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教学设计 > 七年级下册语文《口技》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口技》教学设计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92W 次

教学目标:

七年级下册语文《口技》教学设计

一、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四、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教学目标一、二。

二、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

教学步骤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很多富有魅力的民间艺术,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国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的一篇经典文章。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二、指导预习

1.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吠(狗叫)叱(大声责骂)倾(斜)顷(短时间)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研讨与练习”第一、二题。

三、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义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6.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研讨与练习”第四题)。

“忽”、“忽然”:表示突然发生。“一时”:表示同时发生。

“既而”:表示相继发生。“是时”: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少顷”、“俄而”、“未几”: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7.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厅事”(大厅、厅堂)“施”(放置)“闻”(听见)“奋”(卷起)“但”(只)“虽”(即使)“走”(跑)

8.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9.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应。

10.学生熟读,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研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教学步骤:

一、讲读第二部分(2—4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

2.学生翻译第2段,然后师生订正。

3.提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口述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先写院外远处深夜犬吠声,这是引起本段后文所写一系列声音的缘由。“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便”是时间副词,写出由于“犬吠”引起的“惊觉欠伸”,以“犬吠”到“其夫呓语”表示出声音由远转近,由院外深巷转室内,由大转小。“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写一会儿后,紧接着发出了儿子醒来的声音,大哭声音和丈夫被儿子的哭声惊醒的声音。接着因为儿啼而发出的“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以及“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的声音。至此,表演出了一家大小相继醒来,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表现出声音由小转大,由简到繁。“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五种声音一时齐发,出现了口技表演的第一个

高潮。而且各种声音有因果关系。因“犬吠”而引起妇人“惊觉欠伸”。不久“儿醒,大啼”,而儿大啼引起“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又引起“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4.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

5.学生翻译第3段,然后师生订正。

6.提问:这一段,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渐渐进入梦乡的场景。“未几”这一时间副词,承接上段描写表演的声音高潮,表现出这高潮持续了短暂时间,“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表演的响声由繁转简,由大转小,由高潮转入低潮,室内由闹转静。“微闻有鼠作作索索”,进一步表现出室内的静。全家都已入睡,老鼠才敢出穴活动;室内非常安静,才能听到老鼠动作的声音。7.指名学生朗读第4段。

8.学生翻译第4段,然后师生订正。

9.讲析第4段。

在这一自然段,作者描绘了“善口技者”摹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

这一场景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表演用火警而引起的人们的惶急纷杂声音(“忽一人大呼……百千犬吠”)。

第二层次:火势猛烈的声音(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房屋倒塌,火声爆响,风助火势,表现出火势的蔓廷、猛烈。

第三层次:紧张救火的声响。(又夹百千求救声……泼水声)。

10.指名学生朗读第5段。

11.学生翻译第5段,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12.提问:为什么作者在本文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结合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这样既与第一段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进行表演的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高超。

提问: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精神和动作?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有以下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和动作:

(1)写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出听众专注倾听的神态,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

(2)写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进入梦乡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衬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听众的情绪。

(3)写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紧张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表现出听众已完全被带进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紧张场面中去,忘却了自己在听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场,惊骇恐惧。

这是随着口技者卓越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应,作者紧密结合口技表演,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采。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指导预习、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让学生明确重点实词积累运用

活用词概念没有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讲了反而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

让学生明确文言现象,注意古今异义词

学生理解内容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内容,背诵课文

以动衬静手法的运用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让学生用心体会

学生理解概括层次结构

材料紧紧围绕中心,从多个方面为中心服务

学生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板书设计:

口技

正面描写:梦中惊醒、渐入梦乡、失火场景

侧面描写:简单的道具、听众的反应

主题思想:赞美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