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九年级教案 > 《观沧海》导学案汇编两篇

《观沧海》导学案汇编两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15W 次

  《观沧海》导学案1

《观沧海》导学案汇编两篇

  学习目标

1.品味《观沧海》这首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古诗。

 背景解读

曹操(155.2.24.-220.1.15),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曹操不但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作者的心情:心情愉快,自信乐观,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更加强烈,

 教学过程

  【自主性学习】

一、 学生课前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碣石( ) 澹澹( ) 萧瑟( ) ( ) 竦峙(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向东,方位名词做动词(名词意动用法)。临,到。以,来。沧,水青绿色。观,观赏,有游览之意。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何,多么。竦,通“耸”,高耸。峙,挺立。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凄凉冷落。瑟洁净鲜明。萧瑟,形容秋风声。洪波,巨大的波浪。洪,大。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之,的。行,运行,运动。若,像。

(5)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星汉,银河。里,住地,乡里。

(6)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甚很。至极点。以,用。

3.《观沧海》的作者是 ,字 , 末年 家、 家、诗人。他的诗以 慷慨悲凉 见称。

二、 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1.抽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出不妥之处并纠正。

2.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

  【合作性学习】

一、 整体感悟。用自己的话简要说出诗意。

【注释】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 峙(sǒng zhì):高高耸立。竦 ,通耸,高。

(8)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阳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汉:银河。

(13)幸:庆幸。

(14)甚:极点。

(15)至:非常,

(16)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7)咏:歌吟

(18)咏志:即表达心志。

(19)志:理想

(20)歌以咏志:以

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二、小组合作研讨下列问题。

1.题目“观沧海”能否改为“观大海”?为什么?

理解:不能。沧,指水青绿色。观大海显得单调,而观沧海就显得看的内容丰富多彩。

2: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4: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5: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能说出这景象吗?)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6: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的感情吗?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7:诗中有哪些物象?其中哪些是静态景象?哪些是动态景象?

8:给诗歌分层,并简要归纳层意。

交代观沧海的位置;具体描绘登山观海所见之景;诗人想象之景。

 【探究性学习】

1: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一统山河,建功立业)

理解: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2.如何评价曹操这个人物?

 【小结】

背景:打完胜仗 登高望海

心情:自信乐观 雄心勃勃

物象:大海高山 树木百草 日月星汉

意境:充满生机 气吞乾坤

情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

特色:寓情于景 动静结合 虚实相生

他的雄心勃勃正与大海的气吞万里的磅礴气势相契合,他的奋发乐观正与草木的生机勃勃相吻合,情在景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检测案:1、背诵并默写全诗。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观沧海》导学案2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品味诗歌语言,培养语感;

3、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方法:

朗读法、品味法、情境联想法、讨论探究法、

 三、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青春我做主,走进《观沧海》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预习:资料链接:①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②作家作品:曹操今存诗二十首,都是乐府诗。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其散文《让县自明本志令》表现了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的雄伟气魄和深谋远虑。行文通脱,挥洒自如,对魏晋南北朝的文风有积极影响。

给加点的字注音:碣石、澹澹、竦峙;解释实词“东、何、至”和虚词“以、之、其”

(2)思考本诗朗读的节奏、重读、语气、语调(在书上标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品读诗歌。

(1)读前两句,找出诗歌用哪个字领起景物描写的?默读全诗,说说全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都是实写吗?

(2)分析诗中的形容词和动词,说说沧海的整体特点。并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感情。

(3)用近义替换法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培养语感。

例如:“观沧海”改为“观大海”好不好?最后一句改为“幸甚至哉,一统天下”好不好?

用还原替换法推敲品味诗歌语言,培养语感。

例如:将“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还原为秋风下实际所见的“树木凋零,百草枯敝。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可好些?

温馨提示: 解放思想,深入地品读诗歌;有困惑写下来;大胆地与同学、老师讨论你的感悟和困惑,扩大视野,加深对诗歌的解读。

  (二)交流展示------课堂亮剑,解读《观沧海》

展示经典成果,展示青春,展示自己!相信自己,最棒的就是你!

1. 朗读展示。 2.诗歌解读展示。 3.学习感悟与困惑展示。

 (三)激情背诵-----落霞与孤鹜齐飞

  (四)检测与提高------牛刀小试

1、名句赏析:“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2、拓展:请找出2~3例登高观景的诗句或文段。

3、质疑与研究:将你依然存在的疑问写下来,并继续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