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观后感 >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4篇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4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54W 次

《我在故宫修文物》用年轻的视角走进古老的故宫,第一次系统梳理了中国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揭秘世界顶级文物“复活”技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部纪录片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4篇

  篇一:《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首先,这部纪录片以文物修复为主题,里面几乎集中了国内最顶尖的艺术品,包括钟表,字画,陶瓷,漆器,织品,在故宫尘封了许多年,有很多甚至是第一次公布于众,精妙绝伦,巧夺天工,真的大开眼界(我印象最深的是“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而且对这些文物的背景介绍也可以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历史,很有意思,很长知识。

然后呢,这部纪录片想表达的最核心的我想还是“匠人精神”。这些中国最顶尖的文物修复专家,很多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静静地,从事着一份伟大又平凡的事业。说伟大,是因为他们用自己高超的技艺把千百年前的珍宝以它们最完美的姿态呈现给现代的人们,这仿佛是跨越千年的相遇,让人震撼和感动。说平凡,是因为他们就像巷子里最普通的工匠,看起来那么的随和,仿佛手里拿的不是一件价值连城的文物,只是普通的一个钟,一个表,而他要做的只是尽自己的力量修好它。

你也可以从这部片中看到传承,一批批的年轻人犹如新鲜的血液注入故宫,延续着传承着老一辈手艺人的技艺,以及他们对文物的热爱,对文物修复的执着。这不禁让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思考:不仅是文物修复,还有很多文化遗产方面的手艺需要当代的年轻人去传承和发展,其中很多工作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冷静,我们有责任像老一辈匠人一样让我们国家的文化一直流传下去,不仅如此,我们更要学习的是这些匠人脚踏实地,充满热爱,专心致志地去对待自己的工作,这对我们以后从事职业也是积极正面的影响吧,现在浮躁的我们真应该好好静下来,看看这些大师们是怎么对待工作的,一辈子真能做好一件事,也是功德圆满的。

最后,这部片子没有枯燥的说教,没有刻意的煽情,很多生活的小细节流露出这群干着特殊工作的匠人的清苦,其实也不是清苦,因为他们心里是满足快乐的。

  篇二:《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次将镜头对准了故宫的文物修复师们,他们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却始终不为人知。书中以口述的形式撰写了12位文物修复师的对历史、对人生的回顾和感悟,同时也是一本故宫几百年文物修复历史的缩影。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一群身怀绝技、妙手回春的文物修复师,默默地固守“冷宫”一隅,日复一日地打理着价值连城的“国宝”。他们是故宫里的钟表匠、青铜匠、摹画工、木器工、漆器工……他们一代一代薪火相传,是故宫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宫墙外的世界斗转星移,宫墙内的他们却要用几年的时间摩挲同一件文物。一座宫廷钟表上千个零件要严丝合缝;一件碎成100多片的青铜器要拼接完整;一副古画揭一两个月;一幅画临摹耗时几年到几十年……他们用自己的一辈子来诠释“因为热爱所以坚持”“择一事,终一生”的牢固信仰。他们那一代兴许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他们的身上还留着浓重的匠人气息,他们离开故宫,和普通人也没有区别,他们用一辈子医治历代大师被岁月腐蚀的作品,最后,他们将自己的痕迹抹去。他们在故宫修文物,也修了浮躁的人心,修了我们的欲望,还有我们自以为是的价值标准,这也许是本书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为什么分享这本书?因为《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我联想到了“我”在息烽修公路。“我”是我身边的同事、身边的公路人。其实,他们的工作形式与我们的工作其实非常相似。每当心里浮躁时,翻开书,听听书中人物说的话,心里便会慢慢沉下来。

推荐词中说“一座宫廷钟表上千个零件要严丝合缝;一件碎成100多片的青铜器要拼接完整;一副古画揭一两个月;一幅画临摹耗时几年到几十年……”,由此,我想到,公路是成千万上亿颗砂砾拼铺而成的呢,公路人用的是一辈子。

推荐词中还说,“他们用一辈子医治历代大师被岁月腐蚀的作品,最后,他们将自己的痕迹抹去。”而我们的工作何曾不是这样,我们的养路工人不分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勤勤恳恳的工作,养护好前辈们辛辛苦苦建设下来的公路,让人民“行之顺心”,未留下一丝痕迹,我们做到的,就是踏踏实实做好当下的事。

要是你跟你的工作对不上话,可能上班了还想家里有什么事,心里不静,没在这个上面。当然你说你干不好还干不坏,可是,干坏了那文物就坏了。“不遇良工宁存故物”,没有遇到好的修复师,宁可不修,你修就是一种破坏,古代就有这种论述。而我们修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修不好,质量不高,又何尝不是一种浪费和破坏?选择了自己的职业,站好自己的岗位,做好本职工作,也是一种修为吧。

  篇三:《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有这么一群人,当其他人在工作事业上浮躁喧嚣碌碌无为时,他们却在艰苦的环境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耐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奇迹。

有这么一群人,当其他人在学习生活上压力山大彷徨无助时,他们却抱着舍我其谁的信心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复制出一个又一个国家骄傲。

他们是谁?他们就是那些犹如“扫地僧”般的故宫文物修补者,貌似普普通通而个个身怀绝技。

当我看完这部纪录片后,对大师们的只有敬佩和赞叹。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他们在修补各种文物上,付出了大量常人难以想象更难以做到的耐心。也正是靠着这份耐心,才修补好了许多原本破损的珍贵文物,是他们的勤劳和耐心,才让后人能有机会在故宫欣赏到许多精美绝伦的文物,让辉煌历史再次重现。

纪录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的细心和信心;他们的眼睛锐利似鹰眼,细细的观察出这个文物器械无法启用的问题所在;用一双双巧手,自信的织出了精美的布匹,粘好了美丽的瓷器,修好了精致的器械……

我要向他们学习这份细心找到自己学习和生活上的不足之处加以改正和提高;我要向他们学习这份耐心,踏踏实实为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永不放弃;我要向他们学习这份信心,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优异的成绩。

这部纪录片有一句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解说词:“在这个喧嚣浮躁的当今社会,保持一颗宁静的心,是对这个世界的最好逆袭。”

  篇四:《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提到《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个名字,大家对同名纪录片可能不陌生,看完三集,总觉得意犹未尽。纪录片给人以直观的享受,呈现出了故宫匠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修理文物的日常,而这本书,它是无声的,虽然只能用文字和图片来说话,但却承载着经得起反复摩挲的广度与深度。纪录片侧重于文物修复的日常,图书则侧重于“修文物的人”。

看完纪录片后那份久久不能平息的感动在书中找到了答案,代代相传的中国最传统的工匠精神令人为之动容。就在不久前,我有幸来到了市政府应急办工作,也在身边的同事身上感受到了相同的专注与热爱,对这本书的感悟也变得更深刻。

一、这是一份有责任的工作

故宫的书画修复师们说,看着面前的修复痕迹就可以看出上一个修复人有什么样的品性甚至什么样的相貌。在通过现代高科技仪器看到了曾经修复过的部分和原画材质明显的区别时,师傅开玩笑说,这个匠人把画修成这样,被皇上发现那肯定要砍头的。如果说这份工作是与三千年前古人的对话、是与历史的对话,那么应急值守是一份与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对话、与未来的对话。它们的相同处在于,遵守了匠人无名无我的传统,国宝上不会留下他们的名字,市民们也不会知道每起突发事件的接报人是谁,但这看似平凡的岗位却并不那么普通,需要24小时分秒在岗,需要365天昼夜履职,需要在坐在值班室的那一刻、接起值班电话的那一刻,把人民安危顶在头上,把百姓冷暖放在心间。

为此,我们以100%不出事的目标做好安全管理,以100%出事的假设做好应急管理,这“两个百分百”理念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数千起突发事件的磨砺下,我们创造性地归纳出处置工作规程、值守工作规范等10余项标准制度,建立“每天全体交接班、每案例分析、每周会商调度、每月视频会议”这“四每制度”。每个大大小小的接报案例都会在交班会上交流研讨,因为在事故灾难面前,容不得半点马虎,要的就是这份高度的责任感和日复一日的磨练。

二、这是一份有恒心的工作

技艺容不得欺骗,技艺里没有捷径。一座宫廷钟表层层组装,上千个零件必须从最底下开始每一个零件都严丝合缝,错零点一到两毫米都可能导致最后的整体罢工;一件青铜器碎成毫无规则的一百多片,有一个碎片位置不对都拼不起来;在三伏天的深夜,漆器修复小组的修复师忍受着过敏的折磨忙碌一晚上只能采漆八两,也就是所谓的“百里千刀一斤漆”。

经营这样的一份事业,归根结底要沉得下心,如果说正心诚意才能做出正确的工艺,那么潜心研究也是应急管理工作的不二法门。作为一座沿海城市,青岛市既存在大多数城市共性的风险,也存在“具有地方特色”的风险类型。青岛市有山、有海,有海底隧道、有跨海大桥,面临台风、浒苔、森林火灾、渔船倾覆、船舶漏油等灾害和风险;作为石化基地,产业集中,石油储备占全国储备近四分之一,风险防控压力大。

为此,我们推进应急工作重心前移,强化风险管理。每年结合接报处置情况、数据统计及相关区市部门汇总材料,编写完成当年的总结评估和下一年度的趋势分析;每年编写突发事件典型汇编,不断丰富处置案例库,如今已有100余个典型案例分析。恒心,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不厌其烦。每年的汇编、每年的培训、每年的演练就是应急人的恒心,为的就是要慢慢让更多人知道灾害在哪些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让更多人知道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该如何去自救,该如何避免二次事故的发生。

三、这是一份有温度的工作

同样一份工作,在不同人的眼里也许有不同的感受。故宫古器,流传至今,一般人观赏古器时只会叹于文物的精美、皇家的奢侈,却从未想过文物展出背后,有着一群默默无闻、技艺高超的匠人,他们固守“冷宫”一隅,日复一日地做着枯燥而又精细无比、不容有误的工作,这些在职的师傅们也恪尽职守地将自己的工匠精神传承给下一代。

也许在很多人眼里,应急战线责任重、压力大、风险高,同样也是一项苦差事,但在我眼中的应急人,却把这项工作经营出了生命的温度。三标山那场大火应急办的同志们在前方指挥部通宵达旦几个昼夜,多位同志相继倒下,一场火灾换来了三名同志住院手术,但手术过后更多的是对灾情的挂念;不久前指挥处喻华云同志刚刚做完声带手术,医生嘱咐不能说话千万要静养休息,但当视频会议系统出现问题大家都调试失败的时候,他却从病床悄悄地回到了值班室,修复了这个难题;还有不知多少个本该家人团聚的幸福时刻,当夜值守的值班员却在协调处置中彻夜未眠。

这样的事情在应急办的大家庭里讲也讲不完,每每提到这些事情,大家也总是轻松自然、毫不在乎的说起,但作为一名应急办的新人,值班室的温暖却在感染着我,值班室的温暖也在感染着每一个守夜人。这里的灯亮着,就时刻守卫着这座城。

四、这是一份有传承的工作

书中提到古画的修复现如今面临着无法解决的困境,新生产的宣纸,因为污染的空气和水再也无法达到曾经的质感,旧的生活方式、旧的抄纸铺子没有了,老宣纸、古凌子也就没有了,但修复师傅们努力寻求破局之道,不求一劳永逸,但求日拱一卒。老师傅说,每代人有每代人该干的事,你积极地迈出这一步,后边还有人,如愚公移山,世世代代无穷匮也。应急工作一直在路上,城市发展越迅速、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越多,各类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就越高,但我们在推动着应急队伍慢慢壮大、在推动着预案体系慢慢丰富。

我们每年培训数以万计中小学生和“第一响应人”,我们编制应急杂志、开发app让自救互救意识不断传播。这份努力是对明天的期待,对一代代传承者的信任与嘱托。如果您去观看青岛市应急办编创的应急题材儿童剧时,看到那些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容,会相信应急安全的小种子能在每个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造福一方平安。

合上书本,执笔想来,朴素的匠人、平凡的工作、简单的语言,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大家为之动容?答案也许就是木心先生的那首《从前慢》:从前的日子过得很慢,一辈子只够爱一个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书中有这样一段评价:在尘土飞扬万众创业的年代,网络把成功者更粗暴更快速地推到我们面前,人们内心仍然渴望一些更加长久不变的事情。

修复师王津在故宫西三所钟表室的这间屋里度过了近四十年,像他这样的修复师还有很多,王津和他同事们的职业生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定力与专注,隐隐安慰了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精心设计每一天,用心做好每件事”,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了工作与事业截然不同的意义。无论是在那个偌大的故宫,或是在这个小小的值班室,都有一群人,心怀责任,心怀梦想,因为热爱所以坚守,因为坚守更加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