包括那些生活在丛林中的原住民。不管是对于受尽文化熏陶的苏东坡,还是对于与中土隔绝的海南岛,双方对于彼此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比如,当地人十分迷信,治病的方法不是看医生而是去庙中祷告,杀牛以1祭神。结果每年都有大批从内地运来的牛惨死刀下。苏东坡看到后便将其记录成文字,并设法改变这一风俗。

东坡书院里古木参天,墨宝陈列,颇具雅趣。它只是一个见证,证明书院里曾经书声琅琅;它不仅是一个见证,它让人们咏怀兴叹,向后或向前思考。历史再次展现出它不事雕琢的深沉之美,只要真诚对待历史,再朴实无华的形式都不会苍白无力。

天王巨星苏东坡的名人故事 篇10

《警世通言》里有篇题为《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小说,讲王安石与苏东坡的逸事。虽然多为杜撰,却可看到辨水煮茶意趣。

苏东坡和王安石人生宦海沉浮,二人在改革中的政见分歧颇大。苏东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王安石已暮年,身体不好,体内痰火郁结。太医给他开了个方子,用阳羡(今江苏宜兴)的茶,以长江瞿塘峡中段的水来煎烹,能消痰火。

苏东坡是蜀地人,有机会去长江三峡,便托付他:“倘尊眷往来之便,将瞿塘中峡水,携一瓮寄与老夫,则老夫衰老之年,皆子瞻所延也。”意思是说不管是你还是你的家人往来,路过瞿塘峡,请在中游打一瓮水带来,我能不能延年益寿,就全靠你了。

苏东坡收到嘱托自然很用心,专程去长江三峡打水。偏偏那天十分困倦,在船上打了一个盹,醒来时船已急流直下,到了瞿塘峡的下峡。苏东坡赶紧从江中取水,无奈中峡已过,逆流而上已不可能,取得的是下峡之水一瓮,亲自送至王安石府上。

王安石将苏学士与水瓮请进来,立刻揭封烹水。水煮沸之后,冲入茶碗,见茶色缓缓泛上来,并非起得很急。

王安石就问苏东坡:“你取的是中峡水吗?”

苏东坡说:“正是。”

王安石笑道:“你怎么糊弄老夫呢?这显然是下峡水。”

苏东坡大惊道:“您怎么会知道?”

王安石说:“瞿塘峡之水,上峡水流湍急,水性也急;下峡水流缓慢,水性也缓。唯有中峡之水,急水与缓水交相融汇在一起,不急亦不缓。所以,太医嘱咐我,唯有用中峡之水泡茶才最合适。刚才水已煮开,冲在碗里,茶色缓缓而起,便可断定此水定是下峡的了。 听完这番话,苏东坡赶紧离席谢罪。

茶在今天已很少用来治病了,但民间依然有“败火”一说。一些老人,即便是夏天最酷热时,也会静静地饮一盏热茶。在他们看来,一杯热茶比冰冻可乐更能解暑。因为热茶能让人毛孔里的燥气、暑意散发开来,烫在嘴里,却清凉在心。

天王巨星苏东坡的名人故事 篇11

一天,苏东坡指点厨师,用一尾西湖活草鱼,洗净剖开,裂上五刀,用火腿、葱、姜蒸制。厨师烧制好,送到书房。苏东坡一见,热腾腾、香喷喷,鱼身上刀痕如柳,连声呼道:“好一尾五柳鱼!”刚举筷想吃,忽然,看到窗外人影一闪,佛印和尚来啦。苏东坡心想:“嗨,好个赶饭和尚,早不来,晚不来!我刚要吃鱼,你却赶来了。今天我偏不让你吃,看你怎么办?”一伸手便把这盘鱼搁到书架上去了。

佛印在窗外早已见到那盘鱼了,心想:好啊,你藏得再好!我也要叫你拿出来!苏东坡笑嘻嘻招呼佛印坐下,问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到此有何见教?”

佛印一本正经地回答:“小弟今天特地来跟你打听一个字。”

“什么字啊!”

“你姓苏的‘苏’字怎么写法?”

苏东坡一听,眉头一皱,知道佛印学问好,不会连个“苏”字也不会写,一定有名堂,便装作认真地回答:“喔,‘苏’字嘛,上面一个草字头,下面左边一个‘鱼’字,右边一个‘禾’字。”

佛印也假装糊涂地问:“喔,假如草字头下面左边是‘禾’右边是‘鱼’呢?”

苏东坡说:“那还是念‘苏’啊。”

佛印按著说:“那把‘鱼’搁到草字头上边呢?”

苏东坡急忙说:“嗳,那可不行啊!”

佛印哈哈大笑说:“好啊!你说把鱼搁到上面不行的,那就把鱼拿下来吧!”

苏东坡一下子醒悟过来!佛印说来说去,就是要吃他那盘五柳鱼。

天王巨星苏东坡的名人故事 篇12

有人说“来生嫁给苏东坡,哪怕历尽千年的情劫。”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 记梦》

在四川眉州青神县的岷江畔,有一片苍翠挺秀的山岭,这就是被南宋范成大称为“西川林泉最佳处”的中岩山。进入山中不久,就可以看到一方由山泉汇集而成的清池。表面上,除了池水较深较冷之外,并无任何独特之处。但奇怪的是,如果你临池拍手,池中游鱼就会循声游到岸边。此时再看池边石壁上的“唤鱼池”三个大字,才知道这个名字是如此贴切而富有灵性。而这三个字正是苏轼所题。当年进士王方召集乡贤名士在池边聚会,想为这个水池取名。正在山中读书的少年苏轼以“唤鱼池”中选,并即席挥毫写下这三个潇洒的大字。苏轼的才华赢得了王方的喜爱,几经周折,王方将爱女王弗嫁给了苏轼。仙山清池,佳人才子,这个美丽的故事为本来就美丽的山川增色不少,让壁上的清泉至今每每低语不止。

王弗性格“敏而静”,作为进士之女的她开始并没有告诉苏轼自己知书。每当苏轼读书的时候,她则在旁边终日不去。后来苏轼有遗忘的地方,她反倒给予提醒。好奇的苏轼问她别的书里的问题,她都能答上来,顿时让苏轼又惊又喜刮目相看。在苏轼与访客交往的时候,王弗经常立在屏风后面倾听谈话,事后告诉苏轼她对某人性情为人的总结和看法,结果无不言中,可谓苏轼绝佳的贤内助。然而好景不长,情深不寿,王弗年仅二十七岁就病逝于京师,让苏轼悲痛万分。此时苏轼母亲程氏已经去世。苏洵对苏轼说:“王弗跟着你很不容易,将来要将她安葬于她婆婆的墓边。”谁知未及一年,苏洵又卒于京师。于是苏轼兄弟护丧回家,将王弗也葬于其翁姑墓侧。十年之后的一个夜晚,苏轼又在梦中见到了王弗,醒来伤感不已,于是写下了著名的《江城子 记梦》,这是近千年以来写夫妻之情最成功、最动人的词章之一。全词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夫妻之间生离死别最撼人心魄的一幕。据说用词来写悼亡,苏轼是首创,这一首创,却成了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峰,这固然是因为苏轼才高学深,但更因为他和王弗之间有着真挚的感情。只是鲜有人知道,这份感情的最初,却是那隐藏在山林深处神秘的唤鱼池。

天王巨星苏东坡的名人故事 篇13

泛泛东风初破五。

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

佳气郁葱来绣户,

当年江上生奇女。

一盏寿觞谁与举。

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

放尽穷鳞看圉圉,

天公为下曼陀雨。

——《蝶恋花》

苏轼的第二个妻子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比起王弗和朝云来,王闰之的名气最小。她的才干见识也许比不上王弗,但也是一个贤淑的妻子。王闰之也先于苏轼去世,让苏轼再遭打击,“泪尽目干”。王闰之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家庭妇女。苏轼“乌台诗案”被捕入狱,王润之惊怖之下,担心那帮小人还会从诗文中找出苏轼的罪状,于是把苏轼的诗稿焚毁。这件事也成了千百年来喜欢苏轼的人们心中一个永难弥补的遗憾。尽管如此,王闰之也并非没有艺术细胞。苏轼一家在汝阴的时候,一天晚上,堂前梅花盛开,月色鲜霁,王润之叫苏轼请朋友到花下饮酒,她说:“春月胜如秋月,秋月令人凄惨,春月令人和悦。”苏轼大喜说:“我还真不知道你会诗。刚才你说的话,真是诗家语言。”所谓真诗在民间,并不会写诗的王闰之不经意间却说出了富有诗意的语言,给了苏轼灵感,让他写了一首《减字木兰花》: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王闰之性格柔顺贤惠。在黄州的时候,苏轼心情郁闷,而小孩还在他面前牵衣哭闹,苏轼要发火,王闰之开导苏轼说:“你怎么比小孩还痴,为什么不开心点呢?” 苏轼听后正有所感愧,王闰之又洗涤好酒杯放在他面前。这件事被苏轼写进了诗里。在黄州苦涩艰辛的岁月中,有贤妻如此,对苏轼来说是一种大安慰。在王闰之过生日之际,苏轼放生鱼为她资福,并作上述的《蝶恋花》纪事。词中“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是赞美她对三个儿子都一视同仁,疼爱不分彼此。王闰之和王弗的家乡都是眉州青神,那里江山秀美,岷江穿境而过。在漫天曼陀花雨中,山岭青翠,碧水孱湲,佳气葱郁,生于江畔人家的王闰之,在苏轼眼里,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子。

天王巨星苏东坡的名人故事 篇14

银涛无际卷蓬瀛。

落霞明,暮云平。

曾见青鸾紫凤、下层城。

二十五弦弹不尽,空感慨,惜余情。

苍梧烟水断归程。

卷霓旌,为谁迎?

空有千行流泪、寄幽贞。

舞罢鱼龙云海晚,千古恨,入江声。

——《江城子》

当年他梦见和王弗“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如今他又追思朝云“空有千行流泪、寄幽贞”。美丽的词句中熔铸了人生命运的无情与无奈。“曾见青鸾紫凤、下层城”,让很多人误解为就是写舜妃故事,以致混入叶梦得作品。其实苏轼和朝云在惠州相依为命时,都有慕道好佛之心。苏轼《朝云诗》中说:“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扇旧姻缘。丹成随我三山去,不作巫阳云雨仙。”已浓带仙家气象,而在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正要孤身渡海,自然更加用神仙笔调来追思和神往两人的过去与未来。

朝云十二岁时在杭州成为苏轼侍女,长大后才被苏轼收为侍妾。在苏轼的后半生中,朝云万里相随,九死不悔,始终对苏轼“钟敬如一”,直到三十四岁病逝于惠州。她是苏轼凄凉晚年唯一的红颜知己,能看出苏轼一肚子“不合时宜”,在唱苏轼《蝶恋花 花褪残红》时泪流满面,哽咽难语,而朝云逝后,苏轼也终生不再听此曲。苏轼还为朝云写过一首《殢人娇 白发苍颜》,词中也着力描写了朝云的美丽,两人一个“维摩境界”,一个“散花何碍”,感情在普通男女之情上得到了升华。当然,苏轼最著名的一首怀念朝云的词,还是要数《西江月 梅》玉骨哪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西江月》。杨慎《词品》云:“古今梅词,以东坡此首为第一。”该词明为咏梅,实际是怀念朝云,全词笔墨高洁,意蕴空灵,已不是凡尘笔调,当年晁补之读到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时,叹息说,苏轼注定了是要迁到海外去的,因为这样的句子,实为海内人士所难道出。《红楼梦》里薛宝琴的词句“明月梅花一梦”,就是从苏轼《西江月》里化来的。由于苏轼写的是梅花,句子又是“不与梨花同梦”,所以《红楼梦》里的词句也有不同的版本,有的又作“明月梨花一梦”。同是怀念朝云,与这首《西江月》相比,《江城子》被湮没很久了,前者缠绵婉转,后者则多了一份悲慨壮阔之美。苏轼和朝云曾“青鸾紫凤、下层城”,在多年来辗转飘摇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体验到真爱的温暖。但如今朝云于惠州仙去,只有白发苍苍的苏轼独自面对茫茫江海。人世间一切悲欢扰攘,都犹如大型魔幻鱼龙蔓延一样,热闹之后,只剩下“千古恨,入江声”。这位孑然一身的伤心人,徘徊于苍茫浩渺的水岸云脚,银涛无际,暮霞散绮,充斥于天地间的,是无穷的追忆,无边的寂寥,无数的天风海雨,无尽的暮暮朝朝……

天王巨星苏东坡的名人故事 篇15

苏轼为什么这么喜欢西湖呢?这还有一段故事呢。

当年因为朝廷中的争斗,苏轼被贬谪出了汴京,来到了杭州,成为一个小小的通判,也就是杭州城最高长官的助理。在工作闲暇之余,苏轼几乎走遍了杭州的山山水水。正是西湖的美景抚慰了他因不得志而郁闷的心情。

虽说他感到不被重用,但还是在这篇山水之间做了一个心系百姓的好官,在他任期的三年里,为杭州城的百姓们办了很多好事,他协助太守修治六井、还组织过灭蝗灾的行动、赈济灾民,百姓们都舍不得他走,甚至在他离开杭州时,百姓们都哭着为他送行。

但要说他做过的好事中最让人称赞的,还是他为杭州的百姓们修了一座长堤。现在你来到杭州的话,还可以找到它,它就是苏堤。

那是北宋元祐五年,也就是公元1090年的时候,苏轼第二次到杭州当官,此时他已经是一州之长了,但这次回来他发现,他那么喜欢的西湖竟然因为常年没人治理,湖底的淤泥堵塞了整个湖,让西湖变得浑浊不堪。于是他就开始组织人进行疏通。

他将湖底的淤泥和水草都清理出来,不是把他们丢掉,而是利用这些淤泥水草在西湖湖面上修筑了一条可以任人行走的林荫大道。这大大方便了住在西湖南部和北部的居民,以前他们要绕着整个西湖走,此时只要从苏堤走上三千米就能到达对岸。

更难能可贵的是,苏轼还让这个堤坝变得美丽起来。他在苏堤上修建了六座形态各异的桥,分别赐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每一个名字都有美丽的寓意,等你慢慢长大就会理解。因为桥的出现,原本只是笔直一条直线的苏堤显得婉转柔美了很多。

苏轼为了让苏堤更加美丽,他还在堤旁种了许许多多的花木,有垂柳、碧桃、海棠、芙蓉、紫藤等等等等,数一数竟然有四十多个品种呢!小朋友们想象一下,每当到了春天,苏堤上桃红柳绿,游人络绎不绝,这是多么美丽的景观啊。后来在评选西湖十景时,苏堤春晓也成为了十景之首。

苏轼和杭州,一个诗人为一座城市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到如今仍然福泽一方百姓,而一个城市为一位诗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让他创造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

是苏轼成就了杭州,也是杭州成就了苏东坡。

天王巨星苏东坡的名人故事 篇16

众所周知,苏轼不但是大文学家,还是著名的美食家,以他的号命名的“东坡肉”至今仍是一道名菜。苏轼喜欢吃肉,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他也曾克制过自己的食欲。

据他自己写的《东坡志林》记载,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八月,苏东坡决定节制饮食,每餐不过“一爵一肉”,即使有贵客临门,也不过三盘肉,可以少但不可以多。而且为了实现节食的目标,如果有人请客,一定要事先告诉人家这个标准,若主人不从,超过了这个标准,他就不去了。其实主人准备的菜再多,东坡先生您少吃点不就行了,何必拒绝人家的盛情呢,恐怕他自己也怕看见一桌子好菜控制不住,前功尽弃。

当然,有好东西不吃是很难受的,因此苏东坡还向大家传授了节食的方法,“夫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而既饱之余,虽刍豢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也就是说,待饥饿时再吃饭,即使是普通的蔬菜也是美味,等吃饱了,就是有大鱼大肉你也不想吃了。有志于减肥的朋友不妨一试。

苏东坡何等人物,节食当然不是为了身材苗条,他的目的是:“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瞧瞧人家,把节食当作修身养性兼持家的手段。

不过苏东坡节食还有另外一个目的,他患有眼疾,医生说不可食肉,大约肉是上火之物,病人应当吃得清淡一些,因此他谨遵医嘱。当然,苏东坡也是凡人,对于一个美食家来说,不能吃肉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即使他意志再坚定,也要找出一些不吃的理由来。

苏东坡说,由于不能吃肉,他的嘴不干了,提抗议道:“我与子为口,彼与子为眼,彼何厚,我何薄?以彼患而废我食,不可。”凭什么你眼睛患病让我嘴不能吃肉?苏东坡竟不能决。嘴又对眼说:“他日我痼,汝视物吾不禁也。”日后等我嘴病了,不禁止你眼睛看东西。最后苏东坡只好搬出管仲、《礼》的语录来说服自己的嘴。读罢真让人忍俊不禁,好像马季先生的相声《五官争功》一般。

看来减肥对谁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天王巨星苏东坡的名人故事 篇17

不要总把自己置于很髙的位置,要尊重他人,否则,只会让自己屡失颜面。

一代风流才子苏东坡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却喜欢在人前卖弄,更喜欢作弄人。然而结果常常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弄巧成拙。

有一天,苏东坡和佛印在江河上泛舟,吟诗作对。苏东坡看到河边有一只狗正在啃骨头,他来了兴致,想以此为题作弄一下佛印。他用扇子指着正在啃骨头的狗对佛印说:“看。”脸上显露出得意的神色。佛印是位高僧,立刻明白了苏东坡的意思。

于是,他把苏东坡赠给他并且题有苏东坡诗词的扇子丢进了河里。苏东坡看到佛印的举动,也马上领会到了对方的意思,得意的神色立刻变成了一脸的羞愧。原来他们二人都打了哑谜。苏东坡让佛印看那条啃骨头的狗,其实是给佛印出了一个上联:“狗啃河上(和尚)骨”,而佛印把题有苏东坡诗词的扇子丢进河里,正好回应了苏东坡的上联,也教训了一下苏东坡,这个动作隐含的下联是:“水流东坡诗(尸)”。

苏东坡爱作弄人,嘲讽人的毛病让他不止一次地出丑。苏东坡和佛印经常坐禅、参禅。有一次,苏东坡和佛印在金山寺坐禅,苏东坡想起平日里和佛印较量多是自己丢脸面,心里很不服气,他一心想找机会戏弄佛印。

突然他灵光一现,计上心来。他召唤旁边正在参禅的佛印说:“你看看我像什么?”佛印睁开眼睛看着苏东坡,没有回答,却反问苏东坡:“你看我像什么?”苏东坡上下瞧了一下佛印,对他说:“禅师,我看你这样坐着就像一坨屎。”佛印听到苏东坡的回答没有嗔怒和责怪的意思,却微微一笑对苏东坡说:“我看你就像一尊佛。”苏东坡很纳闷,但是他很高兴,因为自己终于赢了这和尚一回。

回到家里,苏东坡高兴地对苏小妹说:“我今天赢了佛印禅师。我说他像一坨屎,他非但不骂我还说我像一尊佛。”苏小妹却不以为然地说:”哥哥,我看今天输的还是你。禅师因为心、中有佛,所以才看你像佛;你心中污秽,所以才看禅师像屎。”苏东坡听了苏小妹的解释恍然大悟,沉思良久。

对他人不尊重只会自取其辱,因此,在生活中应尊重他人,放低姿态提升自我修养。

天王巨星苏东坡的名人故事 篇18

据说有一天,苏东坡去看望宰相王安石,恰好王安石出去了。苏东坡在王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一首咏菊诗的草稿,刚写了开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心想:“西风”就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菊花最能耐寒、耐久,敢与秋霜斗,怎么会被秋风吹落呢?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是大错特错了。这个平素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的翰林学土,也不管王安石是他的前辈和上级,提起笔来,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回来以后,看了这两句诗,沉思片刻之后,一道命令就把苏东坡贬为了黄州团练副使。当然苏东坡被贬的原因没有这么简单,但这也是其中的诱因之一。

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九月重阳这一天,大风停歇之后,苏东坡邀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只见菊花纷纷落瓣,满地铺金。这时他突然想起了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才知道是自己错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事不能仅凭经验主义和主观臆断,否则只会使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

天王巨星苏东坡的名人故事 篇19

很多人推崇大吃客兼大文豪苏东坡的养生之道,那就看看他是怎么养生的。

有一次苏东坡得了红眼病,医生嘱咐他,别吃生鲜(脍)了。于是,苏东坡写下了一篇寓言。嘴巴说:“你看,我给你当嘴巴,它给你当眼睛,你不能待我们厚薄不均啊。它生病了你不让我吃东西,有这样的道理么?这不行。”于是,苏东坡犹豫了。嘴巴又对眼睛说:“以后要是我长口疮了,我可不会叫你闭上,不许看东西。”

说来说去,还是想吃。

在《东坡志林》里,苏东坡记下了不少养生“经验”。有的还很有些道理,例如“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务令腹空。”说的是饿了再吃饭,别吃太饱。饭后散步,溜达到肚子空了就行。之后呢,回屋里静坐或静卧,心里默念:我要是有一根汗毛动一动就下地狱。我是木偶,我是木头人儿……我管着自己,像商鞅厉法,像孙武严令,事在必行,有犯无恕……

苏东坡还给朋友写过一个养生方子,说是从战国流传下来的,但“吾服之有效”。这个方子是什么呢?四味药:一是无事以当贵,没什么事是重要的。二是早寝以当富,早睡就是财富。三是安步以当车。四是晚食以当肉。关于第四条,他还特别做了说明:饿了的时候吃饭,就算是吃素菜,也感觉比八珍味美。不饿的时候吃饭,就算鸡啊肉啊摆在面前,也没什么食欲。安步舒服,晚食为美,因为车与肉都在心中。

联想到苏东坡曾经穷得断过粮,他喜欢这种“药方”,也就不足为奇了。

至于喝茶,苏东坡也能讲出道道来。例如,苏东坡认为喝茶虽然能除烦去腻,但多了,也会消阳助阴。引起脾胃受伤,得不偿损。解决的办法是:吃完饭后用浓茶漱口,既能脱去齿间残渣,又不伤身体,他还特别说明,不要用好茶漱口,中下等的就行。至于喝茶,几天喝一次,就不会难受生病了。他还引用了从不喝茶的唐朝人母景的观点:喝茶一日之利暂佳,终身之累则大。获益归功茶利,贻祸不见茶灾,属于福近易知,祸远难见。

那么喝水呢?也有讲究,苏东坡说,下雨的时候,在院子里放很多岔啊罐子、按到的雨水,泼茶煮药,皆“美而有益”,长期服用,可以长生。冷的泉水井水,比雨水稍差,但也是良药。接着他又说了一些八卦道理,天一为水什么的。然后就讲起一些道士们喜欢喝“井花水”,功效和服用石硫磺、钟乳差不多,取用井水储存得当,就能像云母一样的“水中金”,可以炼丹……原来,养生的条理,还是回到炼丹上。

苏东坡号称居士,信佛,对道教也不反感,他知道该养生,知道养生要禁欲,杂七杂八地写了不少“养生之道”,可惜的是,靠谱的还真不多,他老说禁欲指的是男女之事,其实对他来说,难就难在口腹之欲上。节食辟谷什么的他都试过,坚持不懈的决心也下过,但一遇到美食便不能克制。能克制住的时候,也就是穷困的时候,真要克制住了,他就不是苏东坡了。

苏东坡只活了六十多岁,从年龄上讲,他的养生是不成功的。

天王巨星苏东坡的名人故事 篇20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在当时的京城开封做参知政事(相当于宰相),推行新法,深得神宗皇帝的宽信。但苏东坡对新法持不同政见,他借物抒情,写了一首七绝诗:“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云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这本是一首咏物诗,不料,国子监博士李宜和御史中丞李定等人诬陷是一首反诗,他们一起上奏宋神宗,弹劾苏东坡。宋神宗下令查清此事,李宜和李定就拿着宋神宗的手谕,将苏东坡关入开封的监狱问罪。从此,苏东坡在开封的监狱里度过了103天,有29位大臣和名士遭到牵连,驸马王诜因事先泄密被削除一切官爵,王巩被发配到西北边陲,苏辙上本求情而被降职,大臣张方平被罚红铜30斤,司马光和苏东坡的18个朋友被各罚红铜20斤。

苏东坡是一个心胸豁达的人,虽然蒙冤入狱,但他坚信自己的清白终有昭雪的一天,因此,他在监狱里依然心情坦然,能吃能睡,没有丝毫的颓废之态。

苏东坡入狱后,王安石爱惜他的才华,就上书宋神宗,请求释放苏东坡。宋神宗听说苏东坡在狱中谈笑自如,就想看个究竟。于是,他想出一个办法去测试苏东坡是否真的心胸坦荡。一天夜里、苏东坡正要入睡,忽然,有一人走进监狱,在苏东坡的身边放下一个箱子做枕头,倒地便睡。苏东坡以为他是新来的犯人,就没有理会,只管自己安睡,而且鼾声大作。不料在天快亮时,那人推醒苏东坡说:“恭喜你,你没事了。”原来,那人是宋神宗派到狱中观察苏东坡的太监。那一夜只要苏东坡有不能安睡的举动,太监就有权照谕旨处死他。太监回宫向宋神宗禀报:“苏东坡睡得非常香、像没事人似的。”宋神宗点头说:“看来苏东坡真的问心无愧。”不久,苏东坡被释放出狱。

天王巨星苏东坡的名人故事 篇21

苏东坡有句名言:“人生耐贫贱易,耐富贵难;安勤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能耐富贵、安闲散、忍痒者,必有道之士也。”这“三易三难”,朴素平实,却像菜根一样滋味悠长。生活中很多事,可以证明这话的精辟。

苏东坡能说出这话来自切身体会。我在他的诗文中,寻到了他的痒处,和“忍痒难”这三个字得来之不易。苏东坡因反对新法,在诗中露出对新政的不满,故深陷“乌台诗案”。同年底,他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因诗而惹祸,弟弟苏辙和好友们都劝他“痛戒作诗”。东坡也深感“其言至切”,他下狠心把诗“戒”掉,整整5年没有作诗。这里面的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但他牢记教训,硬是忍住了诗这个“痒”处,就是不写。

然而,5年后的一天,东坡意外地收到朋友孙莘老寄来的一块极好的墨。

问题是,墨是写诗作文用的!像一个尽最大努力戒了酒的酒徒,忽然白白得到一瓶佳酿,这诱惑如何忍受?东坡终于忍不住微笑起来,遏制了5年的诗兴在心底翻江倒海,诗句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吾穷本坐诗,久服朋友戒。五年江湖上,闭口洗残债。今来复稍稍,快痒如爬疥。……诗成一自笑,故疾逢虾蟹。

在这首诗中,他做了一个妙喻:“快痒如爬疥”。想做诗的欲望,就像疥疮一样,痒到了极处!“故疾逢虾蟹”是个传说,据说疥疮最怕遇到虾蟹,这次,竟然来了虾蟹!奇痒难耐,强忍着不挠痒痒,何等痛苦?他终于忍不住痒了,天塌下来也不管了。他一下子写了4首,心情该是“快哉快哉”!

这时候,诗情就像疖子,怎么压也压不住。数日后,他又写了一首《纵笔》诗。诗是:白发萧萧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明知作诗还会惹祸,苏东坡还是“纵笔”了,在这位大才子来说,忍住诗这个“痒”,实在太难了。

果然,他再次因诗惹祸。《纵笔》这首诗很快传到京师,一向嫉妒他的宰相章惇一见,笑道:“苏子尚尔快活耶?”一纸命令,东坡再次被贬,这次是更远的、荒凉的海南岛。这年,东坡已是62岁的老翁了。他只好拖着老迈的身躯,风尘仆仆地奔向当时号称“蛮荒”的天涯海角。

对于诗这个“痒”,和挠这个痒的后果,苏东坡是深知的,清醒的,但是忍不住,跳不过!这是他的率真可爱,也是他的宿命。他历尽辛酸,悟出的“忍痒难”,其实道出的,也是一种人性的至诚至真啊。

天王巨星苏东坡的名人故事 篇22

苏东坡傲慢习气总是不改,自认为才华横溢,才高八斗,堪称得上文坛上的奇葩。佛印禅师与自己的文才不相上下,并且自己的佛学功底不浅,怎么老是被禅师尽占上风,東坡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所以百般用心,老想着让禅师下不了台。

一天,兩人相對默默坐禪,東坡一時心血來潮,妄想纷飞。突然诘难佛印禪師曰:

“请问禅师,你看我此时禅坐的样子像什么?”

佛印禅师說:“依我的慧眼观之,居士好比一尊清无染的佛啊!”

东坡听后,现出满怀得意的样子。

此時,佛印禅师反问道:“苏大学士,你看我此时禅坐的样子像什么?”

东坡毫不留情地说:“我看你像一堆牛粪!”

佛印禅师只是微微一笑,双手合十说了一声:“阿彌陀佛!”

待东坡回家后,很得意地把此事向苏妹妹炫耀了一番,并且說:“今天总算占了佛印禅师的上風。”

苏小妹听了原委后,却不以为然地說:“哥哥!你今天输得最慘啊!因為佛印禅师内心清净,不杂妄念,全心是佛,所以禅师视一切眾生皆是佛。而你心中妄念纷飞,全是污秽不淨的念头,因心不净的缘故,所以你把六根清淨的佛印禅师,竟然看成了一心牛粪,难道你还不是输得很慘吗?”

东坡听得瞪目缩舌,方才恍然大悟。

天王巨星苏东坡的名人故事 篇23

东坡因上次输得太惨,深知自己禅定不深,远不比佛印禅师。于是心生惭愧,开始修习禅定了,天长日久,渐渐有了功夫。

一次出定后,喜孜孜地写了一首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写好后就立刻差书童过江,呈送佛印禅师,请他印证一下自己的禅定功夫如何?

佛印禅师看后,莞然一笑。兴手提起一枝大红笔,即在东坡的偈语后批了两个斗大的字:“放屁!放屁!”。又交给书童带去交于东坡居士。

东坡看后,怒气顿生,恨得他切齿咬牙。立即过江,带上书童一起去找佛印禅师算帐。佛印禅师料事如神,深知他会前来闹事,就早早将山门掩上,并且挂了免见牌,门楹帖有一幅对联,“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东坡看后,只是种了禅师的计,只好扫兴而归。

天王巨星苏东坡的名人故事 篇24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讲过,人生十六件赏心乐事,其中有两件事:晨兴半柱茗香;客至汲泉烹茶。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大人物对生活的优雅态度与唯美追求。

苏东坡一生颠沛流离,仕途一直不顺畅,历史上记载,他曾经四次到过宜兴(旧称荆溪、阳羡)与他的同一恩科进士友人畅叙,并在宜兴的十里洋场留下了很多美丽的传说,他对宜兴的山水风光十分仰慕,对宜兴紫砂壶也是一往情深。

据说,苏东坡饮茶有四个很高的要求,一是茶叶一定要当时的阳羡唐贡茶(从唐代开始宜兴就有专供皇宫的御用阳羡茶),二是烹茶的水要用上好的金沙泉水(宜兴玉女潭中天然泉水,在离苏东坡的住处蜀山近二十里的深山中,传说同样体积的水,金沙泉水要比普通的水重百分之二,矿物质含量丰富),三是要用宜兴上乘的紫砂茶具,四是必须用桑树叶当柴烧火煮茶,此乃所谓茶事四绝。

苏东坡曾有在宜兴终老的意愿,“吾来阳羡,船入荆溪,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欲,逝将归老,殆是前缘……”也打算在阳羡“置一小园,种柑橘三百本”,为的是“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由于他一生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他在宜兴种橘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可他留下了不朽的名著《楚颂帖》,也称《入荆溪题》,该帖共106字,道出了他对宜兴山水的情谊,不过,该帖手迹早已佚亡,据可查找的资料,至少到明代,《楚颂帖》还在宜兴。

现存于宜兴徐文靖祠内的《楚颂帖》碑刻上有明代三朝元老徐溥的一段跋文:“吾乡山水佳胜,昔苏文忠公爱而居之,故其名益着……若此种橘一帖,乃长洲李应祯携以示予……遂用摹刻于石,临视惟谨,不敢失真。”现在各地陆续有出现该帖的石刻摹本,这种民间流传的书帖,让人眼花缭乱,但都与原来的书法面目相去甚远,只能说苏东坡的书法历来粉丝很多,“苏书”人气旺,有市场,《楚颂帖》更是独具魅力。

传说苏东坡在宜兴蜀山讲学时,曾经设计了一款提梁壶,后世为了纪念他,就称之为“东坡提梁壶”。现在宜兴的民间还有这样一个传说,说是他的书童常常晚上提了一个灯笼为先生照路,有一天他突发奇想,何不照着这灯笼的样子做一把茶壶。由于当时的饮茶习惯,壶把装在壶身侧面,火一烧, 壶把就烧得乌漆墨黑,而且烫手,很不实用,于是,就有了“提梁”这一创意,提梁式紫砂壶是苏东坡第一个想到的,他从文人的角度,设计了壶把在壶的上部,并用枯树形状做把,他烹茶审味,怡然自得,由此,他写下了“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

每次饮茶之后,他总要捧着紫砂提梁壶把玩一番。由于对紫砂壶情有独钟,他曾写下了“青烟白菜炒米饭,氐壶天水菊花茶”的著名诗句,这“氐壶”就是说的提梁紫砂壶。说苏东坡是设计宜兴紫砂壶的文人雅士第一人,只是一种传说或是宜兴人对苏东坡的一种感情,由于宋代的紫砂壶不留印款,到目前为止,一直没有发现一件完整的宋代紫砂壶,也就无法找到与苏东坡相关的提梁紫砂壶的实物证据。

在宋代,饮茶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当时的茶叶要经过煮沸才能饮用,所以,提梁就显得十分方便与安全,苏东坡的提梁壶,不但讲究力学原理,同时也考虑到了提梁的稳固,按照三角力学的法则设计,创造了紫砂壶的一种新的形制,到今天为止,还有许多紫砂艺人在做“东坡紫砂壶”。现在看来,特别是从美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一款式确实有一种历久弥新的力量与美感。

天王巨星苏东坡的名人故事 篇25

多次读这个故事,想到“聪明”一词,这个词在中国的说文解字中可以这样描述:用耳朵认真去听,用眼睛仔细观察,然后用嘴巴正确表达自己所见所闻的内心感悟。现在很多人都超级聪明,对一件事或者一个人随时随地做出自己的看法和判断,从来没有认真去听听别的相关信息,没有自己仔细去观察,仅凭道听途说就下判断,就会做出很多糊涂的事,总觉得自己什么都做得比别人好的人大多只是空想家,没有认真去实践的人,当认真去实践后,还要用心去感悟,去总结去分析自己所做的是否正确,是否有错漏之处,下次怎么做更好。

我们能做到时时提醒自己“聪明”些,就不会因为别人讲一两句而耿耿于怀,记住了:别人说你是疯子,那你得离说你的人远一点,因为只有疯子眼里才会看到疯子;当别人说你是个天才,你也别得意忘形,要多听多观察细心体悟,经过实践才可以证明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去猜测个人的主观意识,每一个个体不能代表共性,不能代表共性就不是标准,所以不要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只要自己清楚“我是谁”就好了。然后去做自己该做的喜欢做的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别让人家说一句话就成牛粪了,也别老看别人不顺眼,这样心眼太狭无法容纳天地灵气英杰!

天王巨星苏东坡的名人故事 篇26

小波同志的主旨,大概就是,只是对名人感兴趣总没有对名人感兴趣的东西感兴趣来的“对头”。

实际上,我也经常有类似行为。比方说,我在大学军训时,某个同校学长的书架上拿了《黄金时代》来看,被里面的某些情节吸引,后便去查作者简介,知道他叫王小波,知道了《白银时代》以及其他,读起来挺有味道,那以后,凡是标榜了王小波三个字的书或文,我就会去看看。这个算是一类,大概就是小波同志标榜的,我们要对名人感兴趣的东西感兴趣,但,总还是受名人影响着。

还有一类,我们都有过背诵名人名言的经历,那些个句式,读的时候配上摇头晃脑的姿势,仿佛自己便成了名人。比如,子曰上了瘾,就会长篇累牍的子曰,经年累月的子曰。已然忘乎内容本身,而是那种说出内容的感觉。奈何,我的臭记性总也难支撑我这样做。若是转换成小波的逻辑,这一类,大概就是对名人的东西带来的名人带入感感兴趣。这种感觉,其实也容易长远,也容易对头,但是却又不对头,仿佛是精神麻痹,让人独木难支。

假如展开来讲,可扩展的种类实在太多。不如说一说题目里的苏东坡与东坡肉。现如今,因东坡肉喜欢苏东坡的烦恼,大概少之甚少,因为这东坡肉一味早就被毛氏红烧肉的时尚所替代。那其实有了另一番怪事。大家谈论毛氏红烧肉时,总会会意的笑笑,说什么太祖爱吃之类的话,然后便会引申开去,大概就是即便是若干年的天灾人祸里,这一习惯还总被太祖保留着。我其实无法知晓当年确切的情形,但只是一点,太祖被大家近乎一致的贬低,尤其是年轻一代。再然后,大家似乎开始怀念蒋家王朝,网路上对于蒋氏后人友柏与毛氏后人新宇的对比更让人痴笑不得。

正好读到《大义觉迷录》,里面穿插了一段吕留良后人伙同一念和尚造反的桥段,大意就是要恢复前朝旗号,反清复明。我忽然发觉,读后感历史如何惊人的相似,且不说百年千年,这不过才几十年,便也同样可以如此。我们且将我们所向往或欲往的朝代、人物所做的事情放在一边不提,单单是这样简单的架构比较,很容易看出,人们对于精神的寄托,似乎远比肉体或现实来的浓重。尤其是在时间的架构下,人们似乎早就忘记了毛氏红烧肉和东坡肉的区别,不过只是个名字而已。人们反复追求那种回思、追忆以及其他的方式来达到精神寄托的行径,从未停止过。

大家都知道金庸,知道查良镛,知道《鹿鼎记》。或许也有人知道“明史案”,知道査继佐。但是,显然很少人知道,査继佐便是金庸的先辈。金庸老先生在《鹿鼎记》首章帮家族洗白,本也无可厚非。但是,这样的行为,似乎透露出一点,无论你是怎样的人,总也无法跳脱给定的命运,无论你再怎么精神洗白、精神依恋,终究,会在时间下坦白,无论黑暗与光明。

天王巨星苏东坡的名人故事 篇27

苏轼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但作为老百姓来说,更熟悉的是一道菜——“东坡肉”。其实和苏东坡能挂上的菜名不止这一个,还有“东坡鱼”、“东坡羹”、“东坡豆腐”、“东坡墨鱼”等。

苏东坡是个美食家。他爱吃猪肉,也善于烧猪肉。北宋元丰年间,他因得罪朝廷,贬官谪居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这是个偏僻的小地方。苏东坡给朋友的信里说:黄州“猪、牛、獐、鹿如土,鱼蟹不论钱”、“鱼稻薪炭颇贱,甚为贫者相宜”。看来当时黄州的食材相当丰富,价钱也便宜,可惜百姓都不知道怎么做。这就逼得苏东坡只好自己下厨房了。他在一首《食猪肉诗》里写道: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首诗见于南宋周紫芝《竹坡诗话》,诗题或作《猪肉颂》,或作《炖肉歌》,但苏东坡在黄州经常吃肉毋庸置疑。

苏东坡这个美食家吃的不是山珍海味,喝的不是琼酿美酒,但却千古留名。为什么?因为他是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他有的是对生活的情趣,摒弃的是庸俗贪婪。

苏轼在做官的时候,就给自己立下了一个规矩:每顿饭只能吃一个菜,如有客人来,也只能增加两个菜,不能再多。如果有人请他去吃饭,他也事先告诉人家,不许铺张,否则就拒绝前往。

有一次,一位与苏轼多年不见的老友邀请苏轼去吃饭。苏轼告诉他,千万不可大操大办,老朋友在一起边吃边叙友情就行了。几天后,苏轼去赴宴时,却发现酒席相当奢华,苏轼说:“看来老兄并不真正了解我苏东坡,你的酒席备得这样丰盛,我还是离开的好。”说完就要告退。那位老友解释说:“苏兄一向俭朴,我早已知道。今天是个例外,一来你我好久不见,应该好好庆贺一番;二来苏兄正在朝中担任要职,如果我安排得太寒酸,岂不太失苏兄的身份。”苏轼接口道:“朋友相聚,就应该像朋友一样彼此随便。再说我入朝为官,并不意味着可以铺张。”最终他坚持不入席。

苏轼有个做高官的远亲,平时生活非常奢华,单是“小洗面”,就要有两个人专门服侍;如果是“大澡浴”呢,就有九人服侍,并且“澡浴”以后还要用名贵药膏擦身,用异香熏烤衣服。有一次他写信给苏轼,不厌其烦地炫耀他的“养身之道”。苏轼看后,非常厌恶。他在给这位远亲回信时,只简单地写了一个字——“俭”。

简单的生活并非就没有情趣,简单的食材并非就不可以制出美味。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的节俭并不影响他的潇洒。因为潇洒其实是一种人生态度,与欲望无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