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读后感 > 读水知道答案读后感

读水知道答案读后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58W 次

导语:水告诉我们,在我们的社会交往中,持续一个平和、善良的心态,表达出友善的语言,就能够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工作做得更好下面是本站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水知道答案》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读水知道答案读后感

  水知道答案读后感范文【1】

我读了日本医学博士江本胜写的《水知道答案》一书,被他写的水结晶这种独特的“容颜”所惊叹,各种各样的天然水结晶可谓美丽极致。

如:不同季节的水结晶呈现不同的形状,初现嫩芽的春天与怒放的夏天、孕育了成熟的新生命的秋天,以及蛰伏静候生机再现的冬天。水结晶充分展现了四季中所富含的意蕴。

如果我们把水放在世界各地的风景照片上,水结晶呈现各种各样的美丽的图案。

如果让水听音乐,听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水结晶的形状都呈现出非常浪漫的样子,美丽而工整,似乎有安抚人的疲倦身心的功效。

如果让你对水说话,听到说它“可爱”的水结晶,所呈现的形状也非常可爱。听到骂它“混蛋”的水结晶,它所呈现的形状也非常丑陋不堪……

我深深的感到,水也是有生命的。实际上还有着它的风情万种,甚至还通过它的结晶,向我们传递着各种信息。这一切都应该让我们人类更加珍视生命,并陶醉于生命的流光溢彩。

  水知道答案读后感范文【2】

我从来不明白,水能够有这样完美的结晶。而更令人惊讶的是,它的完美源自于人的念想。不管是各种文字的感谢,还是温馨的'夫妻之爱、邻里之爱,这些完美的水结晶都与人的感情如此相得益彰。正如两千年前的老子所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人与自然间的万物都是能够相互沟通的,你的给予与回报更是紧密相连,就像完美永远都生长于完美之中一样,你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待世界,世界也会还给你什么样的风景。

听着学习传统文化的孩子们朗诵感恩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翻开《礼记》,它的第一篇就是“勿不敬,安民哉”,告诉我们要恭敬有爱的对人,这样才能得到“岁月静好,安稳幸福”。

水正是人心的一面镜子,你的心是什么样貌,水就是什么样貌。我们身体里有70%的水分,倘若我们怀着一颗爱人感善的心,那么这些水就会构成许许多多完美的结晶,让我们的身体处于良好的状态;倘若我们被仇恨怨念所包围,它们也会成为健康的杀手,侵蚀我们的身体。“命由心造,福自我求”“怨恨嫉妒,浮躁竞争,极恶意念,扭曲细胞,破坏血液,增加病变”。

当今世界,社会竞争压力大,大多数的人都很浮躁,那么就应对这个世界抱着怎样的态度呢?随遇而安,以自然平和的心态去应对所有事、所有人;以宽容大度的气概,从容不迫的气度,淡定乐观的思想来立足于社会。看完《水明白答案》后让我更加懂得自然与人的密切关系,也更加体会到良好心态的重要作用。

  水知道答案读后感范文【3】

《水知道答案》又一次揭示了精神与物质之间具有联系,这种联系不同于唯物论的“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也不同于唯心论的“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我们看到,精神与物质之间的联系是一性的。作者的波动论是他用自己的方法认识世界的方法,他发现了一个事实,就是精神是具有波动性的。既然精神具有波动性,说明精神是有物质载体存在的,从而进一步证明了精神与物质是一性的。其实,早已有科学家发现了人在思维的时候能够发出象大脑一样的物质,一般人发出的这种大脑形态的物质时间不长就散掉了。不管时间长也好、短也好,精神和物质是一性的是真实的事实存在,任何人都不能抹杀的。

这个世界多姿多彩,具有无穷的魅力,这是世界对于我们物质一面的展现,它对于我们精神一面的展现又在哪里呢?我们都知道了,精神与物质是一性的,世界对于我们物质一面的展现,其实就是对我们展现了精神的一面。我们好象并没有接收到世界对于我们精神一面的展现啊,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我们自己!让我们想一想,人——看看自己吧,老是在想、嘴也在讲:多挣点钱,生活得更好;孩子要好好念书,长大了要有粗细;某某对我不好,这口气我咽不下;自己搞点什么名堂,出出名……很多人把追求达到什么目的作为自己生活的目标和乐趣,没有追求就没有乐趣,甚至还把“执着”当作人的优秀品质,这样的人,确实很难接收到世界对他精神一面的展现,这是因为他自己追求的想法所形成的物质早已经把他自己包围住了,想法越不好,这个物质的范围越大越厚,那么这个人就走向毁灭!

有这样的生活态度:一切随遇而安、随其自然;是我的,我就拿着,不是我的,我也不稀罕,也不追求;在个人利益受到损失的时候,还能一笑了之。一般都会说这样精神境界已经很高了。那么按照“精神和物质是一性的”道理来衡量,他在物质上会真的有损失吗?在我个人体验来看,没有真正的损失,反而一切都和和美美!

这不是阿Q精神,而是真正符合自然规律的做人态度,明明白白的做人,这样的态度不是我看这本书学来的,我在这里不是在宣扬这本书有多么多么好,我是说这本书的内容反映了“精神和物质是一性的”道理。

古人或老人有句话“积德”、“损德”,这背后的内涵恐怕很少有人去琢磨了,也很难相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