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之史部 > 唐会要 > 唐会要卷十五

唐会要卷十五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58W 次

  庙议上

唐会要卷十五

贞观九年十一月十八日。诏太原之地。肇基王业。事均丰沛。义等宛谯。理宜别建寝庙。以彰圣德。详览汉典。抑有成规。但先皇遗旨。务存俭约。虔奉训诫。无忘启处。宜令礼官与公卿等。详议以闻。秘书监颜师古议曰。臣究观祭典。考验礼经。宗庙皆在京师。不于下土别置。至若周之酆镐。并为迁都。乃是因事更营。非云一时俱立。其郡国造庙。爰起汉初。率意而行。事不稽古。源流渐广。大违典制。是以贡禹韦元成匡衡等。招聚儒学。博询廷议。据礼陈奏。遂从废毁。自斯已后。弥历年代。辍而不为。今若增立寝庙。别安神主。有乖先旨。靡率旧章。垂裕后昆。理谓不可。固宜勉割深衷。俯从大礼。

开元四年十二月。太常卿姜皎。与礼官陈贞节等上表曰。臣伏见太庙中。则天皇后配高宗天皇大帝。题云天皇圣帝武氏。伏寻昔居宠秩。亲承顾托。因摄大政。事乃从权。神龙之初。已去帝号。岑羲等不闲政体。复题帝名。若使帝号长存。恐非圣朝通典。夫七庙者。高祖神尧皇帝之庙也。父昭子穆。祖德宗功。非夫帝子天孙。乘干出震者。不得升祔于斯矣。但皇后祔庙。配食高宗。位号旧章。无宜称帝。今山陵日近。升祔非遥。请申陈告之仪。因除圣帝之字。直题云则天皇后武氏。从之。

大历十四年十月。代宗神主将祔。礼仪使颜真卿。以元皇帝世数已远。准礼合祧。请迁于西夹室。其奏议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又礼器云。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又伊尹曰。七世之庙。可以观德。此经典之明证也。七庙之外。则曰去祧为坛。去坛为墠。故历代儒者。制迭毁之礼。皆亲尽宜毁。伏以太宗文皇帝。七世之祖。高祖神尧皇帝。国朝首祚。万叶所承。太祖景皇帝。受命于天。始封于唐。元本皆在不毁之典。世祖元皇帝。地非开统。亲在七庙之外。代宗皇帝升祔有日。元皇帝神主。礼合祧迁。或议者以祖宗之名。难于迭毁。昔汉朝近古。不敢以私灭公。故前汉十二帝。为祖宗者四而已。至后汉渐违经意。子孙以推美为先。光武已下。皆有庙号。则祖宗之名。莫不建也。安帝以谗害大臣。废太子。及崩无上宗之奏。后自建武已来无毁者。因以陵号称宗。至桓帝失德。尚有宗号。故初平中。左中郎蔡邕。以和帝已下。功德无殊。而有过差。不应为宗。余非宗者。追尊三代。皆奏毁之。是知祖有功宗有德。存至公之义。非其人不居。盖三代制礼之本也。自东汉已来。则此道衰矣。魏明帝自称烈祖。论者以为逆。自称祖宗。故近代此名。悉为庙号。未有子孙践祚。而不祖宗先王者。以此明之。则不得独据两字。而为不合祧迁之证。假令传祚百代。岂可上崇百代。以为孝乎。请依三昭三穆之义。永为通典。宝应二年。升祔元宗肃宗。则献祖懿祖已从。迭毁。伏以代宗睿文孝皇帝。卒哭而祔。则合上迁一室。元皇帝世数已远。其神主准礼当祧。至禘祫之时。然后享祀。于是祧元皇帝于西夹室。祔代宗神主焉。

建中元年三月。礼仪使上言。东都太庙阙木主。请造以祔。诏下议之。初。武后于东都立高祖太宗高宗三庙。至中宗已后。两京太庙。四时并享。至德乱后。木主多亡缺未祔。于是议者纷然。其大旨有三。其一曰。必存其庙。遍立群主。时享之日。以他官摄。其二曰。建庙立主。存而不祭。若皇舆时巡。则就享焉。其三曰。存其庙。瘗其主。驾或东幸。则饰斋车。奉京师群庙之主以往。议皆不决而罢。

贞元十五年四月。膳部郎中归崇敬上疏曰。东都太庙。不合置木主。谨按典礼。虞主用桑。练主用栗。重作栗主。则埋桑主。所以神无二主。犹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也。今东都太庙。是则天皇后所建。以置武氏木主。中宗去其主而存其庙。盖将以备行幸迁都之所也。且殷人屡迁。前八后五。前后迁都。一十三度。不可每都而别立神主也。议者或云。东都神主。已曾虔奉而礼之。岂可一朝废之乎。且虞祭则立桑主而虔祀。练祭则立栗主而埋桑主。岂桑主不曾虔祀。而乃埋之。又所阙之主。不可更作。作之不时。非礼也。

 永贞元年十一月。德宗神主将祔。礼仪使杜黄裳。与礼官王泾等。请迁高宗神主于西夹室。其议曰。自汉魏已降。沿革不同。古者。祖有功宗有德。皆不毁之名也。自东汉魏晋。迄于陈隋。渐违经意。子孙以推美为先。光武已下。皆有祖宗之号。故至于迭毁亲尽。礼亦迭迁。国家九庙之尊。皆法周制。伏以太祖景皇帝。受命于天。始封于唐。德同周之后稷也。高宗神尧皇帝。国朝首祚。万叶所承。德同周之文王也。太宗文皇帝。应天靖乱。垂统立极。德同周之武王也。周人郊后稷而祖文王宗武王。圣唐郊景皇帝祖高祖而宗太宗。皆在不迁之典。高宗皇帝。今在三昭三穆之外。谓之亲尽。既德宗皇帝神主新入庙。礼合迭迁。藏于从西第一夹室。每至禘祫之月。合食如常。于是祧高宗神主于西室。祔德宗神主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