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工作报告 > 2016观课报告范文

2016观课报告范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49W 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听课变成了“观”课,评课变为“议”课。下面是小编收集的2016观课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6观课报告范文

  【2016观课报告范文1】

今天,作为齐鲁名师孙颖工作室的一员,我有幸参加了课例打磨的观课环节。参与今天课例录像的是齐鲁名师孙颖和赵国防工作室的两节课。这两节课是经过了多次打磨,呈现给我们的。这次课例打磨,由国家级的专家全程参与指导,参与授课的全部是省教学能手以上的教师,从设计到授课,水平之高,令人赞叹。

孙颖工作室出的课是《平面图形的面积比较》的几何图形课,赵国防老师讲授的课是一节概念课《分数的意义》。两节课虽然课型不同,但精彩程度同样令人感叹不已。

据《平面图形的面积比较》的观课安排,我的观课分工是观察优秀生的课堂表现,跟踪他们的思维过程。我跟踪的两个孩子,一个男孩叫张晓凡,另一个是女孩,叫李玉函。另外我还对班里一个思维表现最出众的男孩作了关注和跟踪。下面我就按照课程进度对他们的思维进行描述和分析。

  课的环节有以下几个:

环节一:由“俄罗斯方块”游戏引入。使得孩子们饶有兴趣、积极思考。这一环节的设计还调动了“图形经过全等变换(平移,旋转,轴对称)后位置变化,但形状及其面积不变”的已有知识经验。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借助“判断方格纸上图形面积谁大谁小,最后得出它们的面积同样大小”这一思维过程,与孩子一起总结概括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数格子、割补转化、重叠法。然后老师重点强调了“数格子”法是“根本大法”。经过转化,老师和孩子们还得到结论: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两个图形“面积相等”,并板书“完全相同”和“面积相等”。

(因为第一个环节思维过程相对简单,而且孩子优生展现思维的机会不多,所以没有发现优生有非常出众的表现。但是在后面的环节中,思维敏捷的孩子对这个环节的判断方法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更深刻的思维方法生成。后面再表。)

环节二:根据第一个环节的体验,找出下列图形的面积大小的关系。

由于上一环节积累了面积大小相等的经验,这一环节虽然要求找”面积大小“的关系,孩子们还是千方百计在找“面积相等”的图形有哪些。很快的,大部分学生发现了①=③;②=⑤=⑥;图11=图12;在填写记录单的时候,有一项“你的发现”,①=③时发现是填“完全相同”。但②=⑤=⑥这个发现,优生也不知道是该填“面积相等”呢,还是该填“ 完全相同 ”。可见优生对“面积相等”和“完全相同”两个概念也是无法区分。有个女孩竟然说了这么个理由:“上一个空格我填的是“完全相同”,后面这个空格处就填“面积相等”吧!”

  我的发现

  我的理由

  运用的方法

①=③

完全相同

数格子

②=⑤=⑥

  面积相等

  数格子

上面几个等式是比较容易发现图形面积大小关系的。用数格子或者旋转平移等手段都能判断。这时候不同的声音出现了,我认为这是这节课最优秀的思维---“脑力数格法”。我跟踪的最出众的这位小男孩介绍他的方法:就是想像给原来的三角形③补上①和②两个三角形

从而拼成一个长方形,用数格子法得到其面积非常容易,因为①+②=③,所以用长方形的面积÷2即可。这个孩子思维灵活,思路开阔,充满灵气,把直观思维提升到了抽象思维层次。他非常善于变通,数格子的最困难的就是数半格,他把数格子方法难点变的简单易操作。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较高的层次。

第三个环节:师生一起汇报交流较难理解的割补转化法来判断面积大小,优生反应比较快,对割补转化方法做到了很好的互动性接纳。

第四个环节:对有疑惑的面积等式是否成立进行合作探究。因为难度较大,争论的基本上全是优生。尤其对图12是否等于图13的面积进行了争论(如图所示,把图13用脑力数格法补上红色辅助线,变成长方形,然后÷2,得出结论,图13和图12面积不同。)

。而“数格子”法却得到二者面积相同的结论。先前坚持脑力数格法的学生原来还坚信自己的方法正确,但经过老师的引导,帮助学生理清了只有添补的和原来大小完全一样,才能÷2。他意识到,自己忽视了蓝色区域的长方形面积了。至此,脑力数格法得到了很好的完善补充。另外一个小组验证;图13是否等于①+③+②?汇报时,他们将图13分割成了三部分,如图,很明显图13=①+③+②。结合上题结论,图12=图13=①+③+②

以上各环节环环相扣,由易入难,步步为营,一切以训练孩子的思维为导向,事实证明,这节课达到了训练孩子思维的目的。优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拓展和提升。

  【2016观课报告范文2】

  观察成员:

  报告单位:临沂十五中初中语文第2研修组

  执教课题:人教版初中语文《化石吟》

  执教教师:

  观察点选点说明

我们这次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诗歌教学中运用多种诵读形式落实学习目标。围绕这一问题,我们确立的观察维度是:诵读以及多种朗读形式在课堂中的运用。在此基础上,又分为以下几个观察点:朗读形式、诵读有效性、诵读目的、有无教师指导、诵读时间、参与人次、诵读效果。为了更好的观课,针对学习活动设计和本次观测点,我们做了以下具体分工:

  二、观察结果分析:

  总体评价:

整堂课学生采用了各种形式的诵读,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习惯,又利用诵读完成对内容的解读和情感的体悟,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我们通过这几个维度的观察与诊断,一致认为这堂课很好的落实了我们本次的任务:在诗歌教学中运用多种诵读形式落实学习目标。

1、关于诵读形式与诵读目的。

用什么样的方式读?什么样的语气读?读的重点落在哪儿?本课中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本课中共计有19次读,最后在老师动情动色范读的引导下,一名在诵读层次不断深化的同时,与文本对话的情感不断升华,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这也达到了本堂课的高潮。

学生在本真体验环节采用了自由读和个别读以及互读三种形式,既指导了学生正音,又让学生把握了节奏、同时引领学生初步了解了诗歌内容。在角色体验和情感体验环节,重点采用了个别读和组内互读的形式,使学生了解了诗歌内容所包含的意象,在品味意象的基础上感悟到意境。可以说每一次阅读都有收获,每一次收获都更深一层,达到了诵读的目的。

2、关于诵读的有效性。

在整个的活动环节,学生的诵读,层层推进,读出了自己特有的感受。学生通过诵读,读出了更多的情感,比如:自豪、对自然的热爱、骄傲、激情等。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诵读中说出自己体会,效果极佳。

3、关于教师指导和诵读时间。

在五个教学环节当中,老师一直跟踪指导,细致恰当,逐步深入,让学生的诵读层次不断提升。关于诵读时间,因为诗歌比较短小,感情朗读一遍只需30秒左右,所以,每一个教学环节虽然诵读的时间不算太长,但给了学生充分的自我体味时间,便于学生下一个环节的有效进行。在情境体验和融彻体验环节因为学生已经渐入佳境,表现欲强烈,因此诵读和品读时间略长,。整个诵读占了15分钟,也就是说所有的教学环节都是在诵读中完成的。

4、诵读人次和诵读效果

本课的触发点在于情感,文中的爱国情感学生一望而知,但是如何引导学生体悟这种深沉的爱国情——这种爱国情的落脚点和抓手就是文本,就是文中的词句段,而读是一种很好的解读方式。本堂课把读作为唤醒学生情感触发的点,可以说是抓住了唤醒学生情感的牛鼻子,本课中有多种形式的读:有齐读,个人读,跳读,速读,默读,指名读,范读。其中齐读5次 ,范读3次,速读1次,默读1次,指名读3次,个人读6次,在读中不是在一个层面滑行,而是有梯度,有层次,情感推动的层次在不断深化。

每次朗读,都有2个以上的同学读,一次比一次都有提高。

以上的数据说明我们这堂课很好的达到了预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