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七年级教案 > 【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8W 次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

一、说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遁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还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根据以上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动情朗读,探究内涵,体情悟道。

二、说教材

1.教材简析。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自读课文,用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形散而神聚”地体现了一家人之间的浓浓亲情,唱出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让人体验到“生活之美”。学习本文要进一步落实单元要求,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同时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2.教学目标。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我确定的三维目标是:

①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词句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人情美。

②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用心发现亲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重点为:

①揣摩精美词句,在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人情美。

②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至于教学难点,即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存在困难的地方。确定教学难点为:理解“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难点突破:通过反复诵读这句话,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母亲”代表老一辈,“儿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背负起赡养老人,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三、教学创意

本文通过生活小事和细节体现亲情美,学习本文正是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以感悟亲情的一次极好的机缘。所以我确定课堂结构以情感为线索,贯穿对文本的品味,使学生能真正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内心有所触动,从而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七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

1.美读引路,涵泳亲情。这篇散文,虽语言平易朴实,但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因而,要让学生品出其中的语言美、人情美,采用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如听录音、学生跟读、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等。

2.以写促读,深化感情。《散步》之美就在于以小见大,反映出尊老爱幼的社会美德。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接受灵魂的洗礼,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家庭稳定幸福。在触动学生内心情感,激发其写作欲望的前提下,要求他们为亲人写一张贺卡。

3.媒体辅助,增色课堂。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强直观性,适时给予友情提示(朗读、品味方法的指导),体现人文性。

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让学生勤动笔墨,养成良好习惯。

2.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程序

1.营造氛围,谈论亲情。播放歌曲《我爱我家》,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诗化的歌词,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家”进行认真审视,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然后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对“家”的理解。

2.初读课文,认识亲情。

①听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散步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②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快速抢答。

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感知能力以及综合概括的能力,又可让学生轻松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浅层的直接的情感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成功的愉悦,真正体现新课标“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同时又能缩短不同层面学生的距离,为下一步合作探究搭建平台。

3.品读课文,享受亲情。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最美最能表现亲情最有深意的句子,并加以品析,说说它美在哪里。

②有感情地朗读喜欢的语句,交流心得。在合作与品味中挖掘尊老的内涵,以突出重点。

③教师范读精美语句,适当指导,学生齐读。

④指名朗读文章最后一段,教师点拨,以理解主旨,突破难点,并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语言品析,玩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愉悦。在探究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去圈点勾画,去品味语言的精妙,感悟人性的淳美,感受亲情的温馨,探究生命的真谛,从而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4.拓展延伸,拥抱亲情。幸福家庭是美好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渗透着浓浓的亲情,它不仅在莫怀戚家中,也在我们每个人家里。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家里的亲情故事。“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学生与教师的经历体验就是课程,社会生活就是课程。设计讲述亲情故事,就是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亲情的体验中加深对文本的解读,形成他们对社会、人生的双向理解,获得对生命意义和生命本质的认识,并进而形成自己健康的个性。

5.动情落笔,抒写亲情。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看到别人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想必同学们心中感情的弦也被拨动了,有千言万语想对亲人倾诉。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50字以内的温馨短语,写在贺卡上送给亲人。

6.总结全文,表达祝福。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下面是老师在资料中看到的由本课生发的一副对联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把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2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上课前我认真备课,认真督促引导学生预习,基本上做到了既备教材、教法,又备学生、学法。虽然课后听课的教师和领导给予了肯定的评价,但我还是认真做了反思。

本节课的优点主要有:

一、导入生动有趣。我首先用猜谜语的形式引入话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又将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与本文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课堂形式多样,师生双边活动积极。本节课我主要采取教师引导为辅,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训练了他们快速阅读能力和筛选信息、整合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主要有:

一、重难点不够突出。

二、课堂问题设置之间跨度较大,衔接不够自然,没有切实做到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给学生理解课文带来难度。

三、课堂评价方式单一,只是教师自己给学生评价,没有让学生相互评价,抹煞了一部分学生回答问题的成就感和积极性。

四、板书过于简单,不利于为学生今后复习提供线索。

今后改进措施:

一、课前反复钻研教材和课标,认真把握课堂重点难点,争取以后课堂做到重难点突出。

二、认真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请教,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3

执教完《生命生命》一文之后,回顾整个过程,确有许多值得反思之处。

这一课,篇幅并不算太长,但内容很难理解。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谈论生命问题确实有点勉为其难。更多情况下,学生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表面,缺乏真正真实的感受,而这又恰恰是教学中极力强调的。缺乏对生命的真实感受,无法引起共鸣,那么教学将会是失败的。

在备课的过程中,最初的考虑是让学生大量收集有关的资料,通过资料的收集,感受文章的含义。在试教的过程中,明显感觉到学生的理解缺乏基础。尽管他们拥有很多的资料,如海伦.凯勒、贝多芬、张海迪等人的事迹,但这些资料只是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对理解的帮助并不具备更多的意义。

让学生谈感受时,学生也只是简单地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罗列出来,显得空洞而又乏味。逐渐地,在老师们的指导下,选择了一个突破点,那就是紧紧抓住作者杏林子的生平事迹,将课文与作者的生命历程之间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在感受课文内容的同时,走进杏林子的生命世界,用心感悟作者所写出的这些语言文字中蕴涵的对于生命的思考。

教学中,通过第一个课件展示了杏林子命运中的不幸,同时点出她的坚强,引导学生感受文中前两个事例中所提到的小飞蛾和小瓜苗的生命,使学生理解作者之所以选择这样的事例,完全是出于对自己生命的思考。这样一来,既让学生感受了语言文字,又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心,并和自己的心产生共鸣,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

第二个课件展示了杏林子一生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在如此艰难的生命历程之中,尚且有如此的毅力,实在令人敬佩。这样,文章最后两个段落中的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起来就好了很多,学生在谈如何“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时,也有了更真切的体会。在教学中,如何合理地利用和处理资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教学中,如何根据教材特点处理教学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篇课文是这一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整个单元都是有关生命的。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前两课的基础上,更好地学习这一课,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前两课的理解更好地与本课的学习结合起来,学得更深入,这是一个难题。学生的思维我们可以引导,但并不由我们决定。在教学中,我采用的办法是让学生谈论“你还知道哪些像小飞蛾和小瓜苗这样的生命”,在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前两篇课文来谈,从实际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学生并不是泛泛而谈,都能够抓住教材之间的联系有针对性地说出自己的理解。看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立足单元,抓住课文前后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理解内容,领会中心,是一种较为扎实有效的办法。可惜,我们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常常忽略这一方面

其实,在最初选课的时候,只是出于对这篇课文简单的喜欢。在备课的过程中,在老师们的指导下,越来越意识到文章带给自己的震撼,在震撼之余,才逐渐领会到更多更深层次的东西,继而,才能够将自己的这种理解渗透到教学中。我想,一节课所呈现出来的表象固然重要,备课的过程更重要。这一过程已超越了一般意义的备课,是一种对于作者的重新审视,也是一种对于自身历程的回顾与思考。这一方面带给我的巨大冲击至今仍强烈地停留在我的意识之中。

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有资料的引入,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想开去。然而,一个突出的问题随之而来。当学生充分想开去的时候,往往很有效果,但忽略了想的目的。从阅读中想开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从而把握内容和中心,能够想得开去,还应该能够收得回来。在实际教学中,当我引导学生想过之后,没有注重让学生再次回到文本中来,以为想过之后,学生就应该可以理解透彻了。后来想想,应该让学生在想开去之后,能够将所想的内容和文中需要理解的内容联系起来,并通过具体的字词句体现出这种联系。这样,理解会更深入。事后想起,这是本次最大的败笔。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在教师小结语言的整体性、引导性上多思考。

教学之后的感受很多,值得反思的东西也很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每上完一次这样的课,自己就会进步一点,对教学的思考会更深入、更广阔一点,即使有时并不成功。能够多想一点,能够更全面一点,能够更细致一点,能够更投入一点,也许,就会更好一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4

昨天在云龙中学上了《山市》一课,得到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各位同行的真诚让我感动,对我来说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今天上来上传资料时,看到毛宇老师写的《参加泸县“中小学语文高效教学策略研究”会议有感》一文,对我和张老师的课作了精彩的点评,我发现我的教学理念可能出了问题,于是想说出来探讨一下。

毛老师提的意见很好,说得很有道理,而且她确实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如果我们都能把她说的做好的话,那当然是我们心中想要的语文课堂了,所以,我们正在好好的,努力地学习。不过可能我们的教学理念有点不同,我有点点不同的观点,也说说自己的感想吧。<<山市>>一文是孩子们进入中学以来的第三篇文言文,而且是一篇自读课文,这对孩子们以后的文言文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我设计这堂课只有两个理念,一是实在,文言文来不得形式的花哨,要的是知识的落实,比如:我设计填空也许是有些不妥,可是我想要是作者简介就一张幻灯片一晃而过,学生没有什么印象,对蒲松龄这样重要的作家来说,不能只是做做表演而已!如果在知识落实和课堂气氛中选择的话,我可能还是会选知识落实。我想对教师来说,就是要让学生学他们该学的,记他们该记的知识。又如在翻译环节,我并不是只走了形式,虽然时间很短,但是我提讲了重点的词和句,语法知识,词句理解的方法等。第二、方法观的渗透。文言文的教学,我还是想更多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虽然下载的范读有和原文不一致的地方,可是利用它让学生记住了两个关键的地方,不也是一个好办法吗?我觉得不是说这样的录音就不能用,而是如果用了没有及时纠正其中的错误那才是失策。《湖心亭看雪》我也下了录音,但我没用,因为它错的不是我想要提醒孩子们的地方。至于节奏,只是想提醒孩子们关注,当然可能确实有显冗繁,我以后一定注意。

因为正在学习阶段,在这条路上我只是一个新手,所以,我就想让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别人的产生碰撞,这样准能产生出新的火花,而这星星之火兴许能照亮我的语文之路。谢谢毛宇老师的坦诚!也希望更多的同行能多给我意见。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5

今天,文科组的所有老师评论了《再塑生命的人》课堂设计,近而,我做了如下反思:

1、在游戏导入环节,还是比较粗略,没有注意细节,如果加入更多细节,可以使学生有更深的体会。

2、对于教材的挖掘度还是不够,备课经验欠缺,忽略了“单元目标”,还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特点。

3、每个环节的紧凑度还是不够,不能一步步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不能更好的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

4、自身语文素养的欠缺,对课文的理解不到位,所以在设计课堂环节时不能体现“效率”之所在。

通过各位老师对我中肯的评价,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做到:

1、在备课时,对于各个环节,深思熟虑,然后进行设计。最好在备课时能多方面考虑,全方位思考,多角度审视。

2、注重本单元的单元目标,在课堂上注意采用默读的阅读方式,还要注意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把握作者的情感,品味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3、在每个环节的设置上,尽量用精简的语言贯穿,形成一条线索,让学生顺着线索自主学习,不要将我的思想强加给他们。

4、对于语文素养的欠缺,需要时间来补救,首先从课本开始,在不懂的地方,翻阅资料,或者求助学校优秀老师,一步步改进。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改进自己。我知道这条路很长,也会布满荆棘,但我会学习海伦的精神,让自己越来越强,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6

《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属于“关注自然”单元。《秋天》是学生进入七年级后接触到的第三首新诗。和前两首相比,这一首,更加注重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表达。诗不长,仅三节。但很精粹,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诗人将视野投向农家生活,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在明朗纯净的诗意中表达了对秋天、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全诗以“秋”为主轴,平行地展开三幅画面。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对语言文字也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但学生对于秋天的认识比较少,因为温州的地理位置以及气候特点,秋天的季节特点并不明显,而对于生长在城市里的学生来说,农家的秋天更是遥远,所以如何增强学生的对秋天认识,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秋意,感受诗歌所营造的氛围,是本课要突破的一个难点。

本文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本课主要采用多媒体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把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实际上是打破了传统的“一书、一板、一粉笔”较为枯燥的教学模式,而把优美的诗文、美妙的音乐、美丽的画面等美好事物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并进而创造美。

这堂课主要包括了引入秋天——寻找秋天(看秋天——品秋天——听秋天)——感悟秋天几处环节。在正式上课之前,我就用一曲《秋日私语》配上一幅充满秋意的唯美画面,开始秋的旅程,一下子将学生的情绪带入秋日的宁静悠远中,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在这片宁静悠远的秋意中正式上课,揭开了秋的第一幅画面,我用带着恬静而又悠扬的曲子,用蓝天、白云、蜻蜓、稻谷等组成的FLASH动画,用诗般的语言营造一个诗意的秋天,既让学生沉静在诗意之中,又为下面学习诗歌、解读秋天做好了铺垫。假若用传统的方式导入,是将秋天“讲”给学生听,那么秋天也就不能快速地走进学生的心理。有了信息技术的加盟,运用多种媒体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学生的情感就会随信息技术在语言文字的海洋里自由驰骋。

“寻找秋天”是本课的主要环节。本环节主要让学生寻找诗歌中有秋天意象的词,通过对这些词的品味,通过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感受到作者所营造的秋天的意境,并品味到作者优美的语言。传统的教学仅能依靠文字,解读方法单一,学生会越学越枯燥,而我借助了多媒体手段,介入图片、文字、音乐,运用对比的手段,不仅让学生欣赏到美,更让学生在图片与文字的比较中,在文字与文字的对比中,在不同音乐的选择中,更深入理解文字。从而达到对诗歌语言的感悟。以第三节诗歌为例。前两节诗歌侧重于描写外在的景物和人事,第三节诗歌则重在写人的内心微妙的变化、感觉,提升了全文的情感。而这种微妙的情感定要借助于多媒体的手段帮助学生解读。在这个环节中我选择了用音乐,因为音乐最能走进人的内心。我用了两首不同的音乐,一首是明朗欢快、情感激烈的乐曲,而另一首则是略带忧伤,情思飞扬的《少女的祈祷》,让学生在两首具有强烈对比的乐曲中感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将诗歌中含蓄表达出的少女的思恋之情解读出来。在这三个环节中,我始终以学生的朗读为基本步骤,用个别读、配乐读、朗读评价、朗读技巧指点、集体读等多种朗读方法穿插使用,在课堂最后以仍以学生的配乐朗读为高潮,避免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忽略语文所强调的文字本身。课堂结束时我将秋天进行到底,仍用诗文、音乐、图片相配合,点出秋天在每个人的心里。秋天迟早会离去,但秋天也永远不会有终点。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自己对秋天的理解,因而我让学生将秋天的感受延续下去,在网页上提供学生大量的与秋天的有关的图片、音乐、文章等,供学生课后学习,丰富学生对秋天的认识,通过了解不同类型的秋天而逐渐形成自己对秋天的理解。上完课后,我有如下体会。

1.本课成功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这我想是本节课的最大特色与亮点,优美的、处处弥漫秋天的气息的课件,尤其适合诗歌的教学,极大地帮助学生理解与体会诗歌的意境。优美的课件为学生的品味、朗读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课件用落叶、枫叶、蓝天、白云、稻谷、蜻蜓、果实等等秋天的典型事物渲染秋天的氛围;用音乐渲染秋天的意境;对于学生提高兴趣及体会诗歌语言和情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2.恰当使用多媒体介入图片、音乐、文字帮助解读。图片、音乐、文字都不是单纯地介入,而是运用比较的手段,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大量优质资源的提供,将课内延伸到课外。诗歌的语言不能过多地去分析,所以我借助其它手段引导学生去体会。在三段的诗歌中,我分别借助图片、文字、音乐的介入,引导学生去体会、去品味。如在“看秋天”这环节中用图片和文字相比较,图片既表现了文字,又有很多文字的留白需要自己去想像;在“品秋天”这一环节中,通过文字的删减比较,学生马上领悟到诗歌的意蕴;在“听秋天”这一环节中,通过两种不同音乐的比较,学生既提高了音乐的鉴赏力,又提高了学生对诗歌的意境的体验。多种方法、多种角度,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

3.以朗读贯穿始终,体现语文味。以朗读为主线,就避免多媒体教学中经常碰到的喧兵夺主的尴尬。使多媒体起到真正的辅助教学的作用。诗歌重在朗读。本堂课以朗读贯穿始终,在朗读中品味,又在品味之后又能指导朗读。每一节的朗读指导,为下文的朗读作铺垫;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相辅相成;最后的配乐朗读又使整堂课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与自信心。朗读与品味相辅相成,互相配合,互相提高。

4.尚缺少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指导。课堂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还是缺少学生写的能力的培养。这首诗歌的形式学生比较容易模仿,若能在课堂上展开,让学生查找到不同的关于秋天的文章,能拓展学生对秋天的全面的认识,接触到不同类型的秋天。然后再让学生写写,这样就能升华学生的情感,并将之表达出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7

中学文言文之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重中之重,教学改革以来正在逐渐加强文言教学,一方面是弘扬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则是学习母语之必须。然则鲁教版初一上册教材中所选《山市》颇令笔者费解!是和道理让本书编者将本课收入课本的呢?从该单元主题来讲,属于“弘扬科学精神”,重点应该点明的是语文与自然科学的必然联系。但《山市》一课要说让他们学到所谓的科学知识,那真是还不如随便从现代作家里面随便挑选一篇关于“海市蜃楼”的作品,免得让学生学到结尾还在那迷惑:“这鬼市到底是咋回事?”

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来看,蒲松龄乃明清小说之大家,其作品《聊斋志异》更是妇孺皆知,其“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的批判精神是其作品的主调,然《山市》一课上尽管教师无论怎么讲解背景讲解《聊斋》之批判精神,学生也难从本课中领略端倪。《聊斋》一书凡474篇并非皆能反映作者之志趣,其中也不乏艺术性、文学性稍弱者,不能一概而论。然《山市》决不是能代表蒲氏风格的作品,并且,初一学生首次接触蒲松龄更应该以更具代表性、艺术性之文来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一线语文教师大多将本课中文言词汇作为重点来讲解,很少顾及《山市》之艺术性、审美性。中学低年级的文言字词积累固然重要,但若顾此失彼就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贻害无穷。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师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候程式化教学痕迹太严重,尚不能打破旧有教学体系。在21世纪信息时代到来的今天还在那“开始——发展———高潮——结局”的一通灌输,一段段的概括大意,如同解剖生物标本般的肢解本来已经很短小的文章。

《山市》很奇幻,教学很诡异!

教学改革不能只改其表,不管多好的教材、多好的理论,如果教师的思想不能转变,知识面不能开拓,一切皆是无用之功!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8

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让我对七年级新生的认知水平和语文基础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这节课上我决定采取不同于上一节课的教法。首先,我让学生将选文中难懂的段落、词汇划下来,然后小组内探讨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再全班解决。这一环节后,几乎整篇选文都被划了下来。由于选文内容重复的比较多,所以最终需要解决的词语并不多。于是,我将这些全班同学都没有解决的词语在黑板上给注解了出来,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记下来并记住,然后开始通译全文。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教室内活跃了起来,都积极认真地开始看书、翻译、学习。等学生都静下来的时候,我开始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先小组内相互检查,再各小组间展开竞争检查,再由课代表主持分必答题和抢答题的竞赛得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习效果也不错。这一堂课,我感觉到比较满意。

我的反思:1、特别是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比较低,我们教师要俯下身子,站在学生的高度进行施教,教学效果就会好学多;

2、七年级新生刚从小学转入初中,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都有待于改变,我们教师要做好引导,让学生尽快地适应初中的生活;

3、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一定要得当。不同的学生、班级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心中要装着每一名学生。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面对一个个求知若渴的小生命,我们倍感肩上的使命神圣。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的去分析学生、发现学生时,我们总能找到适合教好他们的方法;当我们俯下身子,站在学生的高度思考他们的需要时,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纯真与可爱。让我们静静地思考,让思绪轻轻地在每一个可爱的孩子身上逗留,美美的享受与孩子们相处的每一分钟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9

本文阐明作者从花中领悟的人生意义,是对花形、花色、花香的一个总体提炼和归纳,由景而生情,由情而生志。所以作者说:“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这是“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从这里,作者领悟到了人生的意义,就是无论是人生的热烈,还是人生的生死,生命对于万物来说都有着顽强与美好,它是永恒的!所以作者“不觉加快了脚步”。这里和文章开头相呼应,从“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不觉加快了脚步”,其实是写出作者思想的一个变化过程,对人生的思索过程,从迷惘、惆怅、痛苦到领悟、宁静、喜悦。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一种对生命的新的认识已进入到他内心深处,他将为这新的生命现去创造更美好的人生。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这就是生命的意义,我们今天的学生,更要懂得生命的意义,努力学习,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0

诗主在抒情言志,是人感情爆发到极点,有感而发的最高文学形式,其文内涵丰富,其声如雷贯耳,其义激人发聩,震感心灵,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真善美的精华,读之洗涤心灵,诵之耳聪目明,写之沉淀智慧,实为育人之良药,忽视和淡化诗歌教学时语文教育的一大遗憾,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在教《在山的那边》这堂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用动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美,细致的分析阐释诗歌字里行间独到的人生体验,感受诗人的丰富的的情感,设置情境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那颗绝不屈从于不公平的命运,敢于寻找梦想,执着的心灵。逐字逐句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练、生动,与贴切,讲述诗歌简单的写作技巧。当堂堂练习我设计了用诗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儿时的一个梦想,学生怀着创作的冲动开始尝试写诗,有了前所未有新鲜的体验,当读着自己用心写成的稚嫩却无比真切的小诗时候,学生收获不只是一篇课文的理解,而是被诗歌润泽了的心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1

较之过去的《再塑生命》选文,今天删选后的这篇文章条理和行文思路更加清晰。

1.叶圣陶先生说,“打通了语言文字,这才可以接触及作者的心。”潜心会文,在品读、琢磨、把玩文字的过程中,带领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使学生和作者的心灵相通,引起学习的共鸣,这是语文教学的要点。

所以如何让健康的学生体会盲人海伦凯勒学习文字的的艰难,感受到学习生字以后的快乐,这是一个教学的难点。

为此,课上我创设了一个情境。我故作神秘,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我说,老师今天带了一个非常好吃的巧克力,它是刚刚由韩国买回,他没有汉语名,只有韩语名,它在韩语中发音是“马西大”(读音是瞎编的,课堂上最好准备一个真实的小礼物)。希望同学们不许偷看,闭紧眼睛,然后伸出一只手,老师将会在大家手掌上拼写这个韩语,如果你学会了书写,那么这个巧克力将属于你。

学生们很兴奋,个个精神抖擞。

在这个情境中,学生多多少少会能够感受到一点海伦凯勒学习的困难和学后的喜悦。学生朗读文中海伦凯勒这些心理描写的句子,会引起学生更大的共鸣,学生更容易走进海伦凯勒的心理,对文字的品味更能触动他们心灵。如果时间充裕,还可以让学生学习这种写法,写一段自己喜悦的心理描写。为了避免学生书写内容的单调,告之学生写高兴的心情最好不要出现“笑”这个词,学会用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内心的喜悦。

这篇文章在书写人物内心活动方面表现的比较丰富,所以我认为可以作为一个教学点开展学习。

2.学生带着对“莎莉文”老师饱含敬意之情朗读课题《再塑生命的人》,这个环节也是挺有意思的,有利于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2

今天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了《咏雪》,它是《〈世说新语〉两则》中的一则。为了完成教学重点,我要求学生借助于课文注释以及工具书,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基本上能够独立、自主地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其中,对“儿女”、“差”、“未若”、“因”这些文言字词的掌握情况不太好,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注重每一堂课的积累与运用。

在了解文章大概内容的基础上,再整体感知。我设计的问题是“同学们,你们更欣赏谁对雪景的描绘?为什么?”。旨在指导学生品析名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局限于参考书时所给的赏析内容,不能充分展开想象,自己动脑筋去思考“白雪纷纷”是怎么样的一幅情景!这与学生平日里是否用心观察以及用心去品味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的学习中,引导学生静下来,聆听心声,用心去感受生活的每一件琐事。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做相关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语文,重在积累、重在细细品味。它象一杯茶,只有正浓,才能散发出悠远的清香。若是你能够在某个日落的下午,映着余辉,慢慢品尝,用心去感悟,定能陶醉其中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3

《王几何》这一课教完了,但是对于课文的研究与思考还在延续。初读似乎简单,再读并不简单,要真正的读懂它绝对不简单。

成功之处在两个方面。

点评式的自读和预习学生做得很到位很厚实,保证了课堂交流的真实性、可靠性和丰富性,使得学生的自读本领有一定的提升。

教学的活动设计相对合理,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有话可说,言之有物,让学生尽情的展示了自己自觉学习的丰富成果,展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活力。

这两个方面的课堂运行也比较扎实。

自读课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一个活动实际上就是为了展示同学们预习课文点评内容的大检查,从而让学生明白“有细致的劳动就会有巨大的收获”这一道理,从而引导学生养成仔细阅读,认真圈点的好习惯,为终生学习打下基础,形成一种自学能力。实践证明他们做得非常好!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在课堂上积极表现与踊跃发言就是很好的见证。文章自得方为贵,我们所提倡的就是这种自得意识,有了这种意识,学生的语言学习就会化难为易,点石成金,假如这种自学习惯能持之以恒,本节课也就功不可没。

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循序渐进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研读课文走向深入,绝不要停留在字面以及文面之上。这些教学活动也有一个目的,就是搭建研讨的平台,发现人才,激发创造力,同时使得学生对课文的研读精细而准确,灵动而创新,展示自己自觉阅读的丰厚收获,形成了思想碰撞的大好局面,这既是意料之中,也是意料之外,但确实是一次值得欣慰的课堂经历。

这节课的不足也很明显。

首先是课堂教学最后的大总结比较仓促,这是比较遗憾的,因为这个总结包含着这节课的精练的点评,包含着对课堂内容的梳理,也包含着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但没有时间去完成,只是在匆忙中以布置作业结束课堂确实带来一个不小的遗憾。

其次原先设计的即兴写作“我的一位老师”这一活动没有完成,只是当成作业布置给了学生,说明前两个环节的进行拖延了时间,没有机会让同学们借鉴《王几何》的写作智慧,这就是一大缺憾了。因该在课堂加快进程,让即兴写作有足够的展示时间,就会更精彩一些。

课堂永远是一个神奇的领地,我们要能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就会更加神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4

《生命生命》是一篇短小精湛、富含哲理的散文,面对什么是生命?如何对待生命?这个宏大的主题,四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这篇课文通过捕捉飞蛾、砖缝中生长的瓜苗和倾听心跳三个事例,让我们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在课上,我并没有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从客观上去解说什么是生命;也没有以一个演讲者的身份慷慨激昂地给学生讲说着人生的哲理,而是按照语文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不温不燥地引领学生在和文本的对话中,通过读去理解,入情入境地使学生懂得了关爱生命、珍惜生命。

在本课教学中我成功地体现了如下几点:

1、充分利用多种学习资料,沟通课内外联系,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新课开始,我打开多媒体资料中作者的图像,让学生了解作者,调动起学生的情绪。教学中放课文录音,使学生接收、内化、感悟、理解文章主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感悟”。一味的告诉只会扼杀孩子的一切,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创新、去尽情地展示自己。课上让他们自己先讲一讲,同桌讨论,全班交流汇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和发散思维,使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文并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3、反复品读重点句段,理解感悟文章情感。反复品读文中最后一自然段,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感悟情感,在读中体会思想,在读中受到教育。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读为本,注重自我感悟,是这节课的很大特点。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读为本,安排了大量的、多种形式的读的训练,引导学生有层次有梯度地读书,读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如一入课,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精读阶段首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默读思考,在交流个人自学体会时,引导学生品读,注重自我感悟。在这个环节中,老师注意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入情入境,直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在感悟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感,在感中悟,悟后再读;同时抓住典型语言信息(如: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并积累语言。例如:在“飞蛾求生”这个段落中,当学生提出:为什么飞蛾求生的欲望使作者震惊?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挣扎”、“极力鼓动双翅”等重点词,在读中品,在品中悟,悟到了作者对弱小的生命这种顽强生命力的敬意。

在“瓜子生长”这个段落中,在学生品读的过程中,老师创设了师生对话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最后老师的反诘追问:小瓜子你拼命地冲出外壳,冒出地面,可只能活几天,你这样做值吗?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生命的价值。学生进入情境,发自肺腑的感受到小瓜子顽强的生命力,领悟到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存活的时间长短,而在于是否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拼搏了,是否活得精彩。从而真切的感受到了生命的不屈与伟大。

专家说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我们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对《生命生命》这一课的教学还不能达到这个境界。对于教学中如何很好的落实教学三维目标还需进一步实践、探索。但我一定会继续努力,因为追求无止境。《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生命生命》教学反思2》这一教学反思,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5

《生命生命》这篇充满哲理的散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件小事,传递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的独特生命体验和感悟。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这个如此宏大的话题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是我这节课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阅读教学的任务时明确指出,把握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线索,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而在第二课时中,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整体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达到夯实基础、关注文本,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因此在上课伊始,我用简短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然后让学生认读上节课学过的生字词,并回忆课文的梗概。这样既关注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又在学生回顾梗概的汇报过程中进行了说的练习,并为本课的顺利进行做好了前期铺垫。

在学生了解了文章梗概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针对文章重点段落的重点句子进行品读,在品读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品读中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在品读中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品读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

教学中,读应贯穿始终,随着学生的汇报,教师便引导学生将理解、体会到的感情融入读中,在对比读,分角色读,小组读等多种方式的读中引导学生更好地领悟人物的内心的感受,在读中与作者的感情共鸣,并在读中积累内化语言。

在学生理解文本和积累内化语言的基础上,我注意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尝试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作者独特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感悟作者是如何将自己的所要表达的情感融入文字之中。并引导学生说话写句,这样就将读写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

当然,在本节课中,我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在课堂的调控上,对时间把握得还是不够精当,整个课堂前面用时过多,使得拓展没有很好地完成。在今后的日子中,我会不断努力,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