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八年级教案 > 杨振宁《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案

杨振宁《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案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53W 次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案

杨振宁《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案

 [教学目标]

⒈了解杨振宁的相关知识。

⒉了解二百年来,世界科学发展的历史。

⒊了解中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

  [重难点]

重点:了解作者解说的事理(包括新事物新发明层出不穷原因,科和技的关系两方面)

难点:中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比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简介首位获诺贝奖的华人科学家入手,引入本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二、作者简介:

杨振宁,美籍华人,1922年出生安徽省,1938—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获硕士学位。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7年与另一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合作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因此与李政通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1年以来,他多次到中国探亲、访问、讲学。分别受聘为北大、科大等八所大学的名誉教授。在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还努力帮助中国学者在美进行科研和学习。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⒈学生快速默读全文(师强调:光纤、挠头、聘用、弥补、胆怯)

⒉教师出示结构图,学生找出文中相应段落

  四、课堂练习:

⒈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作者认为两百多年来产生许多新事物的原因。(第3段中“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⒉第4段综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

⒊作者对于“科”与“技”的关系持什么看法?

(明确:二者谁更重要些的问题,没有简单答案,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国家制宜。)

⒋文中第6段作者指出,世界是由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前进的,用“→、←”表示出三者的关系。明确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⒌阅读课文第15段,完成下列问题。

①解释词语:按部就班:

②本段主要谈什么问题?(明确:分析中美两国的异同及适应对象)。

③中美教育哲学的共同点是什么?(都能鼓励创新)

④就适应对象而言,中美教育各适合哪一部分学生?

⑤就学习方式而言,中美教育有何不同?

(中国教育的学习方式属按部就班的训练,美国是跳跃式学习)

  五、阅读附文,加深认识。

给合你自身素质及学习成绩,你认为自己更适合哪种学习方式,应注意哪些关键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