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九年级教案 > 人教版《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设计

人教版《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设计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12W 次

导语:教案设计要以学生为目标,尽可能使学生可以高效率地接受,理解知识点,同时也能使教学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人教版《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课文进一步了解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结构(2)了解关于莫泊桑的一般常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欣赏小说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理解人物形象

(2)分析情节,体会小说精妙的艺术构思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小说的深刻主题

(2)对“金钱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

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2. 难点

小说主人公的确定及“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投影显示学生课前绘制的人物画(小说中的人物,如菲利普﹑于勒﹑克拉丽丝等),师生评议哪几幅画得好。提醒学生,要想作出准确的评价,就要看哪一幅画能够符合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还需放到完整的故事情节中去审视。由此导入新课。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拮据(jié) 栈桥(zhàn) 牡蛎(lì) 褴褛(lǎn lǚ) 煞白(shà)

狼狈不堪:形容十分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郑重其事:形容严肃认真。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2.认识莫泊桑

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80年以《羊脂球》轰动了法国文坛。其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他的小说在艺术手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短篇小说,他的作品重视结构的布局,行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故事情节巧妙真实,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3.整体感知

播放录音,提出听读时的思考题:

(1)于勒是怎么一个人?菲利普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2)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一家人躲开了于勒,这是什么原因?读了这篇小说,你感触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提示】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有益于集中注意力思考,同时,几个问题又暗示了阅读本文的重点。有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即可,并不急于寻求答案。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 讨论、解疑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听读时的思考题,推荐代表发言。

(1)试结合文中的有关词语,说说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点拨】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是哥嫂心目中的“流氓”﹑“坏蛋”,是全家人的“恐怖”,终于被“打发”到美洲。后来,据说在那里发了财,来信说,要“赔偿”哥哥的损失,并回法国和哥哥“一起过快活的日子”。于是,他一下子成了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子后,重又沦落成一个穷光蛋,在船上靠卖牡蛎过日子,跟讨饭差不多,又重新成为哥嫂的“恐怖”,终被弃之家外。

【点评】指导学生认真读课文,归纳于勒“简历”。从于勒入手理解全文,既切合题目,有为理解菲利普夫妇性格及全文的主题做了必要的准备。

(2)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点拨】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这个“发了财”的﹑“好心人”的于勒一旦回来,“境况就不同了”。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盼望于勒回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订了上千种计划”,“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点拨】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点评】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或许过于表面化,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

2.探究主题

【学生活动】讨论:这篇小说揭示了这样的主题?

【点拨】小说以菲利普夫妇因于勒贫富而前后变化的态度,组成令人惊叹的情节波澜,表现世态的炎凉,通过神情﹑动作﹑语言描写,形象地表现了他们嫌贫爱富﹑虚伪自私的灵魂,从而展现了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四)课内小结

小说要借助形象表现主题。于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作者从他身上形象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价值标准和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小说的情节和矛盾冲突紧紧围绕于勒展开。因此,本课时先从分析于勒的形象入手,可顺应学生阅读心理流向,也为其他人物性格的分析及主题的理解做了铺垫。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jié_据 zhàn_桥 zhuàn_钱 手pà_

别shù_ 褴lǚ _ 牡lì _ zhòu_纹

2. 选出字型全部正确的一项。 ( )

A.神色张黄 狼狈不堪 脸色煞白 不同寻常

B.与日俱增 郑重奇事 莫名其妙 毫不迟疑

C.永不变更 唯一希望 赔偿损失 成实可靠

D.衣冠整齐 一干二净 十拿九稳 风俗习惯

能力提升

3. 选出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

⑴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 )

A.天色已晚,哲尔赛岛隐隐约约,看不分明。

B.景色描写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C.哲尔赛岛还很遥远,只能模模糊糊地看到一片阴影。

D.烘托了我们急于登上哲尔赛岛的急切心情。

⑵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 ( )

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重新回来拖累我们的。”

A.揭示了于勒“挥霍家产-经商发财-衰败穷困”的起落沉浮,告诉人们:一个人的地位与其事业是否成功有关系。

B.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评价符合人们的约定俗成,是情有可原的。

C.大家都认为于勒的“发财”完全是他个人编造的。菲利普夫人早就看透了这一点。

D.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评价完全是随着金钱的变化而变化的。

开放探究

4.假设在船上于勒认出了菲利普夫妇,请你设想一下众人的反应。

5.根据本节课的分析,给小说中的一个人物画一幅肖像画。

【第一课时】

【夯实基础】1.拮 栈 攒 帕 墅 褛 蛎 皱 2.D

【能力提升】3.(1)B (2)D

【开放探究】4. 提示: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但人物的言行要符合小说中各自的性格。5. 略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投影展示学生修改过的人物肖像画,指名学生说说修改的理由。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分角色朗读。

【学生活动】小说的高潮部分也是最精彩的部分是一家人在船上巧遇于勒。学生推荐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高潮部分。

2﹑评议。

【学生活动】这几位同学是否“读”出了人物的性格?谁读得最好?

3﹑讨论。

【学生活动】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看,菲利普夫妇的性格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不同?

【提示】其共同特点是自私﹑冷酷﹑唯利是图。

小说的高潮部分,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了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细腻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4﹑各抒己见。

【学生活动】这篇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而对菲利普夫妇的刻画却用了很多笔墨,到底谁是主人公呢?

【点拨】一般认为,小说将于勒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未来。全篇以“我”作为故事的主体贯穿全篇,用明线详写“我”的父母对于勒叔叔的态度的变化。另外,从小说的主题看,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主旨往往通过主要人物的活动来体现,而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正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见解,只要言之成理,均应肯定。

5﹑深究问题

【学生活动】“我心里默念到:‘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三句话有何含义,表现了“我”什么心理?小说中的“我”贯穿始终,有何作用?

【提示】这三句话,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和不满。

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叙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哀乐。

(三)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总结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体会小说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分角色朗读后再加以评议,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小说中人物的性格以较具体形象的形式直观地展现。小说主人公的争论仍要紧密结合小说的创作意图来进行,答案不求一致,但小说的主题必须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