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幼儿园教案 > 精选幼儿园大班教案锦集9篇

精选幼儿园大班教案锦集9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W 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大班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幼儿园大班教案锦集9篇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1

设计思路:

包装盒是孩子生活中常常会接触到的物件,可讲到处可以见到(饼干盒、Milk盒、药物盒……)但是孩子对立方体的认知对错常朦胧的,而且非常难联系到日常生活中去。可是相对于幼儿园大班小孩而言,已然具有了初步的逻辑推演能力、操作、探究是他们的最爱,所以,在孩子认知了正方形的前提上,通过孩子的自由探究,来开展这一次教育教学。

教学目标:

1、加强对正方形的认知,清楚建筑示意图形与立体的不同之处。

2、初步了解立方体,明白其名字与最突出的特点。

教学预备:

圣诞长辈、大、小包装盒(每人一个)、正方形小卡片、剪刀、彩色笔(每人一个)、种种装扮教学材料(皱纹纸、亮光纸、卡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展示圣诞长辈,激起孩子兴致。教师:ChristmasDay马上到啦,圣诞长辈给孩子们送来了礼品,我们一块儿来瞅瞅是啥吧?(展示包装盒)好漂亮的礼品盒,里头会是啥哩?打开瞅瞅圣诞长辈为何要送我们这一些礼品哩?它想让孩子探究一下这一些包装盒有何奥秘?

二、启发孩子了解平面与立体的不一样及立方体的特点。

1、每个孩子一包装盒开展自由探究。教师:你们手上的包装盒一样吗?请跟周围的好伙伴比比,哪儿不同?总结:它们的大小、高低、图形不同。

2、展示正方形小卡片与一立方体的包装盒,观测和察看比较正方形与包装盒有何不一样与一样?《1》请孩子把包装盒的盖打开,瞅瞅里头另外还有啥?(正方形卡纸)《2》正方形的特点是啥?(4条边一样长,四个角一样大)《3》请你们比比,正方形与包装盒有何一样与不一样点?总结:正方形的面是平的,包装盒是有棱角的,而包装盒的每一个面均是正方形的。

3、通过立方体包装盒,让孩子清楚正方形有个面,包装盒有六个面。(1)“请孩子瞅瞅包装盒的这一个面,它是正方形,那正方形有几个面哩?”(一面)

(2)“包装盒有很多个面,请你想方法数一下,共有几个面?”(启发孩子用彩色笔的6种色彩做标识,也可写6个数字,也可有规则的数)提问:你用何方式明白有6个面的?

4、用与立方体的面一样大小的正方形开展探究得出立方体的六个面一样大?(1)“包装盒有6个面,每个面均是正方形,哪每个面一样大吗?”(2)“你是怎样明白它们一样大的?”(用正方形量的,@拥奈锲方辛⒎教澹┳芙幔航袢眨我们又懂得了个本事,认知了立方体。立方体有六个面,每一个面均是一样大的正方形。

三、动手操作加强立方体的特点。让孩子在大包装盒里自由拿任何包装盒,讲出哪一些是立方体,哪一些不是?为何?“包装盒里另外还有礼品哩,谁来摸摸是啥?”

四、请孩子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一些物品时立方体的?“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物品时立方体的,谁能告知孩子你看见过哪一些物品?”

教学扩展:

(1)“请孩子把包装盒装扮一下,赠送给你周围的家人,行不行?”

(2)推荐装扮教学材料,叮嘱孩子用剪刀时留意安全。

(3)出示作品,并讲1句祝愿的话。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磁铁,通过探索引导幼儿发现磁铁能吸住铁的东西。

2、学习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3、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盘操作材料:内有磁铁、铁丝图形针、螺丝帽、钥匙、硬币、木块、布条、纸条、玻璃球、塑料玩具、竹筒等。

2、每人一个纸杯,内装回形针两个。

3、画有磁铁的图片一幅。

活动过程:

1、出示操作材料,让幼儿发现磁铁,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师:小朋友,请你看一看,你面前的盘子里有些什么?

请你玩一玩盘子里的东西,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引导幼儿探索磁铁的特性。()

(1)师:是哪一块东西能粘住别的东西?把它找出来。这块能吸住别的东西的铁块,它的名字叫磁铁。

(2)让幼儿操作盘内的材料,探索哪些东西是磁铁的好朋友,幼儿尝试分类把磁铁的好朋友放入桌上的大盘子里,教师个别指导。

3、小结磁铁有哪些好朋友,教师做记录,并引导幼儿发现磁铁的好朋友都是铁做的,磁铁能吸住铁做的东西。

4、讲述故事《小磁铁去旅行》,初步了解磁铁对人们生活的帮助。

5、游戏:纸杯里取回形针。

引导幼儿运用磁铁解决问题。

规则:不能将磁铁从杯口伸入,也不能用手拿。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能与同伴合作演唱并表演歌曲,做到用动作、表情和眼神与同伴交流。

2.在学唱歌曲的基础上,尝试创造性地用动作表现歌曲内容。

3.感受维吾尔民族音乐的独特风格,体验其欢快热烈的情绪。

4.使幼儿懂得歌曲的诙谐幽默之处。

5.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音乐《掀起你的盖头来》;一块红布。

活动过程

  1.教师带领幼儿随音乐做新疆舞动作进入活动室。

教师与幼儿一起练声。

  2.欣赏音乐,熟悉、记忆歌词。

  (1)教师播放音乐《掀起你的盖头来》,请幼儿欣赏。

提问:你听了这首歌曲有什么感觉啊?听到这首歌曲后你想干什么?

请幼儿说一说他听音乐的感受。

教师介绍维吾尔民族并小结:这首歌曲是维吾尔民族的民歌,歌曲风格欢乐热烈,维吾尔民族的人民可喜欢跳舞了,不论男女老少,听到音乐就可以翩翩起舞。

  (2)讨论歌词内容,记忆歌词。

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内容?唱歌的人想掀起维吾尔民族姑娘的盖头看她的哪儿呢?唱歌的人觉得维吾尔民族姑娘的眉毛(眼睛、脸)怎么样?他把姑娘的眉毛(眼睛、脸)比作什么呢?

教师请幼儿回顾歌词中的内容,重点引导幼儿理解歌词中的比喻,如将眉毛比作树梢的弯月亮,将眼睛比作秋波,将脸比作秋天的苹果。

在回顾过程中,教师尽量引导幼儿将歌词中的每一句歌词完整地说出来。

  (3)介绍盖头的含义,了解歌词的背景。

请幼儿猜一猜什么是盖头教师拿出一块红布,介绍盖头的意思。

  3.用整天学唱法和分句学唱法唱歌曲。

提问:怎样唱才能表现欢快的情绪?

  4.分组演唱复习歌曲。

  (1)分成两大组演唱歌曲。

教师将幼儿分成两组,一组扮演掀盖头的人,一组扮演维吾尔民族姑娘,由扮演掀盖头的那组的小朋友演唱歌曲。演唱完后两组角色交换,由两组小朋友自己评一评看哪组唱得更棒。

  (2)两两分组演唱歌曲。

请幼儿分成两两一组,一个幼儿幼儿扮演掀盖头的人,另一个幼儿扮演维吾尔民族姑娘。扮演掀盖头的人唱歌给扮演维吾尔民族姑娘的小朋友听。然后在两两交换角色。

  5.创编表演动作,用动作表现歌曲。

  (1)学习新疆舞的几个基本动作。

教师带领幼儿学跳新疆舞中的几个经典动作,如手腕翻花、托帽手、移颈等动作,让幼儿初步感受新疆舞的特色。

  (2)幼儿根据歌词内容创编动作。

教师一句句演唱歌词,鼓励幼儿根据歌词内容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动作表示,或者将一些学过的新疆舞动作运用进去。

幼儿讨论,并自主创编动作。

  (3)教师请幼儿用自己所创编的动作边跳舞边唱歌,表现歌曲内容。

小百科:盖头,中国婚礼饰物。传统婚礼中,新娘头上都会蒙着一块别致的大红绸缎,被称为红盖头,这块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郎揭开。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的:

1、知道并理解作品,能复述故事中部分相同结构的语句,丰富相应的词汇。

2、结合已有经验掌握粗与细、大与小、厚与薄、长与短这几组相对概念。

3、体会小老虎经创造性重组变修路的惊喜。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一本

2、丰富幼儿有关城市方面的知识。

重点:知道并理解作品,能复述故事中部分相同结构的语句,丰富相应的词汇。

难点:结合已有经验掌握粗与细、大与小、厚与薄、长与短这几组相对概念。

活动过程:

一、引发幼儿自由阅读幼儿用书,初步感知连环画《山里来了小老虎》。

二、教师分段讲述故事并提问,引导幼儿完整地感知、理解故事。

教师讲述故事至"来到了修马路的建筑工地。"引发幼儿的倾听兴趣。

教师讲述"小老虎王王在工地上看来看去。"至"压路机说:#39;现在不行,等我下班吧!"提问:小老虎王王在工地上看来看去。它看见了谁?它们说了什么?

教师讲述"天亮了,"至"哇!这下小老虎王王变成了什么?引发幼儿新的倾听兴趣。

教师讲述"清洁工阿姨"至"小老虎回答司机说"不是"提问:都有谁看见了小老虎变成的奇怪东西。他们注意到了什么?问了什么?小老虎又是怎样回答的?它究竟变成了什么?

三、教师再次讲述故事,重点引导幼儿复述故事的第二和第四部分。注意引导幼儿发现粗与细、大与小、厚与薄、长与短几对相对概念,同时,在图片及教师动作的提示下,引导幼儿逐步独立复述相同结构的语句。

四、引导幼儿分析小老虎的性格特征。

五、师生共同小结,进一步体会创造组合的惊喜。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5

 一、活动目标

1.认识1元内的人民币,能说出它们的名称,知道它们的面值是不同的;

2.初步掌握用货币购物的基本常识;

3.教育幼儿爱护人民币,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二、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学具盒,内有元、角、分的人民币若干。

2.实物投影仪。

三、活动过程

 1.以谈话方式导入课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出示一些学习用品:小朋友你们用的这些东西是谁给你买?你们想不想自己学着到商店里去买呢?想自己去买,就必须认识钱,现在我们来一起认识钱。

2.幼儿分类操作,区分硬币和纸币

(1)请小朋友摸摸、捏捏、看看这些钱有什么不一样?

(2)幼儿操作回答,教师总结:圆圆的、硬硬的叫硬币。长方形的,像纸一样的叫纸币。

(3)请幼儿把纸币和硬币分开。

 3.认识钱币的面值

  (1)观察硬币的不同

请幼儿观察1元、5角、……的硬币,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教师小结:这些硬币的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图案不一样、数字不一样。

 (2)认识硬币的面值

幼儿认识硬币的面值,每个硬币上都有一个数字,数字后面有个字。教师取一枚硬币放在投影仪上,请幼儿观察。这里有数字“1”,后面有一字“元”,这枚硬币是1元,用同样的方法认识其它面值硬币。

 (3)认识纸币的面值

通过玩《纸币找朋友》的游戏来认识纸币的面值。

玩游戏《看谁拿得对》:教师说出1元内的某种人民币的名称,幼儿迅速从学具盒中取出相应的硬币和纸币。

4.玩购物游戏,学习基本的购物常识

玩法:一名教师扮银行工作人员,一名教师扮商店营业员,幼儿扮顾客,幼儿去银行取钱(不超过1元),再去商店买物品,想好买什么。游戏可变换角色进行。可请能力强的幼儿扮演银行工作人员和商店营业员。

 5.教师讲评

(1)请幼儿讨论:你用多少钱买了什么东西?

(2)买东西剩的钱该怎么办?

(3)教育幼儿要爱护人民币,不要乱花钱。

四、活动延伸

1.教师带幼儿到超市购物。

2.家长为幼儿提供购买物品的机会,教育幼儿要爱护人民币。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同样的一张纸条,通过改变形状,可以变得坚韧牢固。

2.激发幼儿积极思考,探索出不一样的变化方法。

3.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学习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科学探索活动。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份报纸条,每人一个装水的大油瓶。

2.一张大记录表,一支记号笔,三张已粘贴好的报纸。

活动过程:

1.观察材料,导入课题。

看,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发散思维)今天,老师想用这张报纸条提起这个油桶,你们觉得可以吗?(出示表格、记录)(不可以)为什么?

觉得不可以的举手,可以的举手。(统计人数记录)那就一起来试试吧。

注意:

1)每个小朋友一次只能用一张纸条,用坏的纸条放到中间的篮子里。

2)只能用纸条提,手或身体都不能碰到油桶上。

2.幼儿第一次自由探索。

1)幼儿自由操作,老师巡回观察。

如断了:想想办法,怎样让它更牢固些?

如成功了:再想想有没有其它办法,也可以提起来?

老师倒数5个数,你们拿好操作的纸条坐到前面的座位上。

2)集中讨论:

刚才谁成功了?你是怎么做的?(记录)还有谁也是这么做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那再来试一试,看能不能用其它办法,也将桶提起来。

注意:这次只能用一只手提。

3.幼儿第二次探索。

1)一种成功了,再试试还有没有其它办法?

2)倒数5个数,拿好纸条坐到前面。

3)讨论:你用了什么办法也成功了?还有什么不同的办法?(记录)小结:刚才小朋友说不可能,现在通过尝试,我们想出了许多办法,卷、折、拧,把不可能成为了可能,真厉害!那到底哪种方法变出的纸绳最坚韧牢固呢,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拉一拉。

4.幼儿游戏。

每个小朋友一张这样的纸条,想办法让它变得又长又牢固,然后找一个小朋友拉一拉,比一比,看谁的纸条最长最牢固,坚持到最后。

还有谁想挑战老师的?下次活动继续探索。

5.观看表演:纸绳秋千。

两位老师拧纸绳。

让一个小朋友坐在上面荡秋千。

厉害吗?

6.联系生活,拓展经验。

你们知道吗,这种拧绳子的办法,有时还能救人呢。比如在发生紧急状况的时候,门口出不去,有人就用家中的床单或窗帘撕剪成一条条,然后拧成布绳连接起来,从窗口放下,顺着布绳爬下去逃走了。

活动反思:

1、提供适宜的材料

材料是幼儿探究和学习的中介,只有主动地与材料互动,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加深入,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本次活动为幼儿提供的物化着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材料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而且是幼儿有持续探究欲望的,它支持幼儿运用原有的经验进行充分猜测和验证,有助于幼儿多方面经验的主动建构,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

2、设计探究的过程

整个过程设计体现了教师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更体现了幼儿亲历科学探究的主体性。活动从幼儿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对问题答案进行推测,为证实推测而设计“纸条提水”实验,收集数据(记录表),进行交流,得出结论,提出新问题,提升经验,解决问题拓展迁移经验于生活。承上启下、层层递进的流程,提升了幼儿的思维空间。

3、要求及时的记录

实验记录是幼儿在探究过程中所获得的重要信息,能使幼儿关注探究的过程。本次活动要求幼儿在每尝试一种纸条后就记录下数字结果,有助于幼儿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有助于幼儿同伴间的交流和经验分享。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7

【活动目的】

1、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物体间的连接有的需要辅助物,有的不需要辅助物。

2、懂得不需要辅助物连接的物体的特殊结构,感受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萌发科学兴趣和对发明家的崇敬。

3、会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现。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各种拼插积塑、纸张、纸筒、塑料珠、布片、各种有连接的生活用品。

2、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一定的连接经验。

【活动过程】

1、出示操作材料引入,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材料,请小朋友玩玩连接的游戏,看看你是用什么方法将它们各自连接起来的。

2、第一次探索——对需要和不需要辅助材料的连接进行分类

(1)操作探索

师:请小朋友每一种材料都连一连,连的时候可以告诉身边的小朋友,你是怎么连的。

教师重点引导幼儿在操作中感受需要和不需要借助辅助材料的连接。

(在这个环节中,幼儿主要是通过简单的操作,感受物体间连接的各种方法。斯咏连接纸筒,他先是将夹子都夹在纸筒上,然后又拿了一个纸筒比划着,比划后他将夹子都拿下来,将两个纸筒靠在一起,用夹子夹住,他就这样一个纸筒一个纸筒连着夹成一串,他说:这是蜈蚣。

这个环节比较简单,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一环节中的分类打下铺垫。)

(2)经验交流

师:请小朋友来说说,你连接的是什么物体,你是怎么连接的?

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连接经验。

(在这个环节中我有意识地请了连接不同物体的幼儿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连接经验,在交流中,幼儿知道了老师提供的纸筒、布片、纸片、珠子本身是不能连接的,需要借助辅助物,而夹子、回形针、别针、彩链等本身是可以连接的。)

(3)对不同的连接现象进行分类

师:我们在操作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的物体连接需要辅助物,有的物体连接不需要辅助物,现在我们来分一分。

引导幼儿根据需要辅助物与不需要辅助物的连接现象进行分类。

(在此环节中,我引导幼儿进行分类,重点鼓励幼儿说说为什么有的物体不需要辅助物就能连接,幼儿通过操作、观察了解了不需要辅助物就能连接的物体本身的特征。如果这个活动直接引导幼儿进行分类,效果可能更好,能更直接地增加幼儿的经验,幼儿在分类中能进一步感受不需要辅助物就能连接的物体特点。)

3、第二次探索——发现不需要辅助物连接处的特征。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生活中的物品,他们需要找到自己的伙伴才能用,请小朋友帮帮忙,帮它们连接起来,使它们成为有用的物品。

(1)提出要求

A、连接时要认真观察它们是怎样连接起来,连接处藏着什么秘密。

B、把发现的秘密告诉小朋友和听课的老师。

(2)幼儿操作探索

教师重点引导幼儿在操作中发现物体间连接部分的特殊结构。

(这个环节幼儿在操作中对物体连接处的秘密很感兴趣,他们在连接时很认真观察,奕馨小朋友对杯子与杯盖进行连接很感兴趣,旁边的谢诗蕾发现了一个塑料杯中有一个过滤网,奕馨看到了也把过滤网拿过来,她比划了半天,告诉我:"陈老师,这个网不能放在我的这个杯子里。"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杯子比较大,过滤网比较小,会掉下去。"在这个环节中,幼儿有的将笔的各个零部件连接组合起来;有的连接风车;有的连接各种杯子……他们发现了很多连接处的秘密,在连接中,幼儿很高兴地和老师、同伴交流着自己的发现。)

(3)幼儿分享自己的探索发现。

师:这些东西是怎样连接的?

请个别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探索发现,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述。

(由于幼儿在上一个环节中的操作探索很认真,所以在本环节中,幼儿的发言很积极,他们能将自己在连接中发现的秘密用连贯的语言告诉大家。)

4、在比对中提升连接的经验

师:小朋友都发现了不同物体连接处的秘密,连接处的秘密一样吗?为什么杯子有的直接盖上去,有的是螺纹的?是不是同样在连接处有螺纹的物体都能连接起来呢?

(1)请个别幼儿对比操作,教师引导幼儿了解。

师:请一个小朋友来试试,这个瓶子的瓶盖是哪一个呢?

请一幼儿从一堆瓶盖中找出和瓶子相符的瓶盖。

师:物体的连接是需要通过精密的计算和设计的,而且根据材料和用途的不同,它们的结构也有所不同,但都是为了方便。

(本环节我主要选择用螺纹连接的不同物体让幼儿比较,引导幼儿发现虽然这些物体都是有螺纹的,但是它们并不是都能连接在一起,而是还要通过设计,在大小、螺纹的疏密等方面的考虑,物体才能紧密连接起来。

但是,本环节由于考虑到时间关系,我自己操作。如果能让孩子来操作,这样效果会更好。)

(2)比较不同杯子的不同连接的不同便利

师:老师这里有几个有杯盖的杯子,请小朋友看看它们的杯口和杯盖各是怎么连接的。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杯子和杯盖连接处的不同特征。

师:以前为了不让杯盖掉下来,杯子和杯盖是用绳子绑的,而现在人们根据材料的不同将杯口的连接处设计成只要压一压或拧一拧,既牢固又方便。

师小结:今天小朋友通过连一连、看一看,知道了我们人类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明了许多看似不起眼的小发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本环节我主要是引导幼儿比较不同杯子的连接变化,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发现,发言十分踊跃。他们在讨论中感受到了不同连接特点杯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同的便利。)

6、活动延伸

教师抛出问题:怎样解决剪刀给小朋友带来的潜在的危险性;怎样解决老师笔帽常常在使用后找不到的问题。

教师鼓励幼儿向发明家学习,尝试运用连接的秘密改进我们生活中需要改进的各种物体。

(延伸环节,我给幼儿布置了任务,保持了幼儿探索连接的积极性。)

【活动反思】

科学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个人在幼儿期形成的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兴趣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使他们终生受益。这次活动来源于幼儿园片区联动的教研活动,在设计活动目标时我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所以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回顾本次活动,有几点体会。

一、教学有效性方面

1、选择适宜的材料,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连接"是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幼儿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玩具无一不是需要连接的,因此,我提供给幼儿的活动操作材料都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各种物体:各种瓶子、杯子、笔、包装盒、玩具等等。幼儿对这些材料的操作很熟悉。虽然这些物品的连接没有什么难度,但是在活动中他们仍操作得兴趣盎然,活动的积极性很高。

2、制定适宜的教学目的,教师做到心中有目标。

《纲要》指出:科学活动内容要从生活或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因此,针对"连接"这个活动内容,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制定了三条目的:①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物体间的连接有的需要辅助物,有的不需要辅助物。②懂得不需要辅助物连接的物体的特殊结构,感受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萌发科学兴趣和对发明家的崇敬。③会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现。

在活动中我能带着目标去引导孩子进行连接操作,如:在第一个环节的探索中,教师的重点是鼓励幼儿将各种物品连连看,从中发现了有的物体的连接是需要辅助物的,有的物体的连接是不需要辅助物的。虽然这个环节的操作比较简单,但重点是让幼儿通过这个环节的比较发现引发幼儿探索不需要辅助物的连接秘密的兴趣。在第二个环节中,幼儿通过连接各种生活中的物体发现物体连接处的各种秘密。在第三个环节中,幼儿有了前两次的探索经验,教师的重点就放在引导幼儿通过比对,进一步感受到虽然连接处的秘密很简单,但是我们人类在生活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体现,有了连接处的小小发明,为我们人类带来了很多便利。在教师的层层引导下,幼儿逐渐产生了对科学家的崇敬,愿意向科学家学习,学习他们刻苦钻研发明的精神。

3、有效的指导语,是师幼互动的关键。

每一个环节的开始,教师都要设计好具有承上启下、富于启发性的指导语。幼儿虽然整个活动的环节比较多,但是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指导语的启发下,幼儿的关注点始终在探讨不需要辅助物就能连接的秘密上,在教师的启发性提问下,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大家的谈论,说出了自己在探索中发现的连接处的秘密。虽然,后排的幼儿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但他们也很认真地在倾听同伴的讲述,整个活动气氛非常活跃。

二、活动中的不足

虽然活动开展得很顺利,但是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的地方。

1、教师在材料的准备上,考虑还不是很充分,应再多准备一些操作性强的物体,在引导幼儿进行比对时,应该选用一些对比比较明显、需要幼儿反复比较才能连接的物体,这样幼儿的探索会更具主动性。

2、教师在关注幼儿时还是比较关注眼前的幼儿,师幼互动中前排的幼儿做得比较好,由于后排的幼儿比较远,班级常规又要求幼儿要坐在位置上,因此后排个别幼儿的参与更多的是倾听老师与同伴的对话。这个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也经常出现,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老师进一步寻找有效的方法,使全体幼儿的学习主动性都能调动起来,学习更具自主性。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8

一、 活动目标

1. 激发幼儿探究黄豆与豆制品关系的欲望和兴趣。

2. 引导幼儿初步认识黄豆及其制品,并了解其营养价值。

3. 培养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辨别黄豆并区分豆制品的能力。

二、 活动重点和难点:

1. 重点:帮助幼儿了解黄豆及其制品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2. 难点: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方式辨别黄豆,区分豆制品。

三、 活动准备:

黄豆、红豆、绿豆等各种豆子,各种豆制品若干,蔬菜、水果若干,图片“黄豆爷爷”。

四、 活动过程:

(一) 开始部分:

请幼儿品尝豆制品,引出认识黄豆的课题。

1. 教师与幼儿边品尝边互相交流。

2. 教师提问:这些食物都是用什么做的?

(二) 基本部分:(重点、难点部分)

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及讨论辨别出黄豆,掌握其外形特征,了解其营养价值,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区分豆制品。

1. 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尝试性地寻找出黄豆。(教师提供黄豆、绿豆……请幼儿看、摸,并运用经验找出黄豆。)

2. 认识黄豆外形特征。

(1) 幼儿相互交流,掌握黄豆外形。

(2) 教师引导幼儿总结出黄豆外形特征。

教师提问:a.黄豆是什么颜色的?

b.黄豆是什么形状的?

c.黄豆上有什么?

d.黄豆摸上去有什么感觉?

3. 认识豆制品,了解它们的营养价值。

(1) 幼儿利用已有经验,理解黄豆与豆制品的关系。(教师讲解什么是豆制品。)

(2) 引导幼儿通过生活经验,说出豆制品。

教师提问:你还吃过哪些豆制品?

(3) 帮助幼儿了解豆制品具有的丰富营养价值。

4. 引导幼儿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区分出豆制品。

(1) 出示各种豆制品及非豆制品食物。

(2) 通过游戏“豆宝宝找爷爷”让幼儿在众多食物中找出豆制品。

  (三) 结束部分:

观察豆芽,激发幼儿探索豆芽生长过程的兴趣。

1. 引导幼儿观察豆芽。

2. 引起幼儿探究黄豆变豆芽的欲望。

  延伸活动:《发豆芽》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拟人化的语气描述树在四季中的变化,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

2、能仔细观察图片,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述图片内容。

3、喜欢看图讲述活动,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

4、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5、能仔细倾听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

活动准备:

1、一颗有表情的树的图片。

2、挂图《快乐树》。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能仔细观察图片,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述图片内容。

2、难点:学习用拟人化的语气描述树在四季中的变化。

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引出活动。

(1)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树?引导幼儿根据树的表情,说说这是一棵快乐的树。

(2)这棵快乐的树要告诉我们一件有趣的事情,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教师出示挂图一,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讲述图片内容。

(1)这是什么季节,树的叶子是什么颜色的?树上开了什么样的花?

(2)小鸟为什么都飞来停在树上?它们在干什么?

(3)你觉得树快乐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4)教师示范用树的口吻讲述挂图一的内容。

3、教师逐一出示图二、图三、图四,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图片内容。

(1)教师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学习用拟人的语气描述树在四季中的变化,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

(2)教师着重引导幼儿感受树的心里活动。

4、请个别幼儿完整讲述四幅图的内容,其余幼儿补充。

5、创编活动。

(1)引导幼儿以《快乐的树》例,学习用拟人手法讲述其他的植物或动物在四季中的变化。

(2)幼儿分组活动,各组先确定要讲述的对象,再讨论该种植物或动物在四季中的变化,尝试用拟人手法讲述。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以一棵树在四季中的变化为主线,内容很丰富,而且也来源于生活。每个人都有开心与不开的时候,幼儿已有了这些宝贵的回忆,很自然地就能跟着老师一起学习这个有趣的讲述故事。

在观察第一张图时,引导幼儿用拟人化的语气描述树和周围环境的变化,

第二、三、四张图,老师通过设疑,突出树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强调幼儿的感受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