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读后感 >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范文(精选24篇)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范文(精选24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7.28K 次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非暴力沟通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范文(精选24篇)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1

在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之前,我对非暴力沟通一直没有一个较为恰当的理解。读完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非暴力即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无情。我们的转变与世界的状态息息相关,而改变沟通的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从十二个方面向我们阐述了如何让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品质得到提升。

首先,我们要做到心中有爱,让爱融入生活。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去探寻究竟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爱。我们要通过日常的观察,找到结果,并清楚的描述下来。要成功的进行非暴力沟通我们还要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感受源于我们自身的需求,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有效的暴力沟通要求我们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有时候倾听比语言更具有力量,倾听会使人身心痊愈,因此学会倾听尤为重要。让爱融入生活不仅仅意味着要爱他人,同时还要爱自己。充分表达愤怒,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我们这样做,是为了避免伤害,而不是为了惩罚他人。在情绪低落时,我们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将逐渐变得平和,我们才会重获生活的热情。非暴力沟通还要求我们学会表达感激。

读完这本书,我了解到非暴力沟通的重要性。学会非暴力沟通,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上都会受益匪浅。许是读的速度较快,对其中的某些内容理解的较为浅薄。但我相信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多,我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2

非暴力沟通的本质是心中要有爱,对他人有爱,对自己有爱,非暴力是爱的外在形式。在沟通过程中通过一种结构化的方式解读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体会各自的感受,并将这种感受合理地表达出来,使得双方能够互相理解,最终实现和谐的、充满爱的沟通。非暴力沟通的基本前提是假设人感受的一致性以及同理心,即人的基本感受是相同的,正因为人类的感受相通,所以才能相互理解。

读这本书一方面能够学会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这种方法,另一方面读书的过程也是对心灵治愈的过程。书中对人心理需要和感受的剖析之精准,时常让人觉得还真是这么回事,如果早点知道这些该多好啊。在此,我非常感激本书作者和译者,让我们知道应当多注重自己内心的需求,以及如何合理地表达这些需求使沟通能够愉快地进行,下面列一些令我感触较深的点,谈不上感受,权当杂记吧。

1)外在的驱动力是压力,内在的驱动力才是真正的动力。一个人如果总是以“应该”做什么来要求自己、命令自己,那他一定会偏离自己的内心,导致内在的分裂与不满。就像恋人刚开始是出于对对方的喜欢,所以一切关系都很融洽。而当热恋期过了,出于让对方幸福这一责任方面的考虑,爱情往往变得沉重起来。

2)喜欢使用暴力的人,无论是肢体暴力还是语言暴力,是因为他内心的平静遭到了破坏,尤其是被暴力所破坏,所以他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自己内心的和平。但暴力从来无法根本性解决问题,因为暴力不是人内心最终的需求。

3)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需要,故而真诚待人比委屈求全更可靠、更长久。

4)向别人倾诉有助于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就像有些东西在你你说出来的时候你才能更客观、更全面地理解它。在痛苦的时候,合理的倾诉能够避免自己被充斥在头脑里的各种想法所束缚。

5)最后,这本书值得时常拿出来看看,当作一碗心灵鸡汤吧,需要的时候治愈一下自己的内心。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3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生活中的暴力沟通非常常见,站在制高点对他人进行道德评判,一味的比较,威胁他人,以不得不为幌子来回避责任。其造成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痛苦。

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一书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教会我们如何避免出口成伤。第一步是观察,讲事实而非评论。“你根本不照顾这个家庭”比“你一周有五天都晚上十一点才回家”更容易引起对方的反弹,让沟通失控。基于事实的沟通是尊重,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第二步是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三步是挖掘感受背后的需求,人们感受到生气的根本原因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我们不该用责备自己或他人的形式来宣泄不满,这无助于解决你真正想解决的问题。最后说出自己的请求,明确自己需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更利于直面解决问题。

我们是凡人,皆有七情六欲,在生气时会自然而然的批评、埋怨他人,这种发泄并不利于我们解决问题,有时候发泄完还会有自责情绪,让生活更糟糕。可以试试在今后的沟通中用到“观察—感受—需求—请求”四步法,在情绪爆发前给理智留一点思考的时间;“打雷听声,听话听音”,真诚的倾听他人的感受,进行反馈。

很高兴你能看到这里,这说明你已经开始准备做出改变了不是吗?祝愿你既能摆脱情感的束缚,又能不麻木可憎,成为生活的主人,遇见更美好的生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4

最近我在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它就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有效沟通的大门。读完这本书后,我第一次剥离自己,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亲密关系,包括和先生的关系、和自己的关系以及和孩子的关系。我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也开始尝试解决了一些问题。

我和先生单独相处的时候经常为一些小事吵架。同一件事情,在我们俩这会产生两个不同的版本,我们俩都会觉得对方不可理瑜。比如说我和孩子都已经睡觉了,先生进房间拿衣服去洗澡,他开柜门和关上柜门的声音有点响。我认为先生这种行为一点都不体谅他人,是不懂尊重人的表现;而先生觉得我为这样的小事情斤斤计较,是无理取闹的行为。于是乎,深夜里我们会这样一件小事情吵得不可开交。

《非暴力沟通》书中倡导当遇到事情与爱人沟通时,尽量客观性描述事实,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传递给对方,要避免对爱人进行道德评判或者与他人比较,这会让你的爱被蒙蔽。例如在上个事例中,我换个方式表述后,结果截然不同:亲,你开橱门的声音,打扰我睡觉了,可以在关门的时候小声一点吗?结果是他轻声地关门,我安心地继续睡觉。在生活中,我把不对伴侣的行为进行道德评判这个准则实施以后,我们俩的吵架次数确实少了很多。

除了和先生的关系得到缓和,我和自己的关系也亲密了许多。从小到大,我们受到的教育都是要做个听话的好孩子,要听爸妈的话、要听老师的话、要听领导的话,就是没人教过我们该如何听自己的话。没有人教我们,当我们的心感觉沮丧时,我们该怎么办?没有人教我们,当我们的心感觉愤怒时,我们又该怎么办?

《非暴力沟通》书中倡导我们要去感受自己生命的美好,学会顺从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甚至在追逐自我时,允许自己可能犯下的一些低级的错误,允许自己一边骂着自己傻叉却依然接纳这种不完美的自己。我们也可以有各种情绪,可以喜悦、可以伤感、也可以合理地愤怒,但重要的是看清自己的真正需求。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爱上自己的特别,把自己当成挚爱一样与自己和平相处。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5

是听了同事的推荐买来这本书看。相信读了这本书的人都已经熟记: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至于讲到非暴力沟通的各种作用,如果所有人都能心平气和的,理智的来思考问题,那么各种问题自然能够被更加容易的解决。

我觉得有几个问题:

一是不能期待谈话的对方会听你在讲什么,每个人的教育水平和理解事物的方式千差万别,别指望他们会配合你剧本。

二是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会感受到诸如“听起来,你有些不耐烦,你希望每个人的意见都能得到倾听?”这类句子。听起来只会让我更生气,因为说话者好像把自己放在一个很高的高度在俯视你。如果是在本就有矛盾的情况下,这种感受更会被放大。

三是虽然人性是相通的,但中美文化有差异,中文和英文的表达方法也有差异。如何能用中文来表达出相同的意思是我们在应用非暴力沟通的最大障碍。如果按照文中直译的表达方式,只会让人以为在看译制片。

我对书中所表达的关注他人和自身的感受和需要还是非常赞同的。

看完出到能运用,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希望能看到更多适用于本国文化的案例,从中体会。

这本书不是教人们从应用层面上利用他人的心理反应去实现自己目的,这样的心理学书籍是我认为的好的心理书籍。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6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生活中的暴力沟通非常常见,人们经常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他人进行评判,一味的比较,威胁他人,以不得不为幌子来回避责任,造成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痛苦。

最近读了一本书,是美国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书中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并列举了大量的案例来教导我们如何避免出口成伤。

第一步是观察,讲事实而非评论。“你根本不照顾这个家庭”比“你一周有五天都晚上十一点才回家”更容易引起对方的反弹,让沟通失控。基于事实的沟通是尊重,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第二步是感受,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现在可能有什么样的感受或者清楚的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第三步是挖掘感受背后的需求,人们感受到生气的根本原因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此时不该用责备自己或他人的形式来宣泄不满,这对解决真正想要解决的问题没有什么帮助。最后说出请求,明确需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更利于直面解决问题。

我们都是普通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在生气的时候会自然而然的将错误归结给他人,这种无谓的发泄并不利于解决问题,有时候发泄完还会有自责情绪,让生活更糟糕。看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之后,我觉得可以试试在今后的沟通中用到“观察—感受—需求—请求”四步法,在情绪爆发前给理智留一点思考的时间。

通过对这《非暴力沟通》一书的阅读,我在慢慢改善自己与其人的沟通方式,对于与其他人在沟通中出现的一些暴力沟通,也能够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分析原因,并且及时调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使自己的内心更加平和和坚定,学会感恩,学会爱自己。非暴力沟通,需要时间来践行。要把非暴力沟通作为工作、生活中的一项修炼坚持下来,做一个平和的人。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7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很多年前就买了,对于一个爱读纯文学类书籍的我来说,干货满满的工具书读起来有点困难。因为高一年级的老班们有一个读书会,于是责令自己两天读完——有压力才有动力呀,终于在读书会前1个小时读完。虽然有一种囫囵吞枣之感,但感同身受也的确帮助我更快的理解了作者所倡导的“非暴力沟通“的方法。

外国人写的心理学的书还是会存在文化的差异,语言翻译的转换让人不容易很快的理解消化。有些繁冗的内容阅读的时候就直接略过。作者重点谈到日常生活的我们从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更可怕的是,我们并不自知。作者借用甘地曾用过的“非暴力”一词,来指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爱。这种沟通方式被称为“爱的语言”。看到这,谁不想继续看下去,究竟什么是爱的语言,难道我们对最亲的人说的话不是“爱的语言”吗?作者一语蔽之:非暴力沟通就是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作者在书里用了十三个章节来生动形象的告诉我们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如何才是“爱的语言”。

1、观察和评论——观察源于客观,评论源于主观。人太喜欢进行“道德评判”,太喜欢主观的标签化,而作者所说的观察是不带任何情绪的准确的表述。

2、体会和表达感受。中国人的内敛总会羞于表达感受,于是在揣测中参杂了各种主观情绪和臆断,这时候你需要闭上眼睛体会自己的情绪,然后准确的表达出来。句式应该是这样的:我感到……因为我……

3、请求帮助。就是要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做什么,这个请求要清晰明了且具体。

4、倾听的力量。当有人求助的时候,你要的不是立刻说解决的办法,而是倾听,体会。

5、爱自己。不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了解自己的需要。作者特别的告诉我们,“不要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情”,学会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学会用“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这样的句式帮助我们探寻做事情的初心。

6、充分表达愤怒。在这里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心情并不取决于他人的行为,你需要体会,发现自己的需要,然后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时候你的愤怒才会有价值。

应该说翻完这本书,道理基本明白了,但更为重要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反思我们日常沟通的状态,哪些还需要改进,比如对孩子、对学生是不是容易一概而论,标签化。在和别人的沟通时,尽量不带着预设立场和感受,尽量保持冷静客观地聆听对方想要表述的内容。一语蔽之,这本书让我们平和心态,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最舒适的重要他人。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8

几年前就买了这本书的纸质版,看了三十多页,感觉和结果导向思维有点相似,因为个人原因搁置了。想着等以后再看,通常等以后再看的书都等不到以后了,书太多,能静下心来看完的很少。

前几天你给我发了张照片,是这本书的封面。我才又找到这本书读了起来。因为是同读一本书,所以看的很认真。慢慢的发现这确实是结果导向思维。不过更有艺术,既看到自己真实的内心也关注对方真实的内心。不带评论的表述事件,艺术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请求别人帮助自己,又不强求别人满足自己。

如何表达愤怒这章,我看的哈哈大笑。因为电子书有很多人的评论。每个人都会有愤怒的时候,当出现这种情绪时,请关心我们自己的内心,我内心有什么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满足我的需求呢?

我想,非暴力沟通大概就是用艺术找到真实的自己,关心爱护真实的自己。也引导他人找到真实的自我,关心爱护真实的自我。

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因你而遇见它,也遇见我。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9

读完这本书真的很受益,花了四天时间好好品读,做笔记,好像明白了许多矛盾产生的原因~暴力沟通,了解矛盾产生的原因,接下来就是思考如何解决矛盾。这本《非暴力沟通》里面提供的四种方法: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我觉得始终就是贯穿的一个道理,当冲突产生时,首先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然后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受,这样很有可能能够建立积极的关系或者说得到对方的良好反馈。生活中,每当遇到问题,我们常常习惯了用指责,命令,批评,否定的态度对人,尤其是对自己的亲人,殊不知,以这种暴力沟通的方式,会让对方因自我保护而产生强烈的攻击性。因此,好好说话,认真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以及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才更有可能得到对方的积极反馈。同时,善于自省,不断修正自己的不足,一定可以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最后,将非暴力沟通的理论投入实践中,不断实践,这个世界的某些角落定会因为你的善意的话语和行为闪闪发光。若能将内心潜藏的爱也赠与他人,很多人将会觉得无比幸福,那你所做的一切都将是有意义的,你也会是一个无比幸福的人。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10

之前没有意识到,语言是一个tricky的工具,这个工具如果使用方法不当,会带来多大的误会,造成多大的伤害。

于是我寻求这本《非暴力沟通》的帮助,以期改善自己在交流时存在的种种问题,确实收获很大,让我对沟通本身有了全新视角的认识。

这本书不是一本讨论语言技巧的书,不是教你更漂亮的话术,不是教你如何说话更好听。书中强调通过沟通,将对话的重心落在体会彼此的感受和需求上,这不正是我们沟通想要达到的目的吗?同时这本书讲的也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用观察替代评判、探究感受背后的深层需求,这些都在教我们如何去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内心。

通篇读下来,我为自己过去沟通中夹杂的暴力和评判感到震惊,为自己拒绝尝试了解对方感受和倾听对方需要感到羞愧,这些问题也全都指向我对自身感受的认识不足,自己还未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那些暴力的语言就已经破口而出。是我本人,给和我交流设下了重重阻碍。

书中介绍的非暴力沟通模式,还需要通过练习得到巩固。希望自己在未来与人的沟通中能够做到:1.诚实的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2.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用爱和合作的态度感知彼此,化解问题和冲突。让身边的人能够感受到尊重、理解和关爱,让自己充满爱和能量。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11

作者在向世人讲授了“非暴力沟通”的概念,列举了许多客观、可信的事例,很值得我们学习掌握,是提高沟通能力的好工具。个人感觉要用好这个工具,除认真学习,真正掌握书中所讲的知识点外,还需做好以下几点:

一、高素质,健康的人格。

人从小到大,在肉体发育的同时,我们的精神世界也在不断充实,从幼儿一门心思寻好东西吃,到少年时想办法满足种种幻想,再到成年时想办法得到各种物质、精神方面的追求,在这里,正确的世界观非常重要,这是最根本的要求,在与人沟通方面也是如此。假设与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谈事情,是一种享受,哪怕意见相左,也不留遗憾,如果与一个品行败坏、声名狼藉的人交往,恐怕是避之不及,更谈不上心平气和的交谈。说到底,“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好用的交流方法,是一种技巧,像一把锋利的剑,就看放到什么人手中。

二、有勇气,大胆运用。

善意的、有诚意的沟通是人的基本需要。人们都渴望被人理解,但可曾想过试着理解别人?《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事例,他是运用语言艺术的典范,在思维层面教了我们方法。剩下的,就看我们敢不敢用,怎样去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成就是“实事求是”,放到这里也是如此。本书的作者是西方人,读者是面向全世界的,作为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华夏民族,有着更多的沟通方式与技巧,如何将“非暴力沟通”中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个要素很好(这里不用完美,难度太大)的融合在一块呢?必须要大胆的运用。我们的沟通习惯,特别是家庭成员之间,很多时候是在命令,更多的是在单方面的表达自我的感受“我这是为你好”“你太让我失望了”“你太没良心了“等等,按书中的观点,这都是语言暴力的范围,但往往表达者并不认为自己这样说有什么不妥,这应该都是沟通方法不科学的表现。

三、看效果,不断改进。

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不断改进提升的过程,而非终点。我们要想很好的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沟通效果,就需要批判的吸收,灵活运用,将此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不断改进。因为每个人的习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有的人性情暴躁,容不得别人提反对意见,有的好絮叨,老是说不到重点,自己还埋怨别人不理解他……不能一概而论,我们一定不能仅让知识停留在纸上,不能只是生搬硬套“非暴力沟通”四要素,而是要灵活运用,不断改进。真正让它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张口就来,伸手就有。

让时间来证明一切吧。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12

20XX年,我度过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超长假期。草莓与我形影不离地相处了三个多月,我俩之间也由最初的相谈甚欢到后期的剑拔弩张。我逐渐意识到,她的说话方式简直是我的复刻版,这也是我俩剑拔弩张的原因,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惊慌。我突然开始反思自己,我与她的交流方式出了大问题!

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义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最近在朋友的推荐下,我有幸读了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并且尝试理解并运用这种沟通方式。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即观察事实并表述你观察的结果,而并非轻易评论。比如,草莓某天看电视的时间已经超过了我们约定的三十分钟。原来我会生气的说:“你看电视怎么总是故意超时?言而无信!以后还想不想看了?你的作业写完了吗?你的钢琴还练不练了……”结果就是她愤愤地关了电视,进入书房,心不甘情不愿的打开书或者挪开琴凳。她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学会了这种翻旧账,转移注意力的沟通方式,并且也用在了我和她爸爸的身上。

看完书后,我尝试着只表述观察结果“你今天看电视的时长已经到了我们约定的三十分钟”,“今天的英语作业已经完成,语文小卷还没写”听到这些,她并不反感,我们还可以心平气和地继续研究一下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要素是表达感受,准确地表达我们的感受而非自己的想法。比如当我们的需要被满足时,可以用“兴奋、喜悦、甜蜜、感动、幸福、满足……”这样的词语,没得到满足时可以用“害怕、担心、焦虑、泄气、紧张、伤感、生气……”这样的词语准确地表达感受,让对方了解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比如,出门时,草莓跑到我前面,帮我打开单元门,等我出去再关上。现在我会跟她说:“谢谢你帮我开门,你的帮助然我感到很温暖!”代替了原来的“你真懂事!”“你真是个好孩子!”这样可以使她明确她的做法给别人带来的感受,而这件事并非是评价她的一个标准。

非暴力沟通的另一要素是提出你的请求,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而不是告诉对方不想让他们做什么。每天晚上睡觉前,草莓经常洗漱完毕后再去摆弄一遍她的小宠物们。让原本十分钟就可以结束的睡前工作拉长到了半小时。我现在会直接跟她说:“我希望你能在十点前躺在床上,保证你每天的睡眠时间。我希望你能安排一个合理的时间来照料它们。”

读完《非暴力沟通》后,我逐渐意识到,语言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口而出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的情感和精神上带来的创伤,甚至比肉体上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愿我能慢慢改变我的交流方式,若能带动周围的人,将是令我非常快乐的事情。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13

《非暴力沟通》一书,由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写,这是一本很神奇的书。我一直以来比较排斥读外国人的书,尤其是  第一个故事,讲的是作者去难民营中的一个清真寺讲解非暴力沟通时,遭到一个穆斯林男子的怒吼,许多听众随声附和,现场一片混乱,尴尬至极。可是,作者神情自若地与该穆斯林男子进行非暴力沟通,对话持续了近二十分钟,“穆斯林”的情绪稳定下来,作者与之成为了好朋友。一个小时后,这个原先称作者为“谋杀犯”的男子竟然诚恳地邀请作者去他家享用丰盛的斋月晚餐。真的是太神奇了,刚刚还是水火不容,转瞬之间“化敌为友”,这就是非暴力沟通的奇效。我认为,作者的成功之处,在于专注于彼此的观察,用心倾听对方每一句话所包含的情感和需要。并顺势引导对方认识到:美国人有很多,善恶并存,而“我”是来帮助穆斯林的。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表达,让别人看出我们的善意,这是非暴力沟通的前提条件。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圣·路易斯地区的一个女教师,因为帮助学生学习,而下班迟了。空荡荡的教室里,她正在收拾东西。这时一个陌生的男子闯进来,大声吼道:“快脱了衣服”,意欲强暴她。这位女教师急中生智,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与之交流,那位男子每听一次她的反馈,冲动的欲望,就减弱一点,最后竟然感觉很羞愧,灰溜溜地逃之夭夭。这个女教师幸免遇“难”,启发我们,在危急时刻,神情慌张,剧烈反抗,反而会激起对方的怒火,悲剧难免会发生。反之,运用非暴力沟通法,倾听对方的需求,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赞赏,从对方的立场出发,为对方着想,那么矛盾就会迎刃而解。这真是一种神奇的沟通方式啊!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总之,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模式——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可以化解很多一触即发的矛盾冲突,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作为一名教师,每天的工作就是与各种各样的学生沟通,如果沟通能力强,各方面力量就会调动起来,形成合力,班级就会和谐发展。反之,就会怨声载道,矛盾丛生,工作无法开展。所以,我建议大家多读《非暴力沟通》,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正如一位南京大学一位教授所说:“优秀的班主任都是沟通高手。”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14

《非暴力沟通》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所做,他提出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总结下来一个关键点是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也就是说当出现问题之后,不要去指责他人,要先考虑自己什么地方做的不到位导致了这个问题,不论你是老板还是员工,你是上司还是下属,都不要一股脑把问题都归结到对方身上,这样既可以让自己从激动、暴怒的情绪中冷静下来,又可以避免和他人因一时激动产生冲突。相当于一个尖锐的利器变得柔和,不会伤害自己也不会伤害别人。

一、观察:区分观察和评论,若将其混为一谈,他人就会倾向于自己听到的是批评,并反驳我们影响到双方的关系,从而对沟通造成障碍。正确的观察应该是:不带评论的观察。也就是只观察,单纯描述事实,不妄加评论,比如说“你的衣服上有污渍”而不是“你好邋遢呀,衣服好脏!”且要注意减少“总是”“从不”这样过于绝对化的词语,因为这样的词语会使我们的表达过激。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言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

二、感受:除了我们自己的感受,我们是否应该关注一下别人的感受,就像是我们社会工作者在接触案主时,要站在案主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要有同理心,当我们自己经历过,就会明白对方那种真真切切的感受,而不是简单的一句“你不要难过了,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三、需要: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它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标注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我们要去了解案主真正的需要是什么,而不是我们认为案主需要什么。假如说案主的亲人离世,案主当下最紧迫就是通过哭来宣泄自己的悲伤,他的需要就是哭,而不是我们说“不要哭了,要走出来”

四、请求:

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被请求人,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要他们做什么,而不是请求他人不做什么。我们把愿望说得越清楚,他人也就越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如果我们通过拒绝来提出请求,人们的反应常常是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充分表达感激。在表达感激时,我们说出:1、对我们有益的行为;2、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3、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学习和运用非暴力沟通。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习惯性的反应,因此,运用非暴力沟通有时是很别扭的事。然而,如果我们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选择,我们就要给自己充分的时间。

最后将作者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藉由这本书,依稀间遥望到梦寐以求的美丽世界,生活永远等待人们以一己之身去领略生命的美和神奇”。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15

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该书已入选香港大学推荐的50本必读书籍。被联合国誉为全球非暴力解决冲突的实践之父。非暴力沟通不仅是一种沟通方式,还可以作为自我人生追求方向的不断提醒。

所谓的暴力沟通,并不是单纯地说通过人身攻击等方式进行沟通,迫使对方满足我们的需要。异化的沟通方式有:

1.道德评判: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比如说:你太自私了。你太过分了。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然而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很可能会招来敌意,使我们的愿望难得到满足。

2.进行比较:在比较时,我们开始觉得自己活得很惨。

3.回避责任: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然而,我们会使用类似于“不得不”、“你让我”比如说你让我伤透了心等词语。比如说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言下之意是他们快乐或不快乐是孩子的行为造成的。看到父母痛苦,孩子会感到内疚,并因此调整行为来迎合他们,然而这种调整只是为了避免内疚,而非出自对学习的热爱。

类似的表达方式忽视了我们情感的内在根源,使用的是推脱责任的语言而不是负责任的语言。

4.强人所难:对别人的要求里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

而非暴力沟通倡导的是专注彼此的观察、感受及需要,而不是用异化的沟通方式。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1.观察;2.感受;3.需要;4.请求。举文中的一个具体的例子,一个妈妈在忙碌了一天回到家之后,看到儿子把家里弄的乱糟糟的。异化的沟通方式,可能是把儿子骂了一顿。而非暴力沟通呢?小明,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观察),我不太高兴(感受),因为我看重整洁(需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请求)。通过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诚实地表达自己,告知他人,我们期待他采取何种行动,来满足我们。

关于非暴力沟通要素的注意点

1.观察:我们需要注意区分观察和评论。观察: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在雨天不出门。评论:懒惰。观察: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评论:愚蠢。

----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

2.感受: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例如,我觉得不公平,我觉得他很负责任,等等。感受一般和以下词汇关联:兴奋,高兴,感激,害怕,沉重等等。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的言行的看法。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

3.在请求帮助的时候,需要注意用具体的语言替代抽象的语言,区分请求和命令。例如,我们可以说:请帮我打开窗户好吗?而不是说:请打开窗户。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第一种是认为自己犯了错。例如,有人气愤地说:“我从没见过像你这么自私的人!“这时,我们可能自责自己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第二种是指责对方。就是反过来驳斥对方你没有权利这样说,我一直很在乎你的感受。在争吵的过程中,我们一般会感受到恼怒。第三种是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有些伤心,因为我们看重信任和接纳。第四种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也许会想他伤心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和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是指责对方,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

关于以上四种表达方式:第一种是自责,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陷于自我憎恨中无法自拔。而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面对挫折时,体会内心的渴望,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反之,如果用苛刻的语言指责自己,我们不仅难以找到解决方法,而且容易陷入自我惩罚的痛苦中。

第二种表达方式指责对方。如果我们满脑子是非对错,把某些人看作是贪婪的人、不负责任的人、骗子或其他类型的坏人,我们就很难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作者建议我们专注于我们想要做的,而不是追究错在哪里。练习把每一个指责都转化为未满足的需求,而不是情绪宣泄。作者在书中跟大家介绍了一种表达愤怒的方式:

1.停下来,呼吸。

2.留意我们的指责,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

3.体会我们的需要。

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在第三步和第四步之间,我们需要先倾听他人。在得到倾听和理解之后,他们也就可以静下心来体会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运用非暴力沟通,进行有效地沟通及建立人际关系,同时平静内心,不断地提醒自我人生追求的方向。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16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是美国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著作。他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这种方式来谈话和倾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非暴力沟通则能够治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以及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因为它们内心的宁静遭到了破坏,所以他们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平和。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人性是相通的,虽然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或许不同,但作为人却有着共同的感受和需要。在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将能专注于彼此的感受和需要,从而促进倾听、理解以及由衷的互助。

本书分十三章深入的阐述非暴力主张积极进取,而非消极无为。非暴力生活的关键是感激生活的赐予,而不贪心。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第一章让爱融入生活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的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听到批评时,我们一般会申辩、退缩或反击。然而,一旦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驳他人,我们便能发现内心的柔情,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全新的体会。这将最大限度的避免暴力。通过强调倾听——倾听自己及他人,非暴力沟通培育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使人乐于互助。

非暴力沟通的一个方面:通过四个要素,诚实的表达自己

(1)留意发生的事情。我们此刻观察到什么?要点:清楚的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

(2)表达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等。

(3)说出哪些需要那样的感受。

(4)具体的请求。

非暴力沟通的另一个方面:借助它们关切的倾听。

(1)通过体会他人此刻的观、感受和需要,与他们建立联系。

(2)聆听他们的请求,来发现做什么可以帮助他们。

保持对这两方面的关注,并帮助他们也这么做,双方便可持续互动,直至情意想通:我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是什么;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你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是什么;为了改善生活,你的请求是什么……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其四个要素的觉察,而不在于使用什么字眼进行交流。

第二章是什么蒙蔽了爱?

“异化的沟通方式”有四种方式:

1、道德评判: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等都是在评判人。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2、进行比较:比较也是一种评判的形式。

格林伯格《让自己过上悲惨的生活》中的练习。他建议读者,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

第一个练习:根据当代媒体的标准,展示完美男人或完美女人真人尺寸的全身照,与自己的尺寸做对比。在比较时,我们开始觉得自己活的很惨。此时,我们的'心情极为低落。

第二个练习:比较成就。比较蒙蔽了我们对人对己的爱意。

3、回避责任:我们可以用负责任的语言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不得不”,这种表达方式淡化了个人责任。“你让我”,这种表达方式忽视了我们情感的内在根源。“不得不”换成“选择”:会让人感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4、强人所难: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在我们的社会中,这是强者常用的手段。盛气凌人并无济于事。

5、异化的沟通方式还与一个想法有关:有些行为值得奖励,而另一些行为必须受罚。这一想法,通过“应当”一词体现。

我们大多数的人使用的语言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而不是鼓励我们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长期以来,我们强调人性本恶以及通过教育来控制天性。这导致了我们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常常心存疑虑,以致不愿去体会自己的内心世界。人们越是习惯于评定是非,他们也就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的和错误的标准。一旦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不再是好奴隶和好下属。

第三章区分观察和评论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作任何评论。同时,非暴力沟通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而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不带任何评论的观察。

第四章体会和表达感受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我们可以更清楚的表达感受,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用来表达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感受的词语有:

兴奋、喜悦、欣喜、甜蜜、精力充沛、兴高采烈、感激、感动、乐观、自信、振作、振奋、开心、高兴、快乐、愉快、幸福、陶醉、满足、欣慰、心旷神怡、喜出望外……

用来表达我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感受的词语有:

害怕、担心、焦虑、忧虑、着急、紧张、心神不宁、心烦意乱、忧伤、沮丧、灰心、气馁、泄气、绝望、伤感、凄凉、悲伤、恼怒、愤怒、烦恼、苦恼、生气、厌烦、不满、不快、不耐烦、不高兴

震惊、失望、困惑、茫然、寂寞、孤独、郁闷、难过、悲观、沉重、麻木、精疲力尽、萎靡不振、疲惫不堪、昏昏欲睡、无精打采

尴尬、惭愧、内疚、妒忌、遗憾、不舒服……

第五章感受的根源

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这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听到不中听的话的时候,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

1、责备自己。

2、指责他人。

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对他人的指责、批评、评论以及分析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如果我们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其他人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揭示个人的需要。对妇女来说,尤其如此。因为他们的形象常常和无私奉献联系在一起——这是社会对女性的期待。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1、“情感的奴隶”:我们认为自己有义务使他人快乐。

2、“面目可憎”时期:此时,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3、“生活的主人”: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自己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是无法为他人负责。与此同时,我们还认识到,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第六章请求帮助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是请求。我们告诉人们,为了改善生活,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我们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

在发言时,我们将自己想要的回应讲得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应。由于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与别人的理解有可能不一致,有时,我们需要请求他人的反馈。特别是在集体讨论中发言时,我们需要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期待。否则,讨论可能只是在浪费大家的时间。

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如果我们清楚地表达我们无意强人所难,人们一般会相信,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而非命令。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第七章用全身心倾听

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体会对方。

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不论别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我们都可以用心体会其中所包含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给他人反馈。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使用疑问句来给予他人反馈。什么时候需要给别人反馈呢?首先,在对自己的理解没有把握时,我们需要对方的确认。一般来讲,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时有明显的情绪,他一般会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馈。只要我们专注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所有的批评、攻击、辱骂或嘲讽就会消失。我们越是这样做,就越能体会到一个简单的事实:有时,我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实际上,那些话是他人表达需要和请求的方式。如果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认为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伤害。反之,如果一心分析自己或对方的过错,我们就会认为自己被贬低了。

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我们无法给别人我们自己都没有的东西。有时,我们会发现自己没有心情去关心别人。一般来说,这反映了我们也需要得到关心。如果告诉他人我们正处于痛苦中,我们无法顾及他们的感受和需要,别人很可能就会伸出援手。在许多时候,我们需要自己的体贴。联合国前秘书长汉马斯克德曾今说到:“你越是留意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越能够听到别人的声音。”一旦我们能够敏锐地察觉并照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有能力迅速调整好状态,来倾听他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们还有另外两种选择。第一,大声地提出请求。是为了提醒他们注意我此时此刻的痛苦和需要。第二,换一个环境。我们需要时间和空间来调整状态,等平静下来了,再回来。

第八章倾听的力量

组织机构中,我们在听到上级的意见时,通常会把它看作是命令或指示。倾听同事或下级比倾听上级要容易得多。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表达自己最深的感受和需要。通过倾听,我们将意识到他人的人性以及彼此的共通之处,这会使自我表达变得容易些。我们越是倾听他人语言背后的感受和需要,就越不怕与他们坦诚地沟通。我们最不愿意示弱的时候往往是因为担心失去控制想显得强硬的时候。使谈话生动有趣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尽快提醒说话的人留意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第二种方法,直接表达我们的愿望。

如果听的人很烦,说的人一般也会觉得无聊。如果你不想听对方讲话,打断别人比假装在听,更符合对方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话对人有益,而不想被人当作负担。

如果别人保持沉默。在别人保持沉默时,我们一般会觉得有些别扭,而很难静下心来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作为一个听众,我们并不需要心理学知识或接受有关精神疗法的训练。关键是,我们有能力体会一个人在某个时刻独特的感受

第九章爱自己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在于爱护自己。如何培养对自己的爱呢?转变自我评价方式是一个重要方面。既然希望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益的,那么,自我评价的方式就要有助于学习,使我们的选择符合生命的需要。当我们表现的不完美。我们的改变是出于对生命的爱,而不是出于羞愧或内疚这些具有负面影响的心理。避免用“应该”、“必须”、“不得不”这样的词。爱惜自己的关键之一是同时包容那两个不同的“我”:一方面包容对过去的某种行为感到后悔的“我”,另一方面包容采取那个行为的“我”。“不要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情。”通过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并用“选择做”来取代“不得不”,我们的生活将变得和谐并充满欢乐。

第十章充分表达愤怒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

1、责备自己;

2、指责他人;

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当我们选择第二种反应时,我们认为别人应当认错或受罚——我相信这就是我们生气的原因。当我们选择第三种反应时,我们专注于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用心体会着自己,而不再分析别人犯了什么错。我们越是用心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也就越能留意到自己的心理活动。当我们选择第四种反应时,我们不会感到生气。只要我们专注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愤怒也就不再存在。

在生气时,批评和指责他人都无法真正传达我们的心声。如果想充分表达愤怒,我们就不能归咎于他人,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与批评和指责他人相比,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更有可能使我们的愿望得到满足。

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是:

(1)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

(2)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

(3)体会自己的需要;

(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有时,我们在(3)步和第(4)步之间,我们需要先倾听他人。在得到倾听和理解之后,他们也就可以静下心来体会我们的感受和需要。我们需要给自己充分的时间来学习和运用非暴力沟通。

第十一章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

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运用强制力是出于防卫的目的而不是为了惩罚对方。在使用防卫性的强制力时,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了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上,而不评价对方及其行为。

第十二章重获生活的热情

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怨天尤人。然而,如果我们以苛刻的的态度对人对己,我们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通过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要倾听内心的声音,我们不再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我们的需要,解决内心的冲突,我们的内心将逐渐变得平和。一旦我们发现自己心底深处的愿望,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我们将会重获生活的热情。头痛时,可以专注于我的需要。只要我不再批评和指责他人,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的心情就放松了许多。

第十三章表达感激

在赞扬他人时,我们很少揭示内心活动,而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赞扬也常常被人用来实现个人目的。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充分表达感激。在表达感激时,我们说出:

(1)对我们有益的行为;

(2)我们的哪些需要的得到了满足;

(3)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通过对这本书的精读和书中的一些练习,我在慢慢改善自己与人的沟通方式,对于与其他人在沟通中出现的一些暴力沟通,也能够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分析原因,并且及时调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使自己的内心更加平和和坚定。学会感恩,学会爱自己。非暴力沟通,需要时间来践行。要把非暴力沟通作为工作、生活中的一项修炼坚持下来,做一个平和的人。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17

非暴力沟通,是利用语言及思考方式的改变,来优化表达沟通的方式。

不论在对于应对个人内在的负面情绪,还是对于外在的话语刺激或行为冲突,它都有自己的优势。而优势在于,它通过沟通的技巧,发现自我情感需要并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而不是推脱逃避责任。

随着沟通方式的转变,带来的是更加明确的情绪表达和深入的有效交流。

总结起来,它的套路是:当你/我听/看/想/感受到…(表达具体事件),你/我觉得……(内心具体感受),因为你/我看重……(内在价值),你/我是否愿意……(提出要求)?

我想,在套路背后,是更多深刻的思考,你是否想努力知道自己和别人话语背后的目的,而不是忍受语言背后隐藏的谩骂和侮辱?你是否想用平和有效的方式达到顺畅沟通的目标,而不是站在道德制高点或者将语言变为利剑刺痛他人和自己?

阅读这本书,让我想到了我的妈妈,她是一位勤劳踏实乐观开朗的女人,但是有个我非常不喜欢的地方。那就是,说话时常常把别人想成她希望的样子,当别人达不到她心中的标准时就会心里失衡或者指责他人。此外,喜欢因为一件不顺心的事或他人的行为,就将他人推向审判席,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他人。更重要的是,她如果对某件事不满,会牵涉到以往的事或人,甚至是身边的亲人。

刺耳的语言,有时候就是锋利的刀刃,它真的可以刺穿人的心。

记得曾经看过东南亚某个国家一则公益广告语,大意是说:要经常对家人说“谢谢” “我爱你” “你真好” ……等等暖心礼貌的词语,不要觉得多余。当你要对家人发怒时,当你难听的话要吞口而出时,当你把情绪发泄在家人身上时,请你问问自己,你平时是这么对待陌生人的吗?连陌生人和熟人你都可以做到彬彬有礼,为何面对你深爱的人,你却展现你丑露的面目,忍不住用一把语言的刀向他们挥去?

好好说话,学会如何表达情感,也是建立在知识和深刻的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的。

对于许多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说,暴力或谩骂就是表达情感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于哪怕受过不错的教育,但是没有反省力的人来说,他们或许从来不觉得需要转变说话方式。

无论如何,要做到非暴力沟通,我们首先具备的素质是,成为一个愿意思考改进且内心平和的人。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有效改善沟通交流方式,才能大胆说出来。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18

沟通是一门表达和倾听的艺术,与非暴力沟通所对立的是爱心缺失的”暴力沟通”,这种异化的沟通方式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出于自义心的道德评判,出于虚荣心的比较,出于自私心的逃避责任以及缺乏同理心的强人所难,它所带来的影响是:不仅没有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而导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而通过非暴力沟通,可以使我们心存爱意,增进关系,改善生活。

非暴力沟通具备四个要素:(1)观察(2)感受(3)需要(4)请求。

我尝试将四方面展开,首先是观察,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纯粹的观察需要的只是眼睛和心灵,而不带评论的观察也被称为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还需要注意自身和对方感受,在此我们要避免将感受和想法混为一谈,正确地体会和传达感受并不容易,特别是在表达感受时:比如当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很多被动的词语其实也表达的是想法而非感受,例如:被抛弃,被羞辱,被虐待等等。我们也需要避免使用“很好”,“很差”这样的模糊词汇,每个人对好坏的标准不一,这很难让对方明白我们的实际情况。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来跟清楚地表达感受,从而使沟通更流畅。

真实的表达感受,常常需要将自己的情感和弱点暴露给对方,这是一种积极的示弱,当然这并不是在说自己某方面能力或素质的缺乏,而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也不是妥协,而是一种深层次的信任,是培养亲密感的关键。

第三点是需要,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好像也导致着我们各式各样的感受,但我们需要明白,感受的根源是我们自身的需要和期待。我们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并不是我们产生感受的起因。我们需要勇敢而适当地表达自己的需要,我们的文化并不鼓励我们揭示个人需要,因此我们常常会用一些错误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需要常常藏在对他人的指责,评判和评论中,而当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得到的并不是需要的满足,而是对方的申辩和攻击。人际交往中,直接的提出需要所当跨过的门槛是我们的面子和一些并不正确的旧观念,这是我们所当要去克服的。

最后一点是请求,和描述感受有些类似之处,我们需要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是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应。当对方对我们的请求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如果对方不愿反馈,则倾听他的感受和需求。

前面四点主要是围绕当我们是一个表达者展开,那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倾听者呢?

当他人遭遇不幸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心全意地体会对方。与此同时,不论别人用怎样的词语表达自己,我们都要用心体会他们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有时,我们还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来帮助对方了解我们在何种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保持持续的关注,为对方的充分表达创造条件。当我们做一个倾听者时,我们还需要评估自己的状态是否合宜,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他人时,我们需要:

(1)先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2)大声地提出请求

(3)换一个环境。

有的时候,谈话的气氛很沉闷。我们体会不到说话的人有怎样的感受和需要,也不知道他对我们有什么期待,此时我们需要“打破僵局”,必要的打断说话者,比假装在听,更符合对方的愿望。所以人都希望自己的话对人有益,而不是被人当作负担。如何礼貌地打断?书中提到了两种方法:第一是尽量提醒别人留意自己的感受;第二次直接表达自己的愿望。以这两点为基础,打断的方式应该都可以。

作为倾听者,常常还会遇到第三种情况,我们说了心里话,很想知道对方的反应,却发现对方一句话也不说。这时,我们也许会很不安,容易把事情往坏处想。在别人保持沉默时,我们一般会觉得有些别扭,而很难静下心来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可以做什么呢?或许我们会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说错了什么,或许急着纠正回转,或许是引开话题转移注意力。但作者提出了另一种可能性:我们的表达可能引起了对方的思考,不是针对我们的行为,而是联想到了其他的事情,从而做出了我们没有预想到的反应。此时我们需要耐心等候观察,通过提问来确认对方的想法再做出下一步反应。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工具,总的来说它通过两种方式来改善沟通,一个是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另一个是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如果我们只是想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那么非暴力沟通并不是适当的工具。非暴力沟通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使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希望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爱。爱是生命的真谛,爱也是非暴力沟通的发动机。在爱的推动下,通过非暴力这样一条管道,爱更好地融入生活,主导生活。

最后回到前言所谈的: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为了生存,我们真的必须不择手段吗?我的想法是大可不必,以拳头和武力,无休止的拼命来对待难关只会激化矛盾,而无法解决问题,这种狼文化所主导的世界丛林法则必然失败,就像《狼和冰刀》,狼最终死于自己的贪婪和野心。而书中所倡导的是温柔的羊文化,当然它并不意味着温顺听话,任人摆布,它更不是软、弱的代名词,而是怀着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以爱为武器,来和这个日渐冷漠的世界抗衡。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19

出于提高沟通技巧的目的拜读了这本书,却发现自己的目的一开始就被它否定了。

作者认为一切的沟通技巧都是为了加深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培养人与人之间,自己与自己之间的理解、接纳和爱,而不是强化沟通技巧本身。

作者在书中探索出了自己的“非暴力沟通模式”,即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个模式的主要原则有点类似于儒家的推己及人,重视体会他人和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意识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源于内心的需要而非外界的干涉,因此,对自己和他人内心声音的倾听是无法替代的,没有做好倾听就无法了解对方或自己的感受,更无法了解对方或自己的需要,以最终达到加深彼此联系、减轻双方痛苦的目的。

我个人觉得文中有两点很值得提起。第一,观察不同于评论,联系自身的生活经历,我们往往对眼前的人或事做出评价而不是单纯表述自己的观察结果,而评价,无论是哪方面的,都会有过于抽象和体现自己价值观的弊病,在与他人交流中,如果首先表达自己的评价,很可能遭到对方在价值上的抗拒,从而增加彼此的隔阂。第二,区分请求和命令是有必要的,有些人可能认为这很容易区分,其实不然,区别的关键不在于你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而是在对方听到你的问题后你的第二个行为对他的影响,譬如,你想对女朋友说,今天能不能陪我去看电影,她在听到你的请求之后表示很累,想在家里休息,如果你对此的反应是,你对此很失望或者指责她的自私,那明显不属于请求而属于命令了,对方即使答应去看电影,也是出于内疚或者担忧的心情,而不是放松和乐意的心态。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20

生活中,工作上,暴力的沟通方式无处不见,这种双输的沟通方式似乎有瘾,跟吸鸦片一样,明明知道不好,却一直戒不掉!原因是我们找不到很好的的方法,这本书讲述的沟通方式浅显易懂,但是关键还是在于自我实践,但是只要愿意尝试,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恋爱关系,甚至是婆媳关系,非暴力沟通方式都有很好的解答,遇到问题,我们一向是太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而忽略了对方的感受,更不要提对方的需要了!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口的评价和结论给别人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样的沟通方式,只会让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冷漠,社会越来越无情!亲情关系越来越破例!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不断反思,有时候我是伤害别人的角色,也有时候我被别人伤害,其实我们可以做到不去伤害别人,也可以做到很好的保护自己,在关键的时候,尝试让自己冷静几秒钟,静静感受自己!冲动是魔鬼,这个魔鬼虽然可怕,但是他生存的时间有限,你的反应越迅速,可能被他伤害的机率就会越大,关键时刻能够让自己冷静下来真是一项需要锻炼的本事了!

本书还有一个观点很赞同,就是爱自己,倾听自己,理解自己,是的,没有什么比爱自己更重要了,一切好的沟通方式,其目的都是避免冲突带来的伤害,伤害别人和伤害自己都不是明智的选择,先爱自己才有能力去爱别人!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21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生活中的暴力沟通非常常见,人们经常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他人进行评判,一味的比较,威胁他人,以不得不为幌子来回避责任,造成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痛苦。

最近读了一本书,是美国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书中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并列举了大量的案例来教导我们如何避免出口成伤。

第一步是观察,讲事实而非评论。“你根本不照顾这个家庭”比“你一周有五天都晚上十一点才回家”更容易引起对方的反弹,让沟通失控。基于事实的沟通是尊重,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第二步是感受,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现在可能有什么样的感受或者清楚的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第三步是挖掘感受背后的需求,人们感受到生气的根本原因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此时不该用责备自己或他人的形式来宣泄不满,这对解决真正想要解决的问题没有什么帮助。最后说出请求,明确需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更利于直面解决问题。

我们都是普通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在生气的时候会自然而然的将错误归结给他人,这种无谓的发泄并不利于解决问题,有时候发泄完还会有自责情绪,让生活更糟糕。看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之后,我觉得可以试试在今后的沟通中用到“观察—感受—需求—请求”四步法,在情绪爆发前给理智留一点思考的时间。

通过对这《非暴力沟通》一书的阅读,我在慢慢改善自己与其人的沟通方式,对于与其他人在沟通中出现的一些暴力沟通,也能够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分析原因,并且及时调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使自己的内心更加平和和坚定,学会感恩,学会爱自己。非暴力沟通,需要时间来践行。要把非暴力沟通作为工作、生活中的一项修炼坚持下来,做一个平和的人。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22

在我们的生活里,特别是和亲密的家人,先生之间,普遍存在着,冷暴力和语言暴力。逃避解决问题时采用“冷暴力”,一时气上心头不能自制时就会用狠毒的语言中伤对方。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具体沟通模式。

非暴力沟通的模式是:

1、观察而不评判;这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犯的毛病,妄加判断,添油加醋地加入个人主观判断,用自己的主观意识给他人“贴标签”

2、感受而非想法;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毕竟我们是有情绪的个人,允许有情绪,但直接表达就好,不必用过分偏激的语言或者行为来提醒对方我很失望、生气、愤怒

3、个人的需要/价值观念;静下来扪心自问,是什么样的个人需求和价值观念导致我会有现在的情绪,不去责怪他人的行为,而是将”矛头“指向自己,是因为自己的某个需求,而导致会这样看待他人的行为,是自己的需求和观念导致了自己的情绪。

4、请求;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请求(而非命令),注意语气委婉。女生爱玩”你猜猜猜“的游戏,希望男生能明白自己的心思而猜出自己的请求,至少曾经我是这样的,而男生的思考方式是直接了当的,因此会起很多不开心。直接地说出自己的需求。

这样的一种沟通模式,实践下来也会带来思考问题方式的转变,我们不会再怨气冲天负能量地去抱怨指责他人,而是在自我观察剖析之后,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样,当他人在抱怨指责时,我们平静地去倾听他的感受,剖析他的需求,那么争论也能平息。

我想这本书将把我带入一个新的世界,我期待着自己的转变,和影响到别人。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23

学以致用,我就试着用这本书最后一章的“表达感激”三部曲来谈谈我此时想法

1、我的心情如何:我很开心,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灵感和启发,它让我更加清楚的明白如何与爱人、与亲人、与朋友好好沟通。

2、我的哪些需要得到满足:发现自己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尝试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沟通方式去化解人际冲突,学习建立和谐安宁的inner peace。

3、这本书让我受益的地方:我学习到通过练习非暴力沟通的方式,真诚地表达自己,而非羞愧或者内疚的自责;关切的倾听他人,而非批评或者指责对方;专注于自己或者对方尚未满足的需要,并以此为寻求改变的动力和良性沟通的契机,让爱主导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这本书让我思想上有了很深刻的感悟。我也决定,尝试改变自己以前某些不好的地方,让自己尝试更健康、积极的成长,希望自己各方面的成长速度能够走在同龄人的前面。

首先给大家讲个日常小故事:一对结婚的小夫妇,男生对于家务活比较毛手毛脚,再加上工作繁忙,女生承担起家里的日常起居的打扫。男生会有一些女生不太喜欢的生活习惯,比如每天起床会不打开窗户,会将替换的拖鞋随意丢放,用过的纸巾会随意置于桌面等。这样一来,家里便乱糟糟的。女生每次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后看到眼前的这一幕,爱干净爱整洁的她瞬间就觉得浑身不自在。于是,妻子会非常生气的冲着老公说:“你又不把东西收拾干净了!“”你的拖鞋怎么又不放好?“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能总结出“暴力沟通”的几个特点:指责、批评、评价。与此相反,“非暴力沟通”的特点则是“不指责、不批评、不评价,表达感受”。感受既包括我们要表达的信息、思想、情绪,还要明确提出自己的请求,即沟通目标。这本书中,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强制人们删除大脑自动生成的潜台词。这些潜台词让人们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想事,阻碍了有效的工作和沟通。与其指手画脚、谩骂指责,不如先冷静思考,然后把深思过的想法表达出来。非暴力生活的关键是,感谢生活的赐予,而不贪心。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的使用语言。我们既可以清晰的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的想法。书的开头就说明了非暴力沟通的4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根据这四个要素,我自己总结出,组成一个完整的非暴力沟通的模式大概是这样的:“你今天批评了我三次,我感到很难过,因为我想要得到你的肯定。下次你在指出我的错误之前,可不可以先肯定我对你的爱,告诉我你知道我这样做不是存心的,然后才告诉我哪里做的不好?”如果,尝试着这样与你的爱人交流,即便对方开始有情绪,也能够被你逐步软化下来。而当你提出具体的请求时,对方也会考虑自己的做法是否真的给你带来了伤害。

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和成长环境的感染,我们总是习惯在别人身上找毛病、挑剔。喜欢给别人贴上这样或者那样的标签,要么抬高自己,要么给自己开脱。看起来我们给自己套上了厚厚的壳,保护自己,也给别人贴了一脸的即时贴。这不仅拉远了人的距离,也让自己学会了逃避,蒙蔽了自己的双眼。我们看不到自己的需要,看不到自己的渴望,更看不到别人行为的原因和需求。可能是男生工作时间长、社会经验丰富的原因,有时候他对于女生问的问题或说的话,都会表现出一种很不屑的态度。这种态度对于女生来说,是很难说服自己冷静的去接受的。因为这种不屑,在某些程度上已经活生生的把夫妻间的亲切感抹杀了。结果,女生也完全没有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去表达内心真正的需求和想法。

这近半年的婚姻生活让我更加深刻地明白,夫妻关系不是亲子关系,我们无法找到一个时刻以我们为中心,能给我们“无条件的爱”的父母型爱人,如果你是带着这样的奢望进入婚姻的,必将以失败而告终。爱人并不是你的心理咨询师。就像老公经常跟我说,他以前有很多心理问题。但是其实我只是听闻,我也没办法有能力真正去理解他的过往给他带来过的创伤。咨访关系的本身是要求咨询师放下自己来全身心关注你,但是婚姻中如果你要求对方放下自己,来关注你,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的行为。所以,做自己喜欢、觉得是正确的事情,而并不是把对方当成你生活的全部,奢望你的另一半去关注你。我也重新审视了自己对于这份感情的态度。我是一个比较独立有自己的想法的女孩,很多想法和行为也不会过于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婚后的我依然有自己喜欢的生活,也并没有过度的依附这份感情,太过于理想和饱满的期待值会导致在这段感情中失去一些东西,爱得太用力让对方呼吸困难,爱得太薄情也让对方屡屡受挫,得到的永远是负反馈。因此,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表达自己内心的欲望和需求,让爱更好的融入生活。

你取之于我,是我得到的最好的礼物。当你知道我因施于你而快乐,你明白我的给予不是让你欠我人情,而是因为我想活出对你的爱。欣然的接受或许是最佳的赏赐。我无法将二者分开。当你施与我,我给你我的接纳。当你取之于我,我感激你的赐予。

我是梦婷,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加我的微信,我希望在茫茫人海中能够与你邂逅相遇。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篇24

《非暴力沟通》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的一本书。

书中写了很多案例。但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关卢森堡博士去巴勒斯坦演讲时候的,现场进行的一次非暴力沟通。大的背景是,美国人在中东地区偏袒以色列人,给以色列人武器。以色列让很多巴勒斯坦人无家可归。而卢森堡博士是美国人。

卢森堡在演讲过程中,巴勒斯坦人发现他是美国人。就开始在下面窃窃私语,后来越演越烈。有的人就说“谋杀犯,滚出去”。后来,越来越多的人附和让他“滚出去”。

然后他开始和称他为“谋杀犯”男人开始沟通。

卢森堡:“你生气是因为你想要我的政府改变他使用资源的方式吗?”

男子:“天杀的我当然生气,你以为我们需要催泪弹,我们需要的是排水管不是你们的催泪弹,我们要的是房子,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国家!”

卢森堡:“所以你很愤怒,你想要一些支持来改善生活条件,在政治上变得独立?”

男子:“你知道我们带着小孩在这里住27年的。是什么感觉嘛,你对我们长期以来的生活状况有一点点认识吗?我听起来你感到很绝望你想知道我或者别人是不是能够真正地了解这种生活的滋味。她你想了解吗?我告诉我,你有孩子吗?他们上学吗?他们有运动场吗?我的儿子病了,他们在水沟里玩耍,它们的教室里没有书,你见过没有书的学校吗!”

卢森堡:“你在这里陪孩子,孩子是那么的痛苦。你想告诉我。你所要的——正是所有父母想给孩子的好的教育以及健康的环境来让他们玩耍和成长?”

男子:“这是最基本——人权,你们美国人不是说不是说这是人权吗?何不让更多的美国人来这里看看你们给这里带来什么样的人群!”

卢森堡:“你希望更多的美国人来了解你巨大痛苦吗?便意识到我们政治活动的后果吗?”

持续了接近20分钟,他一直在表达。卢森堡倾听每句话,试图去理解他的感受,抚慰对方的情绪。后来男子开始愿意听卢森堡博士说。一个小时后,这个原来称卢森堡为谋杀犯的男子邀请卢森堡去他家想用分享的斋月晚餐。

就这一个案例深深震撼到了我。让一个要试图杀掉对方的人,接受自己。真是厉害!

怎么才能非暴力沟通呢?非暴力沟通有4个步骤:

1、陈述事实;

2、我的感受;

3、我要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4、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的要求是什么?

举个例子:

一对夫妻中的丈夫最近每天晚上回家都很晚,而且满身酒气。妻子如果这样沟通的话效果应该比较好。首先说:“老公,你最近总是很晚回家,而且满身酒气。让我感觉这不是一个家,而是一个旅馆。但是我希望我们的是一个真正的家。你看这样行不行?每周你三天准时下班,大家在一起吃个饭。看这样可以吗?然后平时回家的时候最好不要满身酒气。”

陈述事实:丈夫很晚回家,满身酒气。

自己的感受:感觉这不是一个家,而是一个旅馆。

我需要的感受:我们的是一个真正的家。

具体要求:每周你三天准时下班,大家在一起吃个饭。

如果妻子这样沟通:妻子看到满身酒气的丈夫回到家直接就说你怎么又这么晚回家。你怎么不死在外面。我想冲突就爆发了。

通常暴力的来源是自己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不能让对方感受到你要解决问题,而是要发泄情绪。这样双方一旦不想忍让,冲突就来了。

所以要想称述事实,稳定情绪。然后表达自己的感受。最后提出具体的要求,和对方协商解决问题。只要对方想解决问题,最后都会有一个好的结果。最后就是不断复盘,总结冲突发生的具体情况,积累表达自己情绪的词汇库。才能更好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