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五年级教案 > 五年级上册《学会看病》教学实录

五年级上册《学会看病》教学实录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86W 次

一、音乐导入,感情读题

五年级上册《学会看病》教学实录

老师:现在让我们先来听一段音乐(播放音乐《母亲》)

老师:同学们,听着这样看着深情的音乐,看到“慈母”两个字,在你的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

学生:下雨了,妈妈带着雨伞在校门口接我。

老师:多么感人的画面,请你带着这种感情去读课题

老师:还会出现哪些画面?

学生:天气,变冷了,妈妈将一件衣服披在孩子的身上。

老师:请你来读课题。

老师:现在请你们把自己的想象感情带进去读课题。

老师:老师把课题中深字变成红色,这是为什么?

学生:说明这不是一般的感情。

学生:说明妈妈对我们付出的感情很深厚。

老师:非常好的感觉。那到底是一段怎样的深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检查预习,理解新词

老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以自学为主,昨天让你们回家预习了,现在我来检查一下。我这里有一段话,你们能按照课文内容来填填吗?

“我一直想买《青年近卫军》,想得(失魂落魄)。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噪声(震耳欲聋)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当知道我是来要钱买书,母亲用(龟裂)的手将钱塞在我手里,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括号内为学生要写的词)

(一生读)

老师:震耳欲聋的“欲”是什么意思?

学生:“快要”的意思。

老师:龟裂的手看见过吗?

学生:我爷爷在农村。他的手上好象开了好多口子。

老师:知道“攥”的意思吗?能做个动作吗?

(生做出把拳头握住状。)

老师:如果把它换个词呢?

学生:握。

老师:这段话其实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一起来读读。

老师:作者向母亲要到了钱,本应是欣喜若狂,但是为什么会鼻子一酸呢?

三、研读课文,细品词句

老师:现在请你们静静地默读课文,哪些地方,哪些句子会让你鼻子一酸,请划出。

老师:我发现有位同学读得很认真,划得也很仔细。请你来读读你划得这个句子,

生读句子,师出示“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老师:还有谁也划了这个句子?说说你为什么要划这个句子?

(师请生读句子)

老师:你们听到过震耳欲聋的响声吗?

学生:我去建筑工地,听到那里的声音师震耳欲聋的。

学生:去酒店吃酒的时候,那里有人结婚,鞭炮声震耳欲聋。

老师:听到这样的声音,你有什么感受呢?

学生:我觉得很烦躁,很想逃开。(生感情朗读句子)

老师:你们听到这种令人烦躁得声音可以逃开,而母亲能吗?你们听到这种声音页只是一时一刻得,而母亲工作地方的这种噪声只是响一会儿吗?马上消失了吗?立刻停止了吗?迅速地去找找还有哪些地方让你觉得母亲工作的环境师非常嘈杂的?

学生找出有关句子。教师出示句子并朗读

学生:“我大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

学生:“母亲大声问。“

学生:“母亲大声对那人女人说”

学生:“旁边的女人对着我喊”

学生:我叫了两声“妈——”“妈——”

老师:“我大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 “母亲大声问。”

“母亲大声对那人女人说”“旁边的女人对着我喊” “我叫了两声‘妈——’‘妈——’”这些句子并没有直接写当时的环境怎么的恶劣,而是通过处在这个环境中的一些人的反应侧面的写出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还有“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这句话也没有直接写母亲很辛苦,而是从对母亲工作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出母亲的劳苦。有时,我们要描写一样事物,或想要表达一种情感,可以直接去表达,也可以通过侧面的描写间接的去表达。

老师:噪声震耳欲聋,母亲却持续工作着。读——

老师:昨天的母亲在这么嘈杂的环境中工作?学生读。今天的母亲又是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中工作?学生读。明天的母亲还将在这么让人无法呆下去的环境中工作?学生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一直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着。

老师:假如就是你,你看到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你怎样的感受?

学生:我心里很难受。

老师:再读,表达出你对母亲的关心与疼爱。

老师:看到母亲在这么嘈杂,恶劣,我一刻也无法呆下去的环境中工作,我的鼻子怎能不酸?

老师:下面继续交流你感动的句子。

生交流,师出示“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老师:你有没有感觉到这个句子写得很特别?又哪些特别之处?

生思考后举手

学生:“我的母亲”出现了三次。

老师:对,还有吗?

老师:平时“我的母亲”放在前面读读。

生读

老师:放在后面特别吗?

学生:我感觉把“我的母亲”放到后面有些特别。

老师:我们看过电影、电视里面的慢镜头吗?

学生:看过。

老师:自己读,感受一下哪个地方给你慢镜头的感觉?

学生:从背直起来了可感受到。

学生:从转到身来了可感受到。

老师:细细慢慢地读。通过读,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背?

生读后交流

学生:这是一个极其瘦弱的背。

学生:是一个想直起来却很难直起来的背。

老师:那是一个劳累的背,弯曲佝偻的背,瘦骨嶙峋的背。读——

生有感情地读句子。

老师:这是我的母亲吗?在我得记忆中母亲得背不是这样得,她曾经是怎样的?

学生:十分健壮的。

学生:挺拔如峰的背。

老师:然而,现在的背竟是这样的背。读——

生再次读句子。

老师:你看到了母亲的脸,这是一张怎样的脸?

学生:粗糙的脸。

学生:疲惫的脸。

学生:瘦弱的脸。

老师:把你的想象融进去再读。

生再次感情地朗读。

老师:这是我的母亲吗?印象中母亲曾经拥有一张怎样的脸?

学生:曾经拥有一张年轻的脸。

学生:曾经是一张红润的脸。

学生:洁白的脸。

老师:曾经那样光洁、美丽的`脸,可现在却变成这样了。读——

老师:那是怎样的眼睛?慢慢看,细细看。

学生:那是布满血丝的眼睛。

学生:那是疲惫的双眼。

老师:这是我母亲的双眼吗?不,不是这样的。我母亲的双眼曾经是怎样的?

学生:是明亮的。

学生:是炯炯有神的。

老师:然而,现在水灵灵的、炯炯有神的眼睛没有了。读——

老师:母亲坚挺的背、光洁的面容、水汪汪的眼睛到哪里去了?让我们带着困惑、惊诧来读这句。老师读三个“我的母亲”,同学们读剩下的部分。

师生合作读

老师:下面同学们读三个“我的母亲”,老师读剩下的部分。

师生合作读

老师:我的母亲就是这样挣钱的!假如你就是看到自己母亲这样挣钱,怎么能不鼻子一酸呢?

老师:还有令你感动的句子吗?

生交流,师出示“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老师:如果说前一句是慢镜头,那么这一句是个什么镜头?

学生:是快镜头。

老师:哪个词给你这样的印象?

学生:立刻。

老师:几个“立刻”?

学生:四个。

老师:是啊!一人不够,两个。两个不够,三个。三个不够,四个。下面读,读出快镜头的感觉。

生读。读得有点慢。

老师:请再立刻点,几乎是一口气读下来的。

生再读,读得较快。

老师:中间能不能做到不换气?

生读,读完有点接不上气了。

老师:同学们读得太快了,觉得有点受不了了。你不过是动了下嘴皮子,而母亲却是“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

生齐读。

老师:一个立刻不够,两个立刻不够,三个立刻还是不够,竟然用了四个立刻。从这四个立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我感受到母亲在抓紧一切时间工作。

学生:母亲在争分夺秒地工作。

老师:母亲,你为什么不喘口气?不伸个懒腰?为什么不照顾一下自己?为什么不好好休息一下?

学生:母亲想多赚点钱。

老师:这就是我的母亲,她就是这样挣钱的。读——

老师:母亲这样劳累,我怎能不鼻子一酸?带着这样的感觉读——

老师:母亲是拼着老命在赚钱,而当我向母亲伸手要钱时,母亲怎样的表现?读,画出有关语句(生边读边画,然后交流。师出示句子:“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老师:哪个细节让你特别有感触?

学生:塞。

老师:读,细细地体会一下,这是怎样的一塞?

生边读边体会

学生:这是迅速的一塞。

老师:带到句子中读。

学生:这是毫不犹豫的一塞。

学生:这是不假思索的一塞。

学生:这是紧紧的一塞。

老师:这是慷慨的一塞,毫不犹豫的一塞。带着这样的感受读句子。

(生有感情地朗读。)

老师:母亲塞到我手里的只是钱吗?

学生:是爱。

学生:是期盼。

学生:是母亲多年的血汗。

老师:更是母亲的爱、期盼、汗水与心血。想想母亲挣钱的一个画面,再想想母亲给钱的画面,你一定感受到了。读课题——

生深情地读:“慈母情深”师板书:深厚

四、拓展想象,情感升华

老师:那个时刻,我鼻子一酸,跑了出去。

师出示句子“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老师:请注意句末的省略号。当时作者我内心一定感慨万千、思绪万千、也你会自责、也许你觉得幸福、也许你很算酸楚……此时此刻,他会想些什么?拿起笔,写下来。要求是在你写的这段话中,“我的母亲”着个词必须出现三次。

课件播放《烛光里的妈妈》(生动笔写。师巡视。)

交流

老师:母亲深厚的情,触动、影响、感染了我。使我懂得了要做一个孝顺、呵护母亲的人。,母亲真挚的爱,支撑着我,时时给我力量,催我奋进,终于我成了大作家。

出示: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母亲,这种爱就是母爱。

老师:请你把这句话送给作者的母亲。指名读

老师:请把这句话送给你自己的母亲。指名读

老师:请把这句话送给天下所有伟大的母亲。齐读

五、作业

推荐课外读物《感悟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