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材分析(通用13篇)

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材分析(通用13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26W 次

《鸿门宴》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史传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以下是小编的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材分析,欢迎阅读!

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材分析(通用13篇)

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材分析 篇1

1.教材分析:

《鸿门宴》是《史记》中的名篇,语言平实晓畅、情节张弛有致、人物刻画鲜明生动。本节课在鸿门宴过程中刻画了众多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给人以鲜活之感,分析人物形象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中职与普高的文言文教学有所不同,普通高中教学注重文言知识,如文言虚词、实词、词法、句法等;中职学生知识积累少,语文基础差,尤其不喜欢文言文学习,加之《鸿门宴》这篇课文篇幅长且难度较大,如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减少对文言知识的灌输,注重课文的情节和人物性格,积极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合作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积极性。

2.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大意,理清宴会中的情节发展脉络。

(2)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语言和动作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3.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2)解决措施:通过串讲课文大意、播放视频和指导学生演绎故事,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人物性格。

4.教学难点

(1)教学难点:课文篇幅长且难度较大,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兴趣不大。

(2) 解决措施:布置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准备;指导学生对故事内容进行改编和表演;授课过程中抓住波澜起伏的情节展开,结合史实材料适当补充延伸。

5.教师准备:

(1)提前告知学生上课内容、预习方向以及解决重点文言字词。

(2)把全班分成六个学习小组,指导学生改编并排练课本剧。

(3)利用互联网搜索本课资料,写好教案,做好课件并提前到教室进行调试。

6.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情境表演法

7.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 导入语: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学习《鸿门宴》。下面我们听一首《垓下歌》,猜猜描写的是何许人也?

教师活动——介绍《垓下歌》背景。我们第一节课就讲到鸿门宴是一场饭局,所谓“饭局”,其巧妙之处不在于饭,而在于局,这是项羽为刘邦设下的一个局,面对杀机重重的鸿门宴,刘邦能否逃脱呢?而项羽又是怎样铸成大错的,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宴会中部分。

设计意图——设计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板书课题:《鸿门宴》——司马迁。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学生活动——回忆旧课,明确宴会中部分为3-5段。

学生活动——齐读一遍第3段,思考:其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分属哪个阵营?

教师活动——两大政治集团中的人物是相对应存在的,通过列表格的方式理清人物关系。

学生活动——画出两大阵营人物关系表

职位 项营 刘营

大王 项羽 刘邦

谋士 范增 张良

武士 项庄 樊哙

内奸 项伯 曹无伤

设计意图:理清两大阵营人物关系,为下文学习作铺垫。

(三)疏通文意,理清脉络

本环节教学任务:

1.展示连环画,梳理故事情节:沛公赴宴——鸿门饮宴——范增举玦——项庄舞剑——项伯掩护——张良告急——樊哙闯帐;

2.画出故事发展曲线图。

(1)沛公赴宴

教师活动——刘邦早早就来到项羽大营,进入帐篷一见到项羽就跪下谢罪,一番巧言就说服了项羽。刘邦这话说的非常巧妙:一是以“臣”自称,不称王;二是打友谊牌,同一阵线;三是以“小人之言”推卸责任,给项羽台阶下。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再联系刘邦说服项伯的三招,可以看出刘邦是怎样的人?

教师活动——项羽内心发生微妙的变化,杀心慢慢消退,甚至说出告密者曹无伤,可见项羽什么怎样的人?

设计意图:根据人物个性化语言以及对比手法分析刘邦和项羽的人物性格。

(2)鸿门饮宴

教师活动——各人坐下后,这里涉及到座次的问题。中国古代注重座位的安排,

其显示出一个人的地位,那么鸿门宴上的座次是怎样安排的?

学生活动——根据课文内容,每个小组派代表在黑板画出四方位图。

教师活动——这样安排用意何在?【由此分析项羽此时已经懈怠,把刘邦当成其部下了,此处是对项羽自大轻敌性格的深化。】

(3)范增举玦

教师活动——过渡语:宴会开始,项羽与刘邦推杯问盏,气氛热闹,但宴会上有一个人却是心急如焚。这个人就是范增了,原来范增与项王约定好,范增一举玦,只要项王一声令下,埋伏好的刀斧手就一拥而上,杀刘邦一个措手不及。但是范增“数目、举玦”,项王均是默然不应。

学生活动——提问:眼看第一招失败,范增是否放弃,他是怎么做的?

(4)项庄舞剑

教师活动——小结:原本范增举玦,会有一场暴风雨,但项羽默然不应;项庄舞剑又是一场好戏,但跑出个程咬金——项伯,又让刘邦转危为安了;最后樊哙闯帐是最高潮之处,而结局将如何呢?鸿门宴真是一波未定一波又起。【板书:画出发展曲线图】

(四)情景再现,深化理解

樊哙闯帐

学生活动——齐读第四段,在读的过程中划出描写樊哙的词语或句子。

教师活动——刘邦赴宴时带在身边的人,一个是谋士张良,一个是武士樊哙。一介武夫的樊哙会不会有勇无谋,提出问题:樊哙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活动——表演“樊哙闯帐”一幕

剧本:(对其中第四幕进行改编并表演)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从语言、动作、神态分析樊哙的形象,派代表说说“樊哙其人”。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表演及讨论结果归纳樊哙形象,主要包括:忠于职守、勇猛过人、有勇有谋、不卑不亢、粗中有细,说话有理有据,见识过人。

设计意图——并且通过表演直观地再现人物对话、动作及神态,有助于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学会人物描写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完成故事发展曲线图。鸿门宴真的是惊心动魄,起伏不定,有张有弛,这就是鸿门宴的动人之处。虽然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没有血淋淋的画面,但跌宕起伏的情节和细腻传神的人物描写却已经足够。

学生活动:性格决定命运,根据刘邦和项羽的人物性格,思考谁更适合做领导?

在现代社会,领导需要怎样的素质?

设计意图:我所教班级是较为特殊的的工读班,他们一半时间在校学习,一半时间在外顶岗实习,结合学生自身经历谈谈性格决定命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

教学反思

(一)反思一:较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本节课运用“小组讨论法”,把较多时间给了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肯定学生的表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反思二:采用多种方式教学。根据学生注意力发展的特征,本节课中我综合运用了视频、图片等多媒体,采用情境表演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方法教学,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

(三)反思三:渗透对学生情感教育。本节课我以故事情节展开,着重分析人物形象,讲述“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适当延伸,让学生注重完善自我性格。

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材分析 篇2

【教学目标】

1、整理积累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句,把握特征,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通过表演、讨论和分析,对文学形象或历史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积极思考人生,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字词句的落实;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和思考。

【授课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落实重点字词句,概括《鸿门宴》一文的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请大家猜一个谜语,谜面是“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忧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大家猜,这是说得谁?对,是司马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选自其“信史”的《鸿门宴》,由此来领略司马迁用生命铸就的《史记》的艺术魅力。

二、整体感知,疏通文字和文意

1、听《鸿门宴》一文的朗读,整体把握文意。

2、默读课文,结合注释进一步疏通文字和文意。

注意解决两个问题:

⑴ 识记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成语

⑵ 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在一百个字以内)。

三、研读课文,解决重点、难点

1、概括《鸿门宴》一文的故事情节。(此题开放性较大,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附本案设计者看法:

宴前:欲杀刘邦断绝后患;鸿门营中战云密布。

宴中;杀刘保刘险象环生;鸿门筵席刀光剑影。宴后:刘邦逃脱后患无穷;鸿门营帐空余怒恨。

2、检查重点字词句的落实。

多媒体展示:

1、下列各句加横线的字读音、意义有错误的是:(CE)

A、如今人为刀俎(wéi,是)

B、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wéi,做)

C、为击破沛公军(wéi,替)

D、大王为人不忍(wéi,做)

E、且为之奈何(wéi,对待)

F、吾属今为之虏矣(wéi,被动)

G、若属皆且为所虏(wéi,被动)

2、加横线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D)

A、沛公军霸上 沛公欲王关中

B、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道芷阳间行

C、项伯杀人,臣活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D、素善留候张良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3、属宾语前置句的是:(A)

A、大王来何操

B、亚父者,范增也

C、贪于财货

D、若属皆且为所虏

4、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距关,勿内诸侯纳

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背

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早

④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隙

⑤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座

⑤张良出,要项伯邀

5、辨析下列加横线词的古今含义:

①约为婚姻

古义:古: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产生的夫妻关系。

②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方。今义:山东省。

③将军战河南

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变故。今义:程度副词

6、找出文中的成语:

附学生回答: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四、布置作业

1、从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成语六个个方面来整理本课重点的字词句。

2、查找相关材料,了解课本剧的写法,将史记中的《鸿门宴》改写成话剧《鸿门宴》。(注:必须是古文版,不允许戏说)

3、通过网络等方式搜集关于刘邦、项羽的诗词名句和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评论英雄人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在琵琶曲《十面埋伏》的音乐背景下,循环播放关于鸿门宴的故事情节的图片。

二、导入

铿锵有力的琵琶曲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四面楚歌中,英雄仰天长啸、拔剑自刎的古战场。下面,再让我们跟着由本班同学改编、表演的课本剧《鸿门宴》,走入刀光剑影、险象环生的鸿门筵席,重温楚汉相争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三、学生观看自编自演的课本剧《鸿门宴》;直观感知主要人物的形象。

四、分析讨论主要人物的形象。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关于刘邦、项羽两个主要人物形象的描写,并在旁边做点评。

2、老师引导学生评价:演员表演是否准确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3、学生畅所欲言。

(注:此步骤目标,在于通过对演员所表现的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进一步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当然,此题时间可长可短,如果时间允许,可让评价学生把认为演员演的不好的地方用自己认为应该有的方式来表达一下,从而达到文学作品欣赏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默雷特”的效果。当然,人物形象也越读越鲜明。即本部分要尽量引导学生回到课本,反复品味。)

4、“演员”与学生一起探讨他所表演的人物性格。(还是要结合课本,具体到每一句话来分析评价)。

附最后基本达成的共识:

刘邦:是一个善于用人;善于应变;敢于决断;能屈能伸的智慧君王形象。

项羽:是一个年轻气盛;骄傲自满;寡谋轻信;不善用人的勇武英雄形象。

五、学生讨论关于英雄的话题

1、分别调查一下认为刘邦是英雄的人数和认为项羽是英雄的人数。

双方就刘邦和项羽谁是真正的英雄展开辩论。(注:可结合提前发放的史实资料。)

3、给心目中的英雄说一句最想说的话、

投影提示:

可以是对英雄的钦敬之情;

可以是对英雄美中不足的惋惜;

可以是对英雄进行富有创意的个人评价等。

六、结合新时代,老师进一步补充英雄内涵

鲁迅在七十年前就曾说过,我们这个民族自古以来,就不乏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和舍身求法的人,而他们正是我们民族历经磨难而不灭的“脊梁”。

历史上我们有许多“脊梁”;新时代,英雄人物亦是层出不穷、,在抗非典战役中谱写了华美生命乐章众多医护人员;刚刚驾驶神舟一号成功返航,创造了国家航天史上新纪元的杨利伟;除恶爱民的任长霞;在雅典屡屡让国旗升起的奥运健儿……哪一个不让我们心生崇敬?哪一个不是我们时代的英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了”多少英雄,又冲来了多少英雄?谁才是彪炳史册的真正英雄?只能留于后人评说。但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英雄,每个阶级有每个阶级的英雄,每个人有每个人心中的英雄……就让我们努力做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吧!

【设计说明】

本案设计集中体现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自主参与的一个个活动中提高语文素”的新教改理念。

首先,我把这篇文章的整体学习,用改编《鸿门宴》,表演《鸿门宴》,观看《鸿门宴》和评论《鸿门宴》的人物的一系列学生活动穿起来。从而实现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在活动中求发展”的山东版教材教改的理念。

其次,文言文知识点的落实,我也摈弃传统的串讲法,而是把大量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意,在读中获得认识。老师只是精心设计练习和课后作业。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独立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另外,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在设计中我也有意识摈弃传统的灌输法,而是把更多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评点,去判断,去争论,去思考。在讨论探究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总之,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是本案设计的总的指导思想。

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材分析 篇3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的文言文知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言行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3.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并能够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4.学习历史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光辉品格,并以史为鉴,以人为鉴,完善自己的性格。

【重点难点】

1.个性化的语言描写。精炼的动作描写。

2.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3.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知识链接】

一、作者介绍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谈之子。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子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二、背景介绍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钜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就很顺利地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入咸阳后,为了收买民心,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于是派兵守关,想做关中王,驻军于霸上。

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准备消灭刘邦军队。就在这样的剑拔弩张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斗争。

三、文体介绍

《史记》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记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史事。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四、关于座位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会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五、关于辈位

在我国的旧历中,春季的3个月分别叫孟春、仲春和季春;伯﹑仲﹑季、叔是兄弟次第之字。比赛中将成绩最佳者称冠军,第2名称亚军,第3名为季军。

【基础积累】

(一)解释加点的实词

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2.范增说项羽曰:

3.沛公居山东时:

4.急击勿失:5.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6.且为之奈何:7.秦时与臣游:

8.君安与项伯有故:9.孰与君少长:

10.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11.故幸来告良:12.大王来何操:

13.故遣将守关者:14.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1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16.不如因善遇之:

17.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18.因击沛公于坐:

19.常以身翼蔽沛公:20.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2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22.道芷阳间行:

23.度我至军中,公乃入:24.沛公则置车骑: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

2.张良出,要项伯: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5.令将军与臣有郤:

(三)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字,解释其用法与意义。

1.吾得兄事之:

2.常以身翼蔽沛公:3.沛公军霸上:

4.道芷阳间行:5.籍吏民,封府库:

6.范增数目项王:

7.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8.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9.沛公欲王关中:

10.项伯杀人,臣活之:

探究案

【合作探究】

(一)人物形象分析

1.从文中找出有关项羽的片段描写,概括他的性格特征。

2.从文中找出有关刘邦的片段描写,概括他的性格特征。

3.关于其他人物形象

(二)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是课文的重点,也是情节的高潮,分析一下此情节。

(三)本文在塑造人物方面有何写作特点?请简要分析。

训练案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范增起,出,召项庄D.张良出,要项伯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②故幸来告良③乃令张良留谢④哙拜谢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3.下列各句中,“为”字按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②何辞为③为之奈何④公为我献之⑤为击破沛公军

⑥窃为大王不取也

A.①②/③⑥/④⑤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③/②⑥/④⑤D.①/②/③④⑤/⑥

4.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籍何以至此B.大王来何操C.竖子不足与谋D.沛公安在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所以遣将守关者D.封闭宫室,还军霸上

6.下列对有关课文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鸿门宴》选自本书的《项羽本纪》。

B.《鸿门宴》中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是紧扣住情节的发展,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等来体现的。

C.“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词语,均出自本文。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安排上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材分析 篇4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文的文言文知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言行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自学、讨论、点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并能够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学习历史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光辉品格,并以史为鉴,以人为鉴,完善自己的性格。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听说过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么?“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成语的原话是什么、出自哪里大家知道么?对,就是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公元前206年,在新丰鸿门(今陕西省)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宴会,史称“鸿门宴”,这也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一次攸关宏图伟业以及性命的宴会,那么“鸿门宴”到底是怎样的一次宴会?项羽和刘邦又在宴会上显示了怎样的英雄本色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鸿门宴》。

二、展示学习目标(略)

三、了解作家作品

《鸿门宴》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史称“太史令”。著有《史记》,后人又称《太史公书》。《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因其中的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所以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背景介绍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

五、检查预习,正音

欲王wàng关中飨xiǎng士卒为wèi击破沛公军崤xiáo山好hào美姬jī鲰zōu生说shuì我戮lù力目眦zì跽jì

卮zhī酒瞋chēn目彘zhì肩杯杓sháo

数shuò目项王靳jìn强

六、初步感知课文

快速浏览全文,根据“鸿门宴”这一线索,划分文章层次。

提示:第一部分(第1至5段)宴会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第二部分(第6至9段)宴会中。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是故事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10至12段)宴会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和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也可根据故事的开端(第1自然段)、发展(2—5自然段)、高潮(6—9自然段)结局(10—11自然段)、尾声(第12自然段)划分文章层次。

七、探究文本

1、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重点句子翻译:

①旦日飨士卒,为(吾)击破沛公军

译:明天犒劳士兵们,替我打败沛公的军队。

②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译:现在进了函谷关,(竟然)对财物丝毫不取用,对妇女一概不宠幸,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的方面

3、疏通文意,归纳重要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沛公军霸上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

欲王关中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

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古:函谷关以东今:山东省。

文言句式

状语后置句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贪于财货

省略句沛公军(于)霸上为(我)击破沛公军

判断句此天子气也

4、思考:这一段交代了什么内容?

提示:本段是故事的开端,作者首先交代了曹无伤告密这一导火索,然后写了双方的驻地和兵力、范增的进言等情节,为下文的人物活动作了铺垫。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5、学生自由朗读第2-5自然段,把不懂的字词句圈点勾画出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逐句翻译课文。

6、翻译重点句子: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项伯于是连夜骑马赶到刘邦的军营中,暗地拜见张良,把情况全部告诉了他。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把守函谷关,不要让项王等进来,您就可在秦国的土地上称王了。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派兵遣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发生意外的变故。

7、归纳2-5段重点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与……交好。

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急难、危急的事、紧急的事。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旧交情。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连夜。

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秦地可尽王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臣活之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

籍吏民籍: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

古今异义:

约为婚姻古:结成亲家今: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所以遣将守关者古:……的原因今:表结果关系的连词。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意外的变故今:副词,译为“很、太”。

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文言句式

判断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表提前停顿,不译。

状语后置具告以事以事具告(之)。

省略句欲呼张良与(之)俱去毋从(其)俱死也。

成语

秋毫无犯:原指任何细小的东西都不侵犯,现多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群众的利益。

7、回顾课文,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第2—5自然段主要交代了哪些事情?

提示:项伯夜访张良和张良献策两件事情。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刘邦对项伯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

“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这段文字是情节变化的关键。

八、布置作业

巩固第2至5自然段文言知识。

预习课文的6—9自然段。

第二课时

评解课文第6至9自然段。

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不懂的字词句圈点勾画出来。

二、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逐句翻译课文。

重点句子翻译:

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

②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译: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

③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译: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三、归纳重点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从:使动用法,使……跟从。

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活用为动词,使眼色。

若入前为寿前: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

常以身翼避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用法,使……止。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使动用法,让……为王。

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活用为动词,施刑、处罚。

毫毛不敢有所近近: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接触、沾染。

通假字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古今异义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义:分别指河北省、河南省。而听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的说。

文言句式

被动句若属皆且为所虏!

宾语前置句籍何以至此?即“以何”,凭什么,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前置

判断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成语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或行动虽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其真实意图却在于对某人某事进行威胁或攻击。

劳苦功高,意思是做事勤劳,功劳很大。

四、快速浏览第6至9段,思考下列问题

1、鸿门宴上发生了哪些精彩的情节,请简要归纳

提示:刘邦谢罪、项王设宴、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

2、鸿门宴上刘项双方的形式关系是如何转化的?

提示:宴会上正面交锋——项羽主动刘邦被动,高潮迭起,三起三落。范增“数目”、“举玦”,这是情节“一起”;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是情节“二起”;樊哙闯帐,项羽“按剑而跽”,这是情节“三起”。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似乎一场血肉横飞的斗争不可避免。但项王不应,这是情节“一落”;项伯“翼蔽沛公”,这是情节“二落”;樊哙闯帐,慷慨陈词,竟让项羽“英雄相惜”,这是情节“三落”;刘邦在鸿门宴上终于将危险消弭于无形,化解了被动的局面。

3、“项庄舞剑”对推动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舞剑”事件发生,使刚刚缓和的宴会气氛骤然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把整个情节推向高潮。

五、布置作业

1、巩固6-9段的文言知识。

2、预习10-12段。从全文找出项羽的言行及刘邦的'表现,分析这两位人物形象。

第三课时

一、评解课文第10至12自然段

1、疏通文意

2、归纳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道芷阳间行道:名词活用为动词,取道。

文言句式

宾语前置句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

省略句竖子不足与(之)谋!

判断句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被动句吾发属今为之虏矣!

成语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别人是刀和砧板,自己是放在砧板上被宰割的鱼和肉。比喻生杀之权掌握在他人手里,自己处于被人宰割的地位。

3、这10-12段主要写了什么事?

提示:沛公脱险,刘邦锄奸。

二、分析人物形象

(1)、找出文中有关项羽言行的语句,朗读体味,回答下列问题:

1、当初下令杀刘邦的是谁的主意,最后放走不杀刘邦的又是谁?从“大怒”到坦然接受刘邦的礼物,为何有这样的转变?

提示:因胜利果实被夺,尊严受损而怒;因刘邦刻意奉迎,尊严得维护而放过敌人

2、在宴席上项伯护刘,樊哙闯帐,刘邦逃走,项羽的反应如何?

提示:熟视无睹;大为褒奖;无动于衷

3、项羽为何不面南而坐?对范增示意有何反应?对主动告密的曹无伤的态度又如何?

提示:自大轻敌;默然对待劝谏;不重视誓死效命者

4、以上种种说明项羽是个怎样的人?

提示:寡谋轻信、优柔寡断、刚愎自用、缺乏政治远见、自矜功伐、自高自大、不善用人

(2)、分析刘邦的表现和性格

1、刘邦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他是如何应付的?

提示:求救张良,拉拢项伯。

2、刘邦在宴会时,对项羽说了什么话?他说话时的语气是怎样的?

提示:谦虚恭敬,唯恐不周。

3、刘邦逃离敌营时,对张良说:“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既然是辞谢,为何不立刻让张良去?

提示:周密部署,成功脱险。

4、从刘邦对项伯、鲰生、曹无伤的态度来看,你觉得刘邦是一个怎样的人?

提示:拉拢利用;为隐瞒自己的错误而嫁祸;对背叛者毫不手软。

5、以上种种说明刘邦是个怎样的人?

提示:善于用人、能言善辩、能屈能伸、临危不惧、狡诈多端。

三、项羽、刘邦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试析作者是如何刻画鸿门宴上活动的人物形象的?

提示:1、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通过生动的对话描写、精彩的动作描写以及对当时那种剑拔弩张、杀机四伏的气氛的渲染,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历史脉搏紧张的悸动。

2、运用对照烘托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为鲜明突出。文章对刘邦的刻画,都是为塑造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另外如谋士范增与张良,部将项庄与樊哙,内奸项伯与曹无伤,都是相互映衬,彼此辉映的。

四、探究交流活动:

项羽兵败垓下,乌江自刎,后人评价各异:

杜牧有《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李清照有《咏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王安石有《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试比较分析这几种看法,并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五、课堂小结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太多的感情,使其具有久远的人格魅力。可以说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使项羽乐观地估计了战争的形势,丧失了应有的判断能力,也构成了他对战争的一种近乎盲目的自信和崇拜,铸就了他的悲剧性格。他的精神世界里惟一的支柱或许就是每次战斗赢得胜利。项羽不屑小计谋是真诚的,他梦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最终,项羽用性格的笔为世人书写下了只属于他的人生篇章,算是一种对自己的薄奠。无论是独夫的刚愎自用还是英雄的顾盼无奈,无论是力能抗鼎拔山,还是乌江别姬自刎,光照至今的永是夕阳般的英雄末路的辉煌与悲壮。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四。

2、预习《陈情表》。

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材分析 篇5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斗争的起因、经过。

2、疏通课文,了解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

疏通课文一、二段

【教学难点】

同上

【教 法】

讲读、讨论

【教 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预习课文:

1、通读课文,自行疏通课文

2、标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

3、复习“楚汉相争”的历史

二、导入新课

1、朗诵《垓下歌》,体会慷慨悲凉的意味。

2、简析《垓下歌》,介绍时代背景。

三、讲读课文一、二两段

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1)王( )关中 (2)说( )项羽

(3)好( )美姬( ) (4)为( )击破沛公军

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1)军( )霸上 王( )关中

(2)说( )项羽 (3)成( )五彩 为( )龙虎

3、提问,引导学生了解课文:

(1)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矛盾挑开,故事开端;第二件事:范增进言。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2)项羽接报大怒,“怒”字包含了什么内涵?

提示;(略)

第二段:

1、教师串讲课文,引导学生留心课文中特殊的字词与句式:

(1)古今歧义: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公岂敢先乎?” “固不如也。”

(2)通假:

“具告以事” “要项伯”

“距关,毋内诸侯”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3)活用:

“素善留侯张良” “臣活之”

“吾得兄事之” “籍吏民,封府库”

(4)特殊句式:

“具告以事”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讨论课文内容,提问:

(1)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何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矛盾出现转机;二是“张良献策”,是情节发展的关键。

(2)张良与项伯皆谈到“义”,联系课文说说古人的“义”,该如何看?

提示:(略)

3、学生自读课文一、二段,教师巡视,释疑解难。

小结:这两段记叙了几件事,由矛盾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情节逐步展开,为后来事态演变作铺垫,留下必要的伏笔。

四、布置预习

1、自读课文三、四两段,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2、思考下列问题:

(1)项羽最大的弱点是什么?举例说明

(2)范增之谋为什么不能得逞,他何处不及张良?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

2、疏通课文,了解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

疏通课文

【教学难点】

同上

【教 法】

讨论、讲读

【教 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检查预习情况:

1、提问:张良为何提议见项伯?此处轻描淡写有何作用?

提示:“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士气不同。张过人之处在此,显示张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与刘大惊失色对照)

2、指名认读生字(见预习作业),解释下列词语:

从( )百余骑( )数目( )项王 且为所( )虏 客何为者( )

二、读讲课文三、四段

第三段:

1、指名讲述第三段的内容,要求明确交代所记之事。

提示:一是“刘邦谢罪”;二是“项王设宴”;三是“范增举珏”;四是“项庄舞剑:

2、提问:刘邦谢罪是否诚心?

提示:不诚心。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

3、提问:课文插图是否有不妥处,分析,找出依据。

提示:(略)

4、提问:项留饮,演出”舞剑“一幕,”留饮“是精心策划的阴谋吗?

提示:不能认为是。范增一再暗示项,要他除刘,项默然不应,可见并未经策划。这一变故是范一手导演,由于没羽的支持,又加伯援救,终不了了之。

5、”项庄舞剑“在情节上有何作用,为后人留下何成语?

提示:项留饮,情节已缓和,“舞剑”发生,形势再度紧张,从而引出”樊哙闯帐“,故事推相高潮。

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们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

第四段:

1、指名试读课文,师生共同订正。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情感与心态。

3、提问:“樊狯闯帐”是高潮。从哪几方面刻画这一人物的?

提示:从语言,行动,外貌等方面浓墨重彩写樊哙,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4、樊与刘讲话只语句变化有否区别?

提示:二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重在辩解,樊重在责之以义;策略上不同。刘言是“以屈求申”,樊是“以攻为守”

小结:三、四段记述宴会上刘、项的斗争。刘邦谢罪,矛盾缓解,范增举珏,危机四伏,项庄舞剑,险象环生,樊哙闯帐,达到高潮。项羽惟恐担“不义”名,损其“威”,伤其“信”,不用范计,终放虎归山,铸成大错。

三、课堂练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完成“思考和练习”三、四两题。

四、布置作业

1、自读课文五、六段,疏通文字

2、概括课文中几个主要人物形象。

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材分析 篇6

教学目标

分析文中人物言行,体会人物性格形象

能力目标

学会用现代的眼光、自己的眼光,评价人物

方法介绍:

结合时代,结合人物,结合文本(三结合)

其中文本阅读最重要,也最理性,最具有说服力

重难点突破:

一、阅读全文,找出有关项羽心理的词句

1、项羽大怒曰

2、项王默然不应

3、项王未有以应

二、分析原因

1、项羽为何大怒

1)沛公欲王关中(欲和项羽争夺天下)

2)使子婴为相(秦项不两立—收买人心)

3).(占有财物

2、项王的怒,说明了什么。结合史记项羽本纪,一生最多的表情就是大怒

不理智,因个人好恶而做决策

3、项王默然不应,为什么?

项王已经不想杀刘邦,为什么不想杀?

刘邦:

1、戮力攻秦——叙旧(事实:早就想争夺天下)

2、不自意先入关——奉承(蓄谋已久)

3、今有小人之言——讨好(回避刘项不两立的重点)

——刘邦以情动人,以退为进

而项羽反应如何——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羽内心惭愧,抛出曹无伤,掩饰自身的理亏(缺乏政治眼光,局限于个人情感)

4、项王未有以应,为什么?

1)秦末之乱

2)怀王之约

3)刘邦之功

——樊哙以理服人,直言进谏,杀刘则将走秦朝灭亡之路

项王无以应,不知如何应对,看重道义,但缺乏政治才能,更无政治眼光,和相应的权术

归纳:1、不理智 、重感情、重道义

三、拓展

对比项羽和刘邦的两首诗歌,分析形象

项羽

勇武过人,但至死都迷信武力,有情有义,但不懂政治;

刘邦

人品低劣,但精于政治,渴望人才,善于用人,终成帝业。

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材分析 篇7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的规律。

掌握“举”、“谢”等文言词语。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乌江(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二、背景介绍:

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之后的第三年(前206)。陈涉起义之后,出身楚国贵族世家的项梁、项羽叔侄和出身农民又当过亭长的刘邦,也先后起兵反秦。陈涉失败后,项梁等拥立楚怀王之孙,仍号楚怀王。项、刘为楚怀王所辖主力军。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非常恼火,立即破关直抵新丰鸿门。

字词补注:

欲王关中:王,动,称王。

为击破沛公军:中省“我”。

范增说项羽:说,劝说。

夜驰之沛公军:之,动,到……去。

具告以事:以事具告(之)。是倒装句,也是省略句。

臣为韩王送沛公:臣,第一人称谦词。

秦时与臣游:游,交往。

范增数目项王:数,多次;目,名-动,使眼色。

约为婚姻:儿女亲家。

三、“为”、“之”用法汇集:

为:1、君为我呼入:介,替。

若属皆且为所虏:介,被。

何辞为:语气词,无义。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联系动词,像是,如同。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第二个“为”,动,制定。

使子婴为相;客何为者:动,做、干。

之:1、吾得兄事之:代,代人。

切而啖之:代,代物。

为之奈何:代,代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到。

今日之事何如:结构助词,的。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结构助词,使主谓结构词组化。

第二课时

一、文章的结构: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

宴前:(战或不战)

1、项羽准备立即发兵击刘。

2、刘邦拉拢项伯,答应前去谢罪。

项羽轻信项伯美言,许诺罢兵。

(局势由张而弛)

宴中:(杀或不杀)1、刘邦诡表心迹(初步稳住项羽)。

范增举玦(气氛由弛而张)

项庄舞剑(更为紧张)。

樊哙闯帐(一触即发,极度紧张)。

项羽赐座(由张而弛)

宴后:(追不追)1、刘邦乘机离席(危机仍未排除)。

项羽受礼(坐失良机,放虎归山)。

范增拔剑撞斗(由此内部矛盾转化)。

全文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宴前,写宴会前立、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问:共写了哪几件事?

曹无伤告密。(导火线)

范增分析情况。(激化矛盾)

项伯夜访张良。(形势有所转化)

张良与刘邦商讨对策。

项伯劝项羽勿击刘邦。

第二部分:(3-4)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情节的高潮。

问:此部分有三起、三落,请指出:

三起:1、“范增数目项王”暗示动手。(紧张)

范增以项庄舞剑为由,刺杀刘邦。(严峻)

樊哙闯入帐(紧张到极点)。

三落:1、项羽不怒樊哙,称之壮士。

项羽赐樊哙酒肉,赐座。

刘邦以“如厕”为名逃跑。

第三部分:(5-7)宴后,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刘邦诛杀内奸。

问:此事给项羽和刘邦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对项:坐失良机,加深了项、范矛盾,埋下了最后失败的祸根。

对刘:刘诛杀了曹无伤,内部更加团结。

二、人物:

项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形象,他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不善用人,优柔寡断,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

刘邦: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

一个以“斗力”见长,一个以“斗智”见长。

小结:

布置作业:完成本课《课课练》。

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材分析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及该课所处的地位作用:

《鸿门宴》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设下的一个富有杀机的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生动地对比了双方的高下,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如何通过本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2、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积累文言词句知识,学习创造性阅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利用人物个性化语言,分析人物性格,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斗争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3)情感和价值目标:

①感受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②认识项羽悲剧的原因,吸取“骄兵必败”的历史教训。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汉代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汉代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①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②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学习创造性阅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二、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一种技术。根据该课的教材特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阶段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 学生诵读,老师范读,整体感知,筑好文言基础墙。

2、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打造学习共同体。

3、 拓展延伸,启迪心智,创设课堂训练营。

三、说学法

1、纸上得来终觉浅,圈点、勾画、批注法,学好文言基本功。

2、自主合作加探究,眼耳口脑手并用,破疑解难在其中。

四、说课时安排

《鸿门宴》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三课时教学本文。

第一课时: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言知识,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泛读课文,要求读懂。

第二课时的要点是:理清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学习客观地评论历史人物,泛读课文,要求读熟。

第三课时的要点是:进一步梳理文言知识,精读课文,要求读透。

五、说教学过程

1、疑问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课堂气氛,我的开场白是这样安排的:

秦王嬴政扫六合后,成为统一中国的始皇帝,雄视天下,风光一世。一次秦始皇出巡时,车马仪仗,威风八面,场面非常宏大。人们是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纷纷争相跑来观看。在这人群中,有两个人不约而同地发出了赞叹。一个说:“彼可取而代之!” (我可以取代他)。另一个说:“嗟夫!大丈夫当如此也!”(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后来这两个人都成了历史中的风云人物,他们就是刘邦和项羽。

2、了解作者,知人论事

鉴于学生已在初中接触了司马迁作品,本课由学生先行总结,教者最后明确和深化,讲析作者的生平、创作和人格特征。在陈涉、吴广起义和楚汉相争图片后,简要介绍时代背景,创设课文学习情境。

3、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结合文中课下注释,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2)让学生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复述课文,并以六字短语形式来概括从开端至结局的情节,短语的主语一定要是文中出现的人物。这样,时刻突出人物形象、情节进程和性格冲突。

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材分析 篇9

一、说教材

《鸿门宴》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的第六课。本文是一篇发人深省的古代记叙散文,在内容上,作者通过把巨大的历史事件与丰富的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从人物的性格、语言以及人物冲突等几个方面,将刘邦虽贪财好色,但有勇有谋;和项羽虽气拔盖世,但有勇无谋的人物性格进行鲜明对比,揭示了项羽失败和刘邦胜利的原因,发人深省,给后人以启示。在语言上,作者在传记文学著作上,具有独创精神叛逆情感,所以他能自觉地靠拢人民向民间语言学习;受有明显的影响。许多民间传说与歌谣谚语,都成为作者创作思想与创作语言的重要来源,构成作品的新鲜血液。使它的语言艺术,推进到中古时期散文文学的一个新的高峰:浅切、明白、活泼、朴实。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本文是一首古代记叙散文,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展现刘邦、项羽、项伯、张良、樊哙等人的人物性格。但是学生对于评价人物还只存在片面的评价,不能够一分为二的评价历史人物,没有科学的历史观,所以应多加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积累文言常识,学会辩证性地分析人物,评价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和人物对照的方式,体会鲜明的人物性格,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困难;理解项羽失败和刘邦胜利的原因,领悟性格决定命运的人生道理。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诵读全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学习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困难;理解项羽失败和刘邦胜利的原因,学会辩证性地评价历史人物,领悟性格决定命运的人生道理。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谈话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集体朗诵、指定学生朗诵);讨论法;教师导读法;角色扮演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要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伊始,我会以谈话法和借助多媒体演示棋盘的图片吸引学生兴趣,并设疑:为什么贪财好色的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取得胜利,而无论在兵力上还是人心上都略胜一筹的英勇善战的项羽却失败了呢?通过这种导入方式,一方面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可以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带着问题去理解文章。

(二)整体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法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语感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整体感知环节:

首先,我先会向学生介绍作者,作品及相关史实,从而对司马迁先生和他的作品《史记》有着初步的了解,学习司马迁先生虽在狱中受辱,但是却意志坚定,饱受艰辛完成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从而引导学生学会从容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其次,我会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解决生字词,通读并翻译全文,理解文章大意。并设置问题:在鸿门宴这个故事中地点上有什么改变?我将在学生回答问题基础上总结得出:

①(第1、2段),交代鸿门宴的由来(宴前)。

②(第3、4段),写鸿门宴上的斗争(宴中)。

③(第5、6、7段),述会后余事,包括刘邦逃席,间道至军;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而范增破斗;刘邦诛杀曹无伤(宴后)。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对宴前、宴中和宴后的文章脉络有着清晰明了把握,从而为接下来的深入研读环节,品析重点词句和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

(三)拓展延伸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我的拓展延伸环节设计为:

请7名同学分别代表项王、项伯、刘邦、张良、樊哙、范增、项庄按照书中情节,分角色扮演。注意文章人物性格和语气。

通过这样的环节设置,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更深入的体会多样的人物性格,体会项羽失败而刘邦胜利的原因。

(四)小结作业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的学习观。

所以小结环节:我将采取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回顾本堂课的内容,这样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让学生把握文章内容。

作业环节:课下搜集有关诗人记叙描写项羽的诗作,下节课进行分享。通过这样的作业设置,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分析历史人物。

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材分析 篇10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必修5本书共有文言文单元5个,17篇文章。涉及了5个方面的文章类型:古代记叙散文、山水游记散文、议论性散文、人物传记和古代抒情散文。《鸿门宴》属于古代记叙散文,也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

编者希望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希望学生在反复朗诵中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特有的简洁美,在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叙事脉络中,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

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

2、了解文言实词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的一些规律,理解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省略的一些知识。

3、学习本文紧凑地安排故事情节、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

4、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树立正确的读史观,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本课教学难点为:文言实词的理解对人物性格的全面多角度分析

二、说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更多注重学生的活动。

三、说设计意图: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四、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少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学法指导及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五、说教法

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决定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根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累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分组归纳和小组讨论交流等。

“迁移创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创新构想:在学习文言知识及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自编自导课本剧,以深入理解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性格、形象

六、说教学过程

(一)翻译理解部分。

我设计的是两个环节。

学生活动:一是让学生粗读原文,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大意,重点完成三个内容:依据文脉推断不懂的词义,点出重点的实词,框出通假字并归纳规律;

二是让学生细读原文,进一步落实字句的翻译,主要完成两个任务: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及其规律总结。两个环节是由简入难的过程。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文字浅易,并且是典范的记传性文体,因而对高一学生来说大部分内容比较易于理解和翻译。对那些不易懂的字词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前后涉及的情节加以推测、判断,以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好方法。要求学生点出重点实词、框出通假字,主要是为帮助学生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异读现象、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的词语,并进一步得出规律,指导今后的文言文学习。

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译中难度较大,也是本文教学的两大难点。要求学生标出有活用现象的字和划出句式特殊的句子,是基于两点考虑:

教师小结:

1、积累一定数量的第一手例句;

2、引导学生加以分类,找出每类的相同特征,并抽取出来形成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能由学会一个到会学多个。

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养成用符号法表示重点字句的好习惯,如点、框、圈、划线等符号应约定一致,便于突出翻译中的重点、难点及复习。

我的提示着重归纳了实词“幸”“如”“举”“谢”等,名词活用、使动用法、宾语前置、被动句和省略句,全部采用表格的形式,可由学生填充相关内容,既是训练又是归纳。

(二)分析人物部分。

学生活动:学生上演自导自演的课本剧,主要人物:项羽、刘邦、项伯、范曾、樊哙、张良等,其他同学进入情景观看并分析

教师活动:分析人物是本文的一大重点。为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史传文学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我设计了四个问题:

1、项羽是怎样一步步地由主动走向被动的?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地由被动走向主动的?

2、项羽、刘邦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学生活动教师启发:问题1是对内容的把握,可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通过对比讨论分析,学生会看到这是一个矛盾不断转化的过程,即沿着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三组连贯的矛盾,项羽由主动转向被动,刘邦由被动转向主动。而其中根本原因则在于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导入问题2对项刘性格的概括。这样,问题1成为问题2的铺垫,并可以使学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画的,这也为人物刻画方法的总结埋下伏笔。

概括项羽性格时,学生可能对他“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认识,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就这一点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争论,挖掘出项羽性格的弱点,及其在这场斗争中埋下的祸根,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认清项羽的悲剧绝非偶然,可以说是性格悲剧。

我将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用表格形式进行提示,由刘项双方的转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应的概括,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如果刘邦不去鸿门向项羽谢罪,会有怎样的结局?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又会有怎样的结局?

这是两个假设性的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历史,学生设想的结局可能是多样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合乎一定的逻辑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借此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结局,进而启迪学生多样的思维,锻炼语言表达。

4、文中还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简略说说他们的性格。

设置这道题目的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本文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的需要;二是突出四组人物的对比塑造,为总结人物刻画方法作伏笔。

(三)刻画方法部分。

由于前一部分的铺垫,学生会比较容易地归纳出在矛盾中和对比映衬中刻画这两条,而在初中学过的《孔乙己》等小说中刻画方法也会使较多的学生联想到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是使人物栩栩如生重要方法这一条,所以学生自己就可以很快归纳出来。

(四)课堂延伸部分

我引用列宁的比喻——有时历史的发展就像一个人想要进入一大串房间中的一间,却阴差阳错地进入了另一个房间——对全文进行总结,给学生以更多的思考和借鉴。

作业布置:

一联系情节背诵第三、四段;

二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从“鸿门宴”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五)板书设计:

最上方两行分别横写标题“鸿门宴”和“司马迁”。板书重心是项羽、刘邦的人物分析:上半部分左边横写“项羽”,中间对应其主要性格“自矜功伐、为人不忍”,右边对应其形势的转化情况“主动”到“被动”;下半部分左边横写“刘邦”,中间对应其主要性格“能屈能伸、狡诈果断”,右边对应“被动”到“主动”,各自用线相连,上下形成鲜明对比。这个板书设计可以突出本文人物传记的特色和人物的鲜明性格及由此产生的形势逆转,是为教学重点的突出服务的。

七、说创新构想:

学生对文言文有时间空间上的距离感,对历史人物的理解也很有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扫清字面障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导自演课本剧,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加强对人物性格的分析。

八、方案实施过程问题:

1、学生文言基础还需继续巩固加强

2、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易流于单一化,教师应适当启发引导,使学生全面多角度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材分析 篇11

教材分析:

《鸿门宴》节选自《史记》,课文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鸿门宴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生动地对比了双方的高下,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稍有一些文言基础,但总体上来说,基础是比较薄弱的,有些学生甚至对最基本的句式都无法准确断句和完整翻译,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也不是很高涨,缺少自主发现和探究的热情。因此,根据我们的学情,我们决定在重点梳理掌握文言字词的基础上,也关注对人物性格的分析,通过品读两个人物对事以及对周围的人的态度去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给学生传达文学作品作为人文的一面的魅力、精神领域的营养价值以及对学生进行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培养。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分析作者对人物的刻画把握人物形象,能够对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2、学生通过分析英雄人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导入

二、分析性格

三、拓展延伸

四、合作探究

五、随堂练笔

楚汉相争时,刘邦、项羽二人的斗争及政治地位

1、对待内应:

预设:

刘邦:立诛杀工于心计

项羽:项王许诺胸无城府

2、对待内奸:

预设:

刘邦:治军严谨

项羽:治军无法

3、对待谋臣:

预设:

刘邦:为之奈何知人善用

项羽:默然不应不善用人

4、对待对手:

预设:

刘邦:北向座能屈能伸

项羽:东向坐骄傲自大

1、刘邦

春,淮阴侯韩信谋反关中,夷三族。

夏,梁王彭越谋反,废迁蜀;复欲反,遂夷三族。

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

预设:自私自利

2、项羽

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预设:有情有义

刘邦和项羽谁是你心中的英雄?

分组讨论,形成观点,说出依据。

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题,写一个小短文。

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材分析 篇12

教学目的:

1、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的表现手法;

2、认识“鸿门宴”这一斗争的性质,注意本文情节起伏的结构特点,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3、重点学习“军、击、内、如”等实词和“其、而、则、乃”等虚词,了解课文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

1、了解文中人物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

2、掌握“军、击、如、信、谢”等文言实词和“因”、“为”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1、做到读文为主而兼顾读史,二者做到相辅相成。

2、注意作者运用对比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根据本文重点、难点,总体上采用诵读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从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导入课文。

二、让学生自己整理有关《史记》的知识,快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三、问题设计:

①全文按鸿门宴的前的前后过程分为几部分?

②宴前共写了哪几件事?用精炼的词语概括。哪件事是“导火线”,这一部分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

四、学生带着问题②诵读(1─2)节,教师指导学生不懂之处。

五、作业布置:请学生在理解(1─2)节的基础上诵读(3─4)节。

第二课时

六、学习(3─4)节

七、问题设计:

①宴中这部分共写了哪几件事?它围绕对刘邦的态度反映了项羽、范增之间什么矛盾?

②文中的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伯、樊哙分别具有什么性格的特点?通过他们的哪些言行表现出来的?

八、学生带着问题①②读(3─4)节,并让同学自己指出自已不理解的地方。

九、布置作业:⑴背诵(3─4)节

⑵完成练习(二)P91

第三课时

十、先检查学生背诵(3─4)节情况。

十一、先齐读(5─5)节,然后和学生一起解决其中问题。

十二、再齐读(5─7)节。

十三、问题设计:

文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十四、整体把握全文的写作特色,并要学生自己分析项羽、刘邦的形象。

十五、作业布置:①背诵(3─4)节,完成练习(三)②整理文言实词及特殊句式等。

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材分析 篇13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文中揭示的项羽的悲剧性格;

2.体会紧张复杂的情节、戏剧性的场面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3.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二、学习重点

把握紧张场面对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

三、学法指导

(-)研读步骤 步骤一:课前预习

1.查字典,扫除读音障碍,能通顺朗读;

2.查注释,初步了解文意,掌握课文训练重点中要求理解的词语的含义;

3.查资料,了解与课文有关的背景材料

步骤二:课文分析

1.析主旨,明确全文情节发展过程2”’

2.析人物,把握主次关系及作者态度;

3.析特色,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二)问题探究

1.鸿门宴的斗争具有怎样的深层背景? 刘邦、项羽都有南面称孤的野心当年刘邦看见秦始皇,曾十分羡慕地说:“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也曾自负地说:“彼可取而代之!”秦王朝覆灭后,刘、项矛盾日趋激化,对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则拼死相争

2.鸿门宴上双方的形势关系是如何转换的? 宴前(非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两告两定曹无伤告密是导火线,战云密布;项伯夜告却是一个转折点,缓和气氛项羽攻刘的决定是一时之气,不久“风正云散”;刘邦见项羽的决定却是深思熟虑之举,次日即成行 宴中(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三起三落范增“数目”“举玦”,一起;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二起;樊哙闯帐,项羽“按剑而跽”,三起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似乎一场血肉横飞的争斗不可避免但樊哙受赐、慷慨陈词竟让项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念生”,刘邦的借故逃席更是将危险消弥于无形 宴后(非正面交锋)刘主动项被动,两毁两受借故离席毕竟是权宜之计,毁约逃席脱身回营则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项羽受璧既预示了情节的彻底缓和,也更强烈地体现了项羽的悲剧性格至于张良受托,是其“忠心之举”,范增毁玉,则为“愤怒之为”

3.从鸿门宴斗争中试分析刘、项性格特点 项羽“自矜功伐”、“为人不忍”“轻信项伯,许诺善遇刘邦,一不忍;听信刘邦,不应范增,二不忍;宽容樊哈,产生相惜之心,三不忍;不究逃席,安然受璧,四不忍以上不忍皆缘自项羽自矜功伐,这一切不仅使他丧失了杀刘邦的时机,而且导致最终的“乌江自刎”相比之下刘邦则复杂多了:既胆怯又勇敢(闻项怒则怯,赴宴会则勇);既机智又狡诈(拉项伯,先责己是智,骂鲰生、责告密者则诈);既能屈又能伸(先破秦先道歉,居下座无怨言,出而未辞觉失礼);既知人善任又善纳忠言(以张良为佐并听从其建议)等

4.试列表图示鸿门宴层次内容: 项羽刘邦前提 兵十万,霸上宴前(两告两定)曹无伤告密怒 范增浇油定项伯夜告惧 收买项伯定主动被动宴中(三起三落)范增举玦一起 项庄舞剑二起 项羽按剑三起樊哙受赐一落 樊哙责羽二落 沛公离席三落宴后(两悔两受)项羽受璧 范增毁玉刘邦毁约

张良受托被动主动性格特点自矜功伐 不忍之心怯而勇;智而诈;能屈能伸;知人善任;善纳忠言

四、能力训练

1.下列各句加横线的词读音、意义有错误的是:( )

A.如今人为刀俎(wéi,是)

B.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wéi,做)

C.为击破沛公军(wéi,替)

D.大王为人不忍(Wéi,做)

E.且为之奈何(wéi,对待)

F.吾属今为之虏矣(wéi,被动)

G.若属皆且为所虏(wéi,被动)

2.加横线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军霸上 沛公欲王关中

B.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C.项伯杀人,臣活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D.道芷阳间行 素善留候张良

3.属宾语前置句的是:( )

A.大王来何操

B.亚父者,范增也

C.贪于财货

D.若属皆且为所虏

4.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距关,勿内诸侯

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④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

⑤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⑥张良出,要项伯

5.辨析下列加横线词的古今含义:

①约为婚姻 古义: 今义:

②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 今义:

③将军战河南 古义: 今义:

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 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