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六年级教案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试题——课内练习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试题——课内练习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8.51K 次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试题——课内练习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试题——课内练习

(一)

胡夫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塔身由231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1.写反义词

平整( ) 紧密( )

2.这段话介绍了胡夫金字塔_________ 和 _________的特点。

3.面对已有四五千年历史的金字塔,你一定浮想联翩,你会想到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周围静得(奇怪 出奇)。路两边近百亩的竹林郁郁葱葱,与南段高大的人工刺槐林形成了(鲜明明显)的对比。同伴忽然喊道:“灰椋鸟!”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 竟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1. 将括号内用得不恰当的词画去。

2. 破折号一般有两种用法:①表示转折;②解释说明。文中的“ ____”属第_________ 种用法。

3. 文中“郁郁葱葱的竹林”和“高大的人工刺槐林”与灰椋鸟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对比,你有什么感想呢?把它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呢?你一定在音乐厅或电视里看到过交响乐团的演奏爸,这可算得上是人与人合作的典范呢了。你瞧,指挥家轻轻一扬手里的指挥棒,悠扬的乐曲便从乐师的嘴唇边、指缝里倾泻出来,流向天宇,也流进人们的心田。是什么力量使上百位乐师,数十种不同的乐器合作得这样完美和谐?我想,这主要是依靠高度统一的团体目标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每个人必须具有的协作精神。

1. 写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典范(   )   倾泻(   )   和谐(   )

2. 在括号里填写合适的词。

(   )的乐曲   (   )的力量

(   )的目标   (   )的精神

3. 说说文中两个问句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从这个事例中,你明白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科学家发现( )海洋是个聚宝盆( )它蕴藏(cang zang )着丰富的石油( )天然气( )煤( )铁( )铜( )锡( )锰( )硫等()目前陆地上的煤、石油等矿藏(zàng càng),由于长期开采,已越来越少,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在闹“能源危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类便把目光转向海洋,致力于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如今,一座座海洋石油平台已(矗立屹立 耸立)在海涛之中,一艘艘海洋考察船已驶向大洋深处,新近的海洋探测器已潜入深海大显神威。

1. 在文中方框内加上标点。

2. 画出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和词语。

3.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为什么海洋是个聚宝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读读画“——”的句子,用带点的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这一自然段的段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人类开发、利用海洋,除了这段介绍的之外,你还知道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少倾,另一位像明白了什么似的,说:“我得到了一个启示——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

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1.写出“少倾”的三个近义词。(   ) (   ) (   )

2.旅行者从雪松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读文中画“——”的部分,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说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叫 _________号,在文中的作用是 _________。

(六)

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

1. 文中的“飞来横祸”指什么?用“——”画出。

2. “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 )( )人总是要死的( )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我如果就这样死了( )不是比鸿毛还轻吗( )我一定要活下去( )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1. 在文中的括号里加上标点符号。

2. 文中最能体现司马迁的人生价值的一句话是 _________,正因为如此,他才忍辱负重,完成了长篇巨著《史记》。

3. 你觉得哪个人的死是“重于泰山”的?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

蔚蓝色的海洋,波(涛 滔)汹涌。自从人类社会(诞 延)生以来,人与海

洋的关系就非常(密 蜜)切。海洋给人类提供(gōng gòng)了航行的便 (biàn pián)利;它慷慨地给 (gěijǐ)予人类丰富的水产品和每日不可缺少的食盐。但是,海洋发起脾气来,也会无(情 晴)地掀翻船只,冲(跨 垮)海堤 (dītī),毁灭沿海的城镇,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

1. 划去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汉字和读音。

2. 用“ ~~~ ”画出文中的中心句,并说说这段话围绕中心句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

3.人们热爱海洋,是因为_________ 人们畏惧海洋,是因为_________

(九)

然而,在 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 ,一朵花 ,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 ,又长出一嘟噜。在 里,在 里,在 里。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 一直到 ,无不。这一点 ,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1. 将最后一句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一节主要写夹竹桃的 。用“~~~”画出文中最能表现这一特点的两个句子。

3. 用“无……不……”,“无不”分别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_________ 。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 把短文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最大的追求”在日常生活中指 _________,“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

月光下的夹竹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

1.月光下夹竹桃的影子有两个特点:一是 _________,二是 _________。

2. 文中的“亚洲”指夹竹桃在月光下地图一般的影子_________,那么,“大海”是指_________ ,“远渡重洋的海轮”是指_________,而“游鱼”其实就是_________ 。

(十二)

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少年接着说,“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这段话写了少年向吴王讲述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_________,讲述时_________,少年抓住了 _________, _________,的动作,蝉是 _________,_________ ,螳螂是 _________, _________,黄雀是 _________,_________。少年讲得生动,传神。其实,这是少年借题发挥,以蝉、螳螂、黄雀影射国事。少年想告诉吴王的道理是 _________。这段话表现了少年的_________。

(十三)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司马迁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1. 写出这段话中画虚线的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悲愤交加”的意思是 _________,司马迁“悲愤交加”的结果是 _________。

3. 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文中画“_________ ”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这句话表达了司马迁( )

A. 不怕牺牲。

B. 仇恨当时的社会制度。

C.一定要完成编写《史书》这部著作的决心。

(十四)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再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1. 填空

这段话主要写了弟子们 _________。从_________ 、_________ 可以体会到弟子们摘麦穗的态度是认真的;从_________、_________ 又可以看出他们的眼光不够开阔;从_________ 、_________ 还可以看出他们不能当机立断。

2. 说一说他们为什么没有摘到最大的一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