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九年级教案 > 人教版九上《雨的诉说》教学设计汇总

人教版九上《雨的诉说》教学设计汇总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9.15K 次

  《雨的诉说》教学设计(1)

人教版九上《雨的诉说》教学设计汇总

《雨的诉说》是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本单元以抒写大自然的诗为主题,让学生从欣赏诗词作品中更好地体味自然的诗意,感受人生情趣。

 一、活动目标

1.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和体验大自然的韵味。

2.通过搜集有关资料,增长见闻,开阔视野,并锻炼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

3.阅读和朗诵写雨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和朗诵能力,尤其是体味抒情类作品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4、通过各小组对所搜集资料的交流合成,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师生课前准备

1.本次活动是九年级第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准备时间相对紧张。要搜集关于雨的知识和文学作品,相对比较容易,但若想开展得深入、细致、成功,比如录制各个季节的雨声,这不是几天内可以完成的;也难以在短期内做得系统、丰富。因此,在这节课的准备上,引导、建议学生,在课余时间随时留意、多方搜集,并向信息课教师求教,在信息老师的指导下,大量运用媒体资料,来补充材料的不足,并制作相应地展示课件,来完成本次活动的目标要求。

2.录音机、投影仪等教学辅助器材,应尽可能地准备和使用。

3.在学生进行分组活动准备时,教师要及时参与积极进行指点和帮助。

4.可运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媒体资源,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以补充直接体验的不足。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1、实践法

最早提出“教育基于行动”的是西方教育家杜威,主动到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就能解决内容空洞,没有真情实感的问题。学生应该掌握这种方法,而且要接受这种理念。

2、合作探究法

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不仅仅在课堂上应合作探讨,在搜集资料的过程当中要求学生要有合作探究精神,一方面群体搜集材料要分工合作,各显其能,一方面又要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组内讨论,确定本组展示内容,在信息老师指导下,制作幻灯片。A层次和C层次同学可以一起创作,有特长的同学可以承担不同的课前任务。

 五、活动指导与建议

1.活动准备

课前,要求学生全部参与,搜集各种和雨相关的材料,课本上建议写一篇抒情文章,由于时间的限制,本节课只要求学生展示时把握好“一个季节”“一种突出的感觉”等关键字眼,抓住特定景物的特征,写出真实而独特的体验,在展示过程中与同学分享、交流。最后把学生分成三组进行活动准备(以材料的内容和自愿组合为分组原则)。

第一组:“听听我的足音”。让学生搜集各种雨的声音,能自己录制采集雨声,是最好的,如果没有录制条件,可利用媒体搜集相关音频,视频、图片题材,准备在课堂上播放并描述给全班同学听。

第二组:“说说我的功过”。让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关于雨给人类带来的福祉与灾难的资料;也可以有所扩展,如不同地区和季节,雨的不同形态;雨的各种奇特现象及成因等。

第三组:“读读我的韵味”。让学生搜集写雨的文学作品或片段,并准备简要的评点,准备好音乐,在课堂上进行配乐朗诵。还可以进行专题性的作品搜集,如写雨的古诗词集锦,小说、戏剧中的雨;写春夏秋冬四季之雨的作品;欢乐、忧郁、兴奋、凄凉等各种心境下的雨等。其中增加个人习作片段展示。

2、课件制作(按照学生所选的内容,将材料和学生分为三组,根据活动中三个板块的要求,筛选材料,进行整合,并制作成课件,为课堂成果展示做好准备。请信息课老师做技术指导)。

3.课堂活动(各小组成果展示、练习口语表达)

三个小组依次进行活动展示。(展示主要围绕以下几个主题来进行,环节顺序由各组自定,具体内容和方式由各组成员商议完成)

第一:“听听我的足音”。播放雨声的录音,配合图片,本组成员介绍每一季节的雨的特征,让同学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倾听雨的声音,感悟大自然,体验大自然的韵味。本环节注重声音和图片的欣赏。

第二:“说说我的功过”。主要以介绍资料为主体,内容可多样化,不限制于功过这一点,还可以穿插趣味故事,基础知识等,以增加本版块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兴趣。

第三:“读读我的韵味”。主要朗诵者不仅要做好诵读者,还要对所选诗词做简要评析,和听众之间要有具体的感受交流。所有朗诵结束后,要有一个自评与互评的过程,可以是对作品、对诵读者、对鉴赏进行一番比较、品评、归纳,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促进学生开展课堂评价的积极性。

课堂活动时,应该注意:(1)一定要唤起听众的积极参与和感情共鸣。我们应想尽一切方法,激发所有学生参与和表现的热情。(如果课堂时间不允许每一个学生都在全班面前汇报,也应该保证在组内有口语表达的机会。)(2)当学生在台上讲述或朗诵时,要强化他们跟台下学生的交流意识,不能自顾自地表演或“完成任务”。简单地说,最起码要让听众听清楚、听明白所讲的内容,要注意音量、语速、表达的清晰和生动。(3)如果有的学生查找资料有困难,教师的主导性也可以强一些:准备期间由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让学生在课件制作时有充足的资源。

4、个人习作展示

课本上建议的是写一篇抒情文章。引导学生把握好“一个季节”“一种突出的感觉”等关键字眼,抓住特定景物的特征,写出真实而独特的体验。学生只要有兴趣写,任何形式都应该积极鼓励,哪怕只是三两句话的片段叙述,只要写真实感受即可放入展示环节。对于暂时缺少感受的学生,不应强迫他们无病呻吟。尽可能的在教学展示环节中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试着让他们参与对展示环节的评价。

、教学过程

1、教师导入新课,提示本节课的内容。

2、各小组上台展示成果并做自我总结评价。

3、展示结束后,各组之间互评,用以查漏补缺。

4、对于评价不够完善之处,教师要及时补充完善。

 七、活动评价

1.本次活动的评价内容有:

(1)课堂活动时的组织与口语表达能力;

(2)写作水平;

(3)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4)小组合作学习时,合作精神的体现程度。

2.评价的方法:

(1)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可以让小组给每一个成员写段评语;自己也写一写个人评语。每组展示结束后要有自我评价,各小组之间也要互相评价。

(3)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应帮助学生树立起“过程重于结果”的意识,评价时,不仅关注最后的能力水平和表现,更要关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度、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雨的诉说》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注重朗读,感悟诗歌的内容,捕捉诗歌的意象,领会诗歌的感情。

2.通过联想、想像,体验情境,理解诗情。

 教学安排:

1课时。

 学生准备:

1.搜集描绘

2.朗读预习

 教学过程:春雨”的古诗佳句。读准字音,熟读诗句。

  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背诵一些描写春雨的诗词佳句,并说一说“春雨”这一意象在中国传统诗文中有怎样的内涵。让同学们走出古诗中“春雨”的意境,步入郑愁予的《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中“雨”的魅力。

作者介绍: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雨说》是他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他把《雨说》送给“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我们来听听他要借“雨”之口对中国儿童说些什么。

  二、品读诗歌

(一)配乐朗读,理清思路

《雨说》清新灵动,建议以轻松欢快、优美抒情的音乐做铺垫。推荐乐曲:班得瑞的轻音乐《OneDayInSpring))(《春日》)《EanhMelody》(《大地的旋律》)《MelodyOfHope))(《希望的旋律》)等;萨克斯乐曲《春风》。

《雨说》共九节,从雨到来之前大地的渴望到春雨悄然而至的脚步,再到雨的问候和邀请,雨的任务,雨的祝福,一步一步把雨的性格、雨的希望表现出来。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把每一节诗浓缩成一行诗,然后尝试把九行诗组成一首新的诗,以这种方式来把握这首诗的脉络。

(二)感受诗情,品味雨韵

先整体感悟,后重点突破。利用朗读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感受和品味。

1.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文章标题为《雨说》,请概括一下,雨“说”了哪些话。

(2)读了课文,你感觉诗中的“雨”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可以在雨的前面加上修饰词,例如: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雨;乐观、爱笑的雨)

提示:雨的形象: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她是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学生可围绕“爱”的主题畅所欲言,不可囿于固定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

2.细细吟咏,重点突破

(1)找出诗中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诗行,反复吟咏,细细品味。

例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等。

(2)这首诗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什么?它的运用对表达诗歌的主旨有什么好处?

(3)自由提问,共同探讨。

提示:这一部分,教师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和同学们一起品味诗歌的内涵。在自由提问中,可以查漏补缺。中间贯穿朗读,可以采用多种朗读手段,提高学生兴趣,另外,可适当补人朗读指导。

(三)联想想像,丰富诗句

让学生用诗一样的语言,在原诗的基础上描绘出一幅幅具体、生动、优美的画面,并为每一幅画面起个名字。也可以运用联想和想像,抛开原有诗句,重新创作新诗。这两种方式可在不同的段落中使用,让学生感觉不单调,不重复,在变化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画面描绘(如第五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印下孩子们嬉戏的脚印,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枝发芽,池塘里的小鱼儿快乐地向我问好,唱着歌谣的溪水荡起满脸的笑。

提示:准确识别意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与本诗欢快、喜悦、乐观的情调相符的画面。注意发挥学生的想像力,通过画面感知意象的特点。

创作新诗句:第一节写久盼大地的春雨,诗人选择了一些意象:田圃、牧场、鱼塘和小溪,请同学们仿照原有诗句,丰富意象,写出新诗句。

提示:学生的诗也许稚嫩,但只要用心,那新鲜的诗句一定可贵。放手让他们去写,捕捉智慧的灵光,收获情感的微芒。

三、开阔视野,创作实践

“雨”对你说了那么多的话,你是不是也想拿起你手中的笔,对“雨”说说你想说的话,和“雨”对唱一首歌?请赶快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