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读后感 > (精华)《红楼梦》读后感

(精华)《红楼梦》读后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05W 次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华)《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1

世上再无任何一部小说能够和《红楼梦》一样为众多的读者痴迷,为众多的专家所研究。一座大观园,让人引发了多少联想、多少渴望。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是这部书的主线索,而《红楼梦》不仅仅限于此,而是更多地描绘了世间百态、风俗人情和众多小人物的辛酸。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句诗来描绘林黛玉的性格是再贴近不过的了。对于黛玉而言,宝玉是她唯一喜爱的人。黛玉虽然生活得锦衣玉食,却深受寄人篱下之苦。读罢全文,就会发现黛玉对宝玉的爱是专一的,是不允许任何人插手的。

而宝玉,作为怡红公子的他,是一个“年少不知愁滋味”的贵族公子,他天资聪颖,但却视功名利禄如粪土,是一个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但作者在他的身上寄托了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对理想生活的美好追求。贾宝玉身上还存在着另一个人性的闪光点;那就是对下层贫苦人们的同情,宝玉对待他的丫鬟们也没有盛气凌人的态度,而是一种平等真诚的态度。这也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此外,《红楼梦》中也有其他的一些人物。比如“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而误了卿卿性命”的王熙凤,还有精明能干、处事圆滑的薛宝钗,还有纯朴善良、幽默滑稽的.刘姥姥。人间百态,各种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红楼梦》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真正的坏人,这是不同与中国古代其他小说的特点。读《红楼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人物的肖像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但看黛玉的眉和眼,就生动形象地勾勒出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情。

《红楼梦》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诗词。那首《葬花吟》中的句子“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多美的意境啊!《红楼梦》中黛玉写的诗像她自己一样委婉含蓄。“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而宝钗的诗中更多的是大气,“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令人不禁惋惜的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并没有完成全书,而仅仅完成了前八十回。“残缺是种美”,众多的红学家们研究揭秘《红楼梦》,而我也为这本书感到惊叹。

说不尽讲不完的红楼,里面有许多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每一句话都值得去仔细揣摩。然而这次匆匆读完,已经把我深深吸引住了。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就在于它永恒的魅力。

《红楼梦》读后感2

说到中国著名文学,每个人都肯定会说是中国四大名著,分别是《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与《红楼梦》而这四本名著每一本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学表现方法,每个名著作者都十分会使用语言,浓缩了其他书容纳不了的知识文学语言,让世界都纷纷称赞,而这四大名著中有一本乃是中国文学之最,想必大家都已经想到了,没错就是《红楼梦》,作为一个中国人《红楼梦》这本书可是耳融目染,闻名千里了。

在世界上创建了专门研究《红楼梦》的一个大组织,在《红楼梦》中,他虽然没有《水浒传》《三国演义》那些紧张刺激的场面,也没有《西游记》那么有想象力,情节波荡起伏,但是《红楼梦》却一直在文学之巅。或许很多人都不解,虽然我也不是特别的清楚。但是一定有他的原因,但是我们不得否认在《红楼梦》中的语言是我们现代人无法形容,媲美的,十几年来,还是没有什么文学巨作比得上这本《红楼梦》现在在这个时代,很多人都没有看过《红楼梦》,也不能说没看过,应该说是绝大部分只看了一点,所以现在在我们生活中渐渐地,全是科技,没有曾经的书香,没有曾经的礼仪,礼仪之邦的名字也渐渐淡忘。

在整部《红楼梦》中,全程都是以荣府与宁府中的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三人的爱恨情仇(额,这词用的不一定好)为一条线索,来宣扬我们的中国文化,在这本书中浓缩了我们中国的美食文化,文学文化,服装文化……等各种中国特色文化,在其中包含了最少186中中华美食的`介绍,等丰富的服装文化,在书中许多人,作者都十分细致的描写了穿着长相,从侧面推广了我们的中国古装,而在这本书中,包含了许多深意,要让人们慢慢摸索,读这本书不能像读其他书那样读一遍就说自己读完了,在这本《红楼梦》中,读第一遍,懵懵懂懂记得些情节,读第二遍,熟悉了全文思路,读第三遍,还有点意思,读第四遍,就可以感觉出这本书真的是一本好书,或许有时候你觉得《红楼梦》如天书一般无聊无趣,情节平平淡淡,但是这本书只能用一句话形容“表面风平浪静,内地波涛汹涌。”

或许在这么多书中唯一看不懂的就是《红楼梦》,但是如果你仔细摸索,你或许会发现其中奥秘。

《红楼梦》读后感3

第一次捧起那本散发着淡淡墨香的《红楼梦》时,有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想把它彻底看明白。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尽管看过了,但是书中有的描述还是演员不能及的,还是被书中所描述的传奇故事所吸引。居然描写的那么好,其中的一些经典场景当然让我难忘。如,黛玉葬花、湘云醉卧、晴雯撕扇、宝钗扑蝶、宝玉挨打等等。

我最喜欢黛玉葬花这个场景了。这个场景不仅把林黛玉的性情描绘得栩栩如生,而且也为读者刻画了一个自爱自怜喜爱花的一个林黛玉。林黛玉是很爱惜花的,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也可以看出林黛玉对于美与他人有不同的独特见解,她也写了葬花吟,以花喻自己,把贾府及整个封建的社会比做污浊,她不甘沉灭,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这首葬花吟也是其中最凄美的诗歌之一。

林黛玉在贾府中,虽有宝玉的照顾,贾母的疼爱,但按照当时的礼教观念,毕竟是外孙,寄人篱下的滋味还是有的,父母双亡,无人做主,孤苦一人,又兼其性格的悲观,总觉风刀霜剑严相逼,自怜之心常在,见落花而感身世,不觉满目凄凉。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看了很让人心疼,但是事实就是如此,他们最后并没有在一起。但是,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幸福的,他们会彼此记得对方,记住他们凄美动人的`故事。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是唯一。

总之,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不仅仅是阅读上的满足,也使我进一步了解了当时的封建社会,还是比较有收获的。

《红楼梦》读后感4

移开视线,合起书,轻叹。望向窗外,回想着书中的点点滴滴,这个让人读罢后略感心酸却又无可奈何的故事……

《红楼梦》作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在文学史坛上占据着不可磨灭的地位,它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知识面涉及极广。饱度诗书的曹雪芹,在家族没落后,用他的心灵所著的一本书,亦是他的真实照影。

哪怕早就知道这个贵族家庭最后会走向没落,可是心中还是为他惋惜,书中的一草一木,一言一语,仿佛真实存在,任谁也不舍它就此结束。 曹雪芹塑造的这个诗意的红楼梦,的确如梦一般,富丽堂皇,梦最后要清醒,而这个大观园最后也走向了没落。

人们常说,在不同的年龄,用不同的心境读红楼,每次都是不一样的感觉,但是每次必定都是一种享受。

为黛玉感伤而感伤。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其实,只有她才是在用心感受这个世界的。会为花瓣凋零而落泪,若非用心,怎会如此惟妙惟肖。我仿佛看到她孤独的身影,在河头看着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无奈。这个世界还会有人像她一样,用心灵的触觉去感受每一丝情绪?在我看来,黛玉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孤独者,在这个华而不实的园子里,没有人懂她的心。谁都以为她柔弱,可是骨子里她是倔强的,比谁都倔强,不为浮夸而丢失本性。哪怕最后在她死去的时候她也是孤独的,她最爱的宝玉哥哥却和别的女人在洞房花烛。替黛玉不值,替黛玉惋惜。黛玉是诗意的,是可以描绘却没有谁可以模仿的。

为宝钗的守旧而感伤。她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她为人和善,从上至下广受爱戴。她也爱宝玉,只是她从来都没有明显的表露出来而已。但是她确实个十足的古典女子,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她从不表露自己的不满,把自己当成了傀儡娃娃,隐藏着所有的情绪。她是有智有才,却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最后就算身怀六甲,还是没能留住宝玉的心。

其实红楼中的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悲剧,然而在那样的社会时代,无法反抗,只能选择顺其自然,荣宁二府的衰败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如梦如幻的故事,给人遐想,诗意的红楼,让人叹惋,却给人巨大的精神的力量。

《红楼梦》读后感5

第一次接触到《红楼梦》,不知道红楼之中每首诗的含义,更看不出红楼的广博,那些探秘寻踪更是远远相隔,但是还是不可自拔地喜欢上红楼梦,喜欢里面多彩的女子,那些才气横溢却注定不会幸福的女子。

红楼的诗词当属绝妙,真正能记得的,也只有《葬花辞》和《芙蓉诔》。喜欢这两首,也是因为黛玉和晴雯,那两个牙尖嘴利、顾态流连却终究不讨喜的女孩子。黛玉的才气,耍小孩子的脾气,毫不遮掩地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的特别把一个女孩子的小心眼和敏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晴雯勇敢,利落,任性,尽管撕扇子、半夜吓人还是挑灯补孔雀衣,临死前,把自己的指甲和内衣给了宝玉,说:“早知要担这样的名,还不如当初?”我想她们都很不甘心吧,她们空有了美貌和才气,却从来没有真正做过什么。

想到那些我喜欢或者不喜欢的女子,最终都逃不了的凄苦命运,真觉得造化弄人。有貌怎样?有才怎样?有家世又怎样?那些曾经拥有的一切竟然无法换取一个简单幸福的生活,这才是她们最大的悲哀。无论是有没有学识,无论有没有遵循礼教,无论性格怎样,无论出身如何,到最后还是逃不了。尽管外祖母宠爱,宝玉钟情,黛玉并未因此真正快乐过,她深知眼前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自己只是一匆匆过客,不会久留。

尘蒙愚情的.宝玉,看不透众人笑骗欺言中的金玉良缘,病中的黛玉,终被风刀霜剑,逼到一息恹恹。孤身病榻中的黛玉已经无泪可还,知音的琴弦已断,焚稿的诗魂已冷葬明月西风中。就在自己情缘湮灭之时,在与自己的笔墨知己道别之后,一身傲骨的林黛玉,孤零零而来,干干净净而去。

春梦随云散,花飞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曲尽人散,曲中所唱之人,又有谁逃出这宿命的安排?看完《红楼梦》心中有一丝悲哀,忽觉秦氏说的一番言语,实是有理:“月圆则亏,水满则溢。”世上无事可“永保无虞”。就像这朝朝代代,总是从初期到全盛再到衰败,身边的小事亦是如此,一生中总有顺心与阴暗的时期,所以人生给予的感觉就饶有滋味?有人时常觉得人生凄苦,可没有这苦,那怎会感受到成功到来时的快乐?若只知玩乐,终老一生,死前才去遗憾,“人生何其短,吾还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家道中落,未尝不是好事,死前至少可以说,“因曾度此落魄生活,故吾此生没有白活。”

我甚是欣赏他们对于神说以及命运的无所畏惧,即使是现今社会,又有何人能真正做到不满命运的安排,能挑战命运。想想社会之中,大多数人们还希望圣人、神仙的出现,从苦恼将他们解救。

《红楼梦》读后感6

有人说:“读《红楼梦》,当你读了许多回时,你的体会是与刚开始读的时候不同的。”当时我还是半信半疑,但以后,我便体会到了这种奇特之处。

在这些内容中,令我最难忘的,便是在第七回中描写的冷香丸了……

这段内容始于周瑞家的人来向王夫人禀报刘姥姥走了这个消息,恰好王夫人与薛姨妈在谈话,便也和薛宝钗聊起来。

刚开始她们只是聊聊家常,但不知怎么的就带出了冷香丸这个话题。

宝钗天生带有一股热毒,请了许多名医也治不好。宝钗家可是皇商,专为朝廷采办,财大势大,照理说碰到个疑难杂症也不难治愈,唯独宝钗的病无从下手,直到一个和尚给了一个秘方——冷香丸。

构成冷香丸的几味药十分奇特,并且配成的概率极小,这几味药是春天的白牡丹、夏天的白荷花、秋天的白芙蓉、冬天的白梅花的花蕊各十二两,在来年春分晒干、研好,再要雨水这日的雨、白露这日的露、霜降这日的霜、小雪这日的`雪各十二钱,调匀、和着之前研的药,加些甜的,丸成龙眼大的丸子,发病时用十二分的黄柏煎汤服下。

在这初看时只觉得可笑而繁杂的方子里,其实有很深的内容。

先看那几种花,其中的共同点显著——都是白色的。读过红楼梦的朋友都知道,白色的代表人物是林黛玉,她多愁善感,追求精神上的高度,而薛宝钗虽然进贾府的时间比林黛玉晚,却是金陵十二钗中最惹人喜爱的,用白色来压那热情的红色,再合适不过了。后面的几种水也是如此,由于在中医中,水是寒性的,用“寒”也能压住“热”。

但为什么花蕊要在来年春分这日晒干呢?因为这时冬天刚过,天不是太冷也不太热,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也的确,这味药是让人的身体保持平衡,不要过阴或过阳,作者曹雪芹一直信奉着这种中医的理念。

按照这个理念,为何又要用黄柏煎汤呢?黄柏是一种极苦之药,宝钗平日都十分快乐,为何用黄柏的原因也就显而易见了。

在红楼梦中,像这样的字句还有很多,只有细心挖掘,从字里行间才能体味出作者写作的理念。

《红楼梦》这部千年难遇的奇书,不愧为四大名著之一,值得大家细细品读啊!

《红楼梦》读后感7

古有“开口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之说。足见此书若无事在文典文学之地位。带着一般好奇,本人假借春节之余看完此书。以己之愚见表以下之评说或算是心得:

手捧红学意踌躇,

世间万象终如初。

何叹情钱泪两行?

“好了”精髓益千古。

解释:

第一句:当我拿着《红楼梦》,认真的看着的时候,心中画满了许多的问号,脑海中产生了许多的想法;

第二句:当你看完此书,再联系到自己的生活,以及看看我们周围正在发生的事或物,你就会感受到,世间的一切,都是新生到消失,再美丽的花,会调零,再绚丽的烟花,最终也不过是一撮灰尽而已。人亦如此,赤条条的来,空空如也含着一腔不舍而去,一切的一切,我们只不过是拥有一个过程罢了。

第三句:接上句,正因如此,当我们在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人生失意的时候,我们迷茫的`时候,我们在最堕落的时候,在最伤心的时候,要想开一切,同时,我们也只能追求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属于我们的东西,只能丰富我们的视野,开阔我们的视野,不可强求。

第四句:“‘好’‘了’”指的是红楼梦第一卷的“好了”歌。“‘好’‘了’”之精典在于阐述了世上万般之事,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当然,我以为这只是一种慰藉自己的道理,充分说明遇料不钻牛角尖,遇事要想到最周全的一面,我也以为可以延申为,得便是失,失便是得,此谓成败之理,舍便会得,得必须舍,此为舍得与成功之联系之论!所以,正确的理解“‘好’‘了’”歌,会其意,明其理,晓其道,动其心,行其身,你的人生就不会有大喜大悲,也不会以物喜,更不会为己悲,所以,我以为“‘好’‘了’”歌是一首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精典论人生之道之精华。

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红楼梦》读后感8

打开中国文学瑰丽的宝库,寻求古典小说璀璨的明珠,我们找到的最夺目的一颗依然是《红楼梦》。轻轻地走进大观园,静静地聆听那旷远的“红楼”之声,在一个封建大家族崩溃的坍塌声中,我分明听到了一曲凄美的女性赞歌。

阅读《红楼梦》,置身于一大群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中,我体味着她们一步步走向毁灭的悲哀,更叹服于她们的多才和美貌。

在《林黛玉进贾府》中亮相之后,黛玉就成为整个红楼梦中最耀眼的角色,她虽然不像以往才子佳人中的“佳人”那样完美无缺,但在她纤弱的外表下,在她盈盈的泪光中,在她谨慎的举止间,我看到的是不甘于命运,不屈于家族权势,努力争取幸福的刚强灵魂。“世外仙姝寂寞林”的黛玉是那样的娇弱,更是那样的'多才多艺。言谈顾盼之间流露着一个女子的聪慧,她仔细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彬彬有礼地周旋于外祖母、舅妈、哥嫂、姊妹们中间。“多愁善感”却反抗坚决,寄人篱下而又不卑不亢,她的敏感不正体现着她的聪颖吗?吟诗、作画、绣荷包,无一样滞于人后,如此多才的女子,怎能不引人赞叹?

“山中高土晶莹雪”的薛宝钗一走近我们的视线,我们就被她举手投足之间的气质所震撼,她骨子里闪烁着高出流俗的光辉和大家闺秀的气度与风范。虽封建正统思想严重,然而依然掩盖不住她超出男性的精明和睿智。她没有身为小姐的蛮横,对下人向来体贴,她虽不能说是八面玲珑,却是左右逢源,颇得亲人喜爱。贤淑美好的她又怎能不让人由衷赞美?

说到王熙凤,“唯权是逐”、“唯利是图”、“凶狠机诈”是我们对她的印象。她行凶作恶时,自然引起人们愤恨、憎恶。然而,在平常的生活中,这位贵族家庭中的内管家,她的才能、机智、诙谐和欢声笑语以及对宝玉及诸姊妹的关心却并不让人反感。我们很难想象,红楼梦缺少了“凤姐”,大观园里有多少笑声不再荡漾。

还有善良的平儿,温顺的袭人,豪爽的史湘云,刚烈的尤三姐,严正的探春,冷谲的惜春,柔顺的迎春,孤高的妙玉,俊俏的晴雯……这众多的体现着“人”的闪光,辉煌着人的价值的青春女子,用她们的泪水酿成芳醇甘冽的艺术美酒,奉献于封建统治的祭坛。即使是悲剧,却也多了几分壮美。于是,在“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废墟上,崛起了一枝美艳的女性奇葩。

合上《红楼梦》书卷,我依然沉浸在这部巨著营造的艺术氛围中,聆听着一曲女性华美的赞歌,耳边依然回想着宝玉诚恳的话语:“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女人是水做的骨肉。”

《红楼梦》读后感9

一个人,有八十岁,这八十年的路,一年就只能走一年的,要是你一年走了八十年的路,后面七十九年,你还走什么?

贾宝玉十九岁在高中举人之后就出家了,这不得不令人叹惜!

他人生第一错就是生在女人堆中,睡觉有丫环陪,穿衣有丫环穿,吃饭有丫环端着,喜笑怒骂也有丫环在旁边受着。等到后来,结婚和宝钗睡觉,完成人生开始进入成年的路程和旧式封建婚礼的落幕,他人生也就如此完结了。他口里见人就痴呆的总笑着“是了。”一切都尝试得不厌其烦了,女人包括婚后的生活,对他来说再没有新鲜感了。哎,谁叫他生来,就把胭粉抓在手中,从小就把女孩搂在怀中。

为他牺牲的女人们还不少嘛,不看破红尘还能怎样:

第一个,让他破了男孩身的袭人,是典型的封建伪道士,虽不令他讨厌,但是王夫人调教的标准封建旧女人的典型,他鼓劲吗?可惜宝玉出了家,袭人的千秋美梦破灭了。

第二个,还了他一生眼泪的林妹妹才是知他、懂他、爱他、有同病可相怜,有同心等相结,志趣相投,情投意合的意中人,不想因贾母、王夫人和琏二嫂子误了。把他一生的梦都破了。他怎不能心恢意冷,万念俱灭。

还有为他死的心比天高的晴雯和其他一些受害的丫环们,也是相似的命运。

他第二错便是生在红楼之中,是整个社会都仰慕的有地位、有金钱、有美女的家庭里,他是未来家权和享受,荣华和富贵的中心。有贾母宠爱、母亲鼓劲、女孩们都羡慕的'大观园绝种好男人。为了他,人人都生出那繁华世界中的美梦,左右了他的人生。他有自由吗?他有真正的幸福吗?在封建礼教和权势的安排下,后面的生活有什么意思?

繁华过后是孤独,烟花散尽是落寞。他第三错就是从小没吃过苦,对幸福不会有追求或者说盼望。因此,在暮鼓晨钟下了却一身,不免是一种好的结局。

不然象林妹妹的死,和薛宝钗的苟且,惜春的出家不离家的不彻底,他会选择嘛!

抛开警幻仙姑的太虚幻境我如是说。真是,曹雪芹的太虚幻境,本是就是幻境。找原因还得到红尘中寻找答案。

追求一种永远都在追寻的理想,才不致于在人生中失去目标,生活才有想头盼头。

人生一步有一步的走法,一站有一站的追求。不要一生来就看破红尘,看到死。

《红楼梦》读后感10

苦雪烹茶,临月梳妆。拂去一身喧嚣与浮躁,共话一瞬拨走弹指岁月的弦,卷起一角书页追忆往事,只为觅寻千百年前斩不断理还乱的缘。

浮世为笔皆成愿,离散离别漫旧卷。欲取那天上月赠之香消玉殒于繁华竞地的潇湘美人——林黛玉,透过清浅的纱帘,我端起袖子,目视其容,内心千言万语化作一句:“悔否?”。书中有言“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这便是林黛玉,黛玉天性清高孤傲,且容颜昳丽。如此生得标致而清灵的人,应当是与繁世同存百年,但奈何天意弄人,她入了那百家之首的`贾府,最终落得泪尽而逝的下场,可谓悲凄。这般凄苦的结局,黛玉心中是否悲鸣,又是否悔恨?她曾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又亲手将落花拾进锦囊,建花冢,用“一抔净土掩风流”,这样有着诸多忧愁的女子,我想她该是心有些许悔罢。而隐于《葬花吟》中的“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与“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两句道出的是她一生凄凉的感情和冲破封建礼教的渴望。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千转的念想被打落成一片杏花香,充盈了岁月,濯洗震颤的心灵。风吹叶林万里,仿佛又见那“肌骨莹润,举止娴雅”的薛宝钗,若说林黛玉的美清如芙蓉,宛若仙子的脱俗倾城,那她的美便是淡如牡丹,惊艳了满堂摇曳的春风,恰似应证了那句“淡极始知花更艳”。宝钗心无风露清愁,不喜伤春悲秋,她不会望花开花谢满天悲戚,更不会叹红消香断有谁怜,宝钗早已融入封建世俗,但她却又始终希望挣脱这沉重的枷锁。所谓的礼教为宝钗觅得“良人”贾宝玉,却未曾想那竟是她一生悲苦的开端,宝玉出走,她苦守贾府不得始终。这样的凄凉,早些时候已有征兆,《柳絮词》一词便可见,“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的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柳絮本是无根之物,命运掌握在风雨中,纵使飞上青天,也是一种不可预知的飘零罢了。宝钗就似这柳絮一般,陷于家族命运的挟持下,而那借“风”而上不过是她心底对挣脱命运,争得自由的渴求。

踩碎所有的月光,踏破隔岸琼瑶,抬头看到风起青萍,北风凛然书写千秋万载,吹星辰烙印在我心上。恰似朦胧月下绰约人影,《红楼梦》生来便是书写匆匆不止又饱含遗憾的相遇,其韵之美凄,何妨古今千百年,顾盼生姿仍潋滟。

《红楼梦》读后感11

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作者善于通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艺术描写,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连一些不成文的,史无记载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里都有具体生动的描绘。

《红楼梦》读后感12

谁是谁生命中的匆匆过客,谁是谁性命的轮换,上辈子的尘,现在的风,数不胜数,悲伤的精魄。

——题记

你出世在封建社会一个逐渐慢慢没落的家中中,但是封建道德和世俗功利性却没法对你造成危害。你的爱像遮盖着晶莹透亮的莉花与飞雪流星,纤尘不染。因为爸爸妈妈的陆续远去,使你迫不得已寄住在你的外婆家中――声势显赫的荣国府。

殊不知,无依无靠的日常生活,让你看看尽大家丑恶嘴脸,世俗凶险,使你寝食难安,眼里含着泪。因此你自矜自身重量,当心防备,用坦率和光芒维护着自身的天真,不掉入世俗,你用比较敏感、骄纵的独特方法来抵抗封建道德的拘束。

你始终是《红楼梦》中最美丽的一道风景。美得让人悲伤,美得超然物外。你不是公园里一朵牡丹花,只是潇湘馆里的一株竹林,刚毅、纯粹;你不是荣国府里的表小姐,只是荣国府里的潇湘妃子,博学多才、知识渊博。

你的才气不许薛宝钗,诗词名句挥洒自如。你是否还记得你一直在海棠诗社创建之初“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尘”的妙句。亦无法忘记你“偷回来梨蕊三分白,借得红梅花一缕魂”的绝响。以后,你曾复建桃花社,又夺冠军菊花诗。万般容貌,千般才华,全是装点你淡泊绝俗性情的多多的花束,使你更为倾国倾城。

你是一个敏感多疑的女子,因痛惜飘飘洒洒撒落的桃花运,你独倚花锄,悲吟《葬花词》,为花落建冢。

你是一个痴心的女子,你本是圣界的“绛珠仙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殊不知,为报上辈子“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你放弃了自身的高雅真实身份,毅然投入尘世。

但是,花团锦簇,三世情一朝定;花落成冢,半世泪什么时候尽?你为情为之,也为情而亡。你执着地追求完美着自身的感情和随意,可你却并没发觉,你的爱情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悲剧。最后,谁的眼泪或是为晴雯流尽了。二行高冷的.泪无音地滑下,在深夜里飞舞,飞舞,最终凝固。你怀里着对爱和自然环境的怨忿,始终地离开,完成了你的承诺:“质本洁来还洁去。”

赏读《红楼梦》,读取的是一种世间百态的红楼遗梦;殊不知读你,读取的是一种傲气,一种贞节,一种淡泊绝俗的气场。

历史悠久的童谣再一次传来,发黄的书册又现光泽度。我还在驾鹤西去追寻你的芳踪,却只追忆到无尽忧伤与无可奈何。

《红楼梦》读后感13

贾元春是贾宝玉的亲姐姐。因为她生在大年初一,所以取名元春。她被选为了贵妃,皇帝恩赐她回家省亲,贾府特意建了一座大观园。

终于等到了正月十五,元春回家了。贾府张灯结彩迎接她,那场面真是热闹、隆重!红楼梦第17回、18回就写了贾元春宁国府归省庆元宵的情景。

从这一章里边儿我读出来皇妃回家真是不一般!为了迎接她回家,先花费那么多钱盖了大观园。回家时,宫女、太监一拨接一拨出场,贾府老小全部跪着迎接,真是豪华奢侈!

但贾元春当了贵妃,一点儿都不开心。文中好几处写到贾元春落泪,她看见贾母时,书中写道,“贾妃满眼垂泪”“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她还说宫里是“不得见人的去处”。说是回来省亲,但待了没多久,宫里就又召她回宫,最后她强忍着泪水离开了自己的家,而这一去直到死也没再回来过。贾元春真是可怜,虽然她是一个皇妃,表面很风光,但却一点儿也不开心,她心里的悲伤又能给谁说呢?古代的女孩子实在是太可怜了!

是木石前盟的刻骨铭心,还是金玉良缘的天做之和,那只身离去的的背影在那个时代象征了自由仰或是孤单。

大观圆里的红墙绿瓦,莺歌燕语,其实不过是红楼一梦。在曹雪琴意气风发的那个年代里,更多的其实是束缚,于是才有了林黛玉的葬花,才有了贾宝玉的出家,才有了薛宝钗的悲哀。

贾林两个人的爱情可算是可歌可泣,他们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决心,一直是现在崇尚恋爱自由的`象征。可是当人们在赞颂他们的时候又有谁看的见宝钗的伤口,谁,谁,谁。

我喜欢宝钗,在这个代表封建礼教的女子身上,我可以感觉到她对幸福的执着。我想我也是一个对幸福执着的女子。很勇敢的守侯着若即若离的爱。

贾宝玉离开了,他应该有他的追求可是他辜负了那些爱他的人。我想如果我是他,我会和宝钗继续生活下去,即使我不爱她,也会和她好好的在一起,这不是承诺是责任。对于宝钗也对于即将出世的孩子。

我不会渴求一份得不到的爱,我想自己应该会和一个很爱自己的人生活,平淡,宁静,也会幸福。

好好的珍惜吧,不要伤害我们爱的人,更不要伤害那些爱我们的人!

《红楼梦》读后感14

“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纂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薛宝钗能与林黛玉并肩金陵十二钗之首,容貌必是非凡,且品格端方、博览宏览。

但是在很多人眼里宝钗是一位圆滑世故、自私而又冷酷的女子。确实宝钗并不同于黛玉,她生于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这样的身份背景使她不能像黛玉那样纯真浪漫的生活,使她在少女之时便成长起来。她早已懂得现实,懂得运用一切来保护自己。

她圆滑,在贾母给她过生日问她爱吃什么东西,爱看什么戏时。她便按照贾母的喜好回答,并用好话奉承贾母,获得了她的'称赞。她冷酷,当金钏儿投井自杀后,她安慰王夫人说:金钏不会自杀,如果真是自杀,也不过是个糊涂人,死了也不为可惜,多赏几两银子就是了。这样的宝钗令人寒心。

但是这样冷酷的宝钗心中也有着一片美好。当宝钗怕自己打扰宝玉与黛玉,准备返回时,忽见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她便起了兴致,往草地来扑。这一情节显露了宝钗那成熟稳重的内心深处,也存留着那种天真活泼的情趣,这才想起宝钗也不过一个少女,却生生逼着自己成熟。这样的宝钗令人心疼。

宝钗处事周到,体贴关心别人,帮助他人。当袭人想昂求湘云替她做些针线活,宝钗知道后,马上向她讲明史湘云“在家里一点做不得主”“做活做到三更天”,并主动接去了活计。湘云也曾称赞宝钗:“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宝钗的善良即使是对大观园的下人,她也能关心他们,体谅他们的难处。这样的宝钗又引得人们喜爱。

而且宝钗才华横溢。在惜春画大观园时,因地形复杂,大家都束手无策时,她能够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的关键。她还有很好的理家能力,当王熙凤因流产不能管家时,她受王夫人之托,将大观园管理的妥妥当当的。这样的宝钗令人信赖。

我认为薛宝钗是一个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女子。她不讲究富贵闲妆,衣着简朴,她品行端正,拥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但是她生于那个社会,生于那个时代,难免被那时的封建礼教所束缚,变得理性,变得冷漠,或许她本应是一位天真烂漫的可爱少女,无忧无虑。

《红楼梦》读后感15

前几天,我读了读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但是,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的,不是众多小姐,而是大观园中服侍人们的丫头们。

首先,是晴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晴雯不像众多丫头一样,乖乖的,她懂得反抗,也许,这正是王夫人将她赶出大观园的原因吧。晴雯本是贾母身边的丫鬟,后来,被贾母调到了宝玉房里。晴雯不会任凭人们欺负,自然也看不惯别的丫鬟任凭人欺负。但是袭人却正好相反,所以晴雯称她为“西洋哈巴狗”。当然,她也知道,做丫头的,自然是要服侍。但是当她有自己的想法的时候,她不会听别人的`,就算是王夫人提出来的要求。举个例子吧,大家应该都记得,有一次,一个叫王婆子的老婆子告诉王夫人,有许多丫鬟都会勾引贾宝玉,晴雯就是一个。王婆子说:“这晴雯呀,相貌比别人生得俊俏些,便天天打扮得花枝招展,跟西施似的。”哦,可怜的晴雯,竟被误认为是“狐狸精”!我真想到衙门口替晴雯击鼓鸣冤。唉,又说偏了。王夫人决定召见晴雯。晴雯正巧生病,无心打扮。王夫人见她果真长得标致,便让人拉着她出去。晴雯恼火了,她使劲挣开两个丫鬟的手跑了出去。最终,她还是被赶出了大观园。因病逝世。这也许也预示着宝黛最终悲惨的结局吧!

其次就是袭人,她对宝玉的忠心耿耿,让我受益匪浅。袭人的性格与晴雯正好相反。我记得有一次,贾宝玉本该让袭人为他梳洗,结果他跑到了黛玉那里梳洗,害的袭人一天都没有理他。从这儿可以看出,袭人对宝玉是忠心耿耿。袭人之所以不理宝玉,是因为宝玉没有找袭人梳洗,所以袭人伤了心,便不理他了。但第二天,又早早地起了床,为宝玉梳洗。还记得贾宝玉要娶薛宝钗了,宝玉却想娶黛玉。袭人想到如果贾宝玉娶了薛宝钗,那么林黛玉知道了便会生病,她本来就有“多病西施”这个称呼,一听说,这是,岂不会让病魔缠身?宝玉呢,也不会开心,因为他心里想得是林黛玉,薛宝钗如果知道了,又怎会高兴,那这样,岂不是一害三个人?于是,她便找到王夫人,告诉了王夫人她的想法,王夫人自然也想到了,但却不知怎么办。最终还是王熙凤解决了这个问题。从这个故事中,也可以看出,袭人对贾宝玉的忠心。

《红楼梦》这本书真不愧为四大名著之一。在曹雪芹大师的笔下,人们栩栩如生,仿佛真的出现在我的面前。展现出的一个个故事,也让我感动不已。《红楼梦》真是本好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