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工作报告 > 政治轮训情况调研报告

政治轮训情况调研报告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05W 次

探索干部教育培训的有效途径,提高干部教育培训效益。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的2017政治轮训情况调研报告,欢迎大家阅读!

政治轮训情况调研报告

  【2017政治轮训情况调研报告1】

此次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收回147份;召开座谈会13次,与会人数89人。

一、基本情况

1、组织部门的机构设置、领导职数配备、人员编制及学历情况。

我县现有在职各级各类组工干部142人。县委组织部有部长1名、副部长4名、纪检组长1名,下设六个组室,共计22人;63个县直机关单位设有政工股(室),配有政工正副股长(主任)、干事共79人;24个乡镇配有组织委员、干事共41人。全县组工干部队伍中,副县级干部1人,正科级干部4人,副科级干部46人,其他91人。其中,年龄结构为:30岁以下41人,占28.9%;30-35岁57人,占40.2%;36-40岁31人,占21.8%;41-45岁8人,占5.6%;46岁以上5人,占3.5%。文化结构为:研究生学历1人,占0.7%;本科学历56人,占39.4%;大专学历67人,占47.2%;中专学历12人,占8.5%;其他学历6人,占4.2%。专业结构为:文史哲(含党建等社科类)专业的占37.3%;理工(含计算机)类的占10.6%;经济、管理、法律等社会应用学科类的占52.1%。由此可见,我县组工干部队伍趋于年轻化,学历层次相对较高,专业知识结构合理。

2、组工干部队伍在思想、能力和作风方面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我县组工干部队伍是好的和比较好的。特别是近年来,各乡镇党委和各级组工部门采取有力措施抓自身建设,使组工干部队伍政治业务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一是服务党的中心工作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增强。我县各级组工部门深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开展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强自身建设与服务中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实施固本强基工程,重点抓好了“县委特派员”工作和农村、社区、非公领域党的组织建设,有效地增强了组工干部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组工业务的能力,为我县经济快速增长和各项事业顺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组工干部工作业务能力进一步提高。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我县广大组工干部不断改进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着力解决组织工作中存在的、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并切实加大组工干部轮岗交流和人才培养的力度,大大提高了组工干部队伍组工业务能力。自去年以来,县委组织部先后有4名干部被提拔到外单位任领导职务,1名组长提拔为部领导,5名副组长提拔为组长,8名干部被部内交流,从而较好地提高了部机关干部的综合素质。三是组工干部队伍清正廉洁的形象进一步树立。近年来,我县组织部门按照中央、省、市委的要求,大力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和“树组工干部形象”集中学习教育的深化拓展活动,认真落实贺国强同志提出的“十六字”方针和黄建国提出的“六个组工”的要求,加强组工干部党风廉政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了组工干部遵纪守法、防腐拒变的自觉性,改进了组工干部工作作风,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

但对照形势任务和上级领导的要求,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些组工干部视野不够开阔,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机制转换,区域一体化、经济产业化、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下,有些组工干部还抱着狭小的地域观念、单纯的组工观念,看待当前的形势和自身的工作,习惯于传统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就自身抓自身,就组工抓组工,对新信息、新变化接受能力差,对新形势、新情况应变能力差,对新问题、新矛盾破解能力差,思想政治素质与新的形势和任务的需要不相适应。二是一些组工干部业务不熟悉,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不强。有些组工干部虽然文化程度较高,有一定的工作实践,但对组织工作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不大熟悉,对党的组织建设现状不大掌握,对党的机关运作模式不大了解,开展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有些组工干部满足于政策法规、工作对象、工作要求的一般性掌握上,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调查少,对新情况、新问题分析研究少,根据本地本单位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能力不强,思路不明,措施不实,指导不力。三是一些组工干部知识面比较窄,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复合型人才不多。不少干部长期在组工线上工作,经历单一,知识面窄,能力结构不合理,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给人们的印象是“组工干部只会干党务”。四是一些组工干部工作方式方法传统老旧,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不强。开展工作按部就班、严肃有余、活力不足。有些组工干部开拓创新意识不强,实践探索不够,新思路、新办法不多,“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组工干部在工作方式方法上的无奈。五是一些组工干部作风不够扎实,联系群众、服务基层的能力不强。一些组工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够,调查研究不够,对基层情况不熟悉,对群众的需求和困难不了解,不能帮基层、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一些组工干部作风飘浮,存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习气,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工作马虎应付,对基层工作的指导不到位,得不到党员群众的拥护和信任。甚至有的组工干部沾染了社会不良习气,以权谋私,消极腐化,违反党的纪律,脱离了群众,损坏了形象。

3、组工干部在学习方面的实际困难和愿望要求。

目前各级组工部门任务十分繁重,组工干部经常处于紧张忙碌、被动应付的高压状态,许多干部想多学些理论业务知识,却往往身不由己,工学矛盾相当突出。同时,学习交流机制没有普遍建立。组织部内部各组室之间业务交流少,知识信息相互闭塞隔阂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干部缺少基层实践锻炼,离城市建设管理、重点工程、招商引资和其他中心工作等太远,强烈地感受到了被“边缘化”的压力。调查问卷显示,80%的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组工干部经济工作学习和业务培训,加强学习和工作交流。

二、组织部门在能力培训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1、强化意识,构建了培训网络。

建设一支高素质组工干部队伍,必须紧紧抓住加强和改进组工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这支弦不放。首先,我们树立了组工干部培训教育新观念,强化了组工干部培训教育既是一种智力投入又是一种人才资源开发的意识。其次是发挥阵地作用。充分发挥县委党校的教育培训主阵地作用,2002年来共举办全县性组工干部培训班5期,培训600多人次;组织人事统计、远程教育、组工信息等各类培训班9期,培训各类组工业务骨干800余人次。三是着力开辟教育培训新新途径。近年来,我们不断更新干部培训理念,培训方向上从学历培训为主转变为能力培训为主,培训要求上从侧重培训的组织管理转变为集中精力抓教学质量,培训形式上从注重课堂讲授为主转变为突出社会实践、能力锻炼为主,切实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有效增强了干部培训实效。

2、激活机制,推动了培训创新。

一是“走出去”学。组织实施“组工干部外出考察学习”工程。近几年来,先后组织60余名组工干部赴郴州、苏州等经济发达地区或有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机关、企事业单位考察学习;选派了6名优秀组工干部到省市有关综合职能部门进行锻炼,31名组工干部到省市委党校培训学习。通过考察学习、跟班锻炼、选派调训,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增强了他们的开放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宏观思维能力和政策水平,并将外地、外单位、外部门好的工作经验和创新做法为己所用。同时,还鼓励青年组工干部参加中央党校和省委党校的函授本科、专科学习,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素质。二是“请进来”教。近四年,我们邀请省市专家学者举行专题讲座8场,累计听取讲座人数达千余人次。讲座除了政治理论和公道正派思想培训学习外,还加强了新知识的讲授,特别是市场经济、公共管理、国际贸易、现代科技、WTO规则等知识的培训,增强了组工干部探索经济发展规律的能力,以便更好地为发展经济服务。三是“沉下去”做。坚持开展“组工干部下基层”活动,安排组工干部深入农村包扶点、联系点开展调研、帮扶工作,注重实践锻炼。近年来县委组织部先后选派了3名同志到企业挂职锻炼和到党建联系点帮助工作,选派干部参与农业结构调整、防汛、救灾、计划生育等中心工作达80多人次。2005年,配合“百名党员下基层”活动,选派了42名组工干部参加农村党建工作队下到基层帮扶点,他们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了解群众的真实看法,切实解决了上千户农民生产生活的具体困难和问题。这样,让干部在实践中培训,在社会中学习,在基层中锻炼,切实提高了组工干部应对复杂局面和解决棘手问题的能力,丰富了基层领导工作经验,培养了艰苦奋斗、勤政务实的工作作风。

3、健全制度,强化了培训管理。

近年来,县委组织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措施,以强化对组工干部教育培训的组织管理,全面推进大规模培训工作的开展。一是实行学习档案制度,将年度主要学习内容、参加培训情况、讲学情况、理论研究情况记入学习档案,由所在单位按要求统一登记管理,年终由组织部门考评后统一归档,作为选任考察和实绩考核的重要依据,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坚持学习笔记本制度,统一印发以集体学习、自学、培训、民情日记、基层调研为主要内容的学习笔记本,作为考核学习情况的主要查阅资料,通过笔记本反映学习计划落实情况,切实加强学习的养成教育。三是建立讲学制度,要求组工干部结合自身学习体会、外出学习考察心得、工作观念创新等方面进行讲述、宣传,以讲促学。四是坚持理论研究制度,鼓励组工干部加强理论和业务研究,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理论文章、学术论文和调研报告。

4、加大投入,保障了培训落实。

开展干部大规模培训,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做保证。县委、政府对组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将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2005年县财政共投入54万元支持教育培训工作,其中50万用于党校基础设施建设,4万元用于教育培训工作经费。今年财政预算再投入50万元用于党校培训基础设施完善,对教育培训经费优先给予了安排,从而确保了各项培训计划得以顺利落实。

三、组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教育培训工作缺乏系统性。

首先,教育培训管理体制没有科学明确的界定,教育培训工作零乱无序。其次,对组工干部的文化知识和能力素质结构现状缺乏系统的分析,培训工作的针对性不强。再次,对教育培训任务缺乏科学分工,教育培训资源配置不合理。

2、培训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在师资方面,教学人员相对不足,不少科目要现学现教。尤其是近年来,学员在文化素质、社会经历、思想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方面有了较大的变化,很多教员感到难以适应新的学习需要。在教材方面,很多内容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和形势的发展,信息滞后,有时搞一次专题培训,却找不到几本与培训对象相适应的教材,缺少参考书和资料,培训的容量很难增加。教学设备设施方面,近年来通过不同渠道购置了一定数量的现代化电教设备设施,但使用率低,未发挥出应有效益,远程教育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培训主阵地的党校还需注入资金,大力改善条件。

3、培训内容、方式相对落后。

一是教学内容系统性、针对性不强。普遍性的内容多,针对本地实际的少;内容陈旧,信息量不大,教学内容过于狭窄,培训教材缺乏系统性。目前的培训工作,基本上是想什么时候培训就什么时候培训,想培训什么就培训什么,“我上什么菜,你就吃什么菜”,有很大的随意性。二是教学内容欠深入。表现为浅表的多,深层次的少,没有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和要求,没有结合新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个别教员讲课,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没有独到的观点和见解,缺乏艺术,缺乏新意,缺乏吸引力。三是党性锻炼落不到实处。党校是组工干部党性锻炼的熔炉,加强干部的思想教育和自身修养是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在具体的培训过程中往往被忽视,虚功虚做,没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落实。四是培训方式不够灵活。往往都是把学员集中到培训点进行课堂教育,灌输式教学方式还很普遍,教学方法还是“照本宣科”,还习惯于“面对面”、“师带徒”式的培训方式。学员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4、培训约束激励机制乏力。

一整套系统的、严格的、可操作的、针对组工干部教育培训的检查、督促、考核、奖惩制度尚未形成。虽然教育培训有一定要求,但是,这一培训要求仅仅是泛指的,并没有明确的具体规定,使得教育培训成了一项软任务。另外,教育培训与使用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客观导向上也造成了一些组工干部轻视教育培训,缺乏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四、加强组工干部能力培训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组工干部能力培训工作应从系统规划、更新内容、改进方式、拓宽渠道、完善机制等方面入手,使培训工作能够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

1、科学系统地进行全面规划。

整个组工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零散无序的教育培训,成本高、效率低、成效差。因此,组工干部教育培训应当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出发,科学制定教育培训目标,制定教育培训整体规划。首先,应对组工干部队伍现状作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准确地掌握组工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文化知识程度和工作能力的强弱,这是提高规划科学性的前提。其次,应分层次确定组工干部应具备的政治理论、文化知识和工作能力的基本标准,以及在不同工作岗位上的具体标准,确定组工干部的教育培训需求,再从整体上制定出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组工干部的教育培训规划。这样的规划不仅能够较好地将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而且在制定组工干部队伍整体培训规划的同时,也完成了组工干部个体的教育培训规划。

2、全面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影响组工干部参训的积极性。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应从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入手。

在培训基地建设上,我们应当从计划经济时期传统、封闭、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在加强党校建设,加大硬件投入,加快现代教学设备配置,改善教学手段的同时,重视运用和开发社会教学资源,用开放式的思维和市场运作方式,使社会教学资源为组工干部培训所用。这是一条投入少、见效快、简便易行的组工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扩张之路。在进行实体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应当充分享受现代科技成果,运用网络技术加快网上培训中心建设,以实现干部能力培训的自主性和互动性,既较好地解决了教学资源的时空限制,又能切实解决好工学矛盾。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方面,我们应当加强作为培训主阵地和主渠道的党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引进高学历、高水平人才,同时还要制定规划,拿出措施,将在职教员的继续教育落到实处。党校教员不仅在理论知识上要有所提高,还要通过挂职锻炼、参与县委政府重大调研课题研究和中心工作等活动,增强实践性,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当拓宽视野,打破固有的模式,采用聘用客座教员的形式,将一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既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领导干部以及业务骨干吸纳到培训的师资队伍中来,让专家学者或业务骨干讲授专业知识,让有理论有实践的领导干部讲授领导科学方面的知识。

在教材建设上,按分层次分类别的要求,组织若干教材编写小组,系统地编写一套适用于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组工干部的教育培训系列教材。教材编写小组成员应由理论教育工作者和具有实践经验的领导干部组成,增强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还应建立培训教材定期审定制度,使教材能够适时得到修正,保证教材始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3、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培训的方式要由单一的课堂授课辅导向多元化、灵活性的教学方式转变,要增加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多开设一些情景模拟、案例讨论分析、对策研究、双向交流、实际观摩等课程。在培训课程的安排上应采用模块化结构,由培训单位向参训者提供若干个培训的教学产品模块,参训人员在完成规定的基础内容后,可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结构和工作岗位的要求,自主地选择培训内容,实现自助菜单式培训,使培训的供需达到最佳匹配。要大力推进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尽快实现远程网络教学培训。建议进一步提高脱产学习的时间和参训比例,对新进干部和新任职干部进行必训课程的集中脱产学习;创造条件积极选派优秀组工干部参加异地挂职锻炼,到高等院校进行“知识升级”;鼓励到乡村、企业、重点工程建设等一线参与实践工作锻炼。在日常培训方面要不断完善以会代训、跟班学习、课题调研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多安排“短平快”的培训内容,合理解决工学矛盾。同时,鼓励组工干部积极开展自学,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增长才干。

4、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

完备的教育培训约束与激励机制,在整个教育培训工作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保障作用。组工干部教育培训仅仅凭自愿性而没有一定的强制性,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当前,建立一套完备的约束与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一要建立组工干部任职资质制度。应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岗位职责的需要,结合岗位职务规范,提出组工干部应具备的政治理论素养、文化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要求等任职资质,定期组织组工干部参加任职资质测试,对于不能通过任职测试的,不能任用。二要建立组工干部教育培训的考核制度。针对当前培训过程中考核流于形式,考试组织得不周密、不严格等问题,培训主管部门应当结合实际,从组工干部参训的不同形式、不同类别出发,制定严密的考试考核制度。要把考试考核作为衡量学习成效的一种重要手段,考试考核情况要通过某种形式进行反馈,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要利用计算机建立教育培训档案系统,将每一位组工干部接受政治理论教育、学历教育、专业培训和专题培训的情况(包括培训内容、培训层次、培训时间、考试考核成绩等)记录在案,全面反映教育培训情况。

5、开设组工干部“知识与创新”讲坛。

除了邀请中央、省、市委组织部门领导讲授组工业务理论和业务知识外,还要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和国内外时事政治、经济、社会热点等问题,邀请在经济社会发展、党建理论前沿有较深造诣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作专题讲座,使组工干部开阔眼界、拓宽思路、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工作的激情,主题可根据工作需要确定。

  【2017政治轮训情况调研报告2】

为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按照省局干部教育培训需求调研通知要求,结合我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实际,于2017年2月9日至17日,采用实地调研走访、召开座谈会、发放《干部教育培训需求调查问卷》方式,了解和掌握当前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各种需求。现将具体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中收集的培训需求

我市食药监管干部职工积极响应和密切配合此次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50份,回收199份。

(一)培训对象

1、按层级需求分类:干部职工均普遍反映最应重点培训机关业务部门干部和基层食药监管所干部,近些年来针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一把手的培训较多,副职及以下干部培训相对较少。

2、按岗位需求分类:目前食药监管机关业务部门干部和基层所监管干部都需要大规模的全员培训。比如食药监管岗位、快速检测岗位、稽查执法业务岗位,直接考验执法人员掌握运用食品药品监管法律法规、现场办案能力和行政执法文书写作能力。因此,急需业务办理的统一规范和全员培训。

3、按年龄需求分类:老、中、青年干部群体都需要培训,但培训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老年食药监管干部更需要“微机操作基础知识”和“网络运用基础知识”的培训,使之可以胜任一些微机操作的简单工作任务;中青年干部群体需要岗位基础知识、业务操作技能、处理公务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竞争上岗知识、职业道德建设等培训,使之拥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开拓创新、逢旗争雄的精神。


1.2017开展政治轮训情况调研报告

2.2017政治轮训情况调研报告

3.政治轮训情况调研报告

4.政治轮训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