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说课稿 > 说课稿范文合集9篇

说课稿范文合集9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97W 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范文合集9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轻与重”一课是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已有的经历和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内容的选取都是学生身边的、常见的、感兴趣的事物,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生活体验。本节课的教学以实践活动为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在物体轻重比较的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物体的轻与重。

技能目标:在实验的过程中,人人动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比较活动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学生情况

我班现有学生36人,学生整体情况较好,学习氛围较好。大多学生学习习惯较好,但是上课思维不活跃,敢于大胆发言人很少,有个别学生懒于动脑,思考问题,基本的知识都无法掌握。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所接触的事物及思考问题的角度都有所不同,所以出现了个体差异。其中大部分能够积极参与到活跃的学习活动中,针对这些问题,我采取的对策是: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利用有趣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教材及学生的潜在因素,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做到因人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设计理念及教学方法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设计意图,我采取“问题情境—自主建构—验证—应用拓展”的教学方法。教学的内容主要从现实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实物和游戏中选择——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事物,如情境的创设利用“小猫买生日礼物”引导学生入境,以活动为载体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为此构建新知的过程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让学生在猜一猜、掂一掂等活动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开阔思维,并引发创新的欲望,并且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学生身上,让他们在观察中思维、比较中对照,从中不断完善自己,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四、教学流程

在引入部分,我先让学生凭生活经验用眼睛观察来比较两个物体的轻与重,然后再过渡到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中的2个盒子哪个重哪个轻,,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去猜想、实践、体验、论证。学生想到了很多方法,如生活中使用的工具,天平称等等。这样的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注意力马上集中在如何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轻与重。当没有这些工具时马上想到了用手来掂一掂,在这一部分中学生大胆地猜测、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学习兴趣提高了、主动地进行思维。在“掂一掂”的设计中,我选择了四样物品:苹果、梨、水、气球。在教材中有苹果和气球两样物品,我结合教材又增加了两样,这样在比较时,学生就有6种不同的选择,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小组活动更丰富,还可以让学生有较多的语言训练。在猜测中有的学生会认为大盒子重,可见学生常常会有“大的就是重的”这样的误解,“气球”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说“气球中间是空的,所以它轻”从而体验到物体的轻重不但与它的大小有关,还和它的材质有关。

在“拎一拎”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层层推进:两堆物品又如何比较轻与重,当物体的数量比较多的情况下,(如一堆梨和一堆苹果的总重量谁重谁轻)是不是也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来比较得出结论呢?这里我借助了课件向学生直观演示,当比较两堆物体的轻与重时,用拎的方法较为合适。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人人参与,通过与同桌伙伴合作拎一拎同桌的书包来体验“拎”的感觉。

当两个物体重量比较接近无法用手感觉时(掂不出)该如何来判断,在实践中又对学生提出了新的问题:当2个物体的重量差不多时,还可以用手边的工具——橡皮筋来“吊一吊”,但前提条件是橡皮筋的长度是一样的。在这个环节中我反复让学生指出该看哪一段的长度,有的孩子会误解,以为谁最低谁就最重。在这里我又结合课件形象的显示出橡皮筋拉长的长度。

在五样物体比较轻重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掂、吊、拎的方法,并进行了充分的体验,例如,在掂一掂中,学生自己选择两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在个别学生尝试了“拎”后,让所有的学生拎一拎自己的书包和同桌的书包,比一比轻重。在这些体验活动之后,要比较五样物体的轻重怎么办呢?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选择、判断,有目测、有用生活经验估测、有两个两个掂,最后选择了用橡皮筋吊的方法,这是对所学本领判断后的灵活运用。每组人人参与,学生有选择地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最后把比较结果记录在纸上,这里即提升了学生的研究判断能力,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活动的组织也更有序了。应该说这个活动让学生的思维更深入了,对如何运用方法来比轻重也比较清晰了。

拓展部分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方法的运用和培养他们发散性思维。学生通过看图可以说清图意并能从中发现1个苹果的重量等于2个香蕉的重量,也有的同学说出了1个苹果比1个香蕉重,从而通过等量代换的方法比较出左右两边物体总重量的轻与重。在最后一题学生能通过前段时间学习的本领用“算一算”的方法来比较出物体的轻与重,整节课我充分运用了集体的力量,学生讨论得很积极,想到了许多方法,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合作精神也体现出来了。

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的学习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为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通过一系列的情境设置,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从事操作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掌握了判断方法,培养学生估测能力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课中自主参与、互动体验、感悟交流,学生在一系列的有效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和协作精神,同时让学生积累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云雀的心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第六单元里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全文以拟人化的手法记叙了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上看到伐树毁林的危害,说明保护森林的重要性,表达了小云雀想把沙漠变成绿洲的心愿。全文共15个自然段,按照云雀飞行的地点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人们伐树毁林,森林变成沙漠。

第二部分(第5—10自然段):写人们伐树毁林,河水泛滥成灾。

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写森林是个巨大的空调器。

第四部分(第14—15自然段):写把沙漠变成绿洲是云雀的心愿。

本文以小云雀和妈妈对话的形式,寓环保知识于有趣的故事中,语言通俗流畅,富有儿童情趣,读起来朗朗上口,是适合学生朗读的好材料。

这篇课文所在的单元以“环保”为主题,教育学生要保护环境。编者将这篇课文作为第三篇课文安排在第六单元里,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前两篇课文的基础上,再通过本课的学习,更深入地感受森林的重要性,认识伐树毁林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新课标对中年段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单元重点、本课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①认识本课9个一类生字和2个会认字,懂得“咆哮”、“泛滥”“乱砍滥伐”等词语的意思,能运用“可以……也可以……”造句;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将云雀的心愿以及不同情境下的心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并能分角色进行对话表演,培养孩子的朗读能力、感悟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说话以及表达与交际的能力;

③理解课文内容,能从课文内容中懂得保护森林的重要性,体会人类植树造林的美好心愿,增强环保意识,并能落实到平时的生活实践中去。

3.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内容是围绕“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这句话展开的,课文不论是写伐树毁林森林变沙漠、河水泛滥成灾,还是写森林是个大水库、是个巨大的空调器,都是为了突出森林的重要性。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了解森林的重要性。由于受到知识水平的限制,学生理解“森林是大水库,是一个巨大的空调器”比较困难,这就成为学生认知的一个难点。另外,引领身处相对美好环境中的孩子体会出云雀的心情、明确云雀的心愿并能受到启迪,增强自我环保意识,与作者的表达意愿能达成共识也是理解与感悟的一个难点。

4.课时安排:

我准备用两课时来实现教学目标。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认识所有生字并完成书写任务;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习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知道云雀的心愿是什么。第二课时,引领学生读懂课文,理解内容,知道森林的好处,树立环保意识,并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在品读文字中升华情感。我下面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5.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情

在教学本课之前,学生在前面已学习了几篇和环保有关的课文:如《走,我们一起去植树》、《特殊的葬礼》、《沙漠中的绿洲》等。对于环保知识已了解不少,这是顺利完成本课教学的有利条件。但由于四年级学生阅历浅,对本文中涉及环保的科学道理较难理解,根据这些实际,在教学时我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一)说教法

根据大语文教学观和建构主义理论以及新课程相关要求,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来实现预设目标:

1.朗读教学法

只有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才能在读中感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本文是以小云雀和妈妈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的,语言生动有趣,适合朗读。在教学中,我把朗读训练贯穿始终,采用自由读、同桌互读、带着问题读、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等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培养一定的语感。

2.情境教学法

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体验文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这样往往比教师单一的讲解更深刻。

在本文教学中,我以语言描绘、声音感染、录像震撼、表演体验等不同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感受课文内容,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3.对比教学法

为了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理解文中重点部分,适当采取对比观察、对比朗读、对比想象,在对比教学中突破教学重难点,受到心灵的洗礼。

(二)说学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只有深入文本和文本进行深入的、多层次的对话,才能深刻领悟课文内容。因此,本节课中我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边读边画、边读边悟、边读边想、边读边练,个体自学与合作交流相结合,促使学生以读悟语,以读促解,以读升情,从而达到三维目标的同步发展。

  三、说教学过程

(一)心愿引领,激起阅读欲望

1.(播放小鸟的叫声):同学们,听!小云雀叽叽叽地叫着,正向妈妈表达自己的心愿呢。那么,小云雀的心愿是什么呢?(齐读,板书:让沙漠变绿洲)

2.孩子们,小云雀身小心不小,它怎么会有这样的心愿呢?今天,我们跟随小云雀和妈妈一起去看一看就知道啦!

【这样的开场白直奔主题——云雀的心愿,让云雀的心愿先在学生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同时激发起孩子的阅读欲望,引导他们满怀好奇地去探询这一心愿的由来。】

(二)理清脉络,引导有序感知

1.小云雀为什么会有这么伟大的心愿呢?请阅读第1-13段,画出关键的词语,反复阅读、理解。

2.同桌讨论,集体交流。

【继续紧扣课题深入探究。同时,在集体交流时让孩子理解,为下面引导孩子自主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后,自然思路清晰,自主学习必定事半功倍了。】

(三)抓住重点,启发自主阅读

1.读中画画:小云雀每到一处地方看到了(或感觉到)什么?是什么心情?在与妈妈的交流中它知道了什么?最后它终于明白了什么?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认真阅读2到13自然段,注意一边读,一边到文中画出相关的词句。

2.读后填填,注意选用合适的词句来概括。

飞到哪里 心情及原因 知道了什么 最终明白

沙漠上空

大河上空

森林里

3. 小组交流自我阅读的结果,再大组交流,取长补短,相互评议。

【语文课上要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孩子,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培养孩子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思维方法;读后填表的练习是让孩子们边学边练,既是对学生读书结果的检测,又培养孩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的能力;合作学习既是相互学习的过程,也是个个参与、人人探究的过程,达到全面提高的功效。这一自学方法正是新课程理念中提倡的自主学习方式,能促进孩子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品读感悟,突破教学难点

在上面的环节中,老师相机进行品读感悟的引导显得非常重要。

1.伴随着孩子们的评议与交流,我会适时创设以下三个对比情境,来促进孩子品读文本:

(1)观察图片,创设对比情境一:沙漠与森林。

(2)观察录像,创设对比情境二:泛滥成灾的河水与“森林水库”的蓄水示意动画图。

(3)观察动画,创设对比情境三:沙漠上空满头大汗喘气飞翔的云雀图与栖息在森林树枝上欢唱的云雀图。

2. 有感而发,小结感受: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努力用上“可以……也可以……”,让学生有条理地说一说,除了书上告诉我们的三个作用,还知道森林的什么作用。

3.分角色朗读全文,再次感受云雀美好的心愿。

【这里巧设三个情境对比,用形象直观的画面渲染气氛,感染学生,激发情感。再品读抽象隐形的语言文字时,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刻了,感情升华了,自然重难点也就突破了。】

(五)拓展提升,增强环保意识。

1.关注现状,畅谈感受:

观看录像一:江西江堤决口5——11米的灾害实况;

观看录像二:甘肃泥石流灾害中村庄消失及救灾实况。

师:孩子们,也许我们现在身处的不是沙漠,也许我们还未亲临决堤的江水,但看看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情景,你有什么感受呢?你不想对人们说些什么吗?思考两分钟。

2.撰写一份倡议书:请向人们说清森林的作用和乱砍滥伐的害处。

【结合现实进行拓展,体现了语文学科开放性的特点。课文虽然学完了,但课文告诉学生的、学生心灵感触到的还没有结束。面对现在如此恶劣的地球环境,让孩子们在触目惊心

的现状中发出倡议,是对文本内涵的深入,是对文本语言的内化,是对保护地球的情感升华,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

说板书

【这样的板书简洁明了,重点突出,还能一目了然地看出文本层次。】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坐井观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三册第四组第十三课。本文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小鸟从天上飞来,说天很大;青蛙坐在井底,说天很小。课文有七个自然段。第一段讲青蛙和小鸟所在的不同地方,交待了发生争论的地点;接下来的六个自然段讲了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第一次对话交待了小鸟从哪儿来,来干什么;第二次对话讲青蛙和小鸟因对天的大小看法不同发生了争论;第三次对话讲青蛙坚持自己的错误看法,小鸟再次指出青蛙“弄错了”,要它“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弄清天到底有多大。这则寓言说明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正确,是不对的。本课位于教材的第三组,这组教材围绕“怎样想问题、看问题”这个专题,选编了一些能给人以启迪的成语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第一篇课文“识字4”与本组课文都有一定联系。而本篇课文则第一个分说了道理。它处于承上启下及过渡位置。因此,本课是本单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中的一步棋子,是从掌握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架桥梁。

低年级的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故事中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像和煦的春风,吹进孩子们的心扉,而且大多数学生在以前的生活中从父母那里、从自己的课外读物中已经听过这个小故事。那么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这篇课文的吸引力就不那么大了。如何让大部分学生在已经熟悉的小故事中更进一步地学习到其中的'寓意呢?根据《小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3个生字。会写字个字。

2、情感目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能力目标: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及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四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再有,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可采用简笔画、录像、动片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背、演”等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做实验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流程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的教学方式,我安排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充分朗读,读中质疑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在上课的前5分钟内,我简洁地提出本课的教学目标之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这样一来学生对课文就有了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学生在读的时候,我要求学生做到读准字音,鼓励学生“比比谁读得流利、谁读得好,就奖他一面小红旗!”。学生们由于受到了小红旗的激励,课文读得可起劲了,有的学生边读边画,有的学生还加上了动作等等。在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动笔勾画出弄不明白的词语和读不懂的问题,让他们大胆质疑。“同学们,我们比一比,看看哪个小朋友最会读书,能提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有的从课题中提出“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有的从课文中提出“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有的还从课后思考题中提出“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什么事争论谁说得对”等等。根据学生的质疑,我及时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阅读课文穿针引线。

  (二)、以疑引读,思后释疑

学生对自己提出的疑问,都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得到答案。我充分把握这一契机,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自己的角度,有重点、有难点、有目的地去读课文。“同学们,你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还是要小朋友们自己来解答。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通过看图,联系上下文想想提出来的词语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这些不懂的问题读课文后能不能弄懂,自己再读找答案。”在读的过程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释疑,点燃思维火花,促使学生“多思”“苦思”。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画理解“井沿”即井口的边,并让学生张贴小鸟和青蛙各在井的什么位置;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大话”就是“吹牛”“不实在的话”;联系句子和上下文,通过读,找小鸟说的话:“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理解“无边无际”就是“非常大,大得没有边际”,并扩展思维“除了天无边无际,哪些事物也能说无边无际?”学生说出很多答案:沙漠、宇宙、大地、草原……于是我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学生通过质疑引读,在思考后自己解开了心中的疑问,思维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三)、读后悟理,角色体验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达到,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感悟出来,还是老师硬塞给学生。所以,明白道理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完成这一目标时,我要着重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抓青蛙说的“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天天”“一抬头”,借助青蛙坐在井底的电脑软件,让学生边读边思:青蛙为什么会错?最后得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它的目光狭小,所见有限,导致它把天有多大都弄错了。

2.抓青蛙的神态和表情。一个“笑”字引出了青蛙很自大,一点也听不进小鸟的话,还自以为正确。通过对“笑”字的揣摩,学生知道了,不学不问,不听劝告,还自以为正确也是导致青蛙弄错的原因之一。

3.通过对小鸟和青蛙正确、错误原因的分析,学生自己悟出了此篇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真正理解了“坐井观天”这则寓言,并引出“该怎样做”这个问题,学生们各抒己见,用学得的道理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生活。

4.角色体验,我请学生们在小组里一个读青蛙的话,一个读小鸟的话,让他们也试着争论,这样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训练学生感情朗读。

  四、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在板书中,我利用简笔画和图片吸引学生,理解课文,提示寓言,板书如下:

12、坐井观天

天无边无际 --- 大的很

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要自以为是。

  五、说教学反思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我认真地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我认为无论是从设计上还是从课堂实践中我的尊重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六十个孩子就有六十只青蛙,六十只小鸟。他们有自己的独特感受。我拼弃了以前那种刻意去追求“标准答案”,哪必须得读重音,哪必须读拖长音或读轻声,而是充分的给时间让孩子自己去探究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互助中研究,合作中探索,充分地肯定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以及独立性。

其次,我注重了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自主有机结合。这节课我注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自己去明白其中的道理。同时也注意了如何体现老师的“导”。分角色朗读的训练,我完全放手让孩子自主学习。从学习的效果看,优秀的学生,有较强自学能力的孩子,自主学习的效果明显,能读出不同角色的特点。对于一些后进的学生,他们也能在小组的帮助下区分角色的特点,先自由练读然后再和其他小组成员一起读。这不仅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而且让学生们体会到了小组成功的喜悦。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其一,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训练机会。当我组织学生四人一组进行练习时我发现:学生们往往就练喜欢的角色,所接受的训练是单一的。我想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情景,让学生有更多的训练机会。这样才利于学生们整体综合发展。其二, 这节课我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尤其是让生生之间进行赏析性的评价,这使被评价的学生得到激励,感受成功的喜悦;但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却十分单一,如:真好、不错、真棒、好极了等等。我想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具有判断性、鼓励性和一定的高度。也就是说:教师在评价时不光要表扬学生还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一个判断,并用具有一定高度的语言加以概括,真正给学生以更多的知识。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首先,我简要地对教材和学情进行分析,同时阐明我确定的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目标。

  (一)教材简析

从本框地位来看,本框既是第六课的教学重点,也是第六课的教学落脚点。本框在第一框初步认识情绪的基本类型及情绪对人的影响和作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把握自己情绪变化的特点,学会合理地宣泄与调控自己的情绪,培养和保持乐观的心态,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首先,从普遍性上来讲,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很不成熟,情绪的冲动、不稳定、极端化等特点,使得不少学生成为不良情绪的俘虏,妨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影响同学之间的友爱和团结,甚至违反校纪或国法等。其次,从特殊性上来说,我校作为一所海口市西郊的普通中学,地处城市和乡村的结合部,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整体较差,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能力不强,许多学生进入七年级以后,难以适应初中生活,渐渐产生烦躁、焦虑、不安乃至厌学等消极情绪。而他们又缺乏对自己情绪的正确认识能力和合理调控能力,往往将很多琐碎的小事演变成为发生口角、打架、斗殴的导火线。这就需要老师恰当地给予引导,使他们认识到,青少年的情绪亟需调控,要掌握一些克服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并学会关爱他人的情绪感受,以利于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的班级和校园。

  (三)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知道并能逐步掌握调控情绪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

因为要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就要在正确认识情绪的基础上,掌握调控情绪的有效方法。从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和学生的学情来看,引导学生知道并能逐步掌握调控情绪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

2、教学难点

合理表达和调控情绪,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是本课的难点。

因为七年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还很不成熟以及阅历水平、思维能力的有限,很多学生在认识上有一个误区:认为当喜则喜、当怒则怒,情绪表达完全是个人的事情,他们在发泄情绪时往往不太会顾及他人的感受,因此引导学生无论表达情绪还是调控情绪时都要记得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是有一定难度的。

  (四)说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

(2)尊重他人,关注他人的感受,适时适当地表达个人的情绪。

2、能力目标

(1)逐步掌握一些情绪调节的有效方法。

(2)培养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

(3)能够较理智地调控自已的情绪。

3、知识目标

(1)了解青少年时期情绪易于波动、不稳定的特点,明白情绪需要个人主动调控的道理。

(2)知道情绪调控的一些有效方法。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主要运用以下四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三个情景,贴近学生生活,实现直观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小组合作探究法: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互相提出解决烦恼的办法并作出反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相互关爱的品质。

3、活动探究教学法:新的课程标准要求 “让学生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两个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4、问题激趣教学法:根据“思维总是始于疑问”的思维规律,我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由浅入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念,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

我确定以上教法的依据是:①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共同学习的互动过程。因此,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思品学习环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达成师生、生生间的情感沟通,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②本校七年级学生的具体学情。

  三、说学法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本框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学法指导主要有以下三种:

1、自主阅读学习法:本节课设计了两次学生阅读教材的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自学获取知识的能力。

2、合作探究学习法:通过小组同学间的合作,充分发挥团体合作的精神,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

3、问题讨论学习法:针对问题,通过讨论、各抒己见,共同探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确定以上学法的理论依据是:①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②本校七年级学生的具体学情。

  四、说教学程序

本框题的教学程序是沿着不良情绪“为什么调控”、“能不能调控”、“怎么去调控”的逻辑线依次推进的,因此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必要的整合,将“青少年的情绪需要调控”的内容放到了“情绪是可以调适的”之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三个情景、两个活动来串联教学过程,以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强调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教学目标。下面我就简要阐述一下这一框的教学程序:

  (一)引用材料,巧妙导入新课(4分钟)

本节课的导入,我引用的是3月22日发生的南平实验小学13名小学生死伤的惊天血案的新闻材料。我通过PPT给出的这一新闻的典型图片和简明新闻解说设问:郑民生因为长期处于消极情绪中以致制造惊天血案,走上了违法犯罪的不归路的惨痛教训给你什么启示?然后紧承学生的回答,巧妙导入新课——《学会调控情绪》。

  (二)给出教学问题,明确学习目标(1分钟)

导入新课后我用PPT给出本节课的三个主要教学问题:

1、为什么青少年的情绪需要调控?

2、情绪能调控吗?为什么?

3、排解不良情绪有哪些常用的方法?

给出主要教学问题的目的是让师生一起带着问题进入教学过程,明确目标,以便更加有效地参与课堂,同时也为课堂最后的检验打下基础。

  (三)实施新课教学,解决教学问题,达成教学目标

1、情景一:出黑板报引发的尴尬(6分钟)

通过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出黑板报的情景来设问,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特点以及这种情绪特点会带来的不良影响。解决第一个教学问题——为什么青少年的情绪需要调控?

2、情景二:相同的雨,不同的情绪(8分钟)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4页的漫画,思考并回答问题,让学生明确:不同的需求、不同的看问题的角度,会带来不同的情绪表现以及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控制自己的情绪的道理。解决第二个教学问题——情绪能调控吗?为什么?

3、情景三:哭婆婆变笑婆婆(2分钟)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5页“相关链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积极的态度带来积极的情绪,消极的态度带来消极的情绪也就是不良的情绪的道理。明确我们应该积极调控情绪,发挥情绪的积极作用。那当不良情绪来临时如何进行调控呢?引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调控情绪的有效方法。

4、活动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10分钟)

让学生自学课本第66页至67页的“相关链接”,同时用PPT给出七年级学生小雯调控情绪的材料,让学生思考并开展四人小组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1、调控情绪有哪三种常用的有效方法?

2、小雯运用了哪些调控情绪的方法?

3、你如何理解“合理发泄法”的“合理”二字隐含的意思?请举例说明。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教师引导等方式,多管齐下,强调并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解决第三个教学问题——排解不良情绪有哪些常用的方法?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活动中,通过对第三个小问题:“你如何理解‘合理发泄法’的‘合理’二字隐含的意思?请举例说明。”的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意识到无论表达情绪还是调控情绪时都要记得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必要性,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同时也为下一课时“喜怒哀乐,不忘关心他人”的教学打下伏笔和基础。

5、活动二:活学活用,互帮互助(10分钟)

在这一环节,让学生运用刚刚学到的调控情绪的方法,锻炼学生调控情绪的能力,践行在表达和调控自己的情绪时要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原则,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和互帮互助的品质。进一步强调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还能落实本节课能力目标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活动步骤和要求如下:

第一步:每位同学在老师发的卡片上写上自己的姓名、烦恼的内容。(课前完成)

第二步:每位同学在自己的卡片上填写计划采用的解决方法。

第三步:同桌互换卡片,填写“同学一的评价”和“同学一建议的解决办法”两栏内容。

第四步:前后桌互换卡片,填写“同学二的评价”和“同学二建议的解决办法”两栏内容。

第五步:将烦恼卡片还回烦恼主人,由主人分别对同学一和二的建议做出反馈。

第六步:教师选取几张卡片进行点评总结。

6、课堂小结:(4分钟)由学生结合主要的教学问题来谈收获,最后再由教师用PPT给出本课时的知识结构图进行总结,用知识结构图中的三个教学逻辑问题来回应课前的三个主要教学问题,首尾呼应,强调本课的教学目标。

说课稿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了解柳永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4.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同学们,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杭州城到底有怎样的迷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习一下他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板书)

  二.词的基本知识: 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指一种可以合乐歌唱的新诗体。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因词“合乐可歌,故又称“乐府”、“曲子词”;因此往往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三.柳永生平及其影响: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四.整体感知。

1.请同学听录音,注意词中生字的读音,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场景?并试着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受?

2.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这首词。

1.先看词的题目,词的题目是不同于诗的题目的,诗的题目一般概括的是诗的内容,词的题目则是词的格律。首词都按照一个固定格律写成,这个格律叫词牌。词牌所定的格律包括句数、每句的字数、押韵、平仄等等,写作时须严格遵守,不得随意违背;也因此,我们平时不叫写词,叫填词;词往往分段,但不叫段,叫“阙”或“片”。望海潮这个词牌名就是柳永开创的,取自钱塘江潮天下奇观之意。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讲述故事)

2.诗词赏析:

五.写作特点。 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运用了点染的表现手法。

点染:本是国画用语,指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描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借到古典诗词中来“点”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表现作者的情志。如《天净沙秋思》中前四句为染,最后一句为点。结合例子来分析本词中点染手法的运用:

(1)上片中“东南……”是点,点染了杭州城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接着从城市规模、自然景观、市井面貌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详细描绘,是染。通过具体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了大都市的风彩。

(2)下片中“重湖…”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染,从山色之美、湖荷之胜、人文风貌之佳三个方面进行点染。

六.小结。

这首词着力描写了钱塘江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

七.板书。

望海潮 柳永

1. 地理位置

2. 历史传统史 惊叹

环境优美、经济繁荣

3. 自然景观 赞美

生活安定的都市生活

4. 市井面貌 羡慕

图景

5. 生活图景

八.作业:背诵这首词说课稿 篇6

《传统文化的继承》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钻研课标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一框。本框题所处的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按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从地域角度介绍文化的横向传播,即世界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传播;另一条线索则是从时间顺序介绍传统文化纵向继承和发展;最后对两条线索进行整合介绍文化创新。本框题主要是介绍第二条线索的内容,重点学习传统文化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

2、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不成熟。对传统文化的概念理解比较困难。

3、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1)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以及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的知识目标是:学生能懂得什么是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表现方式。

(2)依据高中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不成熟及涉世不深、阅历浅的实际情况,结合思想教育的要求,确立的能力目标是: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3)针对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主渠道、主途径和某些学生思想上存在的实际问题,确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题教学主要应集中精力解决“现实作用”和“对待态度”两个问题。为此,对教学的重难点是这样设想的:

1.重难点:传统文化的概念及表现形式

传统文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平常都接触过这一概念,但其具体内涵是什么都不太清楚。如果只是按照教材的阐述来介绍,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中只有通过对其表现形式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学生感受文化的魅力和作用。因此传统文化的表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

二、说教法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我准备尝试采以下教学方法:

设疑激趣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的四个层次中层层设疑,让学生带着疑惑去学,时时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不断激发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行为。

情境教学法:将视频、图片、音像、时事等资料有机整合,将学生带入到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围绕着传统文化让学生去体会、去感受、去讨论、去运用,使教学中的内容、学生、教师较好地融为一体,师生共同在教学中获得新知。

三、说学法

合作探究法:课堂上合作探究讨论,对教师提出问题的思考分析,进而提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辩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分析法:通过对周杰伦中国风的歌词进行分析,从而归纳出传统文化的四种表现形式。

自主学习法:通过学生耳听、口读、眼看、动手、心思,从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上课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表现、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释放。

2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紧紧围绕传统文化,分为“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歌词分析突破难点————归纳小结布置作业—---情感升华实践导行”四个层次,环环相扣,逐步推进,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播放《卷珠帘》视频,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从身边事入手,让学生容易接受,感觉亲切,激发学习兴趣,为下一教学环节作铺垫。

2、歌词分析突破难点

(1)通过对《卷珠帘》流行的原因分析,以及对歌曲《卷珠帘》知识背景的展示,总结归纳传统文化的含义。

(2)通过对歌曲《东风破》《菊花台》《兰亭序》《听妈妈的话》的分析,探究传统文化的四种表现形式。

3、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对本节课的两个知识点做总结,带领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并布置课后作业。

4、情感升华实践导行 结束语:作为中华子孙有义务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追求进步的现代人也必须借助先进传统文化的力量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发展! 3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参赛执教的课题是《我是中国人》。下面我将从理念与目标、内容与资源、过程与方法、教学评价、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阐述我的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并就课堂实际呈现的效果进行分析和反思。

  一、理念与目标

《我是中国人》是未来出版社《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国人了不起》的第一个主题的第一课时,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作为中国人的一种自豪感。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勇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征。要求选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结合本课活动主题,我将本课教学知识与技能目标确定为:了解中国人的外貌特征,知道炎黄子孙的故事。认识中国版图,知道国旗、国徽、国歌是祖国的标志。学会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

就《品德与生活》学科特点而言,它不是简单的生活常识的介绍,也不是道德观念的灌输与渗透,而是激情、明理、导行的有机整合。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内容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本课教学活动我尽量做到从故事中学习知识,了解祖国灿烂文化。从图片中,欣赏大好河山,感受祖国的美丽神奇。再从当代一个个真实具体的事例中,赞叹祖国的繁荣昌盛。从而突出课程的德育功能。为此,我将本课教学情感与态度目标确定为:初步感受到古代中国人的勤劳智慧以及他们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

从教育对象实际来说,刚刚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学生,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科技时代,物质资源的极大丰富,加之祖父两代“六位”家长的悉心呵护,使他们在生活中很少能体验到挫折和困苦,缺乏与他人沟通、合作、分享的意识和能力,更没有机会体会今天与过去的变化,对于古代中国人所取得的举世惊人的成就更是知道甚少。结合学情,我将本课教学行为与习惯目标确定为: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乐于分享感受和活动成果。学会运用调查、访问、查资料等多种途径来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为达成以上目标,我将本课教学活动的重难点确定为:了解祖先,欣赏河山,感受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和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

  二、内容与资源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增强课堂实效性。

本课教材介绍了四种不同肤色的儿童头像,让学生了解到世界上的人有不同的人种,课本中还有关于古代中国人的各种传说故事和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中的典型事例。但对于中国的版图、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及当代中国人所取得的丰功伟绩等没有介绍,如果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仅仅停留在老祖先昔日的辉煌和几千年积淀的文化遗产上,那么今天的中国人难道就是些平庸之辈吗?考虑到这些因素,我适时增添了赏祖国大好河山和了解当代中国人的伟大成就环节,并大胆调整本单元教学,将第三个主题活动《我们的骄傲与希望》中有关中国人探索宇宙的内容穿插进本课教学。

2.努力开发课外资源,让课堂回归生活。

课标中指出:课程内容要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感兴趣的题材,课堂应从教室扩展到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这样有弹性地延展,给了老师极大的发展空间。执教本课是在20xx年5月,中国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可以说聚焦了世界的目光,中国人又一次以大气磅礴的姿态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我及时将这样鲜活的生活素材引入课堂,紧跟时代步伐。我想,如果今年再来执教本课,中国广州亚运会、中国西安世园会这些身边的、贴近儿童生活的内容也将是我课外资源的宝库。

本课教学内容多而杂,广而深,考查的是教师是否具备统揽全局的意识和丰厚的文化素养。为做好学生的引路人,我阅览了大量的书籍和资料,努力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三、过程与方法

课标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生活,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对生活的真实感受。”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活动形式,有资料调查、讨论交流、创设情境、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体验、讲述故事等,让学生在情境中去体验、去了解,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在活动中,有目的地把学生引进富有教育意义的情境中,吸取知识,避免空洞的说教和道德的灌输。这些教学方法无论是课前调查、课上交流,还是课后实践,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陶冶学生美好情操。

  本课教学具体流程从以下四个环节层层展开:

  (一)图片导入 我是中国人

首先,我出示了地球的图片,并以这样的导语进入教学:“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有一个金鸡一样的版图,她就是可爱的中国。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我们都是中国人。”随即板书课题。这样的开场,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为整堂课的学习做好了情感的铺垫。课伊始,趣已生,情已动。

接着,再出示黑种人、白种人、棕种人以及黄种人图片,重点指导学生运用观察和比较方法,从肤色、头发、眼睛等方面发现中外小朋友长相的不同,从而更清楚、直观地了解中国人的外貌特点。此时,引出儿歌,黄皮肤,黑头发,我们都是中国娃。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是龙的传人。并就其中的“炎”和“黄”进行质疑:他们分别指的是谁?巧妙自然地衔接下一环节,可谓一举两得。

  (二)追溯先祖 赞灿烂文化

本环节从聆听炎黄的故事切入,接着让学生小组交流自己了解到的祖先故事,再到考考你的小测试,充分挖掘关于中国历史、文化、发明创造等方面的内容,在教学游戏中考察学生对四大发明、四大名著、丝绸之路、龙的传人等常识的了解,达到“学者无心,教者有意”的目的。有句话这样说:知之深,爱之切。在全面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文化后,学生内心产生了一种美好而震撼心灵的力量,那便是: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三)话说版图 赏大好河山

本环节先让学生认识了中国的版图,再欣赏祖国的壮美河山,这里有自然风光,也有人文景观,有古代的奇迹,也有现代的杰作。我们的祖国真的是幅员辽阔、人杰地灵呀!色彩明丽的图片,配以悠扬的音乐,学生受到美的享受,陶冶了情操,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不言而喻。

  (四)铭记中国 抒爱国情怀

国旗国徽国歌是祖国的标志,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必须要牢记的,作为一名小学生,更要铭记于心。当《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音乐响起,一幕幕中国人站在世界之巅的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大家个个激动不已。一次次世界级的盛会选中中国,尤其是当中国北京奥运会、中国上海世博会这些儿童身边的生活内容走进课堂,学生一下子兴奋不已,这也是本课一大亮点。此环节让学生把对祖国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这时学生的爱国热情犹如波涛澎湃的潮水,需要一吐为快。我适时安排了“祖国,我想对你说……”环节,让学生将积蓄已久的赤子之情在笔尖流淌。扬国威,抒情怀,立誓言。可谓水到渠成。

  四、说教学评价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老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保证目标的实现。针对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教学中尽量用描述性评语和结果判断性评语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就进行及时的鼓励。评价语言努力做到准确机智、独特创新。“你很会思考!”“你的知识真丰富!”“你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未来的科学家也许就有你!”……教学中这样富有激励性的评价充满了整个课堂。课堂一以贯之地体现德育的灵魂——尊重。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片掌声,都会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用“笑脸”的小徽章及时鼓励,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热情。

  五、板书设计

从活动主题和课型特点着想,我将板书确定为这样:

我是中国人

我爱我的祖国

简洁的板书设计,既是对本次教学活动的总结,同时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以上是我本次说课的主要内容,如有不足,恳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不吝赐教。谢谢!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是很遥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这是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想诗,学习这首诗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我所面对的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诗已怀有一定的热情,但对于学习古诗的方法掌握不够,对诗歌深层内涵理解不透,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诵,提前预习,用心品读,感悟诗歌所写之景之情。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品词析句,体会诗人炼字的精妙,品味诗歌的优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怀,感受诗人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我确定本课的重点为:通过创设情境、小组合作探究,体会诗词意思,体会作者的心声;本课难点为:体会诗人思乡情怀,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深层含义。

五、说教法学法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将结合教材特点和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的学习特点,我采用的教法有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同时我采用的学法有课前预习法、课中圈点批注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主要谈谈教学过程的设计,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要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还要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探究的欲望。

因此上课伊始,我将通过多媒体课件上展示出关于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月亮除代表月饼、嫦娥之外,还和思乡有关,接着我讲鼓励学生回顾小学所学过的关于思乡的诗歌,并引导学生进行背诵,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月夜忆舍地》等,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关于思乡新诗,即王安石的思乡名作《泊船瓜洲》。此时我将顺势板书课题。

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导入,能直接切入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让学生产生进一步了解王安石的求知欲望。

(二)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对于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习惯,整体感知的教学环节可以实现这一目的,因此在此环节,我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安排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诗句,并将学生读不准和不理解的诗词句勾画记录下来;

其次我将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用课件出示生字词,尤其是诗中出现的多音字,如“泊、间、重、还”,接着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读准字音,着重讲解课题“泊船瓜洲”的含义,并用课件出示全诗,并播放示范录音朗读,要求学生跟读,指导学生在读诗歌时注重用“/”划出节奏,注意停顿,读出节拍,读出情感,从而感知全诗内容,走进诗歌所表描写的情境。并在此环节我将进行示范读,全班进行朗诵比赛等形式,评出本节课“最佳朗读之星”。

(三)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研读是深入地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所以我在研读部分我将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歌大意,我预设学生能够根据工具书及注释能够说出: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紧接着我将继续追问“到底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从而引导学生品读这首诗,弄清楚京口、瓜洲、钟山这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并用笔简单画出来,此时我将顺势板书,通过自己的简笔画示范划出三者的方位,并追问学生“作者此刻站在什么位置,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以及黑板我的简笔画,引导学生品读全诗,首联和颔联中,“一水”“只隔”的含义,我预设学生通过了解古代交通工具是车马、船只,了解到从瓜洲到京口再到钟山实际距离很远,而心理距离却很近,正说明诗人在途中却心系家乡。

“那家乡一定是很美的地方,从哪句诗可以看出”,通过这个问题顺势引导学生品读颈联,重点讲解“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用的妙处,并结合课后资料袋,通过将“绿”换成“满、过、入”哪一个用得好的对比讲解中,加深学生对“绿”字的理解,形容词用作动词,将春景写活了,使春风的形象更加鲜明,似乎有阵阵春风铺面而来吹绿两岸的树木。

我将继续追问“通过这个绿字你们仿佛看到什么?又听到什么?”我将预设学生会说看到碧树,听到了荡漾的春水,还有学生会想到写春的古诗词,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等,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最后通过品读诗的尾联“明月何时照我还”设问句句式,并在PPT课件上呈现陈述句“明月照我还”,在句式的强烈对比中体会诗人的思乡心切之情。

总之通过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达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目的。

(四)再读诗句,延伸思维

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此环节,先请全体学生再次朗读诗歌,接着播放《故乡的云》这首歌曲,并这样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体会情感,“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同学们,如果将来你们在未来的求学过程中离开家乡甚至出国,你会有怎样的心情?”我将采用小组讨论方式指导学生畅所欲言,在交流中感悟思乡之情。

这样的设计意图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切入,以情延伸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情感。

(五)小结作业,积累运用

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完结,而应该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此环节我将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结束课堂,并在作业超市里布置两道作业,学生任意选做:

1、背诵古诗,想象画面,并画一幅江南春景图;

2、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乡的爱,写一首赞美家乡的诗或写一篇小短文介绍自己的家乡。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突出重点、难点,使学生一目了然,并体现简笔画的艺术美,因此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说课稿 篇9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湖南版8年级上册美术第四课《触摸美丽》。

1、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类型课,它是与生活、自然紧密相关的课程。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平凡、朴实的物质材料,并从中发现由不同材质本身的肌理、质感产生的形式美,并利用材质的美感进行创作、制作装饰品。探索美化生活、提高学生对艺术学习持久的兴趣,并获得美的熏陶。

  一、说教材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初步体验材料的不同肌理和质感特征,加强对形式美感的基本认识。

(2)、能力目标:能选择运用自己喜欢的自然材质创作简单的装饰作品。

(3)、情感目标: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及同学之间友好协作精神。

3、教学重点:

认识材料的肌理、质感特性、感受材质的形式美感,利用材质进行造型。

4、教学任务:

怎样运用材质的形式特征进行创作,并充分体现其装饰性与趣味性。

  二、说教法

变“教师讲课”为“师生交流”,变“灌输”为“引导”,实行启发式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与直观教具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

  三、说学法

本课在教学方法上力求突破传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自由评述作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欣赏水平,通过分组游戏,合作完成作品,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并体验合作的效率和学习的快乐。

  四、说教学程序

这一课我分为两个课时来上,第一课时以体验和分析材质的不同质感为主;第二课时以动手制作为主。

1、分组游戏:在事先分好的八个小组中各选代表一名参与游戏。把这几位同学的眼睛蒙上,让他们去触摸其它小组收集好的一些材料,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能只凭触觉辨别出更多的物体。通过触摸、撕扯、敲击、搓揉等手段,再加上同学们的讨论活动,同学们得出了不同材质具有软与硬、轻与重、粗与细、韧与脆、粗糙与光滑等特征。通过这个游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引出了课题。

下面我就说一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2、展示:展示用不同材质制作的作品,及利用多媒体展示材质的美感。让同学们充分体验不同材质带来的多方位的美联社,并惊叹,原来我们身边的一些普通物品,甚至一些“废品”经过艺术加工后可以创造出强大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分析:请各小组展示自己选择好的画,由小组长来向同学们分析自己的画应该利用什么材料,通过怎样的手段制作,才能达到装饰画的效果。

这些准备工作做好后利用第二课时制作,并举办一个小展览,对优秀作品进行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