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六年级教案 >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精选15篇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精选15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68W 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精选15篇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热闹、喜庆的气氛。

3、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2、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生:喜欢)那你们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吗?(生举手自由答)我们是这样过春节的,那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北京的孩子是怎么过春节的呢?(生:想)好,现在我们就跟随作者老舍,去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3、课件出示生字新词,师指导学习。

重点指导“榛、掺、浒”和多音字“正”的读音。

4、学生交流不理解的词语,学会根据上下文进行理解。

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

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

悬灯结彩:挂灯笼结彩带。形容喜庆景象。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腊月的初旬开始,正月十九结束)

2、快速读课文,提取信息,小组合作填写下表。(课件先出示空表)

主要习俗时间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吃糖、初一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元旦出门拜年、在家待客、逛庙会正月十五看花灯、放花炮、吃元宵

3、学生交流填表情况,教师相机出示答案。(若有不同意见,相互讨论)

4、观察上表,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5、通过表格,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6、除夕和正月十五这两天中你更喜欢哪一天?请找到相应的段落读一读,把热闹、喜庆的气氛读出来。

四、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知道了课文的写作顺序,朗读了自己喜爱的段落。课文中还有很多生字新词需要大家用心去揣摩,联系上下文记住它们的音形义。下节课我们将进行听写比赛。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课件出示需要掌握的词语)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指名回答,师相机板书)

二、品读课文,领悟特点

(一)年前准备阶段

1、在这五个时间段中,哪几个时间段是准备过年的情景?(腊八、腊月二十三)

2、请在课文中找出描写人们准备过年的段落。(第1—7自然段)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人们准备过年的场面?(可以用自己的话描述,也可以用文中“忙乱、紧张”等词语描述)

3、大人会忙些什么?(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大扫除、置办年货)小孩儿会忙些什么?(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他们的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4、你最喜欢哪一种活动?请找出来读一读。(指名朗读,读出你的感受)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春节前的这段时间你都会干些什么。

(二)过年时

1、交流:课文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除夕、初一、元宵节)它们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2、它们是一样热闹吗?默读思考:除夕、初一、元宵节,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3、学生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总结。(除夕:热闹、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元宵节:红火、美丽。)

4、品读第8自然段,思考:

(1)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除夕真热闹。)

(2)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除夕真热闹”?(从“家家赶做年菜……鞭炮声日夜不绝”这几句话中可以感受到除夕的喜庆、热闹。)

(3)这一天除了喜庆、热闹,还有什么特殊意义?(抓住“除非、必定”等词语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5、品读第10自然段,思考:

(1)大人们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小孩子们会做什么呢?(逛庙会)

(2)老北京的小孩子们在庙会上玩些什么呢?(师出示庙会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孩子们的悠闲与快乐)

6、品味“元宵节”的气氛。

(1)读第12—13自然段,画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2)引导想象: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花灯,还有什么?

(3)指导朗读,把花灯数量多和人们的高兴之情表现出来。

三、合作研读,领悟写法

1、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把详写和略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学生汇报。(作者详写的是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天,其他日子则一笔带过。)

3、引导探究。小组合作探究:详略结合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4、出示课后习题第3题中的例句,引导学生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特点。(师范读引导)

5、拓展:说说选段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两个选段见课本阅读链接)

(老舍的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写出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文中对除夕这一天热闹的场景描写得井井有条;初一则通过写腊月二十三人们祭灶的活动,来体现春节的趣味和欢乐。本文介绍了闽南的春节习俗,重点描述了一家人在腊月二十九一天的忙碌,忙碌中透露出温馨和喜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板书]

1、北京的春节

开始——腊月的初旬

彩排——腊月二十三

第一个高潮——除夕

第二个高潮——初一

第三个高潮——元宵节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北京浓浓的热爱之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完成表格。学生们大致了解了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到了春节的热闹氛围。然后我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详略结合的写法的作用。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准备

幻灯片,有关泰山的图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授课时间: 累计节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诗,背诗

作为一首古诗,在形式上有它特有的规律,在朗读方面,要在理解诗句意思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选用恰当的情感来进行朗读,读时注意诗的节奏的变化,要读出诗的韵味。

参考节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四、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

教学反思:

授课时间: 累计节数:

第二课时

一、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注释的内容,从整体上感悟诗句的意思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各自的资料,来感悟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二、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横亘于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遣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板书设计

远望

近望

望岳 凝望 惊叹、赞美、陶醉、豪迈

愿望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能够运用联想、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诗人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自信心、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内涵。

教学难点:

体味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自信心,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期,童年有很多美好回忆,童年有很多幼稚的想法,但童年也充满着令人感动的丰富情感。成长中我们一步步走向成熟,成熟中我们频频向童年挥手作别,走向我们自己的路。板书课题《我们上路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初读全诗(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句子读准、读通顺)

3、指名读课文。

4、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三、理清全诗结构

1、请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2、学生通过朗读,全文分三部分(1、2节:虽然我们很稚嫩嫩但我们还们还是上路了;2、3、4节:路上可能遇到美丽也可能有挫折,但我们决不后退;5、6、7节:人生的路靠自己踩出,要勇往直前,脚踏实地。)

3、分三部分指明朗读课文,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深入理解诗句,体会全诗思想。

1、自由读每一部分内容,边读边把自己的.理解或感触作上记录。

2、在小组内交流。

3、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重点点拨“相思鸟、金孔雀、橄榄树、曼陀铃象征的意义)

4、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

(1)自由用喜欢的方法朗读。

(2)在班级表演读。(师配乐)

五、拓展练习、提高能力。

接下来,请同学们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己创作一首同一题材的小诗或者替作者补写其他你觉得可以合理添加的章节。给学生时间练笔,然后请学生在班上朗读。

总结:这节课,我们明白了我们要告别父母,告别呵护,告别童年独自“上路”人生的路靠自己踩出,人生的际遇顺逆交错但不能因此畏缩不前,要勇往直前,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4

新来的王老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把握文章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自主阅读,体会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老师对自己的关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本文教学,培养学生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

难点:写读后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六年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相遇相识的老师有很多,老师给予的关心、帮助、鼓励都是我们人生中的宝贵财富。回忆一下,哪位老师令你印象最深刻?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老师对学生的关切之情,走进第三课《新来的王老师》的学习。

二、初读,学习生字词。

打开书本P129页,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词语

撇撇嘴(piě)折叠(zhé dié)自顾自摇摇头

齐刷刷(shuā)大踏(tà)步哄(hōng)堂大笑

工工整整前仰后合资质平庸差生(chà)

①齐读

②学生点读巩固

③释词促解(资质平庸)

④运用词语造句

⑤齐读巩固

三、再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请大家仔细认真的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写了一位新上任的王老师在第一节语文课上,提问差生蔡林引起哄堂大笑,放学后王老师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鼓励蔡林好好学习的事】

四、精读,把握人物形象

(一)解读蔡林

1、出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感悟“这是一个的学生”。

①学生举手回答②齐读③理解加着重号的词语

④想一想“这是一个的学生”

⑤有感情的齐读

2、导读3-14自然段,了解以前的蔡林是个怎样的孩子。

①分角色来模拟对话。

②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说说原来的.蔡林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③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读读句子

(二)解读王老师

1、谈话:蔡琳如此大的转变,都要归功于谁?

2、面对蔡琳,王老师都做了些什么呢?

再次走进3--14自然段,请大家速读,找出相关语句,从中你体会到这是一个怎样的而老师?

这是一个的老师。

学生根据相关语句进行汇报,教师相机引导。

3、出示差生档案

①齐读差生档案

②此时无声胜有声,王老师是通过差生档案想告诉蔡林什么?

③蔡林读懂王老师的信了吗?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④蔡林在王老师的鼓励下找回了自信。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的老师?根据回答,板书。

五、拓展延伸

六年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一定有很多老师给过我们支持、帮助与鼓励。在即将离开恩师的时刻,我们最想对他们说些什么?拿起笔,写下你内心最真挚的话语。

老师,我想对您说

六、总结

亲爱的同学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个小小的鼓励,往往能给人无穷的力量。六年的学习生活里,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些关心和帮助我们的老师吧。因为有老师的循循善诱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所以我们更自信的大踏步走向美好的未来。努力学习吧,用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感恩生活,善待他人。

七、布置作业。

将课堂上交流的资料整理成文章。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

一、 前置性作业

自学本课生字,摘录重点词语并解释。

2.南沙海军在驻守中遭受了哪些困难?

二、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三、比读书,比认字(第一次先学后教)学生默读课文,划出喜欢的字词。(关注桑鹏)

(展示前置性作业1)

1.正确读出以下字的读音并组词:

礁、痒、蘸、攒、癣、腻、肆、苋、袒

2.会写以下词语并理解词义:

名副其实、千方百计、肆虐、恩赐、袒护、积攒、千方百计、烟波浩渺、 油腻。

四、默读课文,划分层次。(第二次先学后教)

五、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小组讨论解决。

1.解放军驻守南沙的原因是啥?

2.南沙海军在驻守中遭受了哪些困难?

1.缺淡水: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汇报。

(1)每日只有5公斤淡水

(2)洗衣难,战士干活不穿军装,怕洗衣费水。

(3)洗澡难

战士们用雨水洗澡。出示句子,练习朗读,体现战士们盼望洗雨水澡的焦渴心情。 南沙桑拿,主要体会南沙桑拿给战士们带来的'饿困难,重点体会“烤箱”这一词语。何正会的遗体。重点体会“长癣、发炎、惟一”等词语。

(4)自己蓄水

小结:

南沙群岛地处赤道边缘,高盐、高湿、高温,雾水是咸的,晒干后便是白白的盐花,放在地上的温度计,一两分钟便会晒爆。连以海为生的渔民都视其为生命的禁区。而勇敢的战士们却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战士们不畏艰难的饿精神不正诠释了英雄的真谛吗?

2.缺蔬菜

出示句子,练习朗读

“半天、切得不能再薄、舍不得”应重读

3.生活单调

训练、放哨、巡逻、侦察,数星、望月、听涛、思乡,体会到什么?

六、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七、总结

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再现了英雄的本色,为了祖国人民的饿幸福。为了捍卫国家海洋权益。战士们用自己的口号诠释了英雄的真谛,那就是“吃苦不是标准,主动作为、艰苦奋斗、创造一流成绩才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战士们的精神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种不知疲倦、永不停息的追求精神铸造了南沙的军魂,他们不愧是祖国的饿英雄、不愧是南沙卫士。

八、课堂练习

配套练习1、2、3。

九、布置作业

优美词语两遍

板书设计:

南沙卫士

(坚忍不拔、舍己为人)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6

设计理念

教学不是简单的传承,不是外在的告诉。教学只有与学生当下的生活与成长发生意义关联,才能被学生所认同,所喜爱,才能对学生的心灵有所触动,让学生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获得精神的引领。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架构起教材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并引导学生与课文进行多层次对话,让学生在经历叩问、体验、发现等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步发展。

课时目标

通过读文叩问、携疑深究、读议感受等方式理解作者养花的乐趣,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初摸心灵

1、生活中,你们觉得做什么事最有乐趣?

2、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很爱养花,他在养花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哪些乐趣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

设计意图:语文学科除一般的工具意义而外,更应是发展儿童心灵、提升学生生命的学科。让学生交流生活中做什么事最有乐趣既能引发学生对既有生活情趣的思考,又能让老师及时捕捉学生原有的思想认识,为下文学习老舍先生养花的过程、感悟作者的感受以及反观自我、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奠定必要的基础。而且这一交流巧妙地建构起了课文学习与学生生活、学生心灵的成长的内在联系,使接下来的学习过程对学生而言不再外在于己,而是有意义学习。

二、读中融入,感受心灵

(一)自由读文,初知乐趣

1、自由读文做到正确流利。

2、找一找,划一划:老舍先生觉得养花给他带来了哪些乐趣。

设计意图:语文学科要发展儿童的心灵,讲究的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其间,教材是很重要的载体。让学生走近教材,感受教材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自由读文的设计,意在让学生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练习初步把握文章的主旨,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段。

(二)披文入境,体验乐趣

1、读文叩问。

⑴(承上交流出示文章最后一自然段: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⑵指名数位同学读。

⑶质疑。读着老舍爷爷这段感受,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喜、笑、有果实,这些都堪称乐趣,为什么劳动累得腰酸腿疼也是乐趣?甚至是忧、泪也被视为养花的乐趣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走近教材到走进教材,进而与文本对话,需找准切入口。《养花》一文,老舍先生的感受是独特的、真挚的,同时也是颇具意蕴、值得人们细细品味的。让学生细细品读这段话,老舍先生的感受和学生的原有认识便发生着碰撞,读文叩问既满足了学生质疑的.需要,又自然而然引出了下面研读深思的重点。

2、携疑深究。

⑴问题产生了,你们打算如何解决?(好好读读,品味品味/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把自己放入文中,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⑵自读思考:那么老舍爷爷向我们讲述了养花过程中的哪些事呢?每件事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作重点研究。

⑶小组交流。互相评议、补充和启发。

⑷大堂汇报,适时点拨。(汇报内容、目标及方式基本如下图所示,出现顺序可视实际情况而定)

设计意图:携疑深究是本课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互动对话最关键的板块。这个板块融阅读、理解、感受、体验、表达等于一体,是学生的语言实践与情思激发共融互促的过程。这个过程展开的充分与否、到位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生活乐趣的感悟程度。因此携疑深究又分自读思考、小组交流、大堂汇报三步展开。从大堂汇报呈现的主要内容来看,学生与文本对话既要读懂语言文字写什么,又要悟出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作者丰富的生活感受和生命体验。于是采用什么方式让学生领悟与表达就很重要。本设计中,方式采用注意了以下几点:

1、尽量避免雷同;2、既有利于语言实践,又有利于体验感悟;3、形式与内容的匹配。

如让学生感受和领悟养花的知识之乐是通过赛读评议的方式,让学生在读、评一来二去,我摸着一些门道摸着门道,花草养活了,而且三年五载老活着,开花,多么有意思呀!不是乱吹,这就是知识呀!等句段的过程中关注语言文字,甚至关注标点符号,从而领悟作者由衷的自豪。而体会养花的成果分享之乐则让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朋友受老舍先生之邀,秉烛夜游,欣赏昙花会说些什么。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想象说话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动用已有经验与文本对话,阐述阅读感受的过程。至于对养花中伤心事的体会,主要采用自由思辩和相互辩论的方式,促动学生深入思考:伤心事也能称得上乐趣吗?作者怎么会觉得养花中的忧和泪也别有一番滋味呢?这样的思辩,既是与作者的交流与碰撞,更是学生与自我与内心的对话。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的心灵感受不断丰富,精神世界不断得以洗礼。

三、引领提升,抒发心灵

学到这里,你对生活中的乐趣有没有什么新的认识?(说一说或写一写)

设计意图:语文学科担负着滋养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精神的重任。这种滋养与提升讲究的是水到渠成,不着痕迹。此处设计你对生活中的乐趣有无新认识这一说写环节,既是对课始的呼应,又是对本堂课教育目标达成度的检测。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学习“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

3、积累语言,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

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

三、教学难点:

积累语言,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看了视频,说说有什么感受。

新疆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维吾尔族人能歌善舞、热情、漂亮等。

2、对维吾尔族除了我们所知道的这些,还有着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今天,我们就走进和田的维吾尔。(板书课题)

3、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和田,简单介绍和田?课件出示

和田:位于新疆的最南端,古称于阗(tián),意思为“产玉石的地方”,是新疆维吾尔人最为集中的一个地方,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和田以产玉、丝、地毯名扬中外,是著名的“玉石之乡”“丝绸之乡”“地毯之都”以及“瓜果之乡”。著名的和田玉就产自这里。现在我们就走进和田的维吾尔。

(二)整体感知,合作交流。

学生通读课文,小组讨论。课件出示。

1、通过课文,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课件出示。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指尖的世界”的含义。

4.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盲人教育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唤起对生活的自信与乐观。

教学重点

1.掌握难认、难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指尖的世界”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盲人教育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唤起对生活的自信与乐观。

教学准备

背景资料、图片、配乐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有一群孩子,他们因为先天的或后天的某些原因,永远告别了光明与色彩,一生笼罩在黑暗中。(教师一边叙述一边播放有关盲童的录像资料)

他们原本以为自己的生活永远也不再有希望,但是善良的人们为他们营造了一个美好的环境,带他们在“指尖的世界”里重新找到希望。

板书课题:指尖的世界

2.齐读课题,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生自由读课文。

提示:(1)读准确,读通顺。

(2)初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检测初读情况。学习会认字。

3.再读课文。复习会认字,学习会写字。

提示:(1)读流利,知内容。

(2)说说课文是按什么样的顺序叙述的?

生再读课文,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理清脉络。

三、品读课文,走近“指尖的世界”

出示阅读提示:找到文中最打动你的段落,做上记号,读一读,在脑中想象出画面。

1.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全班交流。(学情预设,重点指导朗读及体会)

(1)“虽然孩子们看不见阳光,看不见绿树,看不见日日进出的朱红色校门和里面一片多彩的天地……但是,他们体会到了,身上那暖暖的感觉是太阳给的;走近那些小树,能闻到叶子的清香;靠近花园,能闻见花的香甜;他们知道,操场的尽头有一个音乐喷泉,那里有美妙的音乐和欢快的水珠一起舞蹈。”

这段话用一系列的排比,用看不见与能闻、能听的对比,表现出盲孩子们在学校生活的快乐。学生对这种快乐可能较难理解,在指导朗读时,教师可联系课前他们查找的资料及之前观看的录像,两相对比,让学生明白在盲人学校里的孩子也是快乐的。

练习用“虽然孩子们看不见……但是,他们……”说话。想象盲孩子们在学校的其他生活情形,再指名朗读。

(2)“学校里有琴房,琴声悦耳,一个孩子正陶醉在音乐里。他的指尖轻快地在黑白琴键上移动,演奏心中已十分熟悉的曲谱。对喜欢音乐的盲孩子而言,音乐是另一个世界,一个自己创造的完美世界。”

提示:他可能在想什么?如果此刻你在他旁边,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他吗?

有感情地读读这段话。

(3)“有时,孩子们还玩儿足球。足球是特制的,里面装着铃铛,滚动时发出清脆的声音。孩子们跑几步,停下来听听,再跑几步,咿咿呀呀地交换意见。比赛时,他们在球门上挂上风铃,叮叮当当的声音,指引着他们投入地奔跑。”

联系学生踢足球的经验理解:正常人踢足球不难,可是对于盲童来说,奔跑就很困难了,更何况去踢球。但是他们克服了这些困难,而且玩得非常开心。让学生体会盲孩子因为自己也能踢球而产生的自豪感、快乐感,想象画面,激情地朗读。

四、布置作业

画出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自己理解。

第二课时

一、质疑导入

1.文中哪些地方你读不懂?

2.生质疑。

3.教师梳理,能够由学生互相解答的不必讲解,难懂的准备讨论。

二、深入理解,走进“指尖的世界”

1.“所幸的是,总有善良的人们愿意给他们营造一个美好的环境;他们相信,无法驱走黑暗的时候,美好的心灵更是可贵的明灯。”

“善良的人们”指的是那些关爱盲人的.人,为盲人教育工作奔走奉献的人。“美好的心灵”指对生活充满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心。

(课件:补充西藏盲人学校德籍女校长的资料以及这篇课文的创作背景,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感受他们善良美好的品质,受到思想的熏陶。)

师:带着对他们的崇敬赞美之情再读一读这句话吧!

2.“厚厚的盲文课本,由许许多多凹凸的小点组成。孩子们静静地读着,指尖灵巧地移动,仿佛走在通向光明世界的长廊里。”

“长廊”指什么?学校。板书:学校

为什么把学校比作一条长廊?

理解:学校就是教育孩子认识世界,走向生活的长廊。

课题为“指尖的世界”,现在你如何理解?

盲孩子失去眼睛,他们看不见,他们最直接地感知事物、生活的方式就是触摸。通过双手读书学习,弹琴画画。对于常人来说,世界在我们的眼里,而对于他们来说,世界在他们的指尖上。

3.“但若是每一日,他们的快乐与信心都多一点儿,那么,他们便会在都市的转角、在树梢送来的微风中、在生命的一站与另一站之间,看到曾经想过或未曾想过的世界与光影。”

“都市的转角”“树梢送来的微风”“生命的一站与另一站”指什么?

指的是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

他们“曾经想过”什么呢?而他们“未曾想过的世界与光影”又指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盲孩子虽然看不见这个多彩世界,但在他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或许是路人的帮助,或许是清晨凉爽的微风,依然能让他们感知到这个世界的美。体会这句话告诉我们:对生活要充满信心,要有乐观的心态。

板书:自信、乐观

幸福的生活

三、扩展延伸

1.思考: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

可以谈向盲孩子学习乐观、自信地面对学习与生活;可以谈盲人成功的事迹……

2.总结:只要对生活充满信心,并为之努力,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四、布置作业

1.复习会写字。听写。

2.写下你读后的感想。

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4.写一条公益广告,号召人们加入到关爱残障人的行动中来。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

一、自主朗读,感悟体验

(一)自主阅读,组内交流: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找出文中的语句,用心体会。(出示课件)

2、和小组同学交流你的理解和感受。

3、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说一说。

(二)集体交流:

1、读出文中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日子从我们生活的细微之处,在我们不注意时不知不觉地流逝了。)

指导朗读:体会时间短暂易逝。

作者细心地发现日子在洗手、吃饭、默默时,在我们不注意它时悄悄地过去了,除了以上的'例子你还能想到其他的方面吗?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中想开去——(聊天时,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时,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时,日子从屏幕上过去;晒太阳时,日子从身上一闪而过)

(2)“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作者想留住时间,但时间还是匆匆地过去了,作者只能掩面叹息,而时间又在叹息里闪过了。)

指导朗读:读出作者想留住时间的迫切以及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惋惜之情。

(3)过渡:是啊,岁月如梭,时光飞逝,时间在我们每个人的眼前飞快地闪过,一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这就告诉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把握住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刻,跟时间赛跑,不要让时间白白地匆匆地流逝,以至于感叹、惋惜。

二、找出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交流、朗读: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3、细读课文,画出与作者有同感的句子,感受作者情感,感悟文章道理:(课件出示)

(1)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讨论:作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感受?

(2)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a理解:徘徊罢了,匆匆罢了。

b问一问自己能做什么?

c问一问想问的人能做什么?

d写话练习: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我能做——,我还能做——。

三、回读全文,懂得惜时

1、作者以优美的笔触表现了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些什么?(课件出示)

2、齐读、共想(课件出示)

3、总结(课件出示)

4、赏析从语言、写法、修辞等角度谈谈(课件出示)

5、采用第一人称的好处:(课件出示)

四、友情倾诉,共享格言(课件出示)

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请你把一句有关惜时的格言送给我们身边的人好吗?

五、作业

1、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惜时格言。

2、读与写

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你的好朋友听.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

板书设计

匆匆

花有重开日,

人无再少年。

逝去如飞珍惜时间......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课文内容,学习字词,积累语言。

过程与方法

读懂课文,了解编钟的知识,学习抓住特点介绍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升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赞美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教学难点:

抓住编钟的主要特点体会古人超前的智慧。

教学准备:

查阅编钟资料及相关图片,制作教学课件,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乐器入手,分别给学生出示现代和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乐器,例如:钢琴、小提琴、缶、古筝,让学生听音观形,从而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出读通读顺的要求,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解决疑难的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思考汇报

这一次仍然采用朗读地方法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流利,并把读懂的关于编钟的知识画出来,进行简单的汇报。

四、创设情境分析领悟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0xx年世界邮展要在洛阳举行,会迎来中外许多游客。假如有外国人看到了东周王城博物馆内陈列的编钟,他最想知道什么?

2、转换角色,设问采访

教师以记者身份采访学生,让学生站在一名不了解编钟和中国文化的外国人的角度说出最想知道的,趁机让学生以此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问题1、编钟是干什么用的?

问题2、编钟是用什么铸造的?它完整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问题3、编钟最独特的地方是什么?

问题4、编钟演奏的`音乐好听吗?能不能听一下?

3、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让学生针对问题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为了满足外宾想听一听编钟演奏的愿望,让学生结合课文第5自然段制作一份曾侯乙编钟演奏音乐会的节目单,包括音乐会时间和宣传词,从中升华感情。

5、播放编钟演奏的音乐,然后让学生站在外宾、国人等不同的角度谈一谈心中的感受,激发民族自豪感,赞美古人高超的智慧和先进的工艺。

五、拓展延伸

课后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古代的其他乐器,选择一种抓住其特点完成一篇小练笔,进行简单的介绍,在全班汇报。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1

(一)、图片激趣,揭示课题

多媒体出示课件,观看图片。

师:我们刚才看到的都是关于手指的图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手指》。

(二)、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学生默读)

丰子恺(1898~1975)现代散文家、画家。浙江崇德县(今桐乡县)人。长期致力于艺术教育事业,美术和文学创作。他的漫画、书法自然潇洒,风韵别致,称誉艺坛。他的散文,先后结集出版的有《缘缘堂随笔》、《车厢社会》、《缘缘堂再笔》、《率真集》等。他厌恶人世间的虚伪、卑俗、自私,赞美儿童的真诚、纯洁、聪明,儿童在他“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丰子恺的散文感情真率自然,语言朴素洒掊,形式灵活多样,信笔所至,妙趣横生,于平易琐细中寓深意,在淡泊飘逸中见真情,如同他的漫画、书法一样,写意传神,别具风采。他还勤于翻译工作,译过屠格涅夫、柯罗连柯、夏目漱石等人的作品,将并日本长篇古典文学名著《源氏物语》译成中文。

(三)、谈话导入、整体感悟:

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个“我”至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四)、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五)、自学感悟,读文明理

1、默读课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读书并标画相关语句。

3、抓住以下关键句进行分析、交流:

①拿笔的时候,全靠它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得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这句话是对食指的描写,运用了排比的句式,写出了食指的作用及他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

②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中指所处的独特位置,受到无名指和食指的保护,所以才有“曲线优美”的姿态,“养尊处优”的性格。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中指美的姿态和高傲的特点。

③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作者运用设问的句式,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状,这兰花状的姿态是优美的,而无名指和小指则是最优美的。

④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这句以手指的全体比喻人的全体,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是文章表达的主旨。可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蕴含的道理。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5、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手指名称优点缺点

大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小指

6、汇报交流:

⑴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⑵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⑶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⑷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六)、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作者通过描写五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反复朗读品味课文最后一段;

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真的“无爱恨在其中”吗?

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课堂练习: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能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了解五指各自的特点。

2、能概括说出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并说出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以及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能清楚了解并说出五指各自的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教学难点:

能领悟并说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寓言小故事、一些富有哲理的小品文篇目

学生:预习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除了个别伟大的人和事,更接近我们生活的是一些平凡的人和事,而这些平凡的事物也总能给我们带来启示。像我们前面认识过的顶碗少年和那一棵棵桃花心木。我们常常对一些普普通通的事物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也能从中收获耐人寻味的启示。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我们今天就来读读课文《手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我们的手指的。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设疑预习,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板书填空题,让学生寻找出答案。

三、自学感悟,小组交流

1、出示多媒体课件中的自读思考题,让学生先自学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2、通过讨论和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五指各自的特点;

3、小结问题,依照课文分析五指各自的特点填写自读思考题中的表格,并注意抓住以下关键句进行分析

①拿笔的时候,全靠它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得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这句话是对食指的描写,运用了排比的句式,写出了食指的作用及他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

②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中指所处的独特位置,受到无名指和食指的保护,所以才有“曲线优美”的姿态,“养尊处优”的性格。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中指美的姿态和高傲的特点。

③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作者运用设问的句式,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状,这兰花状的姿态是优美的,而无名指和小指则是最优美的。

④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这句以手指的全体比喻人的全体,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是文章表达的主旨。可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蕴含的道理。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品读重点,体会写法

1、作者通过描写五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反复朗读品味最后一段课文;

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真的“无爱恨在其中”吗?

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五、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1、总结该单元——学习了这一单元的内容,我们基本悟到了读文明理的方法;

2、生动地给学生讲述《断手指的国王》的寓言小故事,让学生体会其中的道理,并交流发言。

断手指的国王

从前,远方有一个很会治理国家的国王,他有一个非常聪明的丞相,每当国家有什么重要大事的时候,他都会谦虚地向丞相请教,但无论国王问什么事情,这个丞相总爱说“好”.这令国王非常生气,他要找个理由治治丞相的这个毛病.

有一次,国王在打猎的时候,不小心被猎器斩断了一截拇指,他连忙问丞相:“我的拇指被斩断了一截,好不好?”丞相不假思索地回答:“好!国王陛下.”这个回答使国王满腔怒火,他以落井下石为罪名将丞相关了起来,并问丞相:“现在你被关在牢房里了,好不好?”丞相毫不犹豫地回答:“好!”国王说:“既然你觉得好,便在牢房里多住几天吧!”

过了两天,国王又想外出打猎了,他不想释放这个倔强的丞相,只好一个人单独出发了.没有熟悉地形的丞相做伴,国王很快迷了路,并且掉进了一个捕捉动物的陷阱里.

这个陷阱是当地的一个食人族部落挖的当天晚上,食人族的几名大汉把赤身裸体的国王绑在了一个十字架上,然后堆满了木材,准备吃烤人肉.一名巫师引导着众人举行了祭礼,他把清水喷到国王身上,逐步检查他身体的各个部位.当他检查到国王的手指时,这个巫师开始摇头叹息.检查完毕,巫师向酋长报告说:“我们族人只吃完整的动物,这个人断了一根指头,是个不祥之物,我们不能吃他.”酋长不得已,只好放了国王.

国王白白捡回了一条命,非常激动,回去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到监牢里看望丞相.他流着泪说:“现在我明白了你为什么说我的断指是件好事,它救回了我一条命,我错怪了你.”稍后,国王又心有不甘地问丞相,“我把你关在牢里十多天,好不好呢?”

丞相回答:“好,很好!”

“为什么呢?”国王问.

“我尊敬的陛下,如果您不抓我进监牢,我一定会随从您去打猎,我们会一起被食人族抓走,您可以因为断指而保全性命,但我必死无疑,因为我很完整呀!”

国王听后,顿觉茅塞顿开:每件事都有它的两面性,好和坏是随时可以转换的呀.

作业

1、阅读推荐文章,促进课外阅读。

2、以平凡的人或事为对象,写一篇有哲理的短文。

板书设计:

5、手指

团结就是力量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围绕主题写一份调查报告。

2.让学生学会整理资料,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对资料进行整理,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以班为单位确定一个专题。如:最喜欢的电视节目、课外读物、课程、网上活动。

2.对问卷调查的对象选择的范围要广,要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教学过程

1.回顾激趣。

2.汇报调查结果。

(1)选代表说自己调查的情况。

(2)教师相机指导。

3.对自己的调查进行总结。

从调查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4.了解调查报告

(1)什么是调查报告?(课件)

(2)调查报告的基本格式(标题,正文包括调查目的`、调查过程、调查结果、建议)

5.完成调查报告初稿

6.交流学习初稿

(1)学生组织互读

(2)学生评议

(3)全班交流

7.修改作文。

8.抄写习作。

板书设计:

调查报告

标题:关于xx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调查过程

正文:调查结果

建议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4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背景

1.揭示课题。同学们,学完了安徒生著名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优秀的外国短篇小说《凡卡》。

2.补充资料,了解背景。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出示资料,默读思考:从这份资料中,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课件:

契诃夫和他的作品简介

契诃夫(1860—1904),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他的一生处于沙皇俄国最黑暗的统治时期,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俄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凡卡》写于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时代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人民的悲惨生活。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是分哪几个部分来写的?

(课文主要写了凡卡写信给他的爷爷,告诉爷爷他在莫斯科鞋匠家里当学徒的生活很痛苦,想让爷爷接他回去。课文大致可以分成准备写信、写信、寄信三个部分。)

2.交流初读课文时遇到的困难,扫除阅读障碍。

①读准读通外国名字。齐读,先把它们读正确,然后说说他们是故事中的什么角色。

(课件出示:凡卡·茹科夫、阿里亚希涅、康司坦丁·玛卡里奇、日发略维夫、菲吉卡、阿辽娜、艾果尔、卡希旦卡。)

②理解生僻词语,了解多音字的字音、字义。如,“楦头”“摩平”。

③交流生字表中容易写错的字。

如,“蘸”字是上下结构的字,不能写成左右结构。“撇”字的右边不能写成“宽敞”的“敞”等。

三、品读信的内容,体会文章情感

(一)初读信的内容,整体感知

1.凡卡在莫斯科当学徒,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为什么请求爷爷把他接回乡下?快速浏览课文,把信的内容标出来,看看是哪几个自然段?

2.把信的内容连起来自由读一读,读后讨论,看看凡卡在信中都写了什么。

(二)细读信的内容,感受凡卡的痛苦生活

1.通过读信,你了解到凡卡在老板家过着怎样的生活。联系课文具体谈谈。

2.学习第8自然段和第15自然段中写凡卡痛苦生活的部分,了解凡卡挨打、挨饿、睡不好觉的痛苦。

① 课件出示第8自然段,自由读,注意用红线标出的词语,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第8自然段,红线标出“揪、拖、揍、捞、直戳”等词语。)

②教师范读第8自然段写凡卡挨打的片段,要求学生边听边想,想象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③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④经常挨打还只是凡卡痛苦生活的一个方面。除了挨打,凡卡还经受了哪些痛苦呢?(挨饿、睡不好觉)

⑤小结:9岁的凡卡在老板家过的就是这样痛苦的生活:挨打、挨饿、整天干活还睡不好觉。没有自由,没有尊严,连做人的.基本权利都没有。所以,凡卡才写信乞求爷爷赶快带他离开,逃离这种非人的生活。

3.学习第8、10、15自然段中写凡卡乞求爷爷接他回家的部分,进一步感受凡卡的痛苦。

①他是怎样乞求爷爷的呢?找出凡卡乞求爷爷带他离开的段落和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②指导朗读信中凡卡乞求爷爷带他离开的三段话。读出他内心的痛苦和绝望。

4.自由朗读课文第11自然段,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莫斯科是个很繁华热闹的城市。)

5.既然莫斯科这么繁华热闹,凡卡为什么还要苦苦哀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呢?

6.小结:现在我们读完了凡卡的信,知道凡卡在城里当学徒,挨打,挨饿,整天干活,睡不好觉,生活非常痛苦,所以他哀求爷爷把他带回乡下去。

7.质疑:关于凡卡的信,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相机说明第10、11、12自然段引号的用法。)

8.凡卡小小年纪就受尽了苦难,那么他的命运将会怎样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布置作业

同学们课后把本课的生字组成词语抄写在作业本上。

第 二 课 时

一、感知凡卡的回忆,体会文章情感

(一)回顾旧知识,默读“回忆”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凡卡在信中都写了什么?

2.课文除了凡卡的信,还写了什么呢?默读信以外的其他几个自然段,读完后互相讨论讨论。(还写了凡卡对乡下生活的回忆。)

3.在课文中标出凡卡回忆乡下生活的段落。(第4、5、6自然段和第13、14自然段。)

(二)再读“回忆”,感受快乐

1.凡卡回忆了哪些往事?(回想起了爷爷在乡下守夜的情景、家乡美丽的夜景以及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的情景。)

2.凡卡是在什么情况下回忆起这些往事的?快速浏览课文,到课文中找找答案。(凡卡提笔给爷爷写信时就回忆起了爷爷在乡下守夜的情景,回忆起了家乡美丽的夜景。当他写到自己在城里当学徒的痛苦生活时,就又回想起了在乡下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的快乐时光。)

3.小结:课文就是这样,把凡卡给爷爷的信、以及他写信时对乡下生活的回忆,穿插起来写,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凡卡在城里的痛苦生活。

4.凡卡在回忆这些往事时,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5.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凡卡的快乐呢?再读一读写回忆的这些段落,画出表现凡卡快乐心情的句子,还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6.交流。

①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感受凡卡回忆家乡美景时的复杂心情。

②朗读第4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感受凡卡和爷爷在一起时的自由和快乐。

(三)再读“回忆”,感悟写法

1.凡卡一边写着信,一边回忆着往事,让人感受到了凡卡回忆往事时的那份快乐。再仔细读读这几个自然段,想一想,凡卡在乡下的生活真的那么快乐吗?

2.讨论交流。

3.其实,凡卡在乡下也过着穷苦的生活,但他现在回忆起来为什么觉得那么快乐呢?

4.小结:课文穿插着凡卡写信时对乡下生活的回忆,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他在城里当学徒的悲惨生活。这部分穿插描写,对突出凡卡痛苦的心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结合课文插图,体会人物心情

1.看课文中的插图,仔细观察画面,课文哪个自然段描写了画中的场景?指名读第2自然段。

2.从这段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齐读第2自然段,体会凡卡当时的心境。

4.课文什么地方还写到了凡卡的叹气呢?指名读第7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的两次叹气。

5.一个九岁的孩子,按理说应该是无忧无虑的,凡卡却连声叹气。从这三次叹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讨论故事结局,感受人物命运

1.凡卡对爷爷充满了热切的期望,盼望爷爷早点接他离开这里。可是这一切,爷爷会知道吗?爷爷会把凡卡接回家吗?自由朗读凡卡写信封的那四个自然段,再跟同桌讨论讨论。

2.交流讨论。

①因为凡卡在信封上没有写明具体地址,爷爷肯定收不到凡卡的信,肯定不会来接他。

②如果写清楚了地址,凡卡的生活就会改变吗?

3.小结。不管哪一种可能,在沙皇俄国的黑暗年代,凡卡的悲惨命运都不可能改变。文章的每一个情节都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凡卡命运的悲惨。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故事的结尾给你什么感受?

5.小结。这就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笔下的《凡卡》。这个感人的故事,牵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凡卡后来的命运到底会是怎样呢?文中最后的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四、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1.课文在凡卡熟睡并做着甜蜜的梦的时候结束了,这正是契诃夫的高明之处。但梦总是要醒的,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2.契诃夫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不仅为我们塑造了“凡卡”这样一个令人难忘的形象,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同学们以后可以去读读他的其他作品。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要全面了解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2、了解《阅微草堂笔记》等文化典籍。

教学重点:

阅读河中捞石兽的故事,懂得了解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教学难点:

河中石兽到上游去的原因。

教学准备:

收集纪晓兰及《阅微草堂笔记》的相关资料。

教学内容

一、激趣引题

1假如你往水中扔一块小石子,你猜石子会往哪里冲?

2如果是几千斤重的一对石兽沉入水中,十几年后会冲向哪里呢?

3揭示课题:水中石兽真会向上游吗?

1交流:水往低处流,一般水中物往下游冲。

2发表种.种猜测,并说说一定的理由。

通过设置情景提问,激发了学生进一步阅读的欲望,产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二、阅读故事,明白道理

1大家也许知道纪晓兰,但不一定知道《阅微草堂笔记》,在这本书的卷十六《姑妄听之》就记载了水中石兽的故事。

2挑选一组同学上前演示水中石兽向上游去的过程。

3纪晓兰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叙这个故事是为了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4但后人对这个故事的看法怎样?

5那么这个故事到底可信吗?

6小结:事实是最有力的.证明,让事实说话。

1阅读水中石兽的故事,理解:水中石兽为什么向上游去?

2四人小组通过画图、做实验等方法理解水中石兽向上游去的原理。

3交流:人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多得很,我们思考问题决不可依靠推理来妄加猜测。

4交流:相信怀疑

5阅读发生在云南的一件事,思考:这个故事又说明什么?

通过阅读水中石兽往上游的故事,使学生懂得思考问题决不能依靠推理来妄加猜测,要根据事实分析情况,以求得正确答案。

三、联系生活,布置作业

1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往往喜欢凭老经验,凭习惯来推理事物,而造成判断失误的也不少。

1交流生活中亲身经历或耳闻的事例。

2课后作业:(1)阅读《河中石兽》原文;(2)我国有许多古语,说的也是“凡事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个道理,试找出3——5例。

使学生能够联系生活,能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懂得凡事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