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之蒙学 > 国学常识 > “罕言利”的孔子很温暖

“罕言利”的孔子很温暖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74W 次

商帝辛(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西周封于宋,其弟微仲即位乃孔子14世祖,孔子出身没落贵族是也。

“罕言利”的孔子很温暖

先祖的尊贵显赫是否影响孔子的人生,现已无从说起。而成为鲁国人的孔子早没有了贵族的富与贵。孔子就曾讲:“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有如此贴近的人生况味,也就有了让我们相信孔子具有平民立场和温暖情怀的理由。

然而孔子却“罕言利”,让人误解孔子很深。如宋儒程颐解:“计利则害义。”钱穆先生也以为,“利者,人所欲,启争端,群道之坏每由此”。李零教授说:孔子“多半是把‘利’当负面的东西讲,或是在‘义’的限定下讲”。全不管孔子为什么罕言利,也不管孔子罕言谁的利。当然,这样的诠释是有社会基础的。因为用心谋划利而损坏道义的事从古至今从未匮乏。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作《货殖列传》,万象过眼就有了一双透视眼。孟子激情而浪漫,放言“人人皆可成尧舜”,可又不得不直面现实,“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而孔子最为坦荡,“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你我一般有追求富裕的世俗愿望。然而又是孔子,他可以大大超越自我,“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让无数后来者钦佩不已又自愧不如。

直面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欲求,现代人不喜欢“灭人欲”的决绝态度,与此态度相比,倒是孔子更务实而理性。“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问题的对错并不在富贵贫贱,而是得之富贵或是去其贫贱的“利”是否合“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以他精神的高洁给予人们舍弃不义之利的自觉清醒和坚守道德的内在力量。

然而利会以不同的面貌在你眼前摇来晃去,让大小人为其兴奋鼓舞。孟子断言,“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荀子直言,“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孔子至圣,“见利思义”而已。利不是分水岭,而义却是定盘星。面对利的.强力诱惑,做什么、怎么做,有“义”权衡就有了可以秉持的原则,所谓“可与不可之间,有义存焉”。这显然是要下些道德功夫的,起码要分得清是非黑白,辨得明公私内外。

然而,孔子抱有更完美的理想,“君子喻于义”,让人充满期待。既有对位尊之人的道德要求,也生发对自身的道德期许。可这又是多么艰难的期待。否则何需孟子费尽口舌游说梁惠王们“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可漫长的封建历史中又有几位帝王能为?高祖刘邦号称明君,却也禁不住在新落成的未央宫得意洋洋诘问他的父亲:“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败则害,破家亡躯;成则利,化家为国。”又岂止是李世民的内心愿望。如此我们不难明白孔子“罕言”的是谁人的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