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六年级教案 > 《姥姥的剪纸》优秀说课稿

《姥姥的剪纸》优秀说课稿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6.08K 次

 一.说教材

《姥姥的剪纸》优秀说课稿

<<姥姥的剪纸>>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为我们描述了“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高超的姥姥。说她普通,她实在不普通。一手高超的剪纸技艺,让所有的人都赞不绝口。姥姥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我”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说她不普通,她实在又太普通,每天洗衣.择菜.淘米喂猪,与所有的姥姥一样,朴实平凡,日月劳作,与外孙相濡以沫,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

全文共有13个自然段。“剪纸”是贯串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

本篇课文安排在第四单元“民风民俗”这一组的第一篇。根据新教材的教学理念和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拉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难点)

4.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重点)

  二.说教法

我的教法主要是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注意“引导点拨”让学生从文字中去感悟,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我在注重教师主导地位作用的同时,也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作用。学生是充满情感。充满灵性的人。在教学中,我尽可能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自主的思考,畅所欲言,为他们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以读为本,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尽量做到让学生既学习知识又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要求我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学习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给学生介绍剪纸这种传统的民间工艺,介绍大平原的一些民俗民风,以及初步了解课文,初步认识作者的姥姥。第二课时是通过欣赏姥姥的剪纸进一步认识姥姥,感受姥姥通过剪纸对“我”的浓浓亲情以及从文字中体会“我”对姥姥的思念.感恩。还有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至于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这个要求,我让学生课后完成。在这里,我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激发兴趣

常言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12课的生字词以及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还认识了作者的姥姥。谁能说说作者的姥姥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同学们回答后我相机板书心灵手巧.广结善缘.有求必应。紧接着再问:“姥姥的心灵手巧.广结善缘.有求必应都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学生自然而然地回答说剪纸。我又接着说:“姥姥的剪纸到底怎样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姥姥的剪纸以及感受作者与姥姥浓浓的亲情。”这样就导入了新课,做到温故知新。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教材本身的素材是有限的,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从网上采集多种剪纸图片,展示我们民间工艺剪纸的风采,并利用音像效果,播放陕西民乐《绣荷包》。这种形声的渲染,激起美的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潜移默化地了解我国的民俗民风,也使整个课堂轻松自如。

(三)制作课件帮助理解

课文中有几个重点句子需要理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句子,我利用课件文本加上一些剪纸图片,还有动画效果,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过目不忘。使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四)美读课文,体会情感

叶圣陶先生曾说:“所谓美读,就是设身处地的发挥学生当时的情感,激昂处还他一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一个委婉,与文中人物心灵相通。”《姥姥的剪纸》一文文字优美.情感饱满。因此,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默读.齐读.师生合作读.引读.配音读.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等。在读中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在读中加深对对课文的理解,在读中感受作者与姥姥之间浓浓的情感,在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读中播种爱的种子……充分展现了语文教学陶情养性.启智塑人的人文性。

(五)突出主体,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为了突出主体,我在教学中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如仿写练习,我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说话,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在讲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时,我教学生在写文章时怎样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更加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