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读后感 > 《内心的重建》读后感范文大纲

《内心的重建》读后感范文大纲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73W 次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内心的重建》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心的重建》读后感范文

  《内心的重建》读后感1

认知变,世界变。美好人生,从改善认知开始。

维尼老师在新书《内心的重建》自序中写道:“我希望能奉献一本实用、接地气、可操作性强的心理成长指导用书。我重视实用、有效,所用方法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所举事例也都是来自于生活和咨询,看起来很熟悉、接地气。希望通过阅读,你能学会心理调节、成长的方法,成为自己和家人、朋友的心理支持者。”

这本书是维尼老师27年心理成长和探索思考的结晶,他以最大的诚意,与读者分享了自我成长过程中需要面对的种种课题,以及他领悟到的诸多心得。结合大量的个案实例,以简洁落地的方式,他直白地告诉我们——人生是一场长跑,要学会做自己心理的主人。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人人都带有心理伤痕,维尼老师借这本书告诉我们,通过改变习惯性认知,了解内心的驱力,掌握调节情绪的奥秘,处理好童年的伤痛,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拥有平衡的人生态度,有效地改善性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可以重塑内心,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通过改变不合理认知,开启全新的生活。

心理成长可以说是人人都有的需求,我们也会被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所困扰。要改变认知,做更好的自己,需要科学方法的指导。维尼老师20余年的研究和实践,就是围绕科学方法论所做的挖掘和打磨。通过自我改变的淬炼,以及大量个案的累积,他找到了这套切实可行,便于操作的方法。

首先,书中给我印象很深的一个部分是关于驱力的介绍。理解驱力,对于理解心理,做情绪和行为的主人有重要的意义。

方面,驱力不足,常常导致拖延。另一方面,若意志和驱力相矛盾,驱力太强,则会战胜意志,表现为难以自控。常见的驱力有以下几种:情绪的驱力、思想意识的驱力、欲望的驱力、习惯的驱力。通过驾驭和利用驱力,我们可以有效地提高自控力,改善拖延症。

具体的方法有:主动想象,增加驱力。

与思维、语言相比,生动的想象能够更直接地产生驱力,所以当驱力缺乏的时候,我们不妨主动想象,激发驱力。

维尼老师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不太想写作的时候,想象看到一篇流畅、充满智慧的文章诞生后的喜悦,这样就有热情去创作了。这个方法对我确实是屡试不爽,写作需要很强的自律,而我常常是有了主题,却迟迟不愿动手。运用主动想象,增加驱力,可以让自己乖乖地坐到电脑前面,开始敲打键盘。

还有一个例子,如果不想洗澡,可以想象一下热乎乎的水冲在身上舒服的感觉,沐浴后的神清气爽,精神焕发的形象,这样就愿意去洗澡了。这个办法在儿子身上用过多次,效果很是明显,他会变抗拒为主动,痛痛快快跑去洗澡。

对驱力认识越深,就越能运用有效的方法,去调节欲望,或转移注意力,从而合理地利用驱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平衡。

学会三种思维,收获真正坚强。

在最早读维尼老师的新浪博客时,他的“三种思维”就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在处理亲子关系时变得更加平和,有更好的沟通效果。

这三种思维听起来很简单,也符合我们的常识,背后却有深意,且能解决实际问题。

  思维一:坏事变好事。

不合理认知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事物的可能后果有一种糟糕至极、灾难性的预期,结果导致情绪上的极度负性体验。

事实上,即便是看起来很糟糕的“坏事”,也有好的方面,或经过努力后,可能会变成好事。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做事就不会走极端,遇到坏事也能主动发现其中的积极因素。

儿子四年级时,因为老忍不住在校车上说话,结果老师让他暂停坐校车。这原本是一件糟糕的事情,但从那以后,我决定早晨送他去上学,每天多了半个小时的亲子共处时间,可以有机会跟儿子做更深的交流,坏事反而变成了好事。

  思维二:很正常,没什么。

“事情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糟糕,可能很正常,没什么”,这句话如一枚定海神针,帮我平息过很多次情绪风暴。

当孩子晚睡时,当他喝甜饮料时,当他吃薯片等垃圾食品时,我不再那么焦虑了。偶尔为之,并不会严重地影响健康,结果不会像我想得那么糟糕,作为孩子,偶尔吃吃垃圾食品,玩玩游戏,晚点睡觉很正常,没什么。

一旦放宽心,反而能心平气和,带着理解跟儿子沟通,也更加能够得到他的理解和回应。

思维三:努力去做,对结果顺其自然。

“虽然事情有些糟糕,但是努力之后,不妨接受现实,顺其自然。”这种思维,让我能够更加关注事情的过程,而非结果,也能在努力之后,对结果释然,不去跟已经发生的现实作斗争。

我们的信念常常存在很多非理性的误区,这三种思维等于创造出了一个空间,让我们觉察固着的认知,从而有意识地反省。

这三种思维,不仅仅可以用于家庭教育,用于亲子沟通,还可以用于自我成长,自我改变。面临挫折和失败时,先想想有无可能变成好事,如果有好的方面或能变成好事,心情自然平静些;如果变不成好事,再看看这件坏事是否很正常,没什么,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糟糕,这样可能会进一步淡定;如果确实是一件比较糟糕的事,努力之后顺其自然也就可以了。

有了这种心态,人会活得更加轻松,不必背负很多情绪重压。

心理成长确实需要讲究方法,注重方法正是维尼老师的一大特点。这三种思维,就是维尼老师通过阅读、思考和实践,将不断累积的方法论打磨成了一套好用的工具,最终帮助自己和来访者成为心理健康、强大的人。

只要努力,梦想就一定会实现吗?

“只要努力,梦想就一定能实现!”是典型的成功学语言,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中毒过深。事实却是,人不是想要怎样就怎样的,梦想目标的实现,不但取决于努力程度,还取决于客观条件、机遇以及个人能力。

即便竭尽全力,梦想也不是一定能实现的。唯有放下过多的执着,学会努力之后顺其自然,才能心态平和地投入,更加持久地努力。

这是对成功学的有力破解,也是维尼老师这本新书的另外一个重要贡献。当整个社会都在追求成功,并陷入焦虑时,成功学大行其道,却也越来越显出其负面效应。成功学变成了一把双刃剑,虽然激励作用明显,但若把握不好尺度,可能会对心理产生负面的影响,带来心理问题,反而影响效率,阻碍成长和进步。

任何一种方法论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前提条件,一旦忽视复杂因素,陷入单一模型,就很容易犯刻舟求剑,简单归因的毛病,错误的认知也会让人更加烦躁焦虑。

维尼老师以自身走过的弯路,有力地破解了成功学的神话,帮助更多人合理地设定目标,更加淡定从容地追求成功,又能顺其自然地接受努力过后的结果。

维尼老师还在书中反复强调,改变需要时间,要学会带着问题去生活。

以幸福为出发点,一切都会豁然开朗。

如果非要给人生设立什么标准的话,那么我们所追求的一切,如果有益于幸福,那就值得我们去努力,如果损害了幸福,就需要做出改变,而现实就是答案,不要和事实较劲儿。

关于如何掌控情绪,处理童年的伤害,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有效地改善性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维尼老师一一做出了精彩阐释,让这本书变成了一本实用手册,每当心理上遇到挑战,都可以到这里来寻找答案。

因此,这不仅仅是一本可以帮助我们内心重建的书,也是一本关于人生幸福的指南。

  《内心的重建》读后感2

今天简单粗略的读了这样一本高大上的经典书籍,受益匪浅。本书介绍了当人们遇到失业、失独、失恋、离婚、流产、不孕及意外时的应对方法。

当我们品读此书时,就仿佛在与一位能包容万物烦恼与痛苦的智者交谈,我们可以向他敞开心扉,并获得他对我们的理解与宽恕。通过本书,我愈发明白: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从内心里先爱自己,认可自己,要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做一个离了谁都可以在这个世界上独立生活且生活的很好的人。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疗愈自己,学会原谅自己。如果我们自己都不爱自己的话,当他人一旦离开,我们便会陷入崩溃乃至绝望的境地。

遇到困难,我们可以对自己说:我会经历痛苦,但我不会深陷其中。

我们可以这样想:我们每一个人所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对自己有利的,都是为了让我们自己的人生更加完整。即便遭遇挫折与痛苦,我们也是一定能走出来的,我们一定会好起来的。如果我们本身不需要从别人身上获得什么,我们是自尊水平很高的人,拥有一个很强大的内心,我们的人格尊严、我们的幸福指数完全都不依赖于他人的话,那他人对我们所造成的伤害就不会太大。

我们要努力学着放下消极的想法,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正面的暗示。一定要去经常性的肯定自己的价值,学会自己救自己,自己为自己寻找逃离痛苦与绝望的出路。要能够放下所有的批评与悔恨,去发现痛苦这件事所带给我们的意义,在这之后我们便能获得成长、获得更大的力量。

我们要始终相信:我们无论经历了什么,都能疗愈自己的内心。

  《内心的重建》读后感3

收到叶子发来的维尼老师的新书,看到扉页的亲笔签名和美好祝福,满满的喜悦心情油然升起。

维尼老师既是心理学专家,又是畅销书的作者,关键还是近在眼前的群友,这强烈的激发了我对维尼老师及维尼老师的新书的'好奇心。维尼老师究竟想和读者分享什么呢?他自己又有哪些成长经历呢?短短的时间就出了两本书,维尼老师是怎么做到的呢?

带着好奇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感受到维尼老师不是那种身在庙堂、高高在上的专家,而就是我们身边的熟悉的兄长和朋友,用平和、易懂的语言讲出了深刻的道理、并且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和方法论,而这些或许与他对生活一点一滴的细微体察、严谨思考以及广泛阅读有很大关系。维尼老师像一位手举火把的领路人,引领读者用他所学结合亲身验证,总结出好用的方法把大家带出心理的泥沼。维尼老师是已经把生活的经历变成了财富的人,难怪这么落地、这么有亲和力!

文章开篇就满足了我对作者的好奇心,在维尼老师的自序中了解到他其实不仅仅深研心理学,在中西方文化和哲学都有广泛的涉略,在宏大的构架和认知下,才更容易看到问题的本质和真相。所以书中的简单其实来之不易,这化繁为简的能力,绝不是一日之功。

要求完美是我个性里很要命的一个方面,这让我受到极大的捆绑和限制,常常求不得完美,便陷入在拖延和皮草了事的无奈中。第二章:《发现自己的本性,做自己就好》里,跟着维尼老师的文字重新审视了自己内在那个不愿放弃圣人标准要求自己的狂魔,我自己制定的圣人标准不仅自己没有做到,还成为了否定他人的教鞭,失去了很多快乐,而在维尼老师的眼里,性格是不分好坏的,那种包容是文字里真的能感受到的。"一个不风趣的人没有必要费尽心思变得幽默,一个俏皮的人也不必非要变得庄重。"这句话听起来平常,却非常地让我感动,虽然知道是这么个理,却一直在较劲。没有强大的接纳自我能力,一个不允许自己、不认可自己的人怎么有可能成为圣人呢?维尼老师在这里讲到:性格的成长可以顺势而为,在保持本色的基础上去调整、改变。我在追求变得更好的路上自我折磨了很久才理解了这句很有深意的话。

关于情绪的认知也是收获很大。在生活中受到情绪的制约,常常因为有情绪,一件事就再也做不下去了,过后又很沮丧、很无奈。原来是自己把情绪分成好的坏的,对坏情绪很压抑,习惯性思维认为坏情绪一出来我就不完美了。认知上的觉察非常重要,的确如书中所言,认知不改变,根本无从改变。这与我一直在学习的奇迹课程也是一致的。必须先有正知见,才有重新做选择的机会,才有成长的机会。

自动化思维这一节讲到:"明明头脑已经很累了,我会自动地、习惯性地想到要节约时间,所以不会休息,而是继续用脑;做一些琐碎的事情时,习惯性地认为是在浪费时间,所以会有些烦躁,或者习惯性地认为应该快速地完成,导致头脑容易疲劳。"感觉这段话就是在说我。有种被点穴的感觉,不禁想暗自笑自己。这头脑里的木马程序可真多,认出来,才有战胜的可能呀!过去我把它叫潜意识支配,读到这里更赞同维尼老师习惯性思维这种说法。习惯性思维是自己发出来的,就有办法识别改正,潜意识给人一种汪洋大海无从寻径的感觉。

公开发言的害怕、紧张;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强迫症等等诸多常见问题都有讲述,我文笔水平有限,大家感兴趣,还是自己亲自去读一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