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心得体会 > 读书活动心得体会

读书活动心得体会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04W 次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下面是相关的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帮助。

读书活动心得体会

  读书活动心得体会【篇一】

《三字经》开篇有言,“苟不教,性乃迁”,这里的“性”指性格、本性的意思。我们不对人性本善或本恶下定论,但不学习,显然不能培养伟大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也有“腹有诗书气自华,人到无求品自高”的说法,所以学习影响到人本性的变化以及性格的形成,无论是自由之思想,还是独立之人格,都离不开学习。在这里,我们要否认“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的断言,因为其否认了学习的意义,教育的必要性问题。

学习的内容乃知识也,苏格拉底说过“美德即知识,而对于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知识是认识你自己”,知识是一切美德的根本,有知识方知真假、美丑、善恶,才能对自由、公平、正义有所见地,从某种程度上说,“爱知识”就是一种美德。学习又是知识的前提,在《三字经》中有“人不学,不知义”“人不学,不如物”“苟不学,曷为人”的说法。人类一切伟大的成果均建立在对知识的求索上,所以我们认为:人,均应志于学,立志于学习,此乃成人之根本。

那我们应当学习什么呢?《三字经》中说“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孝悌是知识的最初内容,是起点,如果外开孝悌谈知识,那是本末倒置。“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我想在我们的教育之中,怎么强调孝悌均不为过,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直接从“知某数,识某文”开始,而孝悌更多是在家庭教育之中得到认知。在对孝悌的教育方面,民国时期的《开明教育读本》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如果没有孝悌的起点,怎么做到父子亲、朋友信呢,如何做到“泛爱众,而亲仁”呢?“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求知亦是如此。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学?有三个方面。第一、“教之道,贵以专”,学之道,也在于专,我们不能学小猴子搬包谷,此物未完,彼物又起。专是学习中最宝贵的,应当有恒心,有恒业。第二、“幼而学,壮而行”。在《论语》中提出“学而时习之”,这里习指“照着做”的意思,而不是“温习”的意思,对人的教育,不仅仅是对“知”的教育,也是对“行”的规范。我们只有专才能知,只有知才能照着做,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第三、讲求学习的顺序。“小学终,读四书”“四书熟,经可读”“经既明,方读子”“经子通,读诸史”“史有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

三字经回答了为什么学习、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当思考的问题,都说“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这里的“养”就是知识的涵养。学习是知识的前提,而知识是一切美德的根本,所以我们应当“志于学”,只有“志于学”才能打开“源头活水”,才能“渠清如许”。

  读书活动心得体会【篇二】

记得第一次看《平凡的世界》这本小说还是在读高三的时候,那时候作为天天埋头苦读,面临高考的学生来说,看小说也变成了一种奢侈的享受。我从同桌的一堆课本中翻到了这本书,翻开书的第一页,看到的就是这样一段话:“1975年的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不会存留,往往还没到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了,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寥寥数语,用语朴实,却给读者留下一个画面感极强的景象。不知不觉间,我被这本小说深深吸引了,但这毕竟是一本长篇小说,对于正在高考冲刺的我来说,篇幅太长,只能走马观花看了一遍。

再读《平凡的世界》,却是已经参加工作。也是在偶然的机会之下,发现同事有这本小说,带着当年走马观花,不慎明白的遗憾,向同事再借了这本书,仔细品味。

《平凡的世界》讲述的是发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期间黄土高坡上双水村的故事,主要围绕孙少安、孙少平、田润叶、田晓霞、贺秀莲、孙玉厚等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的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的反映了农民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深刻的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众人人物中,我影响最深、最有感触的是孙少平。

孙少平接受过高中教育,他不甘于生活在落后的农村中,积极追求知识,是一个热爱生活的热血青年,又是一个淳朴而倔强的人。他生活在农村中,尽管家境贫寒,但他一直在致力于改变自己的行动中,就像是小说写的那样:“他慢慢懂得,人活着,就得随时准备接受磨难和痛苦。”孙少平是农民的儿子,是在苦难和饥饿中长大的,他不怕艰难困苦的社会现实,尽管在求学期间面临饥饿、衣裳褴褛,但他挺过来了,以清醒的思考,以男子汉的豁达平静的接受着这一切。但是他不满足立于黄土地上,渴望呼吸城市的文明之风,渴望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展示自己,高中毕业,当他从县城回到乡下之后,“一种强烈的愿望就不断从内心升起,他不甘心在双水村静悄悄的生活一辈子,他老感觉到有一种东西在向他召唤,他在不间断的做着远行的梦。”于是他不贪图家中温馨、条件日益变好的生活,去陌生的城市,开辟崭新的天地。尽管在城市中,他在工地当小工,与其他农民工一样背着沉重的石头,但他不沦于一般的农民工,沉重的体力劳动之后,他在简陋的工棚里挑灯夜读,不断对生活进行观察和思考。在工地打工条件好转后,他到煤矿工作,在工作中,他无所畏惧的努力着,兢兢业业,最终因工作出色而名声响遍整个煤矿,成为班长……

《平凡的世界》,尽管书中描述的是黄土高原上几千几万座村落中的一座,黄土高原上几千几万高原农民中的一个,他们身上虽然平凡,但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人生无论处于何种时期、处于何种困境中,都必将面对苦难、流言,遭受孤独、痛苦,都必须心怀理想,保持一颗不屈不挠、直面挫折、勇往直前的心。

如今,《平凡的世界》已经拍成了电视剧,我的母亲看得津津有味,她说在电视剧中可以看到她们以前生活的影子。于是,我又陪着母亲去她的年代回味了一番。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你读过的书中,藏着你走过的路、掉下的泪、爱过的人。”《平凡的世界》之所以令人难忘,因为它描述的平凡人、平凡事或许就是我们自己,或许就是我们所做的事……

  读书活动心得体会【篇三】

有一棵树,历经千年,依然“根深蒂固”。

有一棵树,饱经风霜,依然枝繁叶茂。

这棵树,以礼义为根。春秋时的万世师表孔子立于庭中,缓缓对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这棵树,以正直为干。东汉时的杨震,面对部下半夜秘密送来的十斤黄金,义正言辞地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相拒。

这棵树,以淡泊为枝。东晋时的陶母湛氏,把当官的儿子带给她的一坛公家的腌鱼原封不动地退了回去。

这棵树,以节俭为叶。明末清初的朱柏庐一生安贫乐道,留下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千古遗训。

……

这棵树就是--中国的家规。

这棵家规之树,花果累累,芳香四溢。

秦时的孔鲋,面对“焚书坑儒”,睿智“鲁壁藏书”;东汉的孔融四岁让梨;…… 孔氏子孙,世世代代崇德尚勤,廉洁礼让。

杨震家族杨震、杨秉,杨赐、杨彪四世三公,代代皆清白,刚正。

陶侃勤奋廉洁,陶渊明淡泊名利,不为五斗米折腰。

朱氏十三世孙朱晟勤学,好义,信守诺言。

……

这棵家规之树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它的果实不仅仅属于每个家族,也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食粮。中国家规中的礼义、正直,淡泊、节俭等已经融进我们的血液,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也必将会把这些家规中的精华以血脉相传,使家规这棵参天大树永远树立在中华儿女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