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工作报告 > 关于开展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调研报告

关于开展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调研报告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48W 次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也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的关于开展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调研报告,希望大家会喜欢!

关于开展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调研报告

  【关于开展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调研报告1】

阿坝州是一个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环境脆弱而又优美的地区,在开发利用资源过程中,不破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阿坝州人民的共同愿望。我局充分利用到各县和各企业的机会,对我州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下面,将调研中所了解的情况以及就有关问题的一些思考综述如下:

一、我州资源开发利用及生态环境的基本情况

我州地处长江、黄河上游,资源较为丰富。以水电资源为例,我州水电资源十分丰富,理论蕴藏量为1933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423万千瓦。根据阿坝州经济社会“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的科学合理有序开发水电资源,建设四川重要的水电能源基地,力争到2010年水电装机容量达到670万千瓦的要求,我州水电资源开发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州已建成水电站165个,装机容量达250.5万千瓦,在建水电站60个,装机容量达198万千瓦,开展前期工作的水电站177个,装机容量800余万千瓦。2003年以来的已建和在建水电站中办理了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的83个,环评率100%;办理了水土保持方案报告的94个,申报率90%,实施率85%;办理了征占用林地手续的63个,面积867.3737公顷。我州是较明显的资源开发型经济,生态环境优势更是得天独厚。不仅拥有九寨沟、黄龙、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大熊猫栖息地等3处世界自然遗产,还有全国著名水源涵养地若尔盖湿地保护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5个、国家地质公园2处。有76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500余种植物资源。全州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面积占全州幅员面积的24.8%。是我国川西-滇北植物特有现象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著名的“珍贵生物基因宝库”,为世界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和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阿坝州境内溪流纵横、江河交错,不仅是岷江、大渡河、嘉陵江、涪江的发源地,也是长江、黄河上游最为重要的集水区和水源涵养区。不仅担负着下游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饮用水源安全以及防止区域内水土流失的任务,更肩负着保护下游地区生态产业链安全的神圣职责。茂密的森林,广褒的草原,起着生态屏障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阿坝州人以全州生态环境良好,自然风光优美而自豪。保护好生态环境,应该是全州人民的共识和责任。

二、我州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面临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一)资源开发业主以及承建企业为节省开发和施工成本,往往不顾生态环境的保护;部分资源开发企业及从业人员错误认为,资源开发必然破坏生态环境,环境保护治理不是企业的事。因此在落实环保、水保专项资金到位较差,从而致使在渣场修建,植被恢复,环保、水保设施施工中偷工减料,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长期得不到恢复。

(二)个别县和部门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还不到位,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意识十分淡薄,自觉或不自觉地违背经济规律, “重发展、轻环保”,“重开发、轻保护”,“先建设、后环评”,“边建设、边环评”等现象依然存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和水土保护方案的前置性作用发挥不够。这种放弃可持续发展理念,只顾经济利益,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靠山吃山”、“有水快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做法,最终只会因小利而丧大利,贻害子孙后代。

(三)资源开发项目业主与项目承建商以及具体的施工单位之间管理环节多,管理脱节现象普遍,具体施工单位不按环保配套项目设计要求施工,造成许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四)我州特殊的地质地貌环境,资源开发的建设点大都在高山峡谷区,建设项目的实施(如大型料场的开山取石、引水涵洞及大型基坑的开挖以及弃渣的堆放等)必然会造成一些地质灾害隐患。同时我州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都在2000米以上,气候条件较为恶劣,植被恢复周期相对较长。

(五)现行的资源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水土保护方案往往是由开发项目的业主、项目建设单位或主管部门委托本系统的有关机构进行,因此这种评价主要是为工程项目的实施服务,而不可能真正为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决策服务。

(六)现行的一些管理体制造成属地监管手段弱、执法难。如水电资源开发建设工程的环保水保实行分级管理制度,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组织验收的原则,我州有很大一部分水电开发项目应由国家环保总局、水利部、省环保局和省水利厅来组织验收,但事实上他们很难对这些水电开发项目进行有效的监管,给我州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管理造成了很大困难。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对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第一、是我州独特区位优势的内在要求。我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境内溪流纵横、江河交错,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生态环境脆弱。同时,我州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环境非常敏感的地区,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和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不仅担负着下游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饮用水源安全以及防止区域内水土流失的任务,更肩负着保护下游地区生态产业链安全的神圣职责。所以,恢复“5•12”汶川特大地震破坏的生态环境,是州委州政府和全州人民的共同责任,是实现全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第二、是实现阿坝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强生态恢复重建既是重建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发展的有力支撑。从本质上讲,加强生态恢复重建的问题就是发展问题,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我州的经济说到底就是生态经济,生态资源是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加强生态恢复重建,恢复重建退化生态系统,可以促进这些生态资源有序恢复、开发和转化,尽快恢复因地震破坏的生态环境,促进灾区新农村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提高人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和整体素质,真正实现高水平重建发展。

第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只有实现了生态良好,灾后重建才有坚实的生态基础;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和谐才能得以实现。其一,加强生态恢复重建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足的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如果只考虑当前的经济利益,而不顾长远发展,我们就将成为历史的罪人。其二,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随着设施重建、城镇重建、产业恢复重建等的推进,各种重建项目相继开工,客观上对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的需求日益增大。我州作为重灾区,受灾程度深,影响范围广,承灾能力弱,生态脆弱性进一步显现,保护好我州的生态环境刻不容缓。其三,近年来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立州”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把夯实生态保护放在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加快建设“一强一地两区”的突出位置,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借以推动更好更快地重建发展。适应上述要求,迫切要求我们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大力推进生态恢复重建、加强生态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如何实现我州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一)合理划分生态功能区域,避免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对脆弱生态系统的强烈干扰。经验证明,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活动常会造成生态环境的迅速退化。因而,恢复重建地震灾区生态环境首先是采取措施以减少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进而增强环境系统的稳定性。阿坝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环境非常敏感的地区,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生态环境脆弱。其生态安全不仅对长江黄河上游地区至关重要,而且对全流域、全国乃至全球环境、气候变化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依据全国和四川省正在进行了的生态功能区划,阿坝州主导生态功能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等生态调节功能,属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因此,我州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重建应充分考虑其区域的特殊性,把生态恢复重建与阿坝州生态州建设有机结合,根据阿坝州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按照资源开发强度、产业发展方向以及人口集聚和城镇建设的适宜程度,将我州划分成不同类型的生态功能区,制定出各生态功能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领域,分类指导各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重建。特别是在汶川、理县、茂县等地震重灾区,地震发生后,自然条件进一步恶化。因此,必需引导灾区人口合理分布,以降低生态脆弱区内人口数量。要通过农村村落区域布局调整规划、产业布局调整、转变居民身份等措施,逐步引导灾区农村人口逐步向灾区城镇、灾区环境容量较高的区域集中。

(二)完善政策措施,整合各方资源,强力推进生态恢复重建。地震灾后,国家和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灾后重建的政策措施,国家、省、援建省(市)及社会各界给予了大力支持,我们必须把这些政策用活,资源用好,强力推进生态保护与恢复重建。一是认真贯彻支持重建的政策措施。要认真执行实施国家和省出台的支持地震灾后生态恢复重建的各项政策措施,针对重建工作实际,及时向上级汇报衔接,争取重建资金和项目,为重建发展找到资金项目支撑。二是抓好灾后生态环境恢复项目的实施。要按照灾后重建总体要求,切实抓好灾后生态恢复重建项目的落实,大力实施生态建设重点工程,使我州生态得到良性恢复。三是整合支持重建的各种资源。要加强部门规划之间的衔接,密切配合,打捆使用国家、省及各方支持资金,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优势,集中人力、物力,坚持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开展灾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建立生态保护与恢复重建的示范工程,以此指导我州科学重建,逐步把灾区建设成经济绿色、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家园。

(三)切实抓好阿坝州生态州建设。建设生态阿坝,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加快推进“一强一地两区”建设的重要保障,是生态立州的内在要求,是适应灾后重建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要按照我州生态恢复重建与保护实际,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尽快制定出具可行性和操作性的《阿坝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从制度层面上加强生态恢复重建与保护力度。要紧紧抓住灾后重建和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机遇,加快完善《阿坝州生态州建设规划》,立足区域生态特色,以生态州建设为总抓手,坚持生态建设与重点流域生态治理相结合、与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相结合、与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点带面,典型带动,积极推进生态州建设。要积极引导资源开发企业依法履行资源开发中的生态保护义务,积极主动地参与生态州建设,认真落实环保水保措施,对资源开发中损毁的土地、植被要严格依法进行治理,恢复植被,阻止水土流失。要依托灾区恢复重建,制定灾区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发展规划和完善灾区贫困人口社会保障制度,转变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方式,减轻贫困人口对资源环境的依赖度。完善农村地区尤其是生态保护关键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产品供给水平,改善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条件,让脆弱生态环境进行自然恢复和演替。

(四)发展生态型经济,促进生态环境良性恢复。加强环境保护与恢复重建既是重建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重建发展的有力支撑。阿坝州的生态恢复重建,就是要充分利用生态环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提高经济实力,从而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一是发展生态工业。一方面要依据现有工业基础,建立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工业体系。引导企业高起点恢复重建,避免低水平产业重复发展。要以灾后重建为契机,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副产品、中药材精(深)加工等有利于我州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的产业。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成都—阿坝共建工业集中发展区的有利契机,积极探索工业发展新路子。要转换发展思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抢抓难得历史机遇,全力承接产业转移,做大做强阿坝工业。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阿坝州气候独特,有利于多种植物的生长,具有良好的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应强化生态恢复重建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转变传统农业发展观念,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现代农业,形成“小品种、精种植、深加工,高附加”的新型农业发展新模式,使一亩地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或使留下来的人走向更富裕的生活。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汶川地震灾区是我省乃至我国生态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区域之一。独特的地形地貌,多变复杂的自然环境,立体多样的气候资源,使这一地区成为南北物种的交汇地,生物多样性极其显著;山地平原的过渡地带,又孕育了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自古即为民族迁徙的走廊带。强烈的地震活动,形成新的景观资源,如岷江上游“地震画”、破碎的建筑等地震遗址遗迹产品,与震前高品位的旅游资源结合,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生态旅游资源富集地。同时,要依托丰富的野生蔬菜资源、菌类资源、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等,开发形成系列旅游产品,让参与生态建设的普通民众,让依托生态环境生存的群众,能够从生态资源开发中获益。

(五)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离不开全社会的参与,要让生态环境保护真正成为全州各族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关键要深入持久地搞好宣传、教育和引导。我们既要有效制约忽视生态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更要大力开展环保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教育。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环保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大力报道和表扬先进典型,掀起环境保护法制宣传教育的高潮,不断提高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环境意识、生态理念和法制观念,把保护生态环境变为公民的自觉行为。要深入开展环保警示教育,建立和完善环保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在主流媒体上通报出境段面水质、13县县城和重点集镇水质和马尔康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扩大公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形成公众广泛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局面。

  【关于开展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调研报告2】

根据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通知要求,市政协副主席曹东方率市政协办、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组成专题调研组,于2017年5月上旬深入到凌云、乐业、田林、隆林、西林等县(简称“西北五县”)对县域生态经济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调研、走访交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基本情况,重点调研发展生态经济的资源、区位优势、思路对策和“十三五”规划总体思路等,并听取了有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西北五县在《生态广西建设规划纲要》表述中属于“桂西北山地生态区”,地貌主要为山地,是全区地势最高的区域,气候较干凉;生态区位重要,是南盘江、红水河、右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珍稀物种多,建有8个自然保护区;水能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水电基地,建有天生桥特大型水电站。在发展生态经济方面,西北五县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可开发利用水电资源500万千瓦以上,现已开发和正在开发的达80%,是我国“西电东送”重要能源基地;立体气候分布明显,适于不同的农作物生长,农林产品类型多样,特别适于对海拔高度比较依赖的作物如茶叶、野生竹笋、中药材等的生长,农林产品成片分布有利于基地建设和实现生态农业的产业化,适于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多年来已形成了千家万户养殖业的传统,同时还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林副产品,盛产桐油、茶油、八角、八渡笋、白毫茶等;发展历史悠久,山川秀丽,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拥有众多的历史文物,如凌云县中山纪念堂,西林县岑氏庄园和普驮铜棺、铜鼓墓葬,乐业县古造纸术,隆林苗族村落和传统九龙壮寨等,还有奇特的地质地貌,以乐业大石围为代表,集天坑群、地下溶洞、地下河系统、地下森林为一体的天坑溶洞群,堪称世界奇绝。旅游资源发展潜力巨大。


1.关于开展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调研报告

2.关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调研报告

3.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4.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5.2017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6.2017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7.2017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