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长亭送别》教案汇总两篇

《长亭送别》教案汇总两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07W 次

  《长亭送别》教案一

《长亭送别》教案汇总两篇

  一.导入课文

1616年,莎士比亚死了。同一年,汤显祖也去世了。中西两个伟大的剧作家同时去世,是一个巧合,也许更是一个默契。和莎士比亚一样,汤显祖代表了明代,甚至是中国古典戏剧创作的最高峰。在明代乃至后来的剧坛上,没有一个剧作家像他这样获得后人的敬仰和崇拜。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策划两岸三地共同演出《牡丹亭》,把原来的55折浓缩成了27折,华美的服饰、优雅的唱腔轰动了各地,每到一处,几乎是万人空巷。去年七艺节间在杭州演出,是一百多个剧团中票卖得最好的。

给大家看几张当时演出时的剧照。

白先勇先生说这个戏是一出关注青春、关注爱情和生命的戏,洋溢着青春之美、生命之美,是浪漫爱情的极至。先让我们来看看剧情的梗概。

 二.整体感知课文

这真是人鬼情未了的古典演绎。

课文节选的是第七出,是故事的开端部分。这一出戏还有一个名称,叫“春香闹学”。现在让我们先来读一读,看看春香是怎么闹的。

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一节。

学生阅读其余部分。

 三.分析课文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找出春香闹学的情节来,看看她闹了几次,是怎么闹的。

一闹:

陈最良:“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日出之后,各供其事。如今女学生以读书为事,须要早起。”春香回答:“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

春香说这话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认真吸取老师的教导,从此早早起床读书呢?

显然不是,她这是说反话,表达对塾师的不满。这让塾师很是尴尬,却也反驳不得。

二闹:

塾师讲解经书,春香却问,“怎样声儿?”老先生不好回答,只好模拟一下,学鸠声了。 “末作鸠声。贴学鸠声诨介”。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老先生憨态可掬作鸠声,小丫头乐不可支学鸠鸣,好不热闹!老先生一本正经说“听讲”,他期望的可是严肃的课堂,这回却叽叽咕咕闹成一团。

三闹:

春香曲解诗文。

曲解有故意歪曲的意思。春香在这里是故意歪曲的吗?我觉得用乱解比较恰当。春香不懂诗文的意思,自作聪明,乱解一气,解出了一个喜剧效果来。

李渔说过:“我本无心说笑话,谁知笑话逼人来,斯为科诨之妙境。”春香越是流露自然天性,就越是逗人,越叫人忍俊不禁。

四闹:

春香追问君子为什么“好逑”,“为甚好好地求他”。塾师斥责:“多嘴!”

塾师回避这个问题,不想回答。

为什么不想回答呢?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两情相悦,这是人的自然天性,而迂腐的塾师却回避人情人性,强加礼教理学,死板教条,令人生厌。

五闹:

老先生让春香拿文房四宝,春香故意拿错了。她拿来了画眉细笔、螺子黛、薛涛笺、鸳鸯砚这些小姑娘喜欢的东西来。老先生对此一窍不通,呵斥春香换过了。

春香背后骂了一句“标老儿”,就是土老冒的意思。看来他们之间存在着很深的代沟。

六闹:

领出恭牌去游花园,借口逃学。

七闹:

老先生教训春香,春香反驳。

请一个同学用现在的话重复一遍两个人的对白。

老先生教育姑娘们学习古人苦读诗书,春香却不吃那一套迂腐的说教,顽皮懵懂,孩子气地天真地反驳,真叫人哭笑不得。

八闹:

春香听到外面有人叫卖花,就说“小姐,你听一声声卖花,把读书声差。”不仅自己不好好听课,还逗引小姐。这真惹恼了老塾师,拿起荆条来要打她。结果是一个要打,一个躲闪,边躲闪还边顽皮,课堂里一片混乱。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场景,这实在是“闹”到了高潮,“闹”到了顶点,从语言冲突闹到了肢体冲突了。所以小姐要赶紧出面,收拾这个残局,以免惊动老爷夫人。

九闹:

春香在下课后背地里骂塾师:“村老牛,痴老狗,一些趣也不知。”让老塾师斯文扫地。

  四.分析课文(二)

我们再来深入一层地探讨一下。

春香为什么会闹学?她和陈最良矛盾冲突的本质是什么?

是封建保守的礼教和自由活泼的天性的冲突。

大家知道宋明理学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存天理,灭人欲”,以理制情,以理灭情。而汤显祖创作《牡丹亭》是要“以情抗理”,关注和尊重人的感情和个性,关注人的个体尊严和幸福。所以这出戏在四百来年的历史中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同学们可以去看看《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有一节林黛玉“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曹雪芹借用《西厢记》和《牡丹亭》来开启另外两个反叛封建家庭、追求美好爱情的年轻人的心。

 五.分析课文(三)

这样,我们对这个戏剧的理解就深入了一层了。现在我们再回到课文来。

春香在闹学的时候,杜丽娘是什么态度?

可以想象,春香闹学的时候,杜丽娘一定在一边偷偷地笑。其实,杜丽娘对老塾师迂腐枯燥的说教心里是很厌烦的,只是大家闺秀的身份不容她说出来而已。可以说是她在默许、纵容、支持春香的闹学。

请同学们找出一些细节来说明这一点。

我们来看一个评价:

“《闺塾》一场,环绕着讲解诗书这一筋节,丫头搅闹,塾师胡闹,春光喧闹,这一切,又促使杜丽娘内心腾闹。剧中人物七情生动之微,就从筋节髓窍中婉曲地传出。”(黄天骥《历代名篇赏析集成》)

春香闹学,把心闹醒,把心叫醒。丽娘深受禁锢的心开始解冻了。春香的意义,在于将小姐引向了那个最后让她心性复苏的花园。正是在春香的直接作用下,杜丽娘作出了冲破封建牢笼的第一个举动:瞒着父母去游园,全剧本的情节从此迅速展开:在游园时看到姹紫嫣红的春色,感到良辰美景虚度的苦闷,于是觉醒,于是复苏,于是情窦初开,春心萌动,一场浪漫至极,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由此拉开序幕。她由梦而痴,由痴而亡;又由爱而还魂,由爱而复生。这就是《牡丹亭》以“情抗理”的意义所在。

 六.结束

形式上看,《牡丹亭》是一出中国传统的才子佳人戏。但我们深入去探讨,会发现许多深层次的内容,许多延续到今天仍然有意义的思想。这也许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我们可以去关注这些经典的作品,去汲取作品中引发我们思考的东西。

完成作业。

《当汤显祖遇上莎士比亚》或者

《当杜丽娘遇上朱丽叶》

  《长亭送别》教案二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名篇,它在“董西厢”的“才子合配佳人”的基础上,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主题深刻,词采华丽。王实甫的词,在艺术上有“花间美人”之称,“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朱权《太和正音谱》)。尤其是《送别》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绪的绝唱。在教学本文的时候,本人是这样设计的。

  一:导语的设计

(1) 播放李叔同的〈送别〉,营造氛围。

(2) 联系柳永的〈雨霖铃〉的下阕和江淹〈别赋〉中的“黯然消魂者,唯别离而已。”

  二:介绍作者及“西厢”的发展

  三:题解

指名:将标题扩展成一句话概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什麽时间,在什麽地点,谁为谁送别,去干什麽。)

四:理清思路

(1)去长亭的路上 (2)长亭饯别 (3)临别叮咛 (4)分手后的场面

  五:具体赏析“绝唱”的体现

提问:绝唱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1)在刻画双方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的方面,的确是典范篇章。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描写真正达到“交融”的高度。

指名:找出情景交融的曲子。

(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一煞)(首尾)等。

具体分析:(端正好)和(滚绣球)(叨叨令)几支曲子在情景方面的不同。

明确:两支曲子都是借途中之景传离别之情。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因景及情,而后者却是由情及景,在具体的赏析中除了抓住所描写的景外,还要抓住抒发情感的句子。景是萧瑟凄凉的。情——“离人泪”“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中的“恨”和“怨”字。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莺莺眼里的枫林红叶是离人的泪血,垂柳长条是拴征马的缰绳,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凡途中景物,无一不是传情寄恨的标记。

(一煞)以青山疏林,淡烟暮蔼,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

明确:(2)调动多种修辞手法表现情感。

松了金钏,减了玉肌——夸张;(叨叨令)——排比和反复;(快活三)——比喻夸张对偶;(朝天子)——比喻夸张对偶引用;(耍孩儿)——引用夸张;(四煞)——夸张

明确:(3)表现主人公珍重爱情而鄙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两下里”

“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六:总结

  七: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