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读后感 > 读志摩的诗有感

读志摩的诗有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24W 次

徐志摩是一个极具魅力的人,那是因为他留下了那些注定流传千古的诗。他的诗象茫茫黑夜里的一盏孤灯,照亮我们心中的黑暗晦涩;也象浩浩天穹中的一片绚丽云彩,为我们的心灵涂划上斑斓的一笔。诗,是徐志摩生命中最传奇的部分,

读志摩的诗有感

徐志摩在他的《猛虎集》序文中写道:“诗人也是一种痴鸟,他把他的柔软的心窝紧抵着蔷薇的花刺,口里不住地唱着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非到他的心血滴出来把白花染成大红他不住口。他的痛苦与快乐是深成的一片。”他就是这样一个至情至性的痴情王子。而他的结局却是以一个文质彬彬的凄婉哀艳的灵魂划上了句号。

志摩的诗是独抒性灵的诗。他自己有一段阐述:“我要的筋骨里迸出来的,血液里激出来的,性灵中跳出来的,生命里震荡出来的真纯的思想。”徐志摩强调的.“性灵”,实际上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一种内在的情性。由这种情性的牵引,他在诗中尽情地表述着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表达对自然和爱情的热爱。正是这种坦荡率真的情感,使之总是显得那样自然天成,绝少人为的斧凿之痕,散发出一种自然的“生命水”般的活力,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雪花的快乐》无疑就是这样一首纯诗。在诗中,现实的我被彻底抽空,雪花代替我出场,“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但这是被诗人意念填充的雪花,被灵魂穿着的雪花。这是灵性的雪花,人的精灵,他要为美而死。值得回味的是,他在追求美的过程丝毫不感痛苦、绝望,恰恰相反,他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快乐。雪花“飞扬,飞扬,飞扬”这是多么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著,实在是自明和自觉的结果。而这个美的她,住在清幽之地,出入雪中花园,浑身散发朱砂梅的清香,心胸恰似万缕柔波的湖泊!她是现代美学时期永恒的幻象。对于诗人徐志摩而言,或许隐含着很深的个人对象因素,但身处其中而加入新世纪曙光找寻,自然是诗人选择“她”而不是“他”的内驱力。雪花的旋转、延宕和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著。这首诗的韵律是大自然的音籁、灵魂的交响。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织出一幅深邃的灵魂图画。

徐志摩诗歌之美,美在意象。意象,是诗的意境乃至整个诗的构成元件,是唤起美感体验的媒介。诗的意象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是一种意与象结合的有机体,能表现诗人内心的情感体验。

例如徐志摩的《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沙扬娜拉”诗中第二句以凉风吹拂下颤动的水莲花作比,水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生长在碧波之上显得纯美无暇;同时,风中的水莲花摇曳不定,又显得娇弱而风姿绰约。这是意象本身所具有的美。诗人用水莲花比喻日本女郎,突出了女郎柔媚的风姿,活画出一个娴静、纯洁、娇柔的女性形象,这是比喻意象美,即日本女性的形态美。进一步赏析,日本女郎因难分难舍而低头显得娇羞、温柔,其内心是痛苦的,这一意象又衬托出女郎深深的离愁别绪。这样,鉴赏者凭借想象力超越了现实时空,把自己带到了诗人与女郎离别的那一刹那,从而体味到彼时彼景日本女郎的情态美。再进一步感悟,日本女郎与诗人分别之际似乎有不少话想说又羞于启齿,于是含情脉脉地低头鞠躬,显得娇羞不堪。这不同于中国女子与情人告别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情景,这“娇羞”二字写出了女性贤淑、温柔与端庄的鲜明的性格美。这样由“水莲花“这一意象,就层层深入地赏析到了水莲花本身的美——女郎的形态美——女郎的情态美——日本女性的性格美,可以说韵味隽永,美不胜收,妙不可言。

徐志摩诗歌之美还美在音律。徐志摩对音乐美的追求几乎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从音节来看,徐志摩诗歌的音节和旋律,都显得非常自然和谐。他曾经说:“诗的真妙不在他的字义里,却在他不可捉摸的音节里。”

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音乐美的主张。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诗人就这么悄悄的走了,一心“想飞”的他,终于在蓝天中化作了一团永恒的火焰。他什么也没有留下,除了他那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