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说课稿 > 【精品】说课稿集合4篇

【精品】说课稿集合4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73W 次

【精品】说课稿集合4篇

【精品】说课稿集合4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册第22课《丰碑》第2课时。

2、教材简析:这是讲读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3、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丰碑是第七组教材的一篇讲读课文。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详写与略写”。学懂了这篇课文,落实了这一训练重点,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不单是从文章的内容去理解文章,还懂得从材料的安排来理解文章的结构,从而也使学生知道在写作中详略得当地进行写作,安排材料。

4、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根据教学大纲,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思想品德的教育三个方面全面考虑,而且要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符合学生的实际,以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1)本课时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因此,可确认为本课时的知识目标。

(2)在教学时,我围绕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及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语句进行分析,从而体会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领悟了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培养了学习能力,因此,理解人物品质重点的语段作为本课时的能力目标。

(3)本课时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这是本课时的思想的教育目标。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5、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根据教材内容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灵活合理的进行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以读代讲法,做到讲与练结合,扶与放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说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教学生会学。本课时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从而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在授课时,我引导学生学习讨论,从描写军需处长的神态、动作、衣着的词句中品词、析句,从而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课文写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语段。

实际上是为了从侧面衬托军需处长的伟大,在教学这部分时,我引导学生去分析将军的神态、动作、语言,体会他的心情,让学生在想一想、划一划、议一议、读一读的过程中,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由题入文,设置悬念。

一上课,让学生齐读课题后,便让学生回答课题“丰碑”是指什么?让学生知道丰碑是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紧接着我问课文中的丰碑指什么?学生从课文中便能找出答案,这丰碑指的是军需处长。这时我让学生知道军需处长在军队中是负责管理什么的?这为体现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于是我又问道: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这引起了同学们的深思。这样设置么悬念,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从整体上去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剖析课文,理解中心。

文章赞扬的是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也是教学中需要学生领悟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我抓住了最能体现军需处长崇高精神的语段进行深入地分析理解。我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描写军需处长的课文第七自然段。在教学这一重点段时,我首先利用媒体展现了被冻僵的军需处长的画面,以画面来感染学生,再找出有关自然段让

学生学习讨论这段话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军需处长的?并想想哪些词语用得好。学生不难找出“安详”“镇定”“单薄破旧”这些词语用得好,然后我进一步诱导学生去分析。我问道:“为什么军需处长穿得这么单薄?”这样一点拨,使学生明白到这是一支装备很差的队伍,他们最缺的是棉衣。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了战友。我紧接着说:“这么严寒的天气,军需处长的穿着这么单薄,他明明知道自己会被冻死,可他的神态为什么这么镇定,这么安详呢?

这一问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做是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所以,他十分镇定、安详;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镇定、安详是因为自己尽到责任,死而无憾;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镇定、安详是因为早已把死置之度外了。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便让学生体会到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配乐朗读,并进行配乐范读,在读中进一步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一股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文章对将军的描写,实际上是为了从侧面衬托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在教学这一重点部分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将军看到老红军牺牲时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变化。然后让学生划出这些词语体会。为了帮助学生梳理,我让学生填表分析将军的情感变化。我问学生,当看到冻僵的老战士时,将军为什么叫军需处长来?当没有人回答他时,他为什么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

这些问题让学生明白这时将军认为军需处长没给这位老战士发棉衣,以至冻死。这是军需处长失职造成的严重后果。他要叫军需处长来追究责任,这也为下文体现军需处长的伟大作了个埋伏;当将军知道这位牺牲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将军为什么向这位军需处长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这是一个较难的问题。这一个军礼,包含了将军复杂的感情。他为自己错怪了军需处长而内疚。

这一无声的军礼,表达了将军的千言万语和对军需处长的哀悼。学生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从中体会到了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使同学们再次受到震撼。在分析这些句子的同时,我让学生比较“愣了一下”和“愣住了”有什么区别;“抽动”和“抖动”有什么区别。这样学生的基础知识扎扎实实得到训练,也学会在特定的句子中体会词义。在分析清楚将军的情感变化后,我让学生满怀深情地朗读,学生在读中再一次被军需处长的伟大感动了,再次激起了情感的波澜。

为了落实这一单元训练重点,我紧接着问道:“课文为什么详写军需处长牺牲时的神态、动作、衣着和详写将军的神态、动作、语言?这一问让学生知道:这都是为了突出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也让学生知道和文章中心思想关系特别密切的材料应详细些,为学生今后习作作铺垫。

(三)深入体会,强化中心。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已能体会到军需处长那种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时我便问: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我让学生边看图边回答,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去分析问题,这时学生都能说军需处长的外形,确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更重要的是他舍己为人、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永远铭记在战士们心中,解决了这一画龙点睛的问题,学生便由表及里地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在讲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体会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坚定的?让学生体会到战士心情的沉重,但心中因为树立了军需处长那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充满了胜利的信心,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因为受到军需处长的鼓舞,战士们一定能经受严峻的考验,一定能战胜重重困难。这样,也使同学们从中受到鼓舞。

(四)总结课文,熏陶情感。

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不仅在战士们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在同学们的心中也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一样永垂不朽。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我便对学生说:“你从军需处长身上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纷纷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表达出来。

(五)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为了巩固堂上所学的知识,我给学生布置两题作业:

(1)用“湿润”“晶莹”造句。

(2)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莫高窟》是教科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文章。前接世界之最的《长城》,后接历史遗迹《卢沟桥的狮子》。所有这一切都凝聚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本课描述了莫高窟姿态各异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飞天壁画,那栩栩如生的卧佛向人们展示着迷人的风采。这一奇观凝聚了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心血。

课文是以总分总的结构来介绍的,第一段总写莫高窟所处位置和环境;第二、三段着力描写了彩塑和壁画,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文中运用了生动准确的四字词和排比等描写神态,将栩栩如生的彩塑和壁画展现在读者眼前。无论是用词造句,还神态描写,表达方法,结构等方面,都有本年段的侧重训练点;第四段总结全文,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本篇文章描述的内容极具鉴赏性,教学中要可运用图片引导学生多读多想象,感受莫高窟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说学生

本班的学生处于小学中段,通过以前的学习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如:自学生字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方法,一些简单的阅读方法等。但是该班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较差,学生思维不够活跃,少数学生特别喜欢表现自己,能积极举手发言,多数学生只是静观其变。

三、说教学准备

教师:查找莫高窟图片并制作成灯片、搜集其它三大石窟的有关资料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莫高窟的相关知识;熟读课文。

四、说教学目标

1、了解敦煌莫高窟的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和运用数字说明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4、认识课后九个生字,会写“绝、价、值”等13哥要求会写的字。

五、说教学重难点

1、体会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彩塑和藏经洞的文化艺术价值,学习本课的说明方法。

2、学习作者从多方面抓住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体会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

六、说教法、学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中充分利用莫高窟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走进莫高窟,欣赏莫高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

2、揣摸感悟法:是在学生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揣摸、感悟、学习作者用词造句、表达方法等,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基本功的提高。

3、欣赏对比法:图片与文本进行对比学习,读文本、看图片、再读文本,从而,了解作者的写法。感受莫高窟这一古代艺术的魅力。

七、说教学过程

1、导入,观看视频导入,引起学生兴趣。

2、初读课文,思考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分段研读,引导练说。

4、总结。

说课稿 篇3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利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

2.会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

3.使学生能联系几何课中学习的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会利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化简二次根式.

2.难点:二次根式的乘法与积的算术平方根的关系及应用.

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利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是本节的中心内容,化简和运算都是围绕其进行的,而运用此性质计算化简又是二次根式的化简和混合运算的基础.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通常与如勾股定理等几何方面的知识综合在一起.

本节难点是二次根式的乘法与积的算术平方根的关系及应用.积的算术平方根在应用时既要强调这部分题目中的字母为正数,但又要注意防止学生产生字母只表示正数的片面认识.要让学生认识到积的算术平方根性质与根式的乘法公式是互为逆运算的关系。综合应用性质或乘法公式时要注意题目中的条件一定要满足.

三、教学方法

从特殊到一般总结归纳的方法,类比的方法,讲授与练习结合法.

1. 由于性质、法则和关系式较集中,在二次根式的计算、化简和应用中又相互交错,综合运用,因此要使学生在认识过程中脉络清楚,条理分明,在教学时就一定要逐步有序的展开.在讲解二次根式的乘法时可以结合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让学生把握两者的关系。

2. 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和 ( )及比较大小等内容都可以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让学生通过计算一组具体的式子,引导他们做出一般的结论。由于归纳是通过对一些个别的、特殊的例子的研究,从表象到本质,进而猜想出一般的结论,这种思维过程对于初中学生认识、研究和发现事物的规律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对于培养的思维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四、教学手段 利用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观察例子得到结果

类似地可以得到:

由上一节知道一般地,有=(a,b)

通过上面的例子,大家会发现 =(a,b) 也成立

(二)新课

积的算术平方根.

由前面所举特殊的例子,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地,有 (a≥0,b≥0).

积的算术平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平方根的积.

要注意a≥0、b≥0的条件,因为只有a、b都是非负数公式才能成立,这里要启发学生为什么必须a≥0、b≥0.在本章中,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所有字母都表示正数,下面启发学生从运算顺序看,等号左边是将非负数a、b先做乘法求积,再开方求积的算术平方根,等号右边是先分别求a、b的两因数的算术平方根,然后再求两个算术平方根的积.根据这个性质可以对二次根式进行恒等变形。

化简,使被开方数不含完全平方的因数(或因式):

1、 2、 3、

说明:1、当所得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的因数(式)中,有一些幂的指数不小于2,即含有完全平方的因式(数),我们就可利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并用=a(a)来化简二次根式。

2、 (a≥0,b≥0)可以推广为 (a≥0,b≥0,c≥0)

化简二次根式的步骤

1、将被开方数尽可能分解出平方数;

2、应用=(a,b)

3、将平方项利用=化简

小结:

1、积的算术平方根与二次根式的乘法的互逆性;

2、灵活应用他们进行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及化简二次根式

作业;由于本节课后习题较少,可适当补充紧贴教材的课外习题。

说课稿 篇4

  一、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能用普通话交谈。能当众作有内容、有中心、有条理的发言”,这是对小学生说话训练的总的要求。加强说话训练,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为学生写作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奠定深厚的基础,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年级学生,正是由原先的自发口头语言转向自觉地、有目的地学“说话”的关键年龄。因此,从儿童入学起就应认真培养、提高他们的说话能力。另外低年级儿童生活经验少,词汇贫乏,很难讲出完整的句子,因而有些学生怕开口讲话。针对这种情况,教学中首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要做到这一点,老师要善于捕捉带有直观形象色彩的材料供学生说话,一年级小学生一般会在课堂上争着发言,但他们的发言往往是随兴而发,讲的话不完整,不规范。对此,一年级小学生说话训练最基本的先要学会“规范地说”,即用普通话说完整的一句话、连贯的几句话。第二,要求训练学生“有意识地说”,即学生明确自己是在对“人”说话,态度大方,有礼貌,说之前有所考虑。

通过多半学期的学习,一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量词,并能准确应用,考虑学生可能有话想说,乐于参与,便设计了这堂巧嘴话量词的说话课,并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能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培养善于表达的能力。

  二、 教法学法

由于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表达等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养成正确的思考习惯,建立合理清晰的思维方向,提高学生的素质。这堂说话教学课选择直观、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教法,使学生饶有兴趣的主动地投入到说话训练中去,让学生积极的观察、思考、想象。课堂上,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大量形象、生动的单幅图和情景图,来激发孩子说话的欲望。不论是单幅图还是多幅图,教师重在引导观察的顺序,或从上到下,从下到上;或从远到近,从近到远;或从左到右,从右到左;或从中间到四周,对画面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先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然后通过适当的提问,鼓励孩子进行合理想象,使静止的画面尽量动起来、活起来,使单调的画面充实丰富起来。由于低年级孩子日常使用的是对白语言,表达起来缺乏条理性和连贯性,说起话来前言不搭后语,跳跃性很强,有时重复,有时带语病。教师在训练时耐心地引导孩子有条理地说,连贯地说,用普通话大声地说,及时纠正语病,从而培养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要想让孩子们喜欢表达,上课时,老师尽量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们的说话成果,及时地应用多种评价手段,表扬鼓励孩子,让孩子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为了培养孩子的语文能力,本堂课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自评互评等学法。

  三、 教学流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愿学、乐说,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一年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我们有了学生乐于说的内容,还需要学生乐于说的形式。说的形式应多种多样。本节课前,教师播放学生喜欢的图片并附上数量词,学生会情不自禁地看图说量词,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然后创设情景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引导学生大胆的口述数量词,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由于图片能展示一定的生活场景,比较容易激发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利用情景图引导学生进行说话、写话训练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学生有了大量的知识储备后,教师出示画面或生活情境,将孩子们引入情境,孩子们在观察和欣赏中激发表达的欲望。教师顺势引导学生用上合适的数量词讲故事,为小组合作讲故事做好了铺垫。由于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教师根据学生的

年龄特点,安排了课间游戏,这样既缓解了学生学习紧张的气氛,又使学生能以更充沛的精力投入下一环节的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此时,教师出示学生喜欢的四幅情景图,让学生分小组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说话,在小组合作之前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团结协作,发挥集体智慧,编出自认为最好的故事。而后,汇报交流,给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教师并予以表扬鼓励,使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快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最后,拓展延伸,出示量词歌,教育学生更好的使用量词,从而让学生明白: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积极动脑,相信大家一定会说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