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工作报告 > 教师远程研修观课报告

教师远程研修观课报告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87W 次

作为教师教育方式的观课,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又称同事互助观课,这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互助指导活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师远程研修观课报告,欢迎大家阅读!

教师远程研修观课报告

  【教师远程研修观课报告1】

下面结合李老师执教的《装满昆虫的衣袋》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中之实际,谈谈自己在评价方面的一些认识。

一、让学生在赏识性评价中树立信心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赏识性评价,就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注意把握好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学生学习时给予适时、适当的鼓励、表扬、赞许等赏识性的评价。如,李老师在第一环节就课题质疑时,一个学生提出:“这个课题为什么要叫‘装满昆虫的衣袋’?”李老对该生进行的赏识评价是:“我发现你很会动脑。”李老师的一句赞许就是对学生的肯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学习信心。所以,一位好的教师,就应该让每一个学生在老师的赏识性评价中获得自信,从而让学生在赏识中快乐成长。

二、让学生在启发性评价中培养兴趣

启发性评价策略就是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之后追问一个问题,再评价,再追问……这种“不断追问”的启发性策略,注重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掌握和运用,促进学生更广泛地获取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如,在第二环节中,当一个学生较好地理解了“纵横”一词时,李老师评价道:“你理解很到位呀。那么猜一猜‘鸟栖虫居’的‘栖’是什么意思?”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栖”之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的就是“启发”的作用。也只有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得以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更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获取知识。

三、让学生在激励性评价中获得发展

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对学习内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面的评价,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如,在第三环节中,当李老师让学生概括法布尔的特点时,一位学生说道“锲而不舍”一词后,李老师边板书边评价说:“老师就写锲而不舍吧。这就是你的感受,你可以把这个词写在你的书上。……”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真正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断向前发展。

总上所述,教师的课堂语言评价是一节课必不可少且非常重要的组成要素,对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维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新的课堂评价方式日趋丰富起来,能针对学生学习的具体状况全方位地做出评价,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前面发展。

  【教师远程研修观课报告2】

虽然远程研修期间网络拥堵,时常缓冲不动,最终还是看完了石立秀老师讲授的《台阶》,这是一堂非常优秀的汇报课。相信每个观看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个人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论。

(一)老师进行文本解读,合理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

《台阶》是一篇内含相当有深度的小说。石老师能够很好地解读文本,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把握得很到位,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因此,石老师对教学目标和重点的设定是符合小说鉴赏的要求的:教学目标包括整体感知,把握情节;指导学生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把握父亲性格特征,体会作者感情;引导学生理解父亲,热爱父亲;掌握概括情节的方法;体会作者感情等学习技巧

(二)老师能从作者创作初衷和学生的角度出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

从教材的安排来看,这篇课文处在八册的第二单元,单元要求是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要求熟读课文,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从而提高叙述描写能力。《台阶》叙述的是一位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了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现在的学生可以说是在蜜罐里长大的,享受着亲人的百般呵护,他们能否理解文中父亲为一幢高台阶的新屋而耗尽了一生?他们又能否理解新屋造好后,父亲为什么却变得“烦躁”了,变得“自闭”了,变成了一幅“若有所失”的模样,觉得“不对劲”了?所以,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的写法应是本文的难点。

这要求学生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走进父亲的心灵世界,思考中国农民的生存现状,石老师能够很好滴强调了这一点,并作为重点对学生进行讲解,完全符合了作者的创作初衷

(三)老师能发挥自身的最大优势,努力打造极富个性的教学课堂。

首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把握情节,一开始就完成了对字词、作者的介绍。然后选择了“从头到脚,打量父亲”这一“精读”方法。让学生读懂父亲,有了这个示范,学生很容易找到“父亲的眼光”“父亲的头发”“父亲的笑容”“父亲的腰”“父亲的头颅”等,这一系列细节连缀起来品读,父亲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其性格特征也就得到了把握。这样就完成了教学的第二个目标“指导学生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把握父亲性格特征,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这样,通过浏览,精读、品读,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深化,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拓展,就避免了架空分析,以讲代读的学风,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得到很好的交融。

(四)能把学习主动性放给学生,努力打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

通观一节课,石老师能很好地把握“导”的尺度,努力把欣赏文章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课堂学习的主人,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创造力。不论把握情节,还是赏析形象,不论探讨主题,还是写作拓展,都注意了学生的活动。就是很小的细节,比如学习目标的朗读,简单的作者介绍也不放过,都给学生以课堂展示的机会。

尤其是能通过有效问题的设计,如“本文为什么以台阶为题?”这一既有过渡又有深度的问题,来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抓住全文关键的一句“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引导学生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本文的主题和父亲形象的典型意义,让合作探究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

(五)能紧扣教学内容和学生活动进行恰当的点评。

教师的随机点评就越能体现一个老师的的随机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有石老师对文本的个性化的解读能力。这节课石老师始终都在巧妙使用“点评”这一有效的教学手段。利用点评,她完成了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利用点评,她与学生一起对精选的段落进行了分析,完成了对父亲这一典型形象的把握;利用点评,她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究主题,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利用点评,她帮助学生完成了对本文作者对父亲的思想感情的把握。

(六)能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并注意了拓展的有效性。

很多语文老师上课喜欢拓展,但有些拓展,根本不顾文本,只是为拓展而拓展。这节课最难能可贵的是,拓展的每一个环节都没有离开教材。没有背离作者的创作初衷,这是石老师对课本内容的高度提炼和对作者情感的深入挖掘。老师以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诵让学生对文本内容再回顾之后,马上推出一个既能锻炼能力又能提升感情的写作练习,给学生蕴蓄起来的感情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表达的渠道,教学环节至此真可谓水到渠成。课堂在学生的情感诵读中结束,真正做到让人回味无穷

(七)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多媒体可增加一节课的容量,其图文、色彩及音响常常给人很强的冲击力。本课件中插入的故事、人物介绍使整个课堂严谨有序,首尾照应,浑然一体,并且通过音乐,给这节课渲染了很浓郁的感情氛围。中间插入的几张图片也很恰当。多媒体的恰当使用,为本课带来了很好的情感效果。

(八)能用简洁的板书凸显本课的主题。

本课题目是“台阶”,板书设计也是台阶式的,每一个台阶都凸显父亲的某一性格特征,而这些性格特征不是随意地罗列在那儿,而是结合父亲奋斗的历程和本文主题,层层呈现的,“谦卑”是骨子里边的,所以在最底层,依次是“辛苦,坚韧、要强”,这一设计,正如文章的题目,它是有深意的。

教学是一门艺术,即使在多媒体发达的今天,板书的作用,仍不可低估。

本课也难免有一些令人遗憾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本堂课的切入点一直觉得不是太理想,有些生硬。

(二)老师还是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读去说,问题设计有些呆板,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放而不开,学生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三)课堂虽然进行了合作探究,有些浅尝辄止,仓促了事。

(四)本文很多段落和细节,文笔优美,意蕴深刻,但由于担心时间不足,不敢让学生尽情诵读,虽然用了品读法,但总体感觉,读得还是有些欠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