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观后感 > 冬残奥会的观后感(精选6篇)

冬残奥会的观后感(精选6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6W 次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冬残奥会的观后感(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冬残奥会的观后感(精选6篇)

冬残奥会的观后感1

2008年北京的秋天格外斑斓。当人们还在收获着奥运盛典的丰厚馈赠时,彰显人性光辉与生命尊严的08年北京残奥会又如约而至。

相聚在北京残奥会的体育健儿,以出色的竞技水平和昂扬的精神风貌,演绎着残疾人与健全人“同属一个世界,共求美好梦想”的深刻主题,传扬着“超越·融合·共享”的鲜明理念。中国相继奉献给世界的两个奥运同样精彩,也带来别样的启迪和感奋。

顾拜旦歌赞,奥林匹克精神是一所培养高尚情操和纯洁心灵的学校。在残奥会赛场上,将被世人永远铭记的那一幕幕特殊的“超越”,让所有参与者、观看者更强烈地感受到陶冶情操、荡涤心灵的震撼和力量。肢残运动员艰难地搏击水浪冲向终点时的欢呼,脑瘫运动员躺在推床上双臂奋力擎起杠铃时的呐喊,昭告着他们不畏身体缺憾、付出比常人更多艰辛挑战极限的生理超越。“我不能选择命运,但可以选择对待命运的态度”,“悲剧不在于没有实现目标,而在于没有目标”,残疾人运动员的这些人生箴言,宣示着他们冲决歧视偏见、渴望平等参与社会的心理超越。他们的人生因自强不息、追求卓越而焕发异彩,比金牌更闪光的精神境界的超越,更动人心魄、更催人奋进。

残疾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付出的一种社会代价。当今全球残疾人总数约6.5亿。以空前规模笑迎五大洲朋友的残奥会,确切地说,是更完整意义上的人类体育庆典。“融合”,不仅标志着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灿烂文明的又一次雄伟交汇,而且凸显着残疾人与健全人和谐共融、携手同行的厚重人文蕴涵。赛场内外,志愿者手腕上的“微笑圈”无声地传递着理解和友善,铿锵的中国语汇“加油”成为通用的“国际语言”。加拿大记者评述:“中国正拥抱整个世界,每个人再次在奥林匹克大家庭中赢得真诚的微笑和尊重。”“融合”理念的传播,将唤起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更深体认和倍加珍视,汇聚起推动世界和平进步、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强大力量。

残奥会为残疾人实现梦想、放飞希望提供了广阔天地。残疾人与健全人一样追求瑰丽梦想,追求生命价值。北京残奥会倡导的“共享”理念,响亮地传达了残疾人共享社会文明成果、共创人类美好未来的共同心声。残疾人在体育竞赛中的优异表现以及在其他领域的骄人业绩,无可辩驳地证明,他们同样是书写历史、创造历史的主人。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理解、尊重、帮助残疾人这个最需要社会关爱的群体,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社会的崇高职责。国外网站载文说:“北京残奥会显示出中国以集体主义寻求和谐与共享理想的巨大而有效的努力。”“联合国人权奖”、“联合国残疾人十年特别奖”、“联合国和平使者奖”,记录着中国推进残疾人事业、践行“共享”理念的强劲足音。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播种的'季节。丰收的最大喜悦永远属于播种者。

冬残奥会的观后感2

9月15日,在北京残奥会主新闻中心的发布会上,残奥村邓亚萍说,村里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一直以奉献精神和用心、关心、贴心的态度,为残疾人运动员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让他们感受家的温暖。

截至9月14日,北京残奥村共接待来自147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和官员7379人,其中轮椅使用人士1736人。最高峰的一天9月5日共接待运动员和随队官员6884人,技术官员656人。尽管有这么大的接待量,但在住宿服务、餐饮服务、交通服务以及宗教服务等诸多方面,相关工作人员都把工作做到了极致:降低了公寓内所有开关和挂钩的高度,将浴室内的肥皂改为挤压式洗手液;工作人员为坐轮椅的顾客解答咨询或介绍商品时,会采取“蹲式服务”,甚至可根据需要提供全程陪同式服务;在交通服务方面,村内班车上专门为轮椅运动员配备了轮椅固定器,让他们更安全放心地乘坐……

在残奥村之外,酒店里印有盲文的菜单,城市里的无障碍设施,电视台的手语主持……人们将更多关注投向需要帮助的残疾人,将更多微笑送给需要鼓励的残疾人,将更多爱心献给需要关爱的残疾人。在“鸟巢”、“水立方”及其他比赛场馆,不论这位运动员来自何方,不管他最终获得第几名,同样都会得到支持的掌声和热情的鼓励。不少比赛开始前,台上台下欢声雷动,当志愿者们在台上打出“安静”的牌子,整个场馆瞬时寂静下来。音乐停止,手机静音,甚至连呼吸都小心翼翼。与其说,这是对比赛规则的遵守,倒不如说,这是对残疾人运动员的无比关爱和最真诚的敬意,正因为这样,我们才看到了真诚的关爱在残奥会上到处流淌。

当然,更多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是来自残疾人运动员身边的最真诚最真切的关爱。射击场上的斯克尔霍恩,每次参加比赛,总有母亲和妹妹陪伴左右;独臂泳王杜剑平曾在5个月大的时候被判了“死刑”,但妈妈含着泪抱着他到处寻医看病,7岁那年,他终于扶着墙站了起来;在“水立方”训练池中,当缺少左小臂的女孩沃娜克出水时,拄着双拐的男友米哈尔斯基都会上前相扶,耳语几句,亲昵一下,然后目送她从出发台上再次跃入水中……因为有爱,我们才看到了残疾人运动员的那种不屈服于命运的坚韧和顽强,才看到了他们来自内心的那种开心的微笑。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残疾人向世人诠释了生命的伟大,是残疾人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顽强,是残疾人让我们懂得了如何面对生活。

然而,这些给我们健全人无数生活启迪和生存力量的残疾人,在某些方面注定需要我们给予理解、尊重和扶持,正因为这样,关爱和帮助残疾人,才更考验着我们的文明程度,考验着这个社会的和谐度。可喜的是,这次北京残奥会,我们看到的是对残疾人运动员、对残疾人的无比尊重、关爱和真心的扶持,这次残奥会,成为了一个充满“爱”的盛会,正是这种“爱”,让北京残奥会更精彩、更可爱、更难忘。

冬残奥会的观后感3

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在即,开幕式所有演职人员都在紧张排练中。这些演职人员中有将近三分之一是残疾人,今年1月初,演员们开始在北京中国残奥运动管理中心合练,在一个多月的排练和生活中,他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这两天,中国残联从各地选拔的残疾人演员和北京体育大学的学生们正在一起为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进行最后的排练。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演员 祝悦:这个在排练的过程当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比方说语言交流上的障碍,还有各个方面怎么样达到排练的默契度。

虽然每个节目都配了手语老师现场指挥,让听障演员们能了解导演的指令,但是在实际表演中,由于声音、动作、视角等原因,听障演员们接收指令还是有些困难,北京体育大学的同学们就会主动提醒,跟他们商量好配合的方式。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演员 王可闻:小白(同学)就常常会给我提醒,我们要做什么动作,5、6、7、8开始转。

为了能够突破交流障碍,很多北京体育大学的同学们逐渐学会了简单的手语,能去跟听障演员们沟通,而听障演员在排练时的一些暖心的小举动也让同学们感到很温暖。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演员 徐婉婷:有个残联的妹妹跟我一组的,她就很可爱。每一次我们放椅子的时候,她就把她的椅子调到最高,然后把我的椅子推在那(下边)。她就跟我说,姐姐这是你的椅子,到时候来了我帮你看着。每次一来,我的椅子就永远在她那,每次排练的时候你就会觉得有个人在这么关心你,其实是很感动的事情。

在一起排练的这些日子里,演员们之间相互关心、互相帮助,彼此照顾。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演员 王可闻:首先就是膝盖,因为我们在地面的动作比较多,就会有一些跪、转,还有一些需要靠膝盖来转动的动作,所以常常膝盖有淤青。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演员 刘鑫宇:一般护膝有一副,我们可能需要一个的话,就会把另一个给她们用。因为我们是一个团体,也希望在表演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不要受伤,都好好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从今年一月初的第一次合练至今,演员们在这段时间的训练和生活中越来越默契,大家共同努力都是为了在几天之后的开幕式上呈现出精彩的演出。

冬残奥会的观后感4

2月27日上午,国际残奥委会北京冬奥组委首次高层协调会以视频形式召开,标志着北京冬残奥会赛时高层协调机制正式启动。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冬奥组委主席蔡奇,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安德鲁·帕森斯致辞。河北省委副书记、省长、北京冬奥组委执行主席王正谱,中国残联主席、北京冬奥组委执行主席张海迪,北京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延昆出席。

蔡奇在致辞中代表北京冬奥组委对帕森斯主席和国际残奥委会、各利益相关方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说,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北京冬残奥会筹办工作,多次深入赛区实地考察,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我们办好北京冬残奥会指明了方向。北京冬奥会闭幕以来,我们进入了冬残奥会时间,场馆设施、服务保障、媒体转播、景观标识等方面向冬残奥会的转换工作基本完成,场馆运行、疫情防控、无障碍环境等工作得到国际残奥委会专家充分肯定,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我们完全有信心办好北京冬残奥会,让两个奥运同样精彩。我们将与国际残奥委会加强沟通协作,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及时解决相关诉求、回应各方关切,共同把这次冬残奥会办得圆满成功。

帕森斯高度赞扬北京冬残奥会各项筹办工作,感谢北京冬奥组委为此作出的巨大努力。他说,中国在冬残奥会筹办期间积极推动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吸引越来越多残疾人参与冰雪运动。冬残奥会各项服务保障工作注重细节,让大家有了更好的参赛体验。志愿者周到细致的服务,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热情。我们非常期待这届冬残奥会,希望双方继续保持顺畅紧密沟通,共同努力让运动员享受比赛,取得更好成绩。

冬残奥会的观后感5

北京冬残奥会即将开幕,场馆设施、服务保障、媒体转播、景观标识等方面从冬奥会向冬残奥会的转换工作已全面完成。作为冬残奥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冬残奥会会刊的各项筹备工作也已完成。冬残奥会会刊将于2022年3月1日至3月14日出版,每日对开8版,共14期。冬残奥会会刊将通过中国邮政与冬奥会会刊一体化发行,并由首都博物馆馆藏。

作为北京冬奥组委官方授权的刊物,冬残奥会会刊将以世界各国参赛运动员为主角,持续宣传“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呈现“简约、安全、精彩”的冬残奥赛事,全景式、全方位记录北京冬残奥会,诠释勇气、毅力、激励、平等的残奥价值观。

冬残奥会会刊还将充分运用媒体融合成果,依托北京日报报业集团融媒体传播矩阵,在北京日报客户端开辟“冬奥会刊”专属频道,在京报网上开设专栏,在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微博微信等平台同步传播,实现纸端云端、线下线上互动融合,打造有传播力和影响力的特色融媒产品。部分新媒体产品将以二维码的形式在报纸版面上呈现,读者用手机轻轻一扫,即可延展阅读与新闻相关的新媒体产品。此外,冬残奥会会刊还将打造部分音频新闻产品,方便视障人士收听冬残奥会相关报道。

冬残奥会会刊出版期间,当日出炉的会刊将被送进北京、延庆和张家口三大赛区,闭环内的运动员、媒体记者、工作人员都可以在主媒体中心、主服务台、志愿者之家等区域阅读到当日会刊;市民则可以在全市700余座邮政报刊亭购买到当天的会刊,残障人士也可以在部分温馨家园阅读到冬残奥会会刊;作为特定发行渠道,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2、T3航站楼的国航贵宾休息室以及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首发的主要航线和宽体机均将发放冬残奥会会刊,覆盖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7条主要航线和三亚、海口两条旅游航线。

作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北京的权威主流媒体集团,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刚刚伴随北京2022年冬奥会完成了32期冬奥会会刊的出版发行工作,面对即将开幕的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再次承担重大媒体使命,创办冬残奥历史上的首个官方中文会刊,成为唯一一个既创办了2008年北京残奥会官方中文会刊,又创办了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官方中文会刊的媒体,全力实现“两个会刊,同样精彩”。

冬残奥会的观后感6

残奥会期间,行动不便的残疾观众在北土城地铁站,不用出站,即可完成进入奥林匹克中心区所 需的全部安全检查,直接换乘奥运支线;持证残疾人乘车入场,如果不方便或者不愿意下车,安检员将上车检查。本届残奥会安保。警方将从一个个细节突破。

残疾人各有各的不幸,各有各的苦楚。肢残、智障、视觉听觉语言残,所需要的社会关爱是有差异的,太原则、太笼统不行。针对视力残疾、肢体残疾、截瘫、脑瘫、脊椎残疾等各种类型的残障观众,采用细致入微的、有区别的安检方法,既方便了残疾人,又充分尊重了残疾人的人格。

而对于本次运动会的主角——残疾运动员,他们的参赛不在于能否拿到奖牌,能拿到多少奖牌,而在于积极参与。为了参赛,他们事前都作出了超乎常人想像的付出,他们有勇气、有资格走进赛场,本身就已经证明了成功。比赛中,他们需要正常人的鼓舞和理解。对于他们参赛,观众应该多欣赏、多喝彩,把他们的长处看成是超常规发挥。赛场喝彩声、掌声不断,且都是恰到好处,才能激发他们超水平的发挥。

本届残奥会规模很大,将会涌现一大批成绩优异的运动员,也必然会出现一批虽然没有拿到奖牌,但赛风顽强,敢打敢拼,让人感动不已的运动员。媒体报道这些残疾人运动员时,应该准确揣摩他们的心理,以他们的方便为方便,以他们的满意为满意。切不能强人所难,只顾自己方便,增加被采访者的负担。

无论是残疾选手、残疾观众还是日常生活中的残疾人,他们所到之地,难免会遇到障碍、碰到麻烦。因此,残奥会会闭幕,但对残疾人的关爱不应落幕。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全球有残疾人6.5亿,占总人口的10%;中国则有8300多万,每16人中就有一个残疾人。在构建和谐世界的进程中,应当有更多的社会民众甘当志愿者,主动从细节上向残疾人投去关爱,提供帮助,并且还要把这种关爱视为一种快乐。这样残疾人出现在哪里,和煦温暖的春风就能沐浴到哪里,“超越、融合、共享”的残奥会精神就能延伸到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