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文秘知识 > 2015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2015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5.29K 次

  一、两地州农业的主要特点

2015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一)产业特色突出。近年来,巴州、吐鲁番地区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坚持面向市场、发挥优势、重点突破、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做大做强了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吐鲁番的葡萄、鄯善的哈密瓜、库尔勒的香梨、轮台的小白杏、若羌和且末的红枣等,都已发展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巴州针对不同区域,因地制宜地做亮了南五县(市)的棉花、香梨、杏、红枣、蔬菜和北四县的甜菜、工业番茄、加工辣椒、打瓜、啤酒花、孜然等优势特色产业,香梨、杏浆、杏核、红枣、孜然、棉花等特色产品享誉国内外,红枣产业使若羌农民的人均收入从2000年的2074元增长到了2008年的7314元,和硕县与库尔勒市所生产的蔬菜已占有乌鲁木齐市场相当份额。吐鲁番地区科学制定结构调整规划,并将短期调整与长期调整相兼顾、适应性调整与战略性调整相结合,全地区农业结构正由葡萄、棉花、小麦、瓜主导型向葡萄、瓜、设施农业、红枣等多元复合型转变,产业结构日趋合理,葡萄、哈密瓜等产品蜚声海外,反季节果蔬畅销乌市各大市场。

(二)发展目标明确。两地州在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不断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做亮特色产业之后,也科学地制定了发展目标。巴州坚持优质、高产、高效、生态的原则,提出在稳定发展粮棉的同时,提升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经营水平,进一步做强香梨、红枣、杏、工业番茄、加工辣椒等特色产业。吐鲁番地区按照面向市场、发挥优势、重点突破、调出特色、协调发展的要求,制订了以调优、调高、调特为方向,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走精品产业之路,努力提高葡萄、设施农业、西甜瓜等三大特色产业的发展水平。

(三)保障措施得力。两地州石油、天然气、矿产品都比较多,二、三产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很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各级党政领导仍继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大“三农”扶持力度,亲自抓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的发展,支持农业生产健康发展。农业部门加强种子、种苗、农药、肥料、农机、地膜等农资的质量监管,注重农科教、产学研的结合,联合科研教学单位技术力量,认真抓好新技术示范、试验和推广,广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中的贡献率。

(四)发展效果明显。两地州的特色农业和部分县市的设施农业发展已成规模,农民收入都比较高,高于全国和自治区的平均水平。如若羌县共有耕地16万亩,其中,红枣种植面积已达12万亩(1400万株),初步实现了从红枣零星种植到建设中国西部优质红枣核心区,从红枣传统粗放管理向科学栽培管护的重大转变,初步实现了绿洲生态明显改善和农牧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的“双赢”目标。预计今年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7314.64元,仅红枣一项的收入就达5670.2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7%。目前,大部分红枣地亩产效益都在万元以上,出现了很多10万元户农民,个别已成百万富农。库尔贵村61岁的老农孙力,今年34亩红枣挣了30多万,盖起了村里统一规划的近200平方小洋楼。红枣产业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真心拥护。

(五)增收潜力较大。两地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全区较高水平,但主要是靠种养业,非农收入相比内地省份还较低,仅占20%左右。要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可做的工作还有,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独特而丰富的资源优势,落实好国家及自治区的强农惠农政策,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就一定能为农民朋友挖掘出增收潜力。一是农业内部挖潜。可通过优化农业结构、应用先进技术、提升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挖掘农业潜力。二是农牧结合。可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以农带牧、以牧促农,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三是用活用足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国家及自治区的强农惠农政策越来越多,尤其是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三农”工作是全党的重中之重,加之近日国务院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对农牧民增收非常有利。四是增加非农收入。两地州二三产业的逐步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为增加农牧民非农收入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建立情况

(一)两地州已初步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近年来,巴州、吐鲁番地区认真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用科学发展观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在不断提高复播套种指数,推广多熟制和立体栽培模式,应用膜下滴灌节水技术,实行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栽培,有效提高了亩均效益的同时,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努力做好产地与国内外大市场的连接,打造和做亮了一批农业名牌,使特色农产品持续快速增值。并根据当地发展二三产业的实际需要和农民的自身情况,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较快发展,都已初步建立起“种养效益+政策惠补+非农收入”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速度增长。

(二)两地州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比较高。2007年自治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150元,两地州农民人均纯收入都高于这个水平,巴州超出2000多元,吐鲁番高出近1500元。巴州近三年保持了10.4%、9%、12.5%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预计今年为10.04%,达到5787元,同比增加549元。吐鲁番地区在农民人均耕地仅有1.47亩的情况下,预计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仍然能保持7.72%的增速,达到4829元,同比增加346元。

(三)主要做法。两地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的做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1.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努力形成高效特色产业。两地充分发挥水土、气候、光热、物种等资源优势,不断优化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培育壮大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奠定了农民增收的基础。曾以种植棉花、粮食为主的巴州,近年来在稳定粮棉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成功地做强了库尔勒市的香梨、轮台县的小白杏、若羌和且末两县的红枣等“一县一品”。全州今年播种各类作物面积预计可达381.29万亩,经济作物就有302.36万亩,较上年增加27.84万亩。若羌县仅有耕地16万亩,红枣面积就达12万亩。红枣在且末县英吾斯塘乡已成为当地的“致富树、养老树、长青树、生态树、团结树、双语树”。吐鲁番地区实施“退粮还经”、“退棉增效”战略,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精品农业,按照“优质、高效、安全、低耗”八字方针,将退出的耕地用于发展以瓜菜为主的设施农业、鲜食葡萄等高效经济作物。今年全部退出小麦种植,棉花种植面积40.1万亩,其中套种瓜和孜然30.72万亩,减少正播面积4.3万亩;西甜瓜12.17万亩,葡萄45.96万亩,已建成设施农业10.05万亩。葡萄、西甜瓜、设施农业已成为吐鲁番地区的主导产业。

2.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增产增效作用。两地州不断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服务工作,大力推广应用膜下节水滴灌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多熟制和立体栽培模式,不断创新设施农业生产新技术,积极引进农作物优良品种和提高良种覆盖率,为农民增收提供了科技支撑。库尔勒市大面积应用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进一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棉花膜下节水灌溉技术,实现全市棉花单产、总产双增加。轮台县积极推行杏粮套种、杏棉套种,亩均收入普遍达到2200至2500元。鄯善县采取投资150万元建设科技培训中心、与新农大合作建立博士生指导站和研究生实习基地、聘请山东寿光技术人员进行指导等措施,使温室果菜亩均纯收入今年前十个月就已达到1.527万元。

同时,两地还努力推进农业标准化,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中心,开展农业质量安全普查和例行抽查,推进农业品牌战略,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加强申报认证工作,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吐鲁番市竭力打造“楼兰神”哈密瓜精品基地,今年面积已达4180亩,年产约2700吨,恰特卡勒乡七格布拉村的精品瓜亩产800—1000公斤,收购价3元/公斤,亩收入最高达到了4000元。

3.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就如何增加农民收入,两地在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努力提高外出务工就业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强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使农牧民非农收入逐年增加。吐鲁番地区今年农牧民人均二三产业和劳务纯收入预计可达1049.95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42.85元,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21.74%。交通不便的且末县,做到了资金投入、组织督导、技能培训、岗位开发、管理服务保障等“五到位”,大力实施“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就地转移输出一批、在农产品的深加工中实现转移输出一批、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转移输出一批、在发展城乡第三产业中转移输出一批、在实施大项目建设中转移输出一批、在‘订单劳务’中实现转移输出一批”的“六个输出一批”工程;并积极建设14万亩人工育苇工程和加快矿业开发进程,初步形成了长期的劳务输出基地,今年已累计转移输出4898人次。

(四)影响农民持续快速增收的主要因素。虽然两地州农民收入水平比较高,但还是存在一些影响农民继续增收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不足,农业贷款仍然困难,农民生产性投入的积极性不高,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缓慢。二是农资价格的上涨,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减少了农民收入。三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非农产业发展滞后,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主要依赖农业。四是大中型龙头企业少,农产品加工企业小、散、乱和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相对滞后,带动农民的能力不强。五是水资源的匮乏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上述诸多困难,两地州农业局建议: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继续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坚持效益优先,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开拓多元化销售市场;坚持城乡统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农牧民非农收入;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切实解决水资源匮乏制约农业发展的问题。

  三、农业法制建设及综合执法情况

(一)做好农业普法工作,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年初以来,巴州按照自治区农资打假工作的总体安排部署,各级农业部门积极联合工商、质监、物价、公安等部门,加强协作,密切配合,认真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出动车辆66车次,出动执法人员1030人次,发放宣传材料5.6万份。吐鲁番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活动41次,发放各类法规宣传材料25000余份,张贴宣传语1500余条,通过各种宣传咨询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广大消费者和农民群众依法保护自身利益的意识。

(二)履行农资监管职责,认真开展农资打假活动。今年以来,巴州以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农药、种子、化肥等违法行为为重点,对全州农资市场300户农药、种子经营者进行了大规模的清理整顿,全面检查了经营户的经营手续、进货渠道、各类肥料养分含量以及商标等情况,确保了春耕生产的化肥、农药、种子有序供应。全年共检查186个农药品种、合计285吨;抽检种子53个品种,90个批次;查处并受理违法种子案件21起,目前已结案19起,挽回经济损失51.44万元。吐鲁番地区农业局结合“3·15”农资打假活动,联合地区工商局和质检局,组织地区农技中心、种子站等部门的执法人员,在辖区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联合专项整治行动3次,共检查各类农业投入品种子类12000批次,农药4000公斤,化肥5000吨,植物生长剂1000公斤,查获伪劣种子400公斤。查处各类损害农民利益案件59起,当场处罚处理的案件5起,立案处理案件9起,责令改正处理案件17件,口头警告23起,罚款12600元。

(三)农业综合执法发展缓慢,存在问题亟待解决。实行农业综合执法有法律依据,是国务院及农业部的要求,是基层的迫切需要。但巴州、吐鲁番地区的农业执法,还是由农业局委托所属种子管理站、农技中心等事业单位的分散多头执法,存在执法行为不规范、执法效率不高等问题。除和硕县、吐鲁番市外,两地州的其它10个县市均未经编办批准成立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州和地区一级也没有成立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兼管农业执法工作;农业执法所需经费没有列入财政预算。执法机构不健全、执法人员素质较低、执法经费没有保障,是农业综合执法遇到的主要问题。两地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资和大部分农产品市场已经完全放开,农资和农产品经营主体成倍增长,为追求自身利益,损害农民和消费者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如果在农业系统不实行“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就会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两地建议,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进全区农业综合执法的意见,明确农业、编制、人事、财政部门在推进农业综合执法过程中的职责,为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有关农业法律法规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四、农业重大规划及项目建设情况

(一)巴州争取项目多,希望国家继续加大支持力度。2008年,巴州农业局争取落实农业项目13项65个、涉及棉花良种推广、沼气建设、退耕农户口粮田补助、测土配方施肥、阳光工程、农民培训远程接收设备、设施农业发展、国家级标准化实施示范县、一村一品、小麦病害防控、特色农作物良种补贴、自治区乡镇企业工业园区扶持项目、自治区乡政企业财政贴息项目等,总投资9738.9万元,其中中央9057.96万元,自筹资金680.94万元。这些项目的相继实施,为带动当地支柱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生产能力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希望国家继续加大项目支持力度,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

(二)吐鲁番制定规划多,希望国家给予项目资金支持。近几年,吐鲁番地区注重规划对农业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的引导作用,陆续制定了《葡萄产业发展规划》、《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规划》等全局性规划,建立了农业项目储备库,进一步完善了项目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了项目管理人员培训,不断加大项目跟踪监管力度,农业建设项目管理日趋规范化、科学化,在确保项目建设进度、资金安全及提高农业投资效益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吐鲁番地区农业局反映,吐鲁番农业品种结构单一、基础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争取国家项目支持难度大,希望国家和自治区在项目和资金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五、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两地州在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总结好的经验,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继续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总结经验,在高起点上迈出新步伐。希望两地州农业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总结30年来农村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学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在高起点上迈出新步伐。要继续坚持三条行之有效经验:一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首要任务的经验;二要坚持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目标的经验;三要坚持把推动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作为重要工作内容的经验。要继续发扬不畏艰难险阻,战风沙、斗酷热的优秀品格,与时俱进,把棉花、葡萄、哈密瓜、香梨、杏、红枣、啤酒花和设施农业等“新疆农业名片”做得更亮,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新贡献。

(二)大力实施“六化”战略,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根据两地州的实际情况和农业发展水平,要大力实施“六化”战略,使两地州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

1.实施品牌化战略,充分发挥品牌效益。近年来,农业系统在认定和宣传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工作,已经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随着农业名牌发展战略的实施,各级农业部门高度重视名牌农产品的培育和认定宣传工作,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也创造了很多市场知名度都较高的名牌产品。两地州的优势产品和特色产品都比较多,要相应地创造更多更好的品牌、名牌农产品,努力提高它们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2.实施标准化战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两地的农产品绝大部分是外向型的,香梨、杏酱、红枣、鲜食葡萄、葡萄干及葡萄酒、哈密瓜、辣椒及辣椒酱、番茄酱等产品都销往国内外。因此,两地州必须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纳入标准化轨道,制定和严格执行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按要求对农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检验,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

3.实施合作化战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群众在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自主创办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是对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丰富和完善,是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中的重大制度创新。国家颁布《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和组织原则。两地州正处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探索和起步阶段。发达省区的实践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共同进入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更好落实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政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两地州生产同类农产品的农民很多,希望积极引导、支持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充分发挥合作组织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4.实施产业化战略,提高农业效益。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基础上,依靠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和组织带动农户进入市场,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经营机制,是推动农业向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转变的一种新型经营形式,是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是继家庭承包经营之后亿万农民的又一伟大创造;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产物,体现了农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表现出广泛的适应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两地州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出更多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龙头企业,更好地发挥他们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5.实施科学化战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继续狠抓常规技术普及,突出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组装配套并推广实施一批增产、节本、增效的重大成熟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进一步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强化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引导农业科技人员面向生产第一线开展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加快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不同岗位需要的各类技术人才。继续加大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建成一批集示范、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农民培训基地,逐步形成地县乡村培训基地网络和培训体系,努力实现“一户一人一技”的目标。继续狠抓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大规模转移就业,由主要从事种植业向从事养殖业、林果业和设施农业转移,由主要在农业和农村内部就业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开拓区外、国外劳务市场。

6.实施法制化战略,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法制保障。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领域基本实现有法可依,但我区地县两级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条件还没有完全具备。农业厅正在研究制定关于推进全区农业综合执法的意见,拟建议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各地执行,希望两地州农业部门在继续做好面向农村普法宣传教育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加大对执法人员的培训,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为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法制保障。

(三)顽强拼搏,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两地州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勇往直前的创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一切问题,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举措和领导方法,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努力做到“三创”,一是以创新思维来谋划和推动工作;二是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创新机制和体制;三是创造更多国内外知名农业品牌,从而开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