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读后感 > 《中国精神中国人》读后感

《中国精神中国人》读后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07W 次

《中国精神中国人》读后感

《中国精神中国人》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精神中国人》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精神中国人》读后感1

近日读了一本季羡林先生的演讲和文章的集子《中国精神·中国人》,第一次读这样的书,但是可以整体体现出季老的想法,我认为还是很有感触的,应该写一写,多年之后再读,然后进行比较,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毕竟阅历很能影响一个人对于事物的看法。

季老是09年去世的,他经历了时代的变迁,跨入21世纪之前,他有着很多憧憬和向往,当然也有很多对20世纪的批评和他看到的可能顺延到21世纪的不好的风气。在我看来季老就是一个预言家,或者不如说是季老对社会有很透彻的分析更准确,因为他老人家说的问题在现在看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先谈一谈大的方面吧,季老认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前都是西方的文明引领者社会进步,如今该轮到东方文明了,这同中国的崛起,东亚地区逐渐繁荣的现实是温和的。季老还讲西方的文化主张分析,任何事物都要不断地分解,一部分一部分地分析,直到不能再分为止。不说这样的方式好还不是不好,它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使地球变得越来越糟糕。而反观东方的文化是综合的,讲究全局统筹的,应该是医治社会问题的良药。不论东方文化是不是要重放异彩,我们首要的问题是传统文化已经被丢失的差不多了。

季老在上个世纪就已经看到社会的浮躁,年轻人所谓新潮的思想带来的是多么无趣的行为。现在看来季老的分析是极为透辟的,全社会的人都聚焦在“权”、“钱”上,唯利是图,过去朴素的民风淡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远了,过去我们日子虽然过得穷,但是人是健康的,每个人都勤勤恳恳的工作,积极向上,如今那样的日子好像不存在了。

很难想象中国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代表,她的未来是什么样的,当然会变好这是毋庸置疑的,我希望未来中国的强大是有精神力支持的,中国人信仰了五千年的传统不能丢失,这不是封建,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性,失掉了民族性,中国就要病了。

季老已离去多年,这世上早就没有了大师,只剩下了一代代地追随者,你是我是大家都是,我们有责任把大师的精神传承下去,让这中华民族再现盛世雄风!

  《中国精神中国人》读后感2

坦白地说,在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阅读兴趣并不大。我是1990出生的,虽然不愿意被别人这么称呼,但不论如何我确实是个实实在在的“90后”;

而季羡林先生是20世纪初生人,虽然此前经常听到、看到媒体和大学时的老师对他做出这样那样的评价,但读季老先生的书,这还是第一次。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和我预想的完全不一样,它的内容绝不刻板、枯燥,相反的,读了几页之后,我就被季老先生的语言魅力吸引了。

《中国精神·中国人》这本书共分为五辑: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中华文化必将复兴;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我的梦,我的希望;和年轻人聊聊天。收录的是季老先生在不同时期针对自己一些观点所做的杂文,涉及的内容广泛、时间跨度比较大。通读全书后,我受益匪浅,一些观点虽是在十几、二十年前阐述的,但时至今日仍不觉得落伍过时。结合自己的教师工作,我想就两点谈谈自己读完这本书之后的一些感想:重视德育教育、爱国主义的`传承。

在本书中收录的《我对未来教育的几点希望》一文中,季老先生提到他的两点希望是切切实实地增加教育经费以及重视大、中、小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这是他于1999年所写的一篇文章,时至今日,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偏远地区教育的支持越来越多,第一点希望已经可以说是实现了。而第二点希望,在今天的学校教育中,也是不尽如人意的。作者在文中提到,“抓学生思想教育,应该从小学抓起”,但当今从小学到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及伦理道德教育一一或者直接成为德育教育,在内容设置、教材编排上仍然存在问题。大学时期我们曾在一门课上探讨过“教材幼稚化”的问题,小学教材我不了解,但我还记得大四实习的时候,在初二给一班站起来甚至比我还高、思想上也比较成熟的学生讲同学朋友、我爱我家等内容时的小尴尬,当时我就在想,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而言,品德课安排的这些内容不会很幼稚吗?这只是我个人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一个问题。对于德育教育而言,面临最大的问题仍然是不重视。小升初考数语外、中考考数语外物化、高考只有文科生考政治,但此时的政治课知识性明显要强很多,德育作用已经弱化,而到大学的思修与法基、毛概、马哲等与德育“沾边儿”的课更是许多学生的“必翘课”。

季羡林先生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文革、改革开放等等我国历史上的“标志性事件”,这本书的内容是季老先生作为一代中国人、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所阐述的“中国精神”,书中所提到的一些国人身上存在的问题,在今天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有变本加厉的趋势。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反思一下,自身的工作有哪些是应该、可以继续完善的,这不仅仅局限于德育教育、爱国教育两方面。值得我们敬仰的前辈遗留下来的“精神”该如何传承下去?

这些“精神”,一定要传承下去。

  《中国精神中国人》读后感3

喜欢读季老先生的文字,因为他的谦逊质朴,因为他的严谨求实。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交友,他都表现出不虚美不夸大,不隐恶不愤激的态度,所以在他的文字中,我们总会真切的感受到事实的真相和人物的真实。之前读过他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君子如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在我的心中产生了不小的震撼。今天再读他的文集《中国精神·中国人》,更是觉得心有所撼,必得一吐为快。这本书中,季羡林老先生仍然用平淡质朴的文字,引领我们认识了诸多民国时期的中国文化精英,感受到了他们身上优秀的中国精神,季老先生意在以这些精神为火光,烛照中国人文化思维的探索之路,从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追求中国文化的长远发展。所以无论是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而言,还是从一个文化人个人的精神追求而言,这本书都可以让你受益。具体来说,我的收获有两个方面:

一、在交流中使中国文化魅力增值,并获得长远发展。

说到东西方文化,我们大家或许都会有这样鲜明的感受:那就是相对于西方文化以理性分析为基础的思维方式,我们中国的东方文化更着眼于整体的发展,注重综合性的考虑。用季羡林老先生的举例,就是治病来说,中医治病是全面考虑、多方照顾,一服中药,药分君臣,症治关键,医头痛从脚上下手,较西医的头痛治头、脚痛治脚来说似乎考虑得更全面,也更注重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

但是西方的以理性分析为基础的思维方式也有其独特的优势,那就是能精细、理性、纵深地去认知事物的特点与发展。

所以,今后在中国文化的发展方面,我们应该继承我们东方式思维的优点和传统。也要学会借鉴西方理性分析思维的长处,积极借鉴,有所取舍,我们中国的文化发展才能更全面、更纵深,更长远,也会更富有魅力。

二、牢记中国文化精英的贡献,继承他们身上的中国精神,以此烛照后人文化思维的探索之路。

说起文化精英,我们的眼前就会闪现出一串串光彩夺目的名字: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屈原、司马迁、陶渊明、三曹七子、王羲之,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范仲淹、张择端、李时珍,王阳明等等,他们在哲学、文学、艺术、绘画、医药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树起了中国精神这面光辉的旗帜。今天,在季羡林先生的文字中,我们又认识了一批民国时期的文化精英,他们是:国学大师陈寅恪、五四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人民艺术家老舍、作家沈从文、政治家胡乔木、哲学家冯友兰、北大代校长傅斯年、文学院主任汤用彤……他们分别在哲学,文学、历史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的经历也似乎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在十年文化浩劫中,面对四人帮的横行霸道,他们表现出了中国文人甘贫乐道的高尚情操和不卑不亢的铮铮铁骨。把那面中国精神的旗帜舒展到极致。当然,他们无论在治学还是在为人方面,也都堪称后人学习的楷模。

所以读完季羡林老先生的《中国精神,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明确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方略;同时作为一个文化人,我们也明白了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的独特的精神境界和执著的文化追求。

如此努力,我们的国家才会更文明,更昌盛。我们的个人才会更丰盈、更睿智。

感谢季羡林老先生的中国情怀!