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观后感 > 《地久天长》的观后感(精选11篇)

《地久天长》的观后感(精选11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02W 次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久天长》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久天长》的观后感(精选11篇)

《地久天长》的观后感 1

王小帅导演的新片《地久天长》,长达3个小时,描绘了从80年代到现在的社会的变迁,以几个家庭经历的人生苦难为主题,描述了遇到了再多的困难还坚强的活下去的一代人,为彼此而活的夫妻。

从电影院出来之后的三四个小时自己都没有缓过神儿来,总觉得自己还在电影里,太真实太触动心弦。故事的很多情节都跟自己小时候的场景特别像。

每次下大雨,河道里发水都会跟小伙伴一起去捕鱼,自己被水淹,脚被玻璃划伤不敢回家。一场电影把我带回了孩童时代,曾经觉得时间太多,生离死别对我们总是那么遥远。大学毕业后越来越觉得我们的时间过的太快,大家都太忙,以至于我们春节连拍张全家福的时间都没有。

看完电影后给老妈视频,看着头发花白,眼角的皱纹真的挺难过的。生活很忙碌以至于我们认为这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就影片来讲,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史无前例的家庭剧。有人评论:“时间太长,剧情太饱满,结局太完美!”电影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觉得这样的结尾完全满足观众的口味,至少在国产剧上很完美。

这样电影让你看完之后觉得自己就是电影中的人物,很棒!

《地久天长》的观后感 2

《地久天长》让人悲伤且无奈,因为你知道那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许多人都曾有过同样的境遇。而耀军和丽云如同千千万万普通中国夫妇一样,隐忍地承受一切。他们寻养子无果,回到家发现屋子泡在雨水中时,没有惊讶、愤怒、抱怨,甚至没有任何情绪表露,只是默默收拾。这样的逆来顺受贯穿了他们的一生。

每个座位上都放了饮用水和纸巾。纸巾果然派上了用场,我右边的一位女观众就用它擦了眼泪。提前知道内容梗概的我虽然没哭出来,但也湿了几次眼眶,记得有耀军和丽云将星星送到医院后哭天抢地,英明与耀军、丽云阔别近20年后拥抱,浩浩20年前就已获得的谅解等几幕

有一幕,新建戴蛤蟆镜穿喇叭裤自称像《巴士奇遇结良缘》里的造型。我恰好于去年国庆假期在电影频道看了这部70年代的香港电影,所以脑子里立马浮现出了该片男主角阿文的`形象。而那部片子也是讲香港底层小老百姓努力生活却又疲于奔命的辛劳人生。

如果说《寻梦环游记》让人想生孩子延续血脉,《地久天长》就叫人想生二胎抵御意外风险了~

《地久天长》的观后感 3

最近在手机上看了王小帅导演的电影《地久天长》,感动颇多,几次落泪。

王导喜欢将镜头对准中国普通人,这是我敬重的。而这次对准的普通家庭中的普通男人和女人,在跨越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时段上,真实而深情地讲述他们的故事和命运,如同讲述中国的故事和命运。

故事中的普通男女主人公,面对重大灾难或困难,身处逆境之中,虽然惶恐过害怕过,却从未屈服。这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不正是我们积极向上、从不服输的民族精神吗?不服输,主要是指自己不输给自己,自己不轻易放弃。我们更相信,除非自败于己,否则别人很难击垮你。我们更相信,“尽人事”之后,方到“听天命”,如尚未尽自己最大努力,何以言天命!

电影展现的夫妻之间相濡以沫、不离不弃,朋友之间彼此牵挂、情深义真,不正是我们重德尚义、生生不息的文化传统吗?我们讲的仁义,既有广义之义,也有具体之义。仁义,广义可指“泛爱众”、“爱人”,具体可指“君臣之义”、“夫妻之义”、“朋友之义”等等。我们是如此的重情重义,以致将关羽的忠信比之“义薄云天” ,更将情义与生死相提并论,作出“舍生取义”的艰难但正确的'选择!试想,如果不是无数中华好儿女舍生取义、前赴后继为中华民族大义打拼,何来我华夏数千年文明延绵不息?!

男女主人公勤勉务实,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以恒贯之,终成正果,不正如同我们祖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接连不断地迎来光明前景!自己的人生之路只能靠自己走,别人不可能替你走,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人生的甘苦自己去品味,人生的责任自己去承担,人生之路该如何走,自己最有发言权也只能由自己决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的国家走什么道路又何尝不是同此理?!

王导执着地用电影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化,其电影艺术风格及成就已被广泛认可。2019该片包揽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银熊奖和最佳女演员银熊奖,并获第28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编剧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女主角奖,还被“卫报”评为 “2019年度十佳影片”。这或许从文化软实力层面印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在来临!

《地久天长》的观后感 4

三小时,两代人,一辈子。我很喜欢别人对这部电影的这个总结。看似什么都没有说,却又说了很多很多。它是计划生育时期一对夫妻失去独子的悲痛人生,是整个计划生育时代有同样遭遇人们的遗憾投影,也是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飞速发展的时代缩影。它从平淡中,给我们讲述着两个家庭过去这三十年。

刘耀军王丽云一家和沈英明李海燕一家是挚友,两家儿子刘星和沈浩一起出生一起长大,日子过得平静而美好。但两孩子一起在水库玩耍时出的意外,却彻底改变了两家人的人生轨迹——刘星溺水身亡。独子身亡,二胎在之前被管计划生育的李海燕强迫拉进医院打掉失去生育能力,赖以为生的工厂又正赶上大裁员被裁掉,刘耀军王丽云夫妻在经历一系列打击后痛苦地从北方逃离到南方,避开所有以前的人和事,在海边继续生活。收养的养子他们是给他改名刘星,孩子却叛逆得不行,在喊来一群叛逆小青年来家过夜后,两夫妻终于选择还给他原来的名字周永福,放他离开。

而沈英明李海燕一家留在北京,赚了很多钱,却始终忘不掉当年的`悲剧。三十年就这么在摇摇晃晃的渔船上晃了过去。年老后的刘耀军一家在沈英明一家的邀请下回到北京,沈浩不忍心自己一家被这件事折磨一辈子,告诉了刘耀军一家当年的真相——当时是他怂恿本不想下水的刘星下水库玩耍,到水深的地方刘星害怕来拽他,他就推了刘星一下……

故事不按时间线走,而是过去现在两条线交织进行着,没有字幕提示,观众也就跟着镜头走过两家人这一生。“时间已经停止了,剩下的就是等着慢慢变老。“失去独子的王丽云跟丈夫这么说着,也在余下几十年这么过着。故事很平淡,却又自然而然地这么过着,没有具体让你落泪的点,却又处处透着压抑,沉重得你想要流泪,安安静静地哭上一次。

他们其实是知道的。当年沈浩出事后高烧不醒,沈英明一家来赔罪,刘耀军一家坚决不同意惩罚沈浩,“只要活着,就一个字都不要说出来”。他们温柔地原谅了小孩子的过错,选择将痛苦独自承担;养子叛逆想离开,给他换回原名办好身份证再带上一些钱,感谢这么些年他代替儿子刘星的陪伴;回避了几十年还是在好友病重的时候飞回北京,在病床前温柔却有力地握住她的手,原谅她几十年的愧疚;去给儿子扫墓时接到沈浩妻子顺利生产的报喜信息,真诚地为他们祝福,还买了礼物去他家看孩子;结局周永福带了女朋友回海边的家给他们打电话,一句“老爸,我是星星”让刘耀军开心得不行,两人争着和他说话,让他等自己从北京回家……

经历了许多不得已的不幸与苦痛的平常人,还是选择坚韧而平静地生活着,用爱将遗憾包裹着,学会原谅自己,放下过去的一切。

这不就是人生。

《地久天长》的观后感 5

刘星带着女朋友回到了刘老板的店铺,他打电话给爸爸妈妈,我好期待下一组一家人团聚后说笑的场景。这个时候电影戛然而止,随着片尾字幕的滚动,导演王小帅把我拉回了现实,这大概就是我认为的《地久天长》最大的魅力。

剪辑像春天的柳树,镜头像春天的微风,人物像春天里的少女,故事像暮春的枣花,从生机勃勃到小心翼翼的取舍,导演细心的雕琢着关于只有经历过或者中国人才能深刻感受的情感。

这种情感拉扯着四五十个年轮,历经了计划生育、企业改革、知情返城、留学热潮,但把两个世纪的人和事紧密的联合在了一起。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觉得地久天长是一个有些矫情甚至世故的词,看过电影之后“地久天长”似乎充满了诗意,绝对不只是因为丽云讲的那句话:时间已经停止了,我们能做的,就是等着慢慢变老。

我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突然激动的心情,所以标题就用了一句画面感很强的描述。但总要具体的思考,才不辜负导演的才华。我想就自己感触最深的两个点,分享自己的感受:

一、关于两个家庭的友谊和仇恨

幼年时的两个家庭有些旧时代里,可以定娃娃亲的那种友谊,在邻居们看来那无法打破。但因为浩浩的一个错误行为,导致星星溺水而亡。丽云夫妻开始了四处逃避现实的生活,他们去往海南、粤语地区,只求一份另一个星星“周永福”的成长环境和一份清静。两个家庭的友谊,是双方的。但关于仇恨,却是单方面的,只有浩浩一家,包括齐溪认为刘耀军是心怀仇恨的。

若是没有后面的交代,我甚至也认为他们的逃避是心里怀着一份仇恨。但到了影片的后半部分,随着刘耀军对周永福的态度,随着刘耀军回到老家探望曾经的挚友,才逐渐明白《地久天长》的真意。

导演没有刻意的设计,也没有任何悬疑的概念,他只是把这一切用故事讲了出来。这大概就是属于中国人独有的那种人生态度。曾经有一份痛苦的事情发生了,但是没有谁犯错,理性的认识就是给自己最好的回报——友谊地久天长。

这种感受不是一句台词,也不是一个镜头,更不是一个调度或者多少钱财就可以完成的,这靠的'是作为一个电影导演的思考和审美经验。

二、关于齐溪新年时在落满雪花的台阶上吸烟的镜头

《地久天长》原本是我很抵触的一部电影,因为当时电影上映时各大平台的宣发造势很多,我甚至收到一条短信推送。

知道今天收到一个私信,那位朋友问我对海报的看法,问我有没有《地久天长》的评论。当时我的心好像被画面打动了,虽然是画面里都是雪,整个色调是红色的。但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来的都是清淡的白,就像风吹动她米白色的衣领,春天沉浸在香气里,瞳孔收缩,整个世界停止了前进。

关于这样的画面,有几个比较类似的:王家卫执导的《花样年华》中苏丽珍和周慕云在街上离去的背影,《剩女为王》中舒淇对着窗户吸烟的镜头,韩国电影《燃烧》中那一段黄昏舞蹈。

日本作家夏目漱石把翻译“我爱你”翻译成“今晚的月色真美”,齐溪的脸颊朦胧,她还未有男人依靠,心里怀着对刘耀军一家的别致感情,甚至对师父有些情愫,而从一位男性导演的角度出发,又带着一丝捉弄。朦胧、沉寂、独立、被忽略大概就是美的所在。

《地久天长》值得一看,推荐给还未看的朋友,相信你看完也会有诸多的感触。

《地久天长》的观后感 6

周末,断断续续看完了电影《地久天长》。王小帅用接近三个小时,以一个小团体的成长历史展现了近30年中国社会的变迁。

地久天长,出自于先秦·李耳《老子》,现在的意思是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情谊。电影中文名叫《地久天长》,英文名为So Long,My Son。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与价值。中国现代化发展得很快,以至于我们在教育下一代的时候没有了历史的参照物,很容易就坠入超现实主义的窠臼与充满理想色彩的自己满足中,以为我们的生活总是像媒体歌颂的那么美好。

历史总是有很多残酷的现实存在。社会学侧重考察人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作为王小帅的御用演员,王景春用他那地道的表演将刘耀军这位中年人的无力感淋漓尽致的演了出来。

在历史大潮中,个体如蝼蚁,绝大部分人都是像他一样的普通人,对时代的要求没有半点的反抗之力。计划生育执行得最严格的时候,妻子丽云怀上了二胎,被单位的计生主任李海燕(小团体中最好的姐妹)强制拉去医院进行终止手术,结果手术失败,导致没有了生育能力。唯一的儿子刘星则被李海燕的儿子沈浩带去水库玩耍溺水而亡。

自此,最要好的两个家庭,开始分道扬镳。刘耀军与妻子丽云南下,曾经去过海南,最后在福建某个海边县城定居,开了一家维修店铺。李海燕老公沈英明仕途直上,成为了一家房地产公司老总,他们的儿子沈浩也成为了北方医院年轻有为的医生。

如果李海燕没有被查出癌症晚期,估计这两个家庭就这么分隔两地永不相见了。癌症晚期的李海燕,始终过不了这个坎,自费邀请刘耀军夫妻回来见上一面。

三十年恩怨,随着李海燕的.去世而烟消云散。沈浩儿子的出生,仿佛象征着一个时代与另一个时代的轮回。

在福建定居的刘耀军,收养了一个儿子,也叫他做“星星”,以弥补自己儿子在心中的缺失。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个收养的儿子内心对他们并不认可,从一开始的叛逆到片尾的回归,也象征着小镇青年的成长。

刘耀军夫妇总是在得到与失去之间徘徊,也许这正是导演想要向观众陈述的,因为这正是我们生活最真实的一面。

从得到第一个儿子,到怀上第二个孩子的喜悦,到相继失去两个孩子的落寞与孤寂,从收养“刘星”到他叛逆出走暂时失去他,从以为沈茉莉怀上自己的孩子到证实孩子并非刘耀军的幻灭,刘耀军的脸上已经再也没有更多的表情去释放这么些起起落落的情感了,有的是他一如以往的沉静。

刘耀军夫妇是坚强的人,他们在面对不同的灾难时,仍能相互搀扶,让我想起《活着》和《平凡的世界》里的主人公们。生活中并没有那么多值得高兴的日子,生活的底色往往是悲伤的,更多的是平淡,偶尔还是略带悲伤的平淡。

计划生育、国有企业下岗,是过去三十年里影响几代人最关键的两项国家政策,这种影响至今仍旧存在影响余波,并且将长期持续下去影响国人的生育观、择业观,影响人们的消费理念,影响未来国家政策的制定。

李海燕死前跟丽云说的最后一句话,说我们有钱了,能生了。终于将她埋藏心底里愧疚了二十多年的话坦白的讲出来。作为一个计生干部,丽云只是她拉去医院做手术的千千万万生育妇女之一。我相信,她这句话也不仅仅是对丽云说的,更是对那些被她亲手推上手术台的育龄产妇说的。

二胎政策前几年千呼万唤始出来。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与2017年相比,2018年出生人口大幅减少了200万。让人大失所望的生育数据,使得很多专家学者呼吁要全面放开。但国家政策制定的滞后性,总是需要一些人买单的。希望像刘耀军夫妇这样的时代悲剧人物能越来越少。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欣喜看到中国大步踏入新时代,但也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了在这70年中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可能是一代人的鲜血,可能是一代人的机遇和命运。正是许许多多像刘耀军夫妇这样,能够坦然接受生活突如其来的变故,仍旧相信生存下去才是王道的人,才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美好的今天和明天。

唯有生生不息,才能地久天长。

《地久天长》的观后感 7

在看这部电影前,看了王小帅导演的专访,知道他是因为那部《十七岁的单车》。简单的说,在这个故事裡,因为一次水库的意外,两家人的命运从此开始不同了。

影片的全部表达并没有完全按着时间进行,有些回忆穿插在裡面,故事裡刘耀军这代人,也是我父母这辈人,经历了知青返乡,独生子女,对啊,多么熟悉,就像我小时候听我爸妈曾说过的经历那样。

在失去了孩子后,这家人的隐忍,特别是女主角丽云的角色,像极了父母那辈人,我想,如果事情放到我们这代人身上,我们会不会隐忍呢?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过丧子之痛,计划生育而被迫打掉孩子那个年代,可是啊,我们这代人的隐忍估计是很难做到的,如果说不去恨对方,已经是无比宽容和善良的人了吧?这家人为了忘却这些伤痛,默默的离开家乡选择了去到南方,隐姓埋名的生活,就像影片裡的那句话一样:不懂当地语言也是好事,就好像与世隔绝的活着(大概意思),当问到丽云嫂子现在怎样时,男主角说:对她来说,时间已经停止了,剩下的就是等着慢慢变老。这句话说出来挺平静的',只是我们听起来就觉得这个痛不是一般的痛!

影片三个小时,讲述了这三十年当中,两家人的关係变化,王小帅导演说:给你一个时间段,三年四年,你会觉得友谊可以永恒、爱情可以永恒。但是当你跨到二十年、三十年,生活中出现的变化,那种组合的可能性,是会让你非常吃惊的。对啊,我们其实也是无法预料这么多年后的各种变化,当我们觉得一切可以永恆时,就像影片裡两个孩子一起过生日(同年同月同日生)时,都觉得以后会成为好兄弟,都觉得那是永恆,谁也没有料到,意外发生了,所有的事都跟着变了。

有时候真的觉得父母那辈的隐忍给我很深的印象,他们活在那种自己的善良裡,说不清,随着现在的变化,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这种隐忍,宽容并不见得是一件值得推崇的美德,想起了我们父母那辈,年轻时经历了那么多变化,年纪大了,也像影片那样下岗自谋职业,是不是年轻那辈时习惯了隐忍后,他们也失去了跟这个环境做对抗的能力呢?面对领养来的孩子青春期的叛逆,刘耀军的态度和丽云的态度截然相反,虽然在最后,丽云忍痛割爱同意了刘耀军的做法,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身份且随他去,对她来说,也是一个很痛的决定,毕竟啊,在夫妻俩的特质裡,还是中国传统的宽容与隐忍。

内双的我真的不能哭啊,太多好的戏份让你情不自禁的流下眼泪,而我的眼睛已经有些肿了,没事,明天会恢复的。

看完这部影片,好像又更能理解爸妈那个年代给他们心裡留下了什么,晚安!

《地久天长》的观后感 8

这周四带着妈妈在影院点映了一部《地久天长》,把那个年代国家独生子女政策下的生活体现的淋漓尽致,观影后妈妈只是叹了口气:“那个年代,谁也怪不得谁。”

电影中,在星星死亡之前,丽云再次怀孕。然而她的朋友海燕是工厂里计划生育的主任,劝她把孩子打掉。后来,这个未出生孩子带来的伤痛,随着他们孩子的离世,来的更加强烈。

有句话是说“忘记过去,面向未来”。而电影中,过去始终萦绕在他们的'脑海里,它挥之不去,甚至铸就和改变了他们的现在。而有些时候,我们不得不去面对过去的梦魇。对于耀军和丽云来说,失去儿子是一场始料不及的残忍意外,它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并且使得他们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向儿子告别。

将近三个小时,我似乎也跟着刘耀军夫妇走完了一辈子。可能时代不同,我真的无法理解没有孩子对那一代意味着什么,又是为什么在一位女性失去孩子,最脆弱的时候反而要向丈夫说对不起,更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他们能够一直抚养一个不是自己的孩子。这其中有很多点我现在还没有理解,可能以后会慢慢的懂得里面深层的道理。但是不理解并不意味着不能去倾听,不能去感受。通过电影,我看到了人生失去精神支柱的荒凉感,就像台词说的那样,时间已经静止了,剩下的就是慢慢变老。

感慨父母那个年代的生活不易。很少看到这样的电影,见证了两个家庭三十年变迁。特别是将已经停止使用的独生子女政策造成伤害,通过赤裸直白方式呈现出来了。极度克制隐忍,却汹涌澎湃。时代流淌,计划生育和失独家庭,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有些事可能永远无法治愈,但你还是得活下去。

地亦久,天亦长,那个时代的伤痛浓缩到两个家庭的集中表现,但是生活再难,也要坚持下去,初看电影时觉得悲伤,细想时却觉得也能鼓励人心。

《地久天长》的观后感 9

周日早上接着看电影,金星推荐的《地久天长》。加之前段时间说这俩主角纷纷斩获柏林电影最佳男主女主,也想看一下获奖的作品是什么样的。

虽不同于《老师好》能让我那么共情,但影片镜头从大工厂到计划生育再到下岗再就业,自始至终贯穿着时代的烙印,让人感慨造化弄人,替那失独家庭心痛不已。不得不说男女主角的表演真的是很棒,细腻而不做作,感觉他们就是身边的某个人,身上都是普通人的烟火气。影片是两个家庭的不幸生活,而这个不幸就是源于小孩子没有轻重概念的过失。一个失独家庭,不想活在过去,夫妻俩辗转生活于陌生的地方。如女主所说:“当地人的生活跟我们毫无关系,没有认识的人,我们过自己的生活。”这种感觉没有遇到过挫折的人是想象不到的,那种物是人非的景象是最刺痛人的,选择逃离不失为一种方法。抚养的'继子虽然名字继承着故去的儿子,可终究不想成为替代品。而这过失造成的结果,也折磨着另外一个家庭。

这种内心深处的自责我想其难过程度不亚于失独家庭。虽然多少年不曾联系,在李海燕弥留之际终于见到了当年的朋友。此时,想她内心的愧疚会多少减轻一些。影片中最令我难以理解的是茉莉,男主好友的妹妹。“故意想犯了个错”,怀了男主的孩子,还问要不要打掉。不知道现实中有没有这样的人,还是导演出于男人的想法故意来了这么一出。这种感情令我难以理解。不管是茉莉还是男主,看起来都是人畜无害,背地里却做出伤害女主的事情来。虽然最终没有告知女主,但影片最后与茉莉视频时,男主那一刻还是希望见到一个长得跟他相像的孩子来。但当看到一个混血男孩时,他眼里是失望,是踏实。我真心不希望这情节是影片获得好评的缘故之一,这个情节安排太狗血了。

看完影片,心里说不出的滋味,难过的很。原来时常感觉我等蚁民是生活在伟人的历史中,面对伟人造就的时代,没得选择,也没得抱怨。如若稍微跨出伟人所画的圈圈,就会同张新建聚众跳舞一样锒铛入狱。时过境迁,苦难终将远去,可面对自己衰老的容颜、憔悴的心情,又有谁会为这一切负责呢!弱小而无助的蚁民,只能在时代的漩涡中奋力抓住一根稻草,独自在上面暗自垂泣。

《地久天长》的观后感 10

王小帅的电影,这次又取得了口碑,工作忙碌与烦躁之间,看了这部整整两个小时的电影,感觉一种赤裸裸的压抑和泪流满面的伤感。电影的故事很简单,发生的背景却很熟悉,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广大的工人群体,三个朋友情谊深远的家庭,一同走过了时代,也一同走过了悲催的生活。因为一个孩子的意外,两个家庭背负了几十年的心债,一路走来让人感伤。看到了电影三分之一的时候,我才明白电影名字的意思,八十年好听的歌曲叫《友谊地久天长》,朋友的情谊在巨大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很是惨淡,计划生育的巨大力量,带走了一个家庭的希望,也带走了一个家庭的未来。在意外发生以后,另一个家庭也背负了巨大的心债,无力偿还。

令人无法喘息的.还有这个不幸运家庭的举家搬迁,带着仅有的家当来到了几千公里外的陌生城市,过上了清贫而陌生的生活,他们逃离了原来的地方,也试图逃离原来的悲惨命运,甚至找了一个“孩子”充当起了他们的孩子。故事的开始就是孩子的叛逆,这个家庭面对本不是自己亲生孩子的叛逆,充满了无力,只能继续承认自己命运对自己的不公。在多年后两个家庭的相遇,那一幕相见时的哭泣,再到另一个孩子的敞开心怀,一段永存于历史的悲情就此有了结果。但当事人已经满头白发,愧疚之人也离开了人间。什么才是地久天长?难道是友谊么?还是那份命运的不公,或者是内心的愧疚,还是一段默默展开的爱情,甚至因此而第三次丧失了孩子。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时代问题,在巨大的背景下,失独家庭成为了几个家庭的噩梦。但就像那个挂着“按摩”霓虹灯的筒子楼,无人再去住了,但还保留着原来的样子,就像一切没有发生一样。在给孩子上坟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堆坟墓,什么才是地久天长,是父母对于孩子的感情,还是朋友之间的情谊,还是这个时代给予人们的伤痛,还是命运的不公,地久天长,真的让人慢慢白了头发,慢慢告别了人生。就像长在身体内的一棵大树,慢慢要撑破身体。

《地久天长》的观后感 11

《地久天长》展现的是我生长的年代,其中的许多场景(包括住宿、工作、生活等)、人物形象(那时的好人和坏人标准)、改制、下海、市场经济等等,从小到大,再到中老年,这一切都是亲身经历和眼见为实的景象,历历在目,不是后来的80后、90后们一句感同身受能够表达和体会的历史。

质朴的年代,质朴的人们,质朴的生活,也充满许多的无奈与波折。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平凡的人们身不由己的要被卷入这场变革当中,有一些人拍浪击石、敢闯敢拼,成功了,致富了;而大多数的人依旧随波逐流,任由命运的安排,还是过着平凡的'生活。不过,不管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是继续端着铁饭碗吃饭,还是到处打工吃盒饭,只要一生平安度过,心安理得,吃得饱,睡得着,也未尝不是一件幸事。

不要象沈家一家老少,为一生的欠疚而过着心里始终有梗的日子,那样,即便挣了再多的钱,生活也是有阴影的,不得安心。

想起那个年代的人们,其实需求真的不多。只要有份工作,不管脏不脏、累不累,只要挣的工资能让一家人吃饱饭,能养活孩子,就没有什么非分的要求。他们当中在后来的时代成为暴发户的人,都是些当时不安分守己,或是有污点的人,是另类,不属于正规单位喜欢的人。当然,后来的年代里,人们的丛生观和价值观变了,评判标准也变了,原来的看法和对错也就无关紧要了。

电影里的刘耀军夫妇对孩子的感情是真挚而深沉的,也不亚于现代人珍爱子女的情感;但是,他们对干儿子沈浩的爱和原谅,是大爱,是善良,那是现代人很难做到的事情了。

有点好笑的是,昨晚我看了这部电影,睡觉时竟然梦到汪峰和华晨宇这两个不同年代的歌星,他们要在我所在的地方开对抗型的歌唱比赛,我却是支持华晨宇的,虽然,我也比较欣赏汪峰的歌和才华,可是,我好象喜欢华晨宇的风格和才华,他也没有什么世俗的绯闻和纠葛,可能这种艺人在当代比较少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